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基层.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410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基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底基层.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底基层.doc

《底基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基层.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底基层.doc

海南省省道S301嘉龙线、S302黄屯线改建工程底基层施工技术方案

海南省省道S301嘉龙线、S302黄屯线改建工程

级配碎石(冷再生)底基层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省道S301嘉龙线:

起点位于琼海市嘉积镇,接G223国道海榆东线,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38+743,路线全长38.743公里。

公路等级:

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

30Km/h,双车道+硬化土路肩,一般路段整体式路基宽9.0m、7.5米、8.5米。

省道S302黄屯线:

项目起点位于定安县黄竹镇,起点桩号为K0+000,经定安县黄竹镇、龙门镇、龙河镇,终点位于屯昌县屯城镇,终点桩号K41+886,路线全长41.886公里。

项目按双向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8.5米、10米、12米,路面8米和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结构复杂多样,可分为新建路段、罩面路段、加铺补强路段、碎石再生路段。

级配碎石用作路面的底基层,其厚度根据路面结构形式变化而变化,总工程量和具体情况如下下表:

级配碎石工程量统计表

序号

路面结构

级配碎石厚度(cm)

工程量(m2)

1

新建路面

20

334489

2

加铺调平路段

98583.48

3

碎石再生路段

18

229040

4

加宽路段

15

107979

合计

770091.48

二、编制依据

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2008)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

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CE42-2005)

5、国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9)

6、施工图设计文件

7、现场实际调查、勘察资料

三、施工准备情况

1、组织准备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本标段的施工任务,将根据该工程项目特点及施工的具体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迅速组成精干高效的项目经理部作为该项目驻现场的指挥机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全过程施工。

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工作职责

备注

1

朱成兵

项目经理

负责全面工作

2

刘兴

项目副经理

现场管理总负责

3

董安仁

项目副经理

材料、安全管理工作

4

周业军

技术主管

现场技术负责

5

刘正军

工程部部长

施工质量控制

6

李立政

实验室负责人

试验管理工作

7

刘梅

合同管理工程师

合同管理工作

8

彭欣

测量负责人

测量放样工作

9

潘亚军

安全负责人

现场安全管理

10

周长春

施工队长

现场施工

2、技术准备

1)我们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图纸和规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了管理组织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技术交底,为级配碎石摊铺做好充分的准备。

2)配合比试验情况

依据设计要求,我部工地试验室进行了级配碎石配合比试验,试验结果经监理组、总监办检测复核,试验结果如下:

混合料各成分比例为0~5mm碎石:

5~10mm碎石:

10~20mm碎石:

20~40mm碎石=40:

20:

20:

20

级配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为2.23g/cm3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4.6%(摊铺时含水量)

3)测量人员对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检验,用GPS每20米放出了路线的中桩,弯道处加密,为每10米测设,根据中桩,对路基的高程、平面位置、平整度等进行验收。

3、材料准备

本地用砂石料主要来源于定安县,储量较丰富,开采条件较好,质量可靠,采用汽车运至工地。

石料进场前经过项目部、监理组实验室的检验和验收,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运进施工场地。

水泥采用日照中联港中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在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等经过试验人员的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用于生产。

4、机械的准备

根据施工的需要,我部我们对所有施工机械进行全面的清洁、保养、调试、检查和维修。

并配齐了生产施工过程中部分机械的易损备件,保证各类机械运转处于良好状态。

主要机械设备间下表:

每个作业点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机械型号

数量(台套)

技术状况

1

装载机

ZL50C

4

良好

2

拌和站

WCD600型

1

良好

3

压路机

YZ18

1

良好

4

压路机

XMB220

2

良好

5

压路机

XP301胶轮

1

良好

6

洒水车

2

良好

7

自卸汽车

15~25t

25

良好

8

平地机

Y180

1

良好

9

小型夯实机械

1

良好

10

水泥稀浆车

1

良好

11

冷再生机

LZS2400

1

良好

以上机械,已有部分进场,所有机械于2015年12月13日前全部到位,且全部经过调试,运转正常。

四、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我部倒排计划工期,本着紧前的原则,力求为后续的路面施工提供宽松的时间,计划2015年12月15日开始级配碎石的施工,2016年3月完成。

