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534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Word文件下载.docx

基于材料的分值

13、15、18、21、23

38

(2);

39

(2)(3)

48

2011年历史卷答案来源构成情况:

分值

小计

12、13、23

12分

38

(1);

18

30

14、15、16、17、18、19、20、21、22

36分

38

(2)(3);

34

70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老师一直担心过分强调能力忽视学生对教材的研读,担心无从所教,连续三年的这种命题思路逐步打消了我们的顾虑。

尤其是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立意让位于能力立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

2010年、2011年浙江卷历史试题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统计

项目

 

年份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题量

2010年

5题

20分

8题

32分

3题

27分

2题

21分

2011年

7题

28分

6题

4题

24分

从选择题来看,考查纯记忆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下降,而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调动等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上升。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分值有所上升,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尤其是调动和运用适应能力的分值下降,反映了考查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尤其是材料解析题,为调整2010年难度较大的命题格局,以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为主要命题手段,既有利于控制学科难度,又有利于降低试题的总体难度,提高试题考查的区分度和效度。

绝大多数试题情境较新、学科思维含量较高,学科思维能力是整卷的考查核心

(三)模块整合题型大量出现,凸显出历史课堂在注重专题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适当关注通史。

研究2011年浙江历史高考卷,对比2010卷,可以发现,今年的历史试题中模块整合的试题大量增加。

详见图5和图6

图5

2010年浙江卷模块整合试题及分值

第12题

必修三+选修4

4分

第22题

必修3+选修4

第19题

必修1+选修4

第38题第2问

选修3+必修2

8分

第20题

必修1+必修3+选修4

第39题

必修1、3、+选修3

26分

结论:

选择题16分;

材料题34分;

总分50分

图6

2011年浙江卷模块整合试题及分值

必修一+必修三

第38题

必修一、二、三

第21题

选修三、必修一、二

第23题

必修二+选修三

选择题12分;

材料题52分;

总分64分,

由此可见,在选择题方面2011年比2010年少一个题目,分值4分;

二在非选择题方面,2011的题量增到2题,分值达52分,明显比2010年增加。

而这一现象与2011年浙江历史高考样卷雷同,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得多多关注通史,多帮助学生理清历史框架。

(四)显性介入地域特色。

今年的历史试卷巧妙的将我省的特色和宝贵资源融入高考试题当中,如试题中的13题、15题。

13题虽然没直接考龙泉窑,但通过这个题目,绝大部分考生会对浙江的著名瓷器遗址龙泉窑留有深刻的影响。

15题杭州会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类题目命题者并非想单纯考浙江历史,而是将浙江特色资料与考生平时所学的历史主干知识“明清时期的会馆或宋朝名窑等”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情境设计,是本题的亮点。

这种全新的命题方式,既不影响高考命题高远的立意,又不会改变命题考查“三维目标”三维本质,而且具有浓浓的浙江味道,是一道有创意的好题目,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将会不断地出现。

(五)直奔社会热点,发挥史鉴功能

与以往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的是今年并没有刻意回避时政热点,而是直奔主题来考察。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直接或间接介入,例如39题“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是直接介入考察。

另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所以题目中涉及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试题分量比较大,例如第18题西北山村土坯墙上的标语、第19题的北平人民第一次代表会议、第20题的邓小平评价股市证券、第21题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及第39题第(3)小题的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等。

这些正是通过对于热点问题的适当降温处理,巧妙进行“侧面接触”和“打擦边球”,或显性或隐性考查了一些当今热点问题,其主要意图是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

命题者的意图是努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在比较短的时间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对热点问题直接考察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使考生当场可以理解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而不是考完后让他们去反思其命题的价值,这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样命题存在一定的风险,关键就看命题人如何来选择新材料、提供新情境。

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反猜题和押题刻意回避,出现一些冷僻的考点,可以说今年的题目在寻找热点和反猜题的平衡上是比较成功的。

(六)关注学术前沿,史学探究方法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但历史学却是一门常变常新的科学。

近年来,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领域产生了不少突破,为中学历史的教学与命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命题专家多是大学教授,具有学术上的专业优势,易于把新颖、鲜活和成熟的学术观点进入高考视野。

例如2011年高考试题第39题的材料二选取了学术界评价“美苏冷战”的观点,材料的来源比较新,美国人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和1991年9月9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体现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冷战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抛开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偏见,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另外新课程认为: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要比学生掌握若干现成的结论更重要。

所以,近年全国、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的高考试卷特别强调史学探究能力,其突出的表现是:

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取、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等,注重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

今年的这张试卷中尤其表现在选择题第14题。

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尤其是C项的设置强调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

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二、试题命题瑕疵

反思三年来的浙江高考自主命题,整体而言在稳定中有所发展和进步,但是离开理想的命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命题?

