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65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docx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

 

某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县气象局

二○一六年七月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县一般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投资:

1350万元

项目选址:

某县城郊乡

建设单位:

某县气象站

法人代表:

**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某县气象局位于某县城伏山路南段,为全额事业单位。

内设综合管理科、防灾减灾科两个科室和某县气象台、**县气象服务中心、两个直属单位。

局内共有在岗职工10人。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及依据

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河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豫气发〔2011〕55号);

(3)《南阳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4)《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7)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办投资[2002]15号;

(9)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10)南阳市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

2、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包括:

总论、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建设地址与规模、规划建设方案、节能措施、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效益分析等。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窗体顶端

**县位于伏牛山腹地,南阳盆地北缘,是豫西沟通南北的重要关隘,素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全县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人,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2800平方公里,耕地49.7万亩。

**历史悠久。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猿人”便在境内繁衍生息。

夏商时属豫州,秦时为雉县,唐时为向城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县名改为**至今。

1928年4月,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成立**县中心区委,1947年秋,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在南阳最先获得解放。

**县位于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南北方交汇区,800毫米等降水线上,湿润带与半湿润带交汇处,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明显特征。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8℃。

一月气温最低,月均1.2℃。

极端最低气温-14.6℃(1991年12月29日)。

7月温度最高,月均27.5℃。

极端最高气温41.6℃。

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850.5小时。

年平均无霜期219天。

大于0℃积温5428.8℃。

年平均降水量8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雨热同期。

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

 

二、**县气象局现状

**县气象局现址已被规划为**县行政新区,四周建房已把气象局观测场包围。

观测环境已不符合要求,严重影响了观测数据的“三性”。

在现址已无法进行综合改善建设,现业务条件较差,业务层面无条件建设,制约了现代化气象业务的开展及一流台站建设。

同时现址也制约了县城整体规划发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规划部门多次要求气象局进行整体搬迁,并承诺在用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及必要的资金支付。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观测站搬迁后的建设,利用周围宽阔的地型场地,可观测到更加准确的地形资料和尽可能多的行业观测资料,建立起循化数值预报业务体系,为精细化天气预报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强时间、空间、量级方面预报精度的研究,加强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值预报产品及大气综合探测系统所采集信息的能力,预报内容拓展到气象诸多要素。

以数值预报指导产品为支撑,以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为手段,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提高对冰雹、供水、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能力。

提高公众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建立公众气象服务人机交互综合信息平台。

建设气象信息与灾情传输与发布系统(电视发布平台、手机短信平台、121信息发布平台),移动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公众质量评价反馈系统,更好的服务群众,为百姓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县气象观测站为国家一般站,位于**县城伏山路南段路西,土地面积3335平方米,办公面积720平方米,距中心城区1.2公里,启用时间为2004年1月1日。

现址有3层砖混结构办公楼1栋,两层砖混结构附属房1栋,办公楼每层七间第三层为业务、人影指挥,二层为办公,一层为门卫、门厅、资料室、天气预报制作。

现作业场所一直没有进行升级改造,设施陈旧,面貌落后,距一流台站建设要求相当甚远。

目前,观测站周围探测环境已被破坏。

县委政府承诺**气象观测站按照一流台站建设标准整体搬迁。

综上所述,**县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县一般气象站建设项目包括原伏山路检测场1500m道路硬化及城郊乡新建气象站两部分,均不需要重新征地,从而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2、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规划部门多次要求气象局进行整体搬迁,并承诺在用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及必要的资金支付。

第三章建设地址与规模

一、项目建设地址

**县委、县政府对**气象台站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周华峰批示规划局协助选址,并成立以主抓城建副县长贾斌、规划、土地、城郊及气象为领导小组。

拟建新址位于城郊乡贾沟村。

地理坐标为:

北纬33°30′17″,东经112°23′43″,海拔高度297米,距当地政府2.6公里,距中心城区直线距离2.6公里,距离现址2.7公里。

拟迁新址位于豫331线路南,处于**县2010-2020城区规划外,占地30亩。

四周地形属山丘,视野开阔,没有建筑物,地形地貌与**县整体地形地貌基本相同,符合探测环境技术要求,能够代表较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二、建设规模

**县一般气象站原伏山路检测场道路硬化1500m,拟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新建项目拟在城郊乡贾沟村建设,包括海拔244.85m处一座25*25㎡的观测场;以及海拔200.69m处一座4层框架结构的业务用房,其中一层为:

炮库(包括火箭发射炮库、增雨高炮炮库),人影作业仓库及门厅等;二层为:

公众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为农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平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室等;三层为:

信息网络机房、气象装备维护维修平台、气象装备库房、发电机房、农业气象试验业务平台、农业气象试验室等。

四层为:

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平台。

新建业务用房和观测场临近,且业务用房低于观测场,周边也没有较高建筑物,不会影响观测场的观测效果。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气候条件