五、底基层施工技术方案

(一)级配碎石施工

1、施工工艺

基层验收检查

施工放样

材料试验和选用

集料拌合

混合料摊铺

整形

碾压

封闭交通并养生

级配碎石施工工艺流程图

2、级配碎石施工

2.1一般要求

2.1.1级配碎石宜用几种不同粒径的碎石和石屑参配拌制而成,压实度应大于96%,CBR值不应小于80%,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

级配碎石的颗粒级配

通过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95~

100

85~95

75~90

60~82

53~78

48~74

40~65

25~50

18~40

13~32

9~25

6~20

3~13

0~7

100

85~100

65~85

42~67

20~40

10~27

8~20

5~18

0~10

2.1.2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20%。

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石料的压碎值等其他指标经检验符合要求。

2.2施工准备

2.2.1验收下承层,施工前,对下承层的宽度、平整度、高程等进行检查验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2.2.2测量放样,测量桩以10m桩为控制桩,超高段每5m设一控制桩,用全站仪准确放样,中边桩宽度为底基层顶面宽度,通过高程测量按松铺厚度,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垫层边缘的设计高,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0.5m设指示桩。

并先测量原地面高程,为以后计算松铺系数提供数据。

2.3厂拌及混合料运输

2.3.1不同粒级的碎石和石屑等细集料应隔离,分别堆放,细集料应有覆盖,防止雨淋。

在正式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2.3.2按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用水量视天气情况,干燥天气混合料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1%左右,以补偿运输及摊铺过程中水分的蒸发,潮湿天气含水量可控制到等于最佳含水量,防止水分过多产生“弹簧”现象,且第一次的拌和料由试验室在现场对摊铺后碾压前混合料检测水量,结合气候情况调整含水量。

2.3.3混合料运输采用自卸车,车况良好。

装料时车辆应前后移动,拌成的混合料应尽快运送到铺筑现场。

2.3.4根据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压实密度按确定的配合比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集料由远到近按计算的距离卸置于路基上,严格控制卸料距离,避免料不够或过多,集料堆每隔一定距离留一缺口。

2.4摊铺整形

由于本工程的级配碎石点多、线长、面广,施工段面较短且比较分散,经过综合考虑,我部采用挖机、平地机辅助人工进行摊铺整形。

用平地机将混合料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

设一个三人小组跟在平地机后面,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摊铺后混合料如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应用挖机或人工进行补充拌和,用平地机将混合料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形,再用平地机进行整平和整形。

2.5碾压

经水准仪检测混合料松铺表面高程,横坡度及平整度合格后,及时用压路机进行压实工序,直线段由两侧向中间碾压,在有超高的路段上由内侧向外侧碾压,碾压工艺的组合为:

先静压两遍,再振动碾压五遍,最后静压光面一遍,直到混合料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碾压次序为“先低后高,先轻后重,先静后动,先慢后快”,同时每遍的轮迹应重叠1/2,不得漏压,各部位碾压次数相同,压路机靠边碾压,同时配合强夯机加强边缘的碾压,确保碾压密实,边线整齐。

压路机在施工面行走时不调头,不急刹车,防止混合料滑移或形成裂缝、松散,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弹簧”松散、起皮、臃包等现象,应人工翻开重新拌和或换填新的混合料,发现标高平整度不合适的应及时调整,在碾压过程中适当的洒水湿润。

压实后表面做到平整密实,无轮迹或隆起,不得产生:

