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74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docx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

高考真题及模拟题

1、(2009.江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

①②④从不同角度正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应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不选。

答案:

B

2、(2009.江苏)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

“我思故我在”与“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B;A、C、D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选。

答案:

B

3、(2009.广东)“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开头,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与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难度较低。

材料中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存在即被感知,认为感觉到的东西才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符合题意要求。

ACD均与材料不符合。

答案:

B

4、(2008.广东)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解析:

本题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属于课本基础内容,比较简单,只要识记清楚即可选出答案。

①②不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将其排除。

答案:

B

5、(2008.江苏)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以直问直答的方式方法对“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难度较小。

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故选B项,形决定神。

A、D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它们都认为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

答案:

B

6、(2008.江苏)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一考点的理解,难度中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故选C。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

C

7、(2008.海南)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应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图像发现不同年代的撞击坑,说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故选D项。

A、B、C项图像都不能证明。

答案:

D

8(2007.广东)黑格尔主为。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来源。

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9、(2009·山东)“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履行世界的功能

解析:

本题以李振声的感悟为切入点,考查对哲学作用的分析。

A说法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才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而非哲学,B错;C说法不准确,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李振声的感悟强调了哲学的导向作用,故选D。

答案:

D

10、(2007·江苏)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A、B、C错误。

答案:

D

11、(2007·广东)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说:

“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这一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解析:

本题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话切入,考查对“哲学基本派别”的分析理解,难度中等。

“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这个观点把上帝作为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产生是属于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故直接排除CD项。

然后再比较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因为是把上帝作为第一推动者,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如果是人的意识等,才是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

B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部世界,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些,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和人的认识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饮食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

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附单元结构图: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本课知识体系

附图:

 

2、本课课标要求

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教材理解

一、要点分析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1: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要点2:

物质概念: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注意:

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分析:

第一,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应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理解。

从内涵上看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一特性是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征;二是要知道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从外延上看,物质是除意识现象之外所有的东西。

第二、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

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有生有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灭。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要点1: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要点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要点3: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注意: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分析: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二、问题点拨

【例1】我们应怎样认识物质的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这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此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答案】A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乖宝宝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据此回答例2~3题。

【例2】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调整。

【答案】C

【例3】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考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答案】B

【例4】恩格斯说: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的

B.前者提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

D.两都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能力。

恩格斯把物质作为物的总和,因此是从物质的外延上来说的;而列宁则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指出了物质的内涵,故B项正确

【答案】B

【例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据此回答

(1)~

(2)题。

(1)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①地理环境②人口要素③生产力④生产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是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衰亡能力和理解能力。

(1)题中①②③④都是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正确答案为D。

(2)题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项。

A、B、C项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是人类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现,故不选。

【答案】

(1)D

(2)D

【例6】“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本题考查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理解与物质及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A、B、D讲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应舍去,故选C。

【答案】C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要点分析

第一目运动是物质的国有属性

要点1: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物质的因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分析: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只有运动中才能存在,没有没有物质,不做任何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如果把二者分割,就会犯错误。

要点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第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统一(联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分析:

(1)仅就机械运动来讲,当我们说某物处于静止状态时也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第没有位置的移动而言的。

就其他参考第来讲,它仍然有位置的移动。

(2)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时,总是指它在此时此地,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的特定运动。

从总体上看,物质在运动着,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局部表现,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是暂时的、条件的、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

(3)当我们说某一物体还没有变动时,是指某物体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没有变成别的东西。

但与此同时,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也进行着某种运动和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迟早要使它失去自身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东西。

所以,在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意义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

第二目运动是有规律的

要点1: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分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

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本质的”是说,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深刻的东西。

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到规律。

“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要点2: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要点3: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训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的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分析:

1.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到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者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规律的必然性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2、人和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

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人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实现的。

因此说,人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了规律,而是改变了生作用的条件,进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

二、问题点拨

【例1】马克思主义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消遣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藏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是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物质高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正确;D项没有在题干中体现出来;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B、C观点错误。

【答案】A

【例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

“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1)华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点拨:

(1)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故选A。

(2)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B、C都是自面的,故选D。

【答案】

(1)A

(2)D

【例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点拨:

本题考查静止相对性的含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

克拉底鲁以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借口,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否认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否认了相对静止,故正确选项为C。

A、B、D三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例4】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示真务实之风,做到敢想敢干不蛮干。

“做到敢想敢干不蛮干”的哲学启示是()

①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要做到以人为本④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点拨: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审题能力。

“想”“干”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蛮干”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②不符合题干高问指的。

【答案】D

【例5】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地消失了。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地,要用掉大小树木600多棵,等到他们认识到砍伐树木的恶果时,已经晚了,“楼兰已毁”,已无力回天了。

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规律人们永远都不能认识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惩罚

点拨:

此题材料考查的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答案】D

【例6】“人生晚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点拨:

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B

【例7】漫画《拔苗助长》是在批评()

A.否认自然界客观性者B.按规律办事者

C.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者D.不按规律办事者

点拨:

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此题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否则,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答案】D

【注意】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此题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例8】“”的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后,14名院士上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