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303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研究生选题和研究的一些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

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

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

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博士(Doctorof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

而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他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

作为一个研究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

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

我不同意某些歪打正着的说法,要知道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进行的,不能存侥幸之心。

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学位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

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学位论文的故事。

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研究生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在对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他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

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

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reallyknowhowtostudy!

”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研究生):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了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

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Review,这使我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到自己是在有目的地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

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读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在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

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

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

学位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学位论文。

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战来自于发现规则的困难性。

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

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深浅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

刘建明教授:

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

学位论文应该是水平的表现,假如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后,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学术功底。

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研究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完成。

中国研究生在难度选择上,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

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

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

林语堂还曾自做对联: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

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学位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课题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出发点。

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

英国有一句谚语:

太阳之下无新事。

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

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学位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

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

“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

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

”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的创新。

作为一个学位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

只有把握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理工科在课题的选择上无论从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详细深入研究先前的成果,都会有很多研究角度和切入点。

所以,对这些学科论题的把握有很多的选择,应从多重标准去筛选。

罗俊:

导师给了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

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

即:

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是否已经做过。

经过这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

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

选题与改题

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选题存在问题。

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

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

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导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们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

文科研究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再要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

对文科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

必须做足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应当十分清晰,一旦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

选题误区

不与导师沟通,盲目选题

导师是指路的明灯,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有些同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研和选题,直到开题报告提出才与导师联系,这样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自己对研究的领域不熟悉,在课题可行性和价值把握上都很难做好.刘建明教授:

在选题上,学生应该多和导师沟通。

导师大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它们对课题的意义、难度、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对一些研究价值低的问题作过多的研究很难使你的研究水平有大的提高。

曾经有一位读哲学的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自己做了大量的调研,甚至已经写出开题报告。

到提交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选题不符合要求,结果重新调研、选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写作。

过分依赖导师

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很不利。

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

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到哪里找,找到了如何鉴别这些资料,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导师告诉你的是到哪里找,而不是去找什么。

因为研究方法的培养应该是学会如何去研究,所以应该学的是到哪里去找资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选题难度低论文无创新

学位论文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生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它应该体现的是具有创造力的研究。

学位论文应该具有难度水平,一些并无多大价值的课题不应作为学位论文提出来研究。

作为学位论文应该具有创见,体现出作者的魄力和胆识。

还有就是论文写作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要有闪光的思想。

优秀的论文应该是将这些闪光的的思想用精彩的语言表现出来。

第二篇:

写高水平论文的方法

一、先想先写最后做

1.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

结果能不能发表?

发表在哪里?

2.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

正所谓心中有沟壑!

3.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4.继续去看文献,去想;

想不清楚就做还不如不做!

5.要想这样做,就得先看文献!

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事情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6.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二、如何科学选题

1.课题选择和国际接轨。

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

在高校,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关领域学术动态,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2.课题要有可发展性。

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

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论文被SCI收录;

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

我院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研究,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高峰。

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

反之,有人由于所接触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该点上有所突破,也难持续发展。

3.借助工具选题:

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

②了解SCI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期刊信息可从查获,也可从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ListsofSourcePublications)查找,还可从ISI引用期刊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JCRontheWeb)和光盘版(JCRonCD-ROM);

③利用ISI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ISIHighlyC);

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

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三、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应用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

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

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

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

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

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

如何获得idea呢?

A.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

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

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idea后再去查文献。

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

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

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

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

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

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

(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

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

(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

(3)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

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

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

(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

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

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长期作战持之以恒。

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

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

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四、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几点忠告:

多看paper没有坏处;

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等讨论,借鸡下蛋;

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

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参加phdsymposium之类。

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2.如何获得IDEA:

A.需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birdeye。

B.要有birdeye,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

读文章要其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好,分类整理。

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作变化。

C.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study,将读过的本领域东西系统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birdeye看到的东西了。

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D.用心分析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都有weakness;

想办法解决它,那就成自己idea。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牛的paper,无论他有多牛,他的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总有其他东西没有包括进去,把他的文章认真精读了,总会发现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处,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记住:

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

E.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eye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aroundalittle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科交叉从而产生newidea。

F.经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级博士等有思想的人(最好不是相同专业,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讨论,也容易出idea。

再有就是,关注其他专业的书籍、杂志等信息,从中获取交叉创新idea。

第三篇:

初中生如何发现问题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请见以下实例:

例1.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同,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

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

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

例2.某学生在观看许多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巴和鸽子等鸟不同,啄木鸟的嘴尖细而坚硬。

该学生意识到这里有物理的原因。

例3.一位没有学过电磁感应知识的学生猜想:

既然电能生磁,通电导线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偏转,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

他用实验验证时却没有观测到磁体旁的线圈中有电流。

但细心的这位学生偶然发现,当把磁体取走或放入的瞬间,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摆动。

他想,这里一定存在着某种物理规律。

以上分别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实验观察三种情况各列举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实例。

这三个实例所反映的不仅是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所处的环境状态不同,而且其心理状态也不同:

例3是偶然被捕捉的发现,像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就属于这种情况,它需要敏锐的洞察力;

例2是经过仔细对比的后的发现,它需要进行深入的观察;

例3是对平时熟视无睹现象的发现,这些现象天天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平常中发现问题,实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以上发现问题的各种方式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必须的。

本要求所述“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包括发现的相关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例1)、发现某物理现象区别于其它物理现象的特点(例2)、发现在其它场合下和以往事件中没有出现过的物理现象(例3)等等。

应该说明的是,学生此时发现的是某种现象,仅是一种问题意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能清晰、明确地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本要求指的是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这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另一个环节。

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

例如,上述例1的问题可表述为“为什么高跟鞋鞋跟对湿地的压痕会比平跟鞋深?

”,例2可表述为“为什么啄木鸟的嘴需要特别尖硬?

以上这种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直接问题化的表述方式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方式,这是因为:

第一,它把现象转化为问题时,在行为上比较简单,只要把现象的描述加一个问号便可以了。

第二,它没有把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因而缺乏明确的探究方向,给形成探究假设和制定研究方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要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对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例如以上例1中,高跟鞋和平跟鞋对地面作用的不同特点是力的作用面积不同,从而造成地面的破坏效果不同;

例2中的啄木鸟啄虫时,利用了嘴尖,即作用面积小的特点,达到啄破树体表面的目的。

这样,例1和例2都可以演化为“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这一科学问题,进而还可以发展为“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探究问题,通过探究后便有可能形成压强的概念。

同样,把学生在例3中的发现演化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可以表述为“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应该是逐步的,在学生获得新的发现之后,首先应该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出来。

学生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逐步地提高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另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要想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不可能一开始便能获得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的全面认识,上述认识也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全面讲授就能完全建立的,必须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第四篇:

对教授的访谈

研究生科学研究: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教授

前记:

2006年10月30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高抒老师。

高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就研究生所关注的几个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研究生如何做科学研究?

记者(以下简称“记”):

高老师,您认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怎样去培养这种素质?

高抒教授(以下简称“高”):

我认为,研究生要想做好科研工作,首先要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要加强基本功(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点。

研究生应当选择重要的、有技术难度的问题去进行研究。

以地理学为例,其基础研究大致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关于研究方法、过程和机制以及区域特征刻画的研究。

前两个方面有些难度,但年轻人在这两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因为他们在定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上要强于老一辈科学家。

而第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长期积累,研究生应注重积累数据,但不宜作为主攻方向。

记:

高老师,您刚刚谈到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寻找突破点,您能否就这个问题谈谈您自己的经验?

高:

首先,要努力找到一个科学问题。

寻找科学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

阅读导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书,了解其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从中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阅读文献资料,通过重点研读其中的“讨论”部分,找出别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阅读本领域的专著和教科书,思考相关问题的提法是否恰当、研究方法是否最优等等。

在此过程中,要及时把问题记录下来。

下一步的工作是凝练科学问题,从发现的问题中确定一个可以作为切入点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可以多与导师、同学讨论,以找到真正重要的、值得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