“大波浪”现象,施工过程中及时用3m直尺进行平整度检测,不符合立即处理碾压完成后。

碾压时现场进行压实度的跟踪检测,以取得碾压组合与现场压实度的关系,用以指导施工,总结施工的碾压工艺。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控制为:

碾压前2遍控制在1.5~1.7km/h内,然后以2.0~2.5km/h速度控制,碾压遍数和速度安排专人负责记录。

 

2.6纵横缝的处理

2.6.1工作缝的处理,两作业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和。

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与第二段一起拌和整平后进行碾压。

2.6.2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不应斜接,并按下述方法处理:

在摊铺前一幅时,靠边缘的30cm左右难于压实,而且形成一个斜坡,在摊铺后一幅时,应先将未完全压实部分和不符合路拱要求部分挖松并补充洒水,待后一幅混合料摊铺后一起进行整平和碾压。

2.7养生

级配碎石铺筑后,禁止开放交通并设专人洒水保持湿润养护。

2.8施工要求

2.8.1施工中应控制级配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塑性指数要求﹤6%,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5%,混合料必须拌合均匀,没有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达到按重型压实试验方法确定的压实度要求,压实度要求≥96%。

2.8.2摊铺前事先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并确定松铺厚度。

2.8.3两作业段的衔接处,要搭接拌合。

2.8.4应避免纵向接缝,必须分两幅施工时,纵缝应搭接拌合。

2.9质量检验方法及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或频率

1

压实度(%)

代表值

96

每200米两车道两处

极值

92

2

平整度(mm)

15

3米直尺:

每200米2处×10尺

3

纵断高程(mm)

+5,-20

水准仪:

每200米4个断面

4

宽度(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

每200米4处

5

厚度(mm)

代表值

-12

每200米每车道1点

合格值

-30

6

横坡(%)

±0.5

水准仪:

每200米4个断面

(二)水泥稳定碎石就地冷再生施工方案

1、施工要求

整个施工过程及养护过程中,应对再生路段封闭交通,各路口设置警示标牌,提醒司机及行人。

2、施工工艺流程

封闭交通→施工放样→准备原道路→准备新加料→冷再生机组就位→摆放和撒布水泥→冷再生机铣刨与拌合→碾压整形→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养生。

3、水泥稳定碎石就地冷再生施工方案

3.1施工放样

3.1.1在再生施工之前,应在道路的两侧放置一系列的标桩作为基线,用以恢复道路的中心线。

3.1.2标桩的间距,曲线距离不应超过20米,直线距离不应超过40米。

3.2准备原道路

3.2.1清除原道路表面(垃圾、杂草等杂物和积水,并清理边线)。

3.2.2对原路的翻浆、车辙、沉陷、波浪、坑槽等病害进行处理,使原路基平整。

4、准备新加料

4.1计算材料用量:

根据原道路再生深度内的平均密度,计算每平米新料的添加量;根据每车料的质量或体积,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人工摆放和撒布水泥,应根据水泥剂量,计算每一平方米水泥稳定层需要的水泥用量,并确定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

使用水泥稀浆车,应计算水泥浆的喷入量。

4.2新加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将新加料均匀的撒布在旧路面上。

4.3在一料场供应的路段内,由远到近按上述计算距离卸置于原路面的中间。

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有的路段料不够或过多。

4.4检查加料撒料是否均匀。

5、冷再生机组就位

5.1使用推杆连接再生机组,并连接所有与再生机相连的管道。

5.2检查确定与稳定剂添加量有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5.3人工摆放和撒布水泥。

使用水泥稀浆车,应检查水泥稀浆车内的水泥和水是否充足。

5.4排除系统中的所有空气并确保所有阀门处于全开度位置。

5.5检查再生路段内的导向标志,确保明确,并对其他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6、摆放和撒布水泥

