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346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是啊,各种各样的昆虫、奇妙的水底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法布尔。

让我们也进入这境界中去吧。

(2)“嗬!

真漂亮!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动作快,观察仔细。

(3)法布尔高兴极了。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动作小心,把它当作小宝贝,小心照管。

(4)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塞得满,数量多。

(5)过渡:

这时候法布尔心里很高兴,后来呢?

谁愿意扮演父亲,谁愿意扮演母亲?

王老师来读旁白。

谁还想来扮演这一对怒气冲冲的父母?

(请两生读父母的话,一生读旁白。

同学们一定都想来演一演,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请男生扮演父亲,女生扮演母亲。

谁愿意读旁白?

读后过渡: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学习第十自然段。

引读:

虽然遭受到了挫折,——(生齐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迷恋)(生接读)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提问:

你能从这一自然段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

(“兴致勃勃、没用的玩意儿、背着、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可看出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反而使他更专注地观察研究昆虫。

4.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法布尔就迷恋着昆虫,长大后更是如此,甚至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昆虫,真是达到了——(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生齐答——痴迷)

痴迷)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入科学的殿堂。

进入科学的殿堂)终于,举世闻名的巨著《昆虫记》在他手中诞生了,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的贡献。

现在,王老师要大家做一回雕塑家,给这位昆虫学家塑像,你会怎样塑呢?

(生自由回答。

你们个个都有创意的雕塑家。

那么现实中人们是如何为法布尔塑像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三、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用做《装满昆虫的衣袋》课题”,现在你们明白了没有?

(这是为了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想多了解一点有关昆虫的知识吧!

老师还希望你们能法布尔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

四、作业。

搜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完成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

春天的早晨。

晓:

天亮。

不觉晓:

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闻:

听。

闻啼鸟:

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

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

怀疑,以为。

举头:

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

停船靠岸。

瓜洲:

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

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

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

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

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

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

作者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

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

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

清晨。

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洛阳:

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

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yì

):

湿。

客舍:

旅店。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

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

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

李白的朋友。

之:

往。

广陵:

即扬州。

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

指艳丽的春景。

尽:

消失。

唯见:

只见。

天际:

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

繁盛的样子。

原:

原野。

荣:

繁盛。

远芳侵古道:

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

牵连一片的草。

晴翠接荒城:

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

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

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

想念。

山东:

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

他乡、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逢:

遇。

倍:

格外。

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

):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

“铺”字用得非常恰当。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

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

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

(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

“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以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想

  

  叶燕芬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极富感染的环境烘托,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人们惊慌失措地逃生,党支部书记——老汉,凭着自己的威望,泰然自若地指挥群众渡过唯一狭窄的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最后他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悲壮而感人的故事。

  这一类歌颂共产党员高大形象的红色课文,如果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品质,学生就会围绕故事情节,马上体会出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但笔者认为,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

语用能力即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其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上。

那么,如何以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感人的故事中,如何引导学生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本课教学的突破点所在。

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抓住这篇课文的体裁,让学生在自主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

  一、化整为零,找到组织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突破口

  初读课文后,认认真真地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对读错、读漏、读破的地方驻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错在哪里,为什么读错了。

接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

(1)课文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老书记如此高大的形象,课文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课文就是塑造了一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

第二个问题直击文本的表达方式,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猜测、讨论本文的三个表达特点,进而归纳并且板书:

(l)人物言行;

(2)环境描写;

(3)结构安排。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板书,任意找其中的一个方面自己学习课文,说说课文是如何把老书记的高大形象写出来的。

  课标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帮助学生找到自主解读全篇课文的突破口,即提纲挈领的主问题。

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是要有一定的含金量的,它既要体现文本的情感主旨,又要直击课文语言的学习;

既要指向课文内容的学习,又要直而文章表达方式的解读。

  二、聚零为整,以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升语用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好,课文表达的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大家都各自准备了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对三个方面逐一交流。

一个同学说完了,其他同学可以就这个方面作补充。

”(以下是以学生现场交流的顺序记录的)

  1.从对老汉语言的描写中感受语言的简练

  学生交流汇报:

我找到了文中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和大家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发现。

学生边汇报边补充,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如下内容: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不愿上进的行为,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在学生充分朗读、讨论这些句子,并说出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聚焦第一句,进行比较体会:

  

(1)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2)老汉沙哑地喊话:

“乡亲们,这座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

党员同志们,我们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统统排在后边!

