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492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合集Word格式.docx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

n),潦倒新停浊酒杯。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战设喻,用“(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表述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两个否定句,强调了“王道之始”实行仁政在渔业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效果。

4、孟子从渔业方面阐述王道,与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相合的两句是: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生活状况是: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6、《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对王道起始具体生活状况的概述是:

(养生丧死无憾)。

7、《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两句,指出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8、孟子认为,让70岁以上的老者吃上肉需要做到: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9、《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0、《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1、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自己挥霍浪费却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年成好坏,重在君王是否施行仁政,提出了(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看法。

荀子《劝学》情境式默写26题

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3.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6.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8.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1.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22.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3.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一点。

25.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观点相同。

26.荀子在《劝学》中,与其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过论》情景式默写

1.贾谊在《过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论》中最能表现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

振长策而御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最能揭示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攻之举措。

在南方: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

在北方: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6.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始皇实行愚民政策,有关句子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7.始皇为了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采取的举措是: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8.《过论》中用整句描述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9.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0.写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帝王万世之业也。

11.文中“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涉出身贫寒,地位卑贱。

1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过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农具和木棍,士兵的身份更是一般,有关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4.作者用“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5.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试使之国与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6.贾谊指出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情景式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一致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9.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高中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

《望海潮》

1.《望海潮》中对的情况作总的概括性描述的句子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望海潮》中用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写了钱塘江壮阔的景象。

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写了百姓的游玩之乐。

4.《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三句,由城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5.《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三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6.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

1.《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写离别前的景物,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2.《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

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

3.《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动作、神态细节,刻画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4.《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三句写饯别时心情的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却不断催促。

5.《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句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的情状。

6.《雨霖铃》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的“阔”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阔”字极为相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和运筹帷幄。

2.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具体描写“江山如画”的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大江的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句子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来书写自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壮怀莫酬,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5.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被贬于的轼与客人泛舟长江,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在“故国神游中”得到解脱,抒发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心底悲歌。

7.《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定风波》

1、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3、《定风波》(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

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

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避雨,而轼却在词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在《定风波》中,作者以自然界的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打击都能处变不惊的句子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体现在描写上,就形成了移情于物的手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就运用了这一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居江南、有志不得伸的游子形象。

4、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剑,正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所说: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为辛弃疾写的人物评传《把栏杆拍遍》即取意于此句。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6、备批评许汜买田置房全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典故被辛弃疾用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他在词中是这样说的: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郎才气。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一句把作者情感推到最高潮,写年华老去,国事飘摇,北伐无期,夙愿难偿,故意只用东晋桓温语典之上句,只言树,不说人,却更见人心之悲切。

8、英雄泪尽美人巾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为: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句恰好与词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呼应。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借此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

2.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辛弃疾赞叹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写裕的儿子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5.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同时也暗含着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7.雨本寻常,但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

读愈的《早春》中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新与宁静的自然;

而读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便感到随着那夜雨的漫涨,作者心中的愁绪也在渐增。

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我们会从中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无常。

8.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

如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写

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写出了琵琶女人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处境;

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借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缅怀英雄权,并发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醉花阴》《声声慢》

1.《醉花阴》以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见情,以花拟人,生动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憔悴面容和愁苦神情的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

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由浅入深,把词人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代之。

4.《醉花阴》一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词人黄昏时独饮赏菊的情景。

5.《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是酒入愁肠愁更愁。

6.重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醉花阴》一词中的清照重阳节却过得很凄凉的三句话: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7.古人爱用花喻人之美貌。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感。

8.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则意相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