如何找到现实教学和理想观念的契合点,这是广大一线师生所关注的。

正如有人所说“高考题目是在谩骂中成长的”,2011年的浙江历史试题难免也有值得商榷和优化的地方:

(一)分值分布,不尽合理

视角一:

从中国史、世界史的分值分布来看,见下表:

选择题

非选择题

中国史

12、13、14

15、16、17、18、19、20、21、

38

66

世界史

12、22、23

39

视角二:

从必修Ⅰ、Ⅱ、Ⅲ和选修Ⅲ、Ⅳ的分值分布来看,见下表:

(本统计细化到具体每一个选项)

题号

总计

必修Ⅰ

12、18、19、

10

38、39

40

必修Ⅱ

13、14、15、17、20、23

24

8

32

必修Ⅲ

12、16、21、22、

14

38、

4

选修Ⅲ

选修Ⅳ

从以上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的试卷的分值分布没有2010年合理。

具体而言五本教材中特别突出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选修三和选修四明显偏少,尤其是选修四没有题目。

而从中国史和世界史划分角度来看,分值比例明显偏向中国历史。

(二)材料呈现,古板单一

与其他地区多样化的材料呈现形式相比,浙江卷略显古板和单一。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卷新材料的呈现可谓异彩纷呈,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

体现高考试题切入的趣味性、人文性,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做题目。

2011年的浙江卷可谓严谨有余,灵活不足,除了13题出示一张地图,22题四张图画以外,其余都是文字材料。

(三)旧教材痕迹略有显现

虽说是浙江省的第三年自主命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略带旧教材内容的题目。

例如选择题第23题,本题有影射当前我国现实情况的意图,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问题在新教材中必修二只是略有带过,且语焉不详,而本题则考察“滞涨”出现的原因,如果没有老师平时上课的补充学生是很难回答准确的。

不过,这些虽暇不掩瑜,显示了平稳之中有所突破,进步之中略带缺憾,作为中学一线教师,理当非常理解命题的难处。

(四)命题规范亟待加强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必须是无条件的。

然而,2011年浙江卷历史试题部分中有的试题科学性不够。

如19题B答案的无效性;

22题题干中“后期”两字的多余性;

38题第2问的评价黄宗羲观点的答案组织非常牵强而且不完整;

38题第3问的答案明显从材料中得不出,答案组织欠严谨;

答案组织缺乏张扬个性意识。

与2010年浙江卷历史试题相同,2011年高考浙江卷历史试题在主观题部分全部参考答案共520多字中,没有鼓励学生张扬自身个性的规定。

而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情境新颖性、视角多维性、答案多元性,并不像自然科学多数问题表现为结论的唯一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参考答案封闭单一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这种状况应当在保证评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予以改变,以真正推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对2012年备考的建议

1、夯实基础,不打折扣

2011年浙江卷历史试题主观题部分“回归”教材的分值有所增加,因此认真研读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第一轮复习要对考点进行落实,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踏踏实实,稳打稳扎,不留下遗憾。

基础知识落实和掌握要“活”“透”“通”,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工作是努力使学生自己悟、自已通,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突出能力立意,增强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一轮复习是基础,二轮复习促能力。

2011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依然侧重基础知识,以及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的考查,这些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炼就的,所以功夫应该在平时,尤其是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二轮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这也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2、系统把握教材,努力整合知识。

新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安排,把原本系统的时序化的历史归类为分裂的专题模块,但历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时序性、因果性的特点明显,故在复习时务必对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分析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前提是教师必须对三本必修二本选修的教材系统把握,而后在课堂上时刻强化教材的整合的意识,尽可能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教师的用心必然会带来学生的主动。

