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38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

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

(一)

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48分)

1.《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

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2.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

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

这主要是因为(  )

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3.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

“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

……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

”吕思勉意在说明(  )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4.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

“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

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

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5.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

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

这一变化(  )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6.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

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7.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线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

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

这表明唐代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8.“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

上述农谚主要反映了(  )

A.古代农业生产要掌握节气变化B.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

C.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9.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

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这说明,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D.自然经济瓦解

10.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

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  )

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B.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

C.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D.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1.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1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13.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

他们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儒家学者(  )

A.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B.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C.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D.治学严谨,反对故步自封

14.军机处的印信收藏在皇宫,用时由军机处的副职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

这最能说明(  )

A.军机处处在皇权严格控制下B.司礼监的太监把持朝廷大权

C.军机章京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1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

A.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17.以下表格揭示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C.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D.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

18.1914年,外国人在中国定居达165000人,1918年急剧增长到245000人,一年后达350000人以上,其中一半是日本人,也有将近148000个俄国人,13200个英国人,6700个美国人和4400个法国人。

这种现象说明此时期(  )

A.一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B.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C.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小D.俄国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

19.1913年,《时报》时评:

“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

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

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

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

”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20.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

材料主要说明(  )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

21.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

“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B.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D.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2.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

“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说明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

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23.毛泽东说“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  )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

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24.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

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

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总分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闽广商人手中,长期以来在朝贡贸易下,海外商人属于非法商人,直到1567年开放海禁以后才获得合法身份,但商船、数量和贸易地区仍受到严格限制,海关税饷虽有定额,但往往官吏“卖放指吓,倍索常例之外”。

另外明朝政府刑法民法部分,有时“以罚代刑”,有时“以刑代罚”,更别说有独立的商法或海商法了。

15到17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商人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和合伙制度,其雇佣的工人多由虚拟血缘关系的“义男”“义女”组成。

这一时期商人群体虽然形成了商帮,但组织涣散,缺乏自发形成的海外贸易同业组织。

——摘编自王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15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

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

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海外商人群体相比较,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

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

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

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

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

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光(1019~1086)著《资治通鉴》凡294卷。

作为皇家支持的大规模纂著的主持者,司马光考虑到对现实的参考启发意义,以史论的方式,发表他对史事的看法。

如关于正统问题,《资治通鉴》里三国部分以曹魏为正统,南北朝部分兼叙南北,五代部分承认五朝实际存在而不对任何一方做主观拔高,这与南宋程朱学术盛行后以蜀汉、南唐为正统的见解完全不同。

司马光认为,人主统治天下,构建天下秩序,君主要成为守礼的典范。

司马光赞赏唐太宗“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之举措,他虽然认为宫禁寺人不可无,但君主不能过分借以权柄。

司马光认为忠臣当“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后人评判“读《资治通鉴》而后知司马光有宰相胸襟”,主要是就这些史论而言。

——摘编自陈尚君《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体现的政治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光取得史学成就的原因。

(7分)

上期高三月考

(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A

 B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C

B

C

21

22

23

24

 A

C

 B

2、非选择题

25.

(1)状况:

发展不均衡,商人多集中在少数沿海地区;商人实力较弱;商人受到政府官员的压制勒索;明清没有专门法律支撑商人群体发展;明清商人群体发展较为传统,带有宗法血缘色彩;商业组织不强大。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成因: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6分)

(2)特点:

来源更广泛;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成立了近代商会;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6分,答出三点即可)影响: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也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7分,答出四点即可)

26.参考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

论述: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开始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文明的转型。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抛却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实践,他们先后开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了近代海军和近代学堂。

他们主要集中在经济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文明转型进一步展开。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由于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最后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三民主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民主共和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制度转型并没成功,国民“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消除。

因此,陈独秀、胡适等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希望实现中国的文化转型,并以此来推动实现中国的制度转型。

此后,中国的文明转型一直在艰难缓慢进行中。

总结: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必然是艰难的、缓慢的、渐进的、分阶段的。

但不论怎样,这种走向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其他观点:

“近代中国转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渐进性)”、“近代中国转型是艰难的”或“中国文明必须像西方一样经过现代化的处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等合理者即可给分。

27.

(1)主张:

关于正统的认识要遵循客观事实;重视礼乐教化的作用;反对宦官专权;为臣要忠于君主。

(8分,每点2分)

(2)原因:

朝廷支持;学识渊博、治史严谨;史学认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

(7分,答出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