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224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docx

国际内审师经验分享我的三年CIA考试心得国际内审师doc

作为一位参加了三年CIA考试的考生,我决定将这段考试心灵历程整理出来,为今后的考生提供一些借鉴。

CIA考试的复习方法与国内考试差别很大,而且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使付出了100%的努力也未必能收获胜利的喜悦。

借用网校的一句广告词: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再恰当不过了。

 

全文将分成二个大的篇幅,分别是“失败总结篇”和“成功经验篇”。

前者主要是阐述失败的教训,后者介绍成功的方法。

 

失败总结篇

 

回想起2008年第一次参加CIA考试的经历,现在还历历在目。

当时刚刚考完CPA,感觉CIA也不会太难,于是马上投入到CIA考试准备中。

首先是在网上找了些成功的经验来看,接下来便购买辅导书籍开始学习。

选用的辅导书包括Wiley

CIA考试用书系列、索耶内部审计和兆泰辅导用书(兆泰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指定用书,当时一直认为是考试教材,后来才知道CIA考试是没有教材的,后面会讲到。

)等书拿到手以后,才发现很多东西看不懂。

CIA是国际性的考试,书中很多描述都是从国外资料中翻译而来,可能翻译人员想尽量地把国际内部审计的原则、实务指南原汁原味地翻译下来,在一些语法,习惯思维方面都照搬,结果我看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搞了近3个月,结果可想而知,2007第一次CIA考试失败而归。

 

2009年,我重整旗鼓,再战CIA.当时,从一位取得CIA证书的人士那儿得到建议,把《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俗称“红皮书”)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加上你会计、财务管理知识,再到网上收集的一些试题做一到二遍就足以应付了。

我认真照做了,甚至将红皮书做成MP3,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在工作间隙听。

可是等到考试时,我认真地审题,看题,结果还是找不到感觉,进入不了状态。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题把人看的昏昏悠悠,有时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于是就稀里糊涂的在答题卡上涂上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就这样失望地走出了考场,结束了我第二次CIA考试旅程。

成绩下来,结果3门都在550分左右。

此时我心已冷到极致,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前两年CIA考试的经历,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辅导书上

 

首先,考试的主办方IIA协会只公布考试大纲,没有考试教材,这与国内考试有很大区别。

虽然所有的辅导书都是按考试大纲来编写,但我可以明确的说,考试范围远远超出任何一本辅导书,或者说辅导书没办法全面囊括整个考试。

举例来说,考试大纲仅注明要求熟练掌握项目管理技术,但项目管理技术涉及很多内容,写上一本书也未必够,而辅导书由于篇幅问题只能按编者个人的意愿来决定对哪些内容进行说明,根本无法对考试范围提供保证。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有年曾考到关于“项目松弛计算”,结果在考场上抓瞎。

 

当然,考试范围的问题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CIA考试其实有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面我将连同辅导书的用法一并提到。

 

2.对红皮书要少背多理解

 

要理解红皮书是有一个过程的,我经历了一个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多做题是功不可没的。

以上我提到的两个例子,其实就是两道试题。

当我看完红皮书时,觉得自己很清晰,但一做题感觉很多条条框框都被颠覆了,那种冲突会让你对红皮书的理解又变的很模糊,之后通过自己去理解以及向考友和老师请教,真正把这些试题搞清楚后,才又回到那种很清晰的感觉。

前一种清晰是错觉,带这种错觉参加考试是很危险的。

 

3.做网上的题需谨慎

 

第二年我的成绩都在550左右,通过看辅导书加上一定量的试题训练大部分考生的成绩都在500到600之间,这是一道坎,特别是我的一些考友,成绩在590左右,甚者连续两三年,真是生不如死。

 

多做题对考试帮助是很大的,这是通过CIA的关键,我在后面会提到。

这里主要是提醒大家少做网上的各类试题,弊大于利。

从97年以后,IIA协会不再公布试题和答案。

网上流传的试题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早期IIA公布的样题,这部分有标准答案和解题思路,非常靠谱,各类辅导书中使用的训练试题都属于这类。

在CIA报名点有售的92-95、95-97试题集也是一样。

这类试题是比较有价值的,但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有的试题已经被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有的试题答案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答案变化,有个插曲另我印象深刻。

