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466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版《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补正解释 B.当然解释 C.反对解释 D.缩小解释

 答案:

D

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2006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一)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

(二)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

(三)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

(四)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6.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2005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A.一个单行刑法和七个修正案B.一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七个修正案D.两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第二章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2年司法考试真题)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答案】:

1.C

2.“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

(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

(2)排斥习惯法(_____的罪刑法定);

(3)禁止类推解释(______的罪刑法定);

(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2010年司法考试真题)

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

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 

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

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2.D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6年司法考试真题)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

法"

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3.C

4.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4年司法考试真题)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4.C

5.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_法定原则,_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同时规定了__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_和承担的_____相适应;

死刑只适用于_____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2005年司法考试真题)

A.2处填写“罪刑”,4处填写“罪行”B.3处填写“罪刑”,3处填写“罪行”

C.4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D.3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

5.D

6.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6.BCD

7.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2000年司法考试真题)

A.聚众淫乱罪B.组织淫秽表演罪

C.寻衅滋事罪D.无罪

7.D

8.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司法考试真题)

 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

 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

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

 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

8.ABD

9.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

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

B.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

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

C.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丁某从东北某市绑架到C国,中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丙追究刑事责任

D.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9.ABC

10.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

10.A

11.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原则?

A.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B.中国人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为

C.外国人乘坐中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D.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国实施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11.AC

第三章

1、《刑法》第246条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答案:

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

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

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

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

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

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CD

3、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1年司法考试真题)

  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

  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ACD

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5、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08年司法考试真题)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

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

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

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A

6、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7、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

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

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8、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9、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10、《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

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

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C.15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

D.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

ABD

11、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

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

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

B.单位犯罪时,单位本身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共同犯罪

C.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实行单罚制时,只对单位处以罚金,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

D.对单位犯罪只能适用财产刑,既可能判处罚金,也可能判处没收财产

13、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

B.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

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

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

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

14、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

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

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

15、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16、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17、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

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

18、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

ABC

19、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

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

20、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

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

21、甲与乙因情生仇。

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

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

22、关于认识错误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B.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

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丙打算将含有毒药的巧克力寄给王某,但因写错地址而寄给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

这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丙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丁误将生父当作仇人杀害。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都认为丁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AC

第四章

1、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2、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09年司法考试真题)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

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3、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

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

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4、甲乙两家有仇。

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

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

(2010年司法考试真题)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属于防卫过当D.属于故意杀人

5、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2011年司法考试真题)

观点:

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

 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

结论:

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

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B.观点①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

观点②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C.观点②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

观点①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D.观点①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

观点②观点③与b结论对应

A

6、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

甲成立正当防卫

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

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C.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丙成立正当防卫

D.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

丁成立正当防卫

7、关于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