  读完后讨论:

在当时的情况下,照第二种说法会有什么结果?

课文为什么要用第一种说法写?

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老汉连下两道命令,语气很严肃,语句很简洁。

  在反复读议老汉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发现了小小说语言的特征——简练,而且从老汉简练的话语中体会到了老汉的人物特点——干练、镇定,还从话语中感受到了老汉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可谓一石三鸟。

  2.从洪水的描写中感受环境衬托的作用

我画出了描写洪水的句子,大家一起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学生读后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恶魔似的洪水,而且当时环境非常恶劣,洪水越来越凶猛,现场情况越来越危急。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悟环境恶劣的同时,追问:

“文章惜字如金,总共618个字,明明写的是老汉,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洪水?

这不是废话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感受小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从故事情节的组合方式中感受结构的巧妙

我读完课文后发现故事情节很有悬念感……教师适时追问:

“文中老汉和儿子的关系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们,而要放到最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讨论、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

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却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

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样的结构安排,很有嚼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品味的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从而感受小小说的另一个文体特征——巧妙的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贯彻课标精神的今天,教师按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甚至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不行的,应该真实地、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桥》的教学,化整为零,教师先通过设计的主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主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接着在学生交流反馈自主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聚零为整,使学生完整地说出或写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全面调动听、说、读、写、思等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长期坚持,就能在无形之中全面提升语用能力。

  一、 

教材分析:

  启事,是一种应用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知识点。

启事是常用应用文,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所以,教学写启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材开头的一段话是写什么叫“启事”,在什么情况下要写启事。

启事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有事需要公开说明(或公开声明)”;

二是这个“公开说明”必须“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目的是让很多人知道。

“习作要求”强调写启事要“按格式”。

“启事”是一种应用文,应用文都有固定格式。

“习作内容”要求学生写两则启事,一则是“招领启事”,另一则是“寻物启事”。

  二、 

  1、 

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 

会写常见的招领启事、寻物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投影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懂得什么叫启事,启事的种类、书写格式,明确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按要求写招领启事、寻物启事。

复习表扬信。

  二、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

那我们就来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把,怎么样?

请大家拿出资料。

  2、(预先安排)师:

张凯同学,你有什么事?

   生:

我装书的尼龙袋找不到了。

   师:

怎么回事?

我早上带来放在操场上,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不知被谁拿走了。

坏了,这可怎么办呀?

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

写个寻物启事,去贴一贴或送到红领巾广播台播一播。

  二、说、写寻物启事:

  过渡:

那我们就抓紧时间写寻物启事,谁写得好,就把谁的贴出去或送去广播。

了解要点。

    你们还有什么想问张凯的,立刻就问,免得写不好寻物启事。

(问清时间、地点、物品及特征)

口头自由练说“寻物启事”,指名说,简单评价。

  3、 

生写“寻物启事”,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已经把张凯丢失物品的特征、时间、地点问清楚了,可以写了吗?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替张凯写一则寻物启事。

谁写得好,就把谁的送去广播室。

  4、 

交流。

  

(1) 

投影,指名说,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2) 

小结:

写寻物启事,内容要完整,说话要得体,交代要清楚,不仅要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主要特征和丢失时间、地点,也要写明交给谁或交到什么地方。

(投影:

寻物启事

  要写清拾到物品的名称、时间、地点,向谁认领。

为防冒领,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3) 

学生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

  (4) 

评出两名教好的学生。

一份让学生送广播室,与此同时,讨论另一份:

你的呢?

贴到哪里比较合适?

(丢失物品的地方)

  三、 

听、说“招领启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