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386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还想不通时,教师给予开导,且要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经给他讲明了一个角的形状,但他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余三个角,就不必再讲了。

因为这证明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求索的精神,仅靠教师灌输无助于他的进步。

孔子确信,学生必须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

他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

他幽默地说:

“对于一个不知道问‘怎么办’的人,我也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启发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比较孔丘的启发式教育与现在启发式教育不得不说启发式教学两大渊源:

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两者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实施教学的。

师生问答是当时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具代表意义。

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而现代启发式教育则是一开始就将教师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是以师生间的谈话为主要教学方式,但事实上,教师一直居高临下地控制着谈的内容和方向,最终的结论也是由教师来定的。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否定自己,肯定教师,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远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填鸭式”的“满堂灌”已经明显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是势在必行,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

当前如何培养出适用社会发展的人才,除启发式教育外,其它的道路恐怕都难以走远。

启发式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

孔子就是第一位实践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

历史和实践证明,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的阶级社会当中,具有真理性和超时代性。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与其说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如说他始终贯彻启发式的教育精神更符合实际。

孔子从不强迫学生相信什么或者不相信什么,从不把自己的言论强加给自自己的学生,在孔子那里,品行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

所以现代启发式教育不能一味的照搬西方的一些教育方法,应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摆在同一平台上。

承认师生间是相互启发的,提倡教学相长,确立了一种平等的、发展变化的师生观。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这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得到尊重,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孔子启发教学的根本,就是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思结合,避免“罔”与“殆”的结果,由于学,即接受现成的知识,较普遍和轻易,所以,孔子启发式教育关键是促进学生在学习时伴以充分的思考。

子曰: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听色貌言事疑忿,事事见思,足见思之重要。

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极有意蕴,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发问,问则求解。

无解必生愤悱之情。

逆推过去,无愤悱之情,说明无求解之情,无疑问,无认真独立思考而只顾生吞活剥。

对这样的学生孔子当然不予启发,不复教了。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学思结合呢?

答案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学生不要指望轻易得到教师的点拨和传授,必须先开动脑筋,自求自得,能通过自思而通。

教师绝不主动施教。

只有因思无所得而灰心丧气。

愁眉苦脸时,教师才直接传授知识。

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能不学思结合吗?

《论语》中记载了一些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事例,如,子夏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孔子的回答并非直解诗意,而是一种譬喻。

它使子夏立刻联想到“礼后乎”。

这一小段我们就能从中窥见孔子的启发式包含两种基本的行为,即点拨引导和有讲究的传授。

通过启发式使学生学思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简而言之就是举一反三,知智统一。

孔子称赞学生的原因多是学生能作“反三”类推。

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乎”,孔子说: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能用《诗经》中的句子理会孔子说的“贫富”观点,孔子说: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科学意义上,子夏的联想和子贡的灵活只有在孔子启发式教育下才能产生,孔子的教学追求在学生身上实现了,当然心满意足,赞不绝口。

由于启发促成了学生学思并重,因而学习结束后,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就提高了认识理解能力,从而获得智慧,子贡的闻一知二,颜渊的闻一知十,反映的正是知智统一。

运用启发式教育,还要明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

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并达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教育目的。

孔子通过“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学生的性格爱好、思想才能做透彻的了解。

《论语》载: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师也辟”、“由也谚”以及“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事、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这些记载都显示了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的了如指掌。

所以孔子不无自豪地说:

“人焉瘦哉?

人焉廋哉?

”孔子正是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果能在不同场合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育。

如《论语先进》载:

子路问:

“听到某事就干起来吗?

”孔子答:

“父兄还健在,怎能立刻去做?

”冉求也这样问,孔子却答:

“对,立即干起来。

”公西华感到不解,就去问老师。

孔子解释说:

“冉求做事一向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仲由遇事一向轻率鲁莽,所以我要给他泼点冷水。

”在这里,孔子正是因为对子路、冉求的个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扬其长避其短,有针对性地对两人进行启发教育,并取得了补偏救弊的教育目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是相通一致的。

可见,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对于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是小教专业的,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

小学生由于自己的年龄特点,都不太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对问题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就是苦于不能有条理的说明理由,不能很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往往这时候,有些老师为了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马上抢在孩子前面说:

“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是不是……”这样,教者就把要得到的答案一股脑说出,老师也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引导得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启发、诱导。

但这种启发完全成了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失去了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意义。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表达。

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和严密性。

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浮于形式,而应在实质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善思,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姓名:

沈慧琪

班级:

小教11

学号:

080311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