在前一年的考试中,有一道试题另我纠结了挺长时间,所以印象很深。

那题是A、B、C、D的单选,我在其中的两项中判断了很久。

没想到那题在第二年也考到了,而选项变成了Ⅰ、Ⅱ、Ⅲ、Ⅳ的多选。

所以说CIA的试题也是存在变化的,这也与内部审计的思路相一致,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相对最优的选择方案。

 

第二类是从考试中流传出来的试题,毕竟每年那么多考生,考完后大家互相对一对答案,即使IIA不公布,也有很多题通过这样的途径流出。

有小道消息称我所参加的网校专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试题。

这类试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缺点也是很明显,没有可信的正确答案,做多了反而会受误导。

 

第三类是从其他考试中搜集过来的,大多是和CIA考试有一点沾边,但基本没有价值。

只会耗费时间和精力。

 

成功经验篇

 

2010年,我想自己连CPA都撑过来了,没有理由就这样放弃

CIA,于是横下心又报考。

实话说,等报名结束后,我后怕起来,毕竟前两回都是全军覆灭。

CIA考试与CPA考试大不相同,CPA虽然很难,但它有教材,有教授级别的师资帮助,只要刻苦学习,是可以通过的;而CIA考试,没有固定的教材,辅导资料虽然不少,但效果不明显,加上考试范围要求很广泛,学习没有方向感。

那期间我一边无奈的看着手头上堆得不能再多的资料,一边继续漫无边际地在网上搜索着……。

学了一两个月后,发觉自己还是找不到感觉,总是重复着前二年的学习办法,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心里根本没有底,很是焦虑!

这时,我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改变之前自学为主的的学习方法,加入了一家网校。

在选择网校时,自己也做了一番甄别,为了避免被误会为广告,所以具体的网校细节就不表了,毕竟是一篇经验介绍的文章。

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网上找,它是以审计类考试为主的培训机构。

下面主要介绍我从中学到的方法:

 

1.做题为主,辅导书和搜索引擎为辅

 

我先透露一些考试机密给大家,我也是通过电话咨询网校的工作人员以及和辅导老师交流才了解到的,对考试很有用。

 

在国外很多考试都是采用机考,通过在一个题库中按某些考试要求抽题成卷。

CIA考试囿于国内环境,仍然是采用笔试,但出卷的方式是这类题库抽题。

我在第一年考试中遇到辅导书上原题时就有这种感觉了,第二年愈加强烈,之后经点拨才恍然大悟。

这类方式出卷的特点就是以往的考试试题都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重复出现的几率很高,并且一字不差。

这也是为什么IIA协会自97年之后不再公布试题以及答案的真相。

套用CIA考试第三科预测技术中的一个概念来说,这些题权值很大。

这也是我推荐做题为主的首要原因。

 

之前提到让大家谨慎对待网上的试题,那是因为网上的试题多数是出于个人,没办法得到合理的保障。

而网校的试题,背后是一个强力的组织和师资力量来支持,能够保证试题的质量和价值。

所以我觉得真正准备CIA考试的朋友没必要节省那点费用,不然消耗的是你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恰恰是最宝贵的。

 

然后,我来说说辅导书和搜索引擎为辅。

前篇已经提到CIA考试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说包括会计、审计、经济学、金融、统计、信息技术、工程、税收、法律、环境事务和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所需的其他有关学科方面的知识。

具体可以参看考试大纲。

 

我的建议是大家先将红皮书和任意一套辅导书粗略的过一遍,目的是对书上知识的分布有大致的了解。

由于所有的辅导书都是按大纲来排列,通读一遍也有助与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接下来便开始做题,大量的做题,这样能为考试范围提供合理的保证。

当遇到不明白的试题时,再回过头去翻看书中相关的知识点,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第一和第二科中对红皮书的理解。

如果题中涉及的知识没有在书上列出,那就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搜索引擎来找到相关的知识,弥补书籍的不足,并有效的记录下来。

 

当然,书本和网络上即不能找到所有的答案,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疑问。

这就需要我下面提到的,多参与交流讨论。

 

2.多参与交流讨论

 