6.1按照计算出的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在旧路上做好安放标记。

6.2应将水泥当日直接送到撒布路段,卸载做好标记的地点,并检查有无遗漏和多余。

6.3将水泥均匀摊开,并注意使每袋水泥的撒布面积相等。

水泥撒布完后,表面应没有空白位置,也没有水泥过分集中的地点。

7、冷再生机的铣刨与拌合

7.1冷再生机推动稀浆车或水车在原路面上进行。

7.2冷再生机行进速度应根据路面损坏状况和再生深度进行调整,一般为6m/mim-12m/mim,使得铣刨后料的级配波动范围不大。

网裂严重地段应降低再生机组行进速度,提高铣刨转子转速。

7.3再生后应有专人跟随,随时检查再生深度、水泥含量和含水量,并配合再生机械操作员进行调整。

7.4施工中再生深度的检查以相邻已再生或原路面为标准,用钢钎刺入土中,测量其刺入深度,看其深度是否合格。

7.5应在作业面边缘固定导向线以帮助操作者。

7.6进行多刀施工时应注意搭接的宽度,保证搭接宽度符合规范要求。

7.7再生机后宜安排4-5人处理边线和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以及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以防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平整度和再生材料的密实性。

7.8施工过程中,对混合料的级配、再生深度、水(或水泥稀浆)的喷入量有任何疑问时,应停止施工,等问题解决后在继续施工。

7.9每次再生的长度以保证后续作业能正常进行,使再生的长度尽可能长,以减少横向接缝。

一次(不停机)再生的长度一般为150米~250米。

7.10每段再生结束后,应检查铣刨毂的刀架和刀头,发现损坏后立即更换。

8、碾压整形

8.1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不同制定碾压方案,使每个部位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8.2再生机后应紧跟一台钢轮振动压路机或凸块式振动压路机进行初压,高频低幅压实,压实遍数应保证再生层底部2/3厚度范围内的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

钢轮压路机的工作速度不得超过3km/h。

8.3在初压完成后,应立即用平地机整形。

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刮平;在平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在返回刮一遍。

8.4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其表面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

8.5在整形时,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

8.6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时,应立即用光轮压路机先以高幅低频振动模式后以低幅高频模式进行压实。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

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以后宜采用2.0~2.5km/h。

8.7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掉头或急刹车,保证再生层表面不受破坏。

8.8碾压过程中,再生层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大量洒水碾压。

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合。

8.9经过拌合、整形的水泥稳定就地再生层,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8.10在碾压结束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要求。

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9、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

9.1纵向接缝处理:

9.1.1一般重叠宽度为50~150mm,路面材料越厚,材料粒度越粗,重叠量越大;相邻两次作业间隔12h以上时,应增加重叠量;道路宽度小于7m,纵向重叠较多时,不宜半幅施工,应进行全幅施工,以减少重叠量,提高施工效率。

9.1.2在纵向接缝上,根据已建再生层的完成时间,改变水泥稀浆的喷入量;纵向接缝的位置应尽量避开慢行、重型车辆的轮迹。

9.2横向接缝处理

9.2.1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停机现象,减少横向接缝产生;对形成的横向接缝应认真处理。

9.2.2停机超过水泥初凝时间,再生机再次施工时,必须将整个再生机后退至再生过的路段1.5米的距离,并重新撒布水泥。

9.3调头的处理

如机械必须在已压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保护措施调头作业段。

一般先覆盖一张后塑料布,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

10、养生

10.1每一段碾压完成后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采用土工布覆盖,洒水车洒水的方法养生。

10.2底基层的养生期不少于7天,整个养生期内应保持潮湿状态。

10.3在养生期间未采取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应封闭交通,不能封闭交通时,应限制重车通行,其他车辆车速不应超过30km/h。

11、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或频率

1

压实度(%)

代表值

95

每200米两车道两处

极值

91

2

平整度(mm)

15

3米直尺:

每200米2处×10尺

3

纵断高程(mm)

+5,-20

水准仪:

每200米4个断面

4

宽度(mm)

符合设计要求

尺量:

每200米4处

5

厚度(mm)

