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2652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文档格式.doc

8.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A)的产生。

9、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A)

A.自我意识B.本我C.超我D.客我

10、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D)A.群体思维B.冒险转移C.社会扩散D.群体极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E)等。

A.辨证唯物论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

2、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ABCD)。

A.儿童掌握语言B.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C.学习社会规范并将社会价值内化D.与人沟通并建立感情

3、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ACDE)。

A.家庭B.道德C.学校D.大众传播媒介E.参照群体

4、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ABCDE)。

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投射效应E.近因效应

5、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ACDE)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B.类化原则C.功利原则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E.交互原则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ACD)

A.实验室实验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D.模拟试验E.心理测验

2.从纵向角度,个体的社会化可以划分为(ABDE)。

A.早期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青春期社会化D.发展社会化E.再社会化

3.社会认知的途径有(BCDE)。

A.第一印象B.面部表情C.言语表情D.体态表情E.人际距离

4、社会认知包括了(ABCDE)

A.自我知觉B.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C.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D.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E.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5、暗示的种类可分为:

(ABDE)

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反暗示D背景暗示E自我暗示

三、辨析题(10分,每题5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心理学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是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

个体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

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应用心理。

2、被强制的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

分析主动社会化与被动社会化:

如再社会化阶段是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

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

比如,入乡随俗就是主动再社会化。

被动再社会化:

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教育,就是强迫或被动再社会化。

四、简答题:

1、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

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

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比较:

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

2、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三阶段理论为:

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

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

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3分)三者关系: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

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

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3、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举例说明:

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4、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

利他行为:

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成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社会抑制:

第二,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

第三,责任扩散:

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五、论述题:

(40分,每题20分)

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

原因分析:

(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

相关理论:

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

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

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

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3、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影响原因:

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

(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

(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

(5分)积极影响(实例)

(5分)消极影响(实例)

4、试述沙赫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亲和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是什么?

亲合动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

我们将在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

亲合的心理基础:

恐惧和焦虑都和人的亲合需要有关,恐惧感强的人同恐惧感低的人相比,具有高程度的亲合需要。

实验叙述:

先用不同指示语引发被试不同程度的恐惧。

之后,让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选择两种不同的休息方式:

一是与他人一起等待,一是单独等待。

实验结果:

实验组的32名高恐惧的被试中,有2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

控制组30名低恐惧的被试中,有1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

证明了沙赫特的假设:

孤立状态增加恐惧,恐惧反过来导致亲合倾向。

补充实验:

附加实验条件即被试不能和跟他一起等待的人交谈,或不能谈论和实验有关的问题,此时,被试大都选择单独等待。

说明,人们是为了交换信息进行社会比较,即为消除焦虑和他人在一起的。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从(B)开始的

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C.个体本能D.个人行为

2、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D)

3、以下哪个作品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C)

A.《精神分析引论》B.《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C.《文明及其不满》D.《释梦》

4、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是(B)

A.荣格B.弗洛伊德C.埃里克森D.阿德勒

5、最能体现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作品是(D)

A.《社会角色》B.《符号互动论》C.《心灵,自我与社会》

D.《意识,自我与社会》

6、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称为(A)。

A.政治社会化B.民族社会化C.法律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

7、以下哪一个不是基本社会化的主要任务(C)

A.学习语言B.掌握行为规范C.为进入社会做准备D.确立价值标准

8、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

(A)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9、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B)。

A.印象形成B.社会知觉C.印象整饰D.光环效应

10、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

二、多项选择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ABE)

A.社会哲学阶段B.经验描述阶段C.社会评价阶段D.前科学阶段E.社会分析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E)等。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阶段)的主要特征(ABCD)

A.描述→实证B.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C.理论→应用D.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

4、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5、民族社会包括(ABCD)。

A.掌握本民族的文化B.掌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B.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D.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6.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ABCDE)。

7、社会认知有哪四种特性(ABCD)。

A.认知的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防御性D.认知的定形特性

E.近因效应

三、判断题

1.社会心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唯物论。

(╳)

2、调查法需要研究不同的人群,所以其针对性较差。

(╳)

3、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

4、进入基本社会化之前先要经历预期社会化。

(╳)

5、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而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称为发展社会化。

(√)

6、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对他人形成印象、推断他人的人格。

(╳)

7、在认知过程中,最终决定个体形成印象的是最新获得的信息。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9、言语表情就是指言语本身。

(╳)

四、简答题

1、服从行为的发生原因。

一.合法权利是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二.责任转移米尔格莱姆所进行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责任转移的推论。

(课本435—436页)

2、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

这是海德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海德的P——O——X模型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

海德认为,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

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

3、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

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

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群体内每一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4、简述索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

阿希将被试组成7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者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一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

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一次为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结果表明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课本422页)

5、何为人际关系的增减原则。

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增减原则。

(课本P294)

五、论述题

1、试分析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单位和家,人前与人后,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不一致。

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但也不总是表现态度

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其它因素

1、同一对象往往具有多种特征。

2、个体除了受态度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特别是当时情境的影响。

3、个体的态度不应以语言为标准。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少研究也得出几个原则:

(一)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二)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三)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费希本和艾赞,通过了一系列研究和概括,给出了“行为意向模型”这个理论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是否打算去采取行动,影响意向的因素有二:

一是对行为的态度(赞成或反对这样做);

另一是主观规范(头脑中存在的某些行为准则)。

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变量可能一致,即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意志也可能是积极的。

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种变量是消极的,那么人在此情境下,其意向如何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或说取决于其中更占优势的或重要的那个变量。

2、结合实际谈谈人际吸引的发生因素。

(一)接近性,空间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易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相似性。

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

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互补性。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互补关系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间。

(四)仪表。

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仪表,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重要地位。

仪表因素主要是容貌,面部造型越是符合美学原理,就越富有吸引力。

外貌美丽还可以产生一种晕轮效应。

(五)人格特征。

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仪表因素的作用减小,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转入人们内在的人格特征。

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个人如果能对别人表示出的热情作出同样反应的话,也会具有吸引力。

3、论述常用的社会态度的测量方法。

态度是个人的一种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从人们的言语、行动以及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测量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

方向反映的是个人对客体的反应,内容包括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

态度的强度是个人对客体的感觉强度,也就是其力量与深度。

测定态度的方法:

一、总加量表法

总加量表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A•李克特所创用,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它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作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测量方法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距离的意见,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意见内打记号,然后把一个群体所有成员的态度距离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

曲线图反映的是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的态度的距离分布。

三、语义分析法

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分析该对象所具有的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语义分析又称“双极形容词分析”。

四、投射法

投射法的特点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愿望、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映。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被测者不知道测度者的意图,难以作假。

缺点是对反应进行分析时,测定者的主观性很大。

1、主题统觉测验

2、造句测验

五、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生理反应法测定人们态度的情感因素,情感在人们的态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4、结合自身体验谈人际关系的改善技术。

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一个人与他人沟通与关系的状况,是人在生活中涉及品质的主要方面。

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

(一)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分三步:

第一、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

第二,评价自己的沟通的状况。

第三、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于沟通的方式。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成功的前提。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述事物的能力。

在沟通的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