CIA考试的范围虽然很广,但大部分知识都考的很浅。

有些问题行外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行内人可以一语道破。

这时,加入一个气氛良好的学习群就很重要了。

一般考CIA的成员大多数来自审计和财务行业,但也不乏风险控制、经济学、管理等行业的人员。

在群内大家即可以在行业内互通有无,也可以不同行业间有效互补。

有一点我的感触很深,那就是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后获得的结论,印象非常深刻。

而且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另外,我所在的群中还有网校的辅导老师,这一点是非常有优势的,当大家对试题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时候,需要有真正权威的人士给出解释。

不过,CIA考试的特点决定了,有时老师出马也不管用,有些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绝对的。

这时,老师会说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部分试题在考试中的答案本就不是唯一的,可能存在多个有效选项,各项的分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根据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能考出593、596这种奇怪的分数了。

简单来说,考试总分是800分、600分以上通过,按100题的题量来看,分数应该是8的整数倍。

由此看来,老师对考试评分标准研究也是有心得的。

 

结束篇

 

以上就是我对考试经验的总结,希望对每位看这篇文章的参考者有帮助。

最后,我描述一下自己最后一次CIA考试的全过程。

 

有了前2年的准备,我对书本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是直接进入题库开始做题的。

从2010年9月15日开始,我每天保证做1、2、3科各100道题,有时时间充裕还会多做点。

就这样我把训练题库、重点题库、模拟题和冲刺题一共7023道题一道不少地做完(由于连续2年挫败,所以我特别地认真,任何一道试题我都怕自己错过),在练习时遇到不会的还把错题收藏起来,等第二天再做,弄懂了再删。

之后,由于不放心,我将所有辅导书中的试题又全部做了一遍,包括Wiley

CIA的习题集。

做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题库中基本都把这些试题包括了。

最后,还是回到题库,再认真的过了一遍辅导老师反复提醒,非常重要的模拟题和冲刺题。

如果不计重复,我想自己大概做了16000道。

 

考试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走进考场。

刚拿到试卷时心里还有些紧张,特别是开始几道题做的很不顺,没有感觉,心里有点着急了!

可是到第4、5题时我就有种似曾做过的感觉了,大量试题训练的效果终于显现出来了,越做越顺,很多题都是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甚至一模一样。

就这样一气呵成,仅仅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把题做完了,做完后感觉很好,于是赶紧交卷。

这时考场上都以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我回以自信、成功的眼光,坦然走出考场。

生平以来第一次考试能有这样轻松的感觉。

 

由于是在省会参加考试,我住在考场附近的宾馆。

径直回到宾馆打开电脑后,我上网继续看了会题,陆续群里有不少朋友考完在交流了,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备考,考试时间是很富余的。

群内的朋友感觉都很兴奋,我很明白这种感受。

之后,我在剩下的两科考试中都只用1个小时左右就搞定了。

 

往后等待成绩的日子里都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了,仅仅在查询成绩时,心里有一丝丝紧张,特别是当时查成绩的系统出了些问题,生怕自己的成绩被搞错。

当看到三个“PASSED”时,3年的CIA考试终于化上了完美的句号。

1

2

内部审计师考试《内审计作用》知识点:

报告控制框架的有效性

 

充分性:

控制系统能否适当的保证机构的任务和目标有效的完成,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有效性:

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

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运营工作成效,资产保护,遵守了法律、规定和合同

 

评价标准:

组织标准,行业、专业、协会标准,如果管理目标和标准模糊,寻求权威解释。

衡量标准应与被审单位达成一致

 

评价程序:

确定检查范围、收集证据、单项评价、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

1、是否发现了漏洞和薄弱环节2、发现之后是否进行了改进3、是否存在无法接受的风险

 

报告三种意见方式:

 

1、否定式:

没有发现

 

2、保留意见,发现,但总体上不至于失控

 

3、否定意见,重大漏洞或严重薄弱环节,控制系统总体上作用很小甚至失效

 

《萨-奥法案》对报告的要求:

季报、年报,CEO和CFO必须书面声明:

 

1、审核了报告(负责制定和维护了信息披露控制和流程)

 

2、重大事实真是陈述,无遗漏(设计信息披露控制和流程,确保信息能够知晓)

 

3、特别强调,保真的内部控制制度承担责任,并保证其有效性

 

4、对影响报告编制的重大缺陷和员工的欺诈行为,已向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披露

 

内审作用:

 

1、参与信息披露控制和流程的初始设计

 

2、加入信息披露委员会

 

3、协调外部审计师工作

 

4、独立评估信息披露控制和流程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