3、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

在今年的历史试题中,苏德战争、苏联解体、中共成立90周年等重大周年纪念大事都有所涉及。

大凡当年高考必须注意的周年大事都有。

如2011年历史复习要注意10年、11年、12年三年的周年纪念大事;

2012年复习历史时就要注意11、12、13年的周年纪念大事。

4、创新情境有效训练,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

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关键。

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和巩固,并引入史学界一些新的观点和成果,以及解题方法的剖析。

既要有文献资料题目,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要把理解材料、解读材料、调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阐释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和观点等诸项能力逐一落实到精讲多练的环节中,确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能力。

5、加强史学范式教学。

从2010年、2011年浙江卷历史试题来看,贯穿命题的主线是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全球史观思路。

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自觉地将文明史、近(现)代史、全球史范式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以培养学生运用史学范式,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推理、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6.关注浙江区域历史

浙江卷比较注重对宋代历史资料的应用,因此在对中国古代史的考察上更多对宋代历史的考察。

如13题对宋代名窑分布的考察,14题通过运用宋代历史材料对历史方法论作以考察。

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备考的侧重点。

研究浙江高考的同时,也多留意其他省份高考卷的新动向。

浙江省2011年文综历史试卷(分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选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现象。

这样的社会也是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基础,所以此题可以直接选。

【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亮点在于中外关联,整合类似知识,进行甄别分析,并渗透了世界意识的教育。

该题的难点: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是没有奸臣和小人当道、国王以德治国、举贤授能的美好社会。

③罗马法是建立在罗马发展的基础上,罗马的发展经历了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是一个类似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难度较小。

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

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解析】根据地图观察河南的钧窑、河北的定窑、江西的景德镇窑、陕西的耀州窑,要求学生把这些知识点在地图中去记忆。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唐宋瓷器名窑所在的省份,而且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地图来源于必修二历史地图册,类似题目也出现在必修二书本P18的自我测评上,原题目为:

在地图上标出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龙泉窑的大体位置,如同2010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中的“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一样来自历史地图册。

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平时上课千万别忽视历史地图册,要重视除历史正文之外的其余内容。

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和地图册中的有效信息。

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

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

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

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

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

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

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

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

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答案】B.

【命题立意】该题是学术争鸣和史料运用的典型题目,考查了考生对史料运用和历史结论论证的这一“过程和方法”的高考目标。

题干材料构筑了一个历史研究的新情景,要求考生作为“一个初级历史研究者”对题干材料做出史学结论的判断从而在命题者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此题包体现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通过历史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浙江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头一次出现,与2010年全国文科综合新课程历史试题第35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

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此题通过一段碑文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在考查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概念“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A、C、D都可以在材料中体现出来,B的说法本身错误,会馆只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并非商业中心。

【命题立意】这是一道具有浙江区域特色的情景材料题,但命题者并非想单纯考浙江历史,而是将浙江杭州会馆碑与考生平时所学的历史主干知识“明清时期的会馆”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情境设计,是本题的亮点,而且具有浓浓的浙江味道,是一道有创意的好题目。

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相对论”、“民约论(社会契约论)”、“24岁以前”(1896-1920年),根据材料可知徐志摩虽然是诗人,但是在24岁以前对“相对论”和“民约论”更有兴趣,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对青年人的影响。

“相对论”为代表的科学和“民约论(社会契约论)”为代表的民主思想。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三(专题三)的主干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该题以诗人徐志摩的个案呈现,是一道很出彩的题目。

该题名考徐志摩,实考新文化运动。

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十之七八和十之二三”;

关键是反向选择“错误的”。

民国时期处在新旧婚姻的过渡时期,存在城乡差别、观念的差别以及变迁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

B、C、D是正确的,A项的说法本身错误。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二(专题四)的主干知识“婚姻习俗的变迁”,考察学生根

据所学知识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30年代出现在陕北的四条标语,突破点是第三个标语“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说明中共当时已经做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应该是1935年华北事变前后,排除A和B,在这之后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红军还没改编,排除D。

本题难度系数比较大,旧教材的痕迹比较明显,实质是考察从193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