代表值

-12

每200米每车道1点

合格值

-30

6

横坡(%)

±0.5

水准仪:

每200米4个断面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按附录G检查

六、质量保证措施

我公司将抽调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配备完善的施工设备,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我公司有建立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该合同段工程质量达到要求的目标。

1、明确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以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的试验、测量、质检三位一体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2、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开工前做好原材料的检验和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及每个分项都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验,符合质量标准,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遵规操作。

分项工程开工前均制定较合理、先进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并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人员做到五个明确,即:

岗位明确、职责明确、质量标准明确、施工和程序明确、操作规程明确。

4、高度重视各种级配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试验段的铺筑工作,认真做好技术总结,取得适合本工程的技术数据,正确指导施工。

5、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保证铺筑质量,配备先进的试验仪器设备,保证试验数据准确、可靠。

6、做好拌和场的场地及进场便道“硬化”,做好材料的防雨及防污染措施,确保集料洁净,不被污染。

7、认真做好施工中的施工原始记录,做到资料完整,数据准确,内容齐全。

8、当进度和质量发生矛盾时,坚决贯彻在确保质量前提下的合理工期。

七、工期的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一)组织措施

1、成立精干的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部内设置强有力的工程管理系统,实施工程的全面宏观管理(具体详见附表:

人员配备表)。

2、进场施工的各施工处,建立健全主任负责制,强化一线组织领导和指挥。

项目部建立工程岗位责任制,确保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现;发扬公路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群策群力开展好目标管理;制定详细而又科学合理的施工作业计划,保持均衡生产,实现计划的最终时间目标。

3、总体“一盘棋”,在人、财、物上确保本工程的施工需要,组织精干队伍进场施工。

4、加强工程调度指挥,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齐抓共管。

(二)劳动管理措施:

1、加强用工的计划性,实行定额用工。

2、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确保定额水平的完成。

3、领导跟班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节假日照常进行施工。

(三)技术保证措施: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做到科学施工;信息反馈及时,适时调整和优化施工计划,确保工序按时或提前完成。

2、组织好一条龙的施工作业线,保证一环扣一环的施工程序。

3、发挥技术管理的保障作用,细审核、严交底、勤检查、抓落实。

4、专业技术工作者,要深入一线跟班作业了解情况,及时搞好技术交底,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实行项目总工程师技术岗位负责制对技术总负责,并行使否决权。

(四)物资保障措施

1、加强物资采购人员的选配。

2、按施工计划安排,确保材料按时到位。

3、把握建筑市场的旺淡季特点,超前调查和预测市场供应情况,特别是季节性施工要做好材料的适量储备。

4、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格杜绝劣质材料进场。

(五)设备保障措施:

1、选择技术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同志担任设备管理人员。

2、加强设备的维修与保管,确保完好率和出勤率。

3、根据工程进展超前考虑,专人落实各种设备的进场时间,做到随用随上,不误时间。

(六)加强财务管理,使有限的资金直接用于工程施工

1、选配财务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做好工程资金的筹集和合理使用。

2、严格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全力保障有限的资金用于工程和职工的工资发放上。

3、若资金紧张时,积极向上级主管单位反映,确保工程施工用资。

4、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争取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

5、搞好与甲方、设计、监理的关系,服从甲方协调,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密切与本工程相关单位的合作与配合,确保本工程的顺利进行。

八、安全保证措施

1、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对全员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安全操作规程。

2、本工程点多、线长、面广,边通车边施工,交通干扰较大,交通管制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施工的路段,设立醒目的交通标志,设置围挡、隔离,设专人指挥管理,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夜间施工时设立满足工程需要的照明设施,确保安全。

4、各种用电机械设备、线路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

各类机械设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得上机操作。

5、在道路上施工的一切人员,必须穿戴返光安全服,不得随意横穿过通车一侧道路。

6、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项目或专项进行书面详细安全技术交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