**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四季分明,四季气候特点突出,冬干冷,雨水稀少,夏炎热,雨量较充沛,春回暖快,雨水均匀,多大风天气;秋季凉爽,雨水逐渐减少。

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

年平均气温14.9℃

最冷月平均气温0.9℃(1月)

最热月平均气温27.4℃(7月)

极端最高气温45.1℃(1934年7月15日出现)

极端最低气温21.2℃(1955年1月11日出现)

历年平均最低气温-1.7℃

地面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3m/s

春季最大风速为2.9m/s

秋季最小风速为2.2m/s

瞬时最大风速达12.1m/s(出现于1953年3月)

年平均降雨量805.8㎜

历年最大降雨量1290.1㎜

历年最小降雨量526.7㎜

多雨期在六、七、八月份,少雨期在12月至来年2月份

积雪最大深度为27㎝,冰冻线深度为30㎝

平均有霜期136天

二、水文

南阳市河流均属唐白河水系,唐白河最终流入汉江,汉江于武汉入长江,故南阳市水域均属长江流域片水系,境内河流主要有赵河、潘河、唐河、晏河、马河、饶良河、毗河等,多为季节性小溪流,受气侯影响较大。

区域内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及白河水侧渗补给,是南阳的主要水源。

三、地质

**县城区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河流堆积层,地层大部分为砂质粘土,部分地段有砂岩出露。

西部低丘缓坡地带,地貌上属社旗盆地中的垄岗地带边缘,地基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系统洪积和湖相沉积层,自上而下,分亚粘土、粘土、亚粘土,承载力为0.2~0.3Mpa。

四、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1997年编制的《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县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五、交通条件

拟建新址位于城郊乡贾沟村。

地理坐标为:

北纬33°30′17″,东经112°23′43″,海拔高度297米,距当地政府2.6公里,距中心城区直线距离2.6公里,距离现址2.7公里,交通便利。

六、市政设施

1、饮水情况:

采用地下深井,自备无塔供水设备。

2、用电情况:

采用市电供电。

计算机设备、室内照明、空调均采用单独供电,互不干扰。

供电方式为市电和备用发电机组发电。

3、取暖情况:

采用空调供暖。

4、排污情况:

新建污水处理井自然排污。

市政设施齐全,条件便利,可满足项目通讯、用电及供水要求。

 

第五章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一、规划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

(2)严格气象业务功能分区,精心组织各区域流线。

(3)在保证项目目标的前提下,控制投资成本。

二、规划设计条件及依据

1、规划用地红线图

2、《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7、国家及省市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

三、建筑设计

1、建筑构造及做法

(1)屋面采用砼浇筑。

(2)地面以C20现浇,水泥砂浆找平压光。

(3)窗户采用塑钢铝合金。

(4)外墙MU10机制砖砌筑,墙厚240。

2、结构设计

1、结构选型:

采用框架结构。

2、主要材料的选用:

混凝土:

梁、柱、基础采用C30,板采用C25;

钢筋:

普通钢筋采用HRB335级和HRB235级;

预应力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绞线;

砂浆:

采用M7.5水泥砂浆。

四、公用工程设计

1、给水设计

采用地下深井,自备无塔供水设备。

2、排水系统

业务用房排水采用雨、污分流,雨水可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污水经生物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3、消防设计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二级。

设计时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及各有关专家提供的设计条件和要求。

建筑物间距均需满足防火间距要求,院内均布置相互贯通的道路并分别与城市道路相连,并备有消防通道,使区内道路形成出入方便的环形消防通道。

消防管网沿道路环状布置,按规范要求敷设室外地下消火栓。

灭火器配置由甲方根据不同建筑物内可燃性质、类别、数量和所处位置按《建筑物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最终确定。

4、供电设计

采用市电供电。

计算机设备、室内照明、空调均采用单独供电,互不干扰。

供电方式为市电和备用发电机组发电。

5、弱电设计。

设计中做到电信、电话、声频、视频、宽带五线到位。

6、供暖设计

业务区供暖采用生产质量稳定、技术先进、节能的空调,以保证工作人员在适宜环境中进行办公。

7、安全防范设计

采取人防加技防的办法,设置两个门卫,两道门岗,安装两套12路实景监控录像系统。

8、其他设计

在办公楼醒目处树立行业标志如“中国气象”字样。

气象观测场周边5m和10m处设有明显的观测场控制标志。

 

**县气象站业务用房建设面积(单位:

㎡)

序号

项目名称

备注

建筑面积

合计

1500

业务用房

1500

1

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200

包括气象台、综合气象观测值班室、天气预报会商室、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和夜间值班用房。

用于地方需要的,不受上限标准限制,按地方政府的要求核定

2

决策气象服务值班室

30

 

3

为农服务值班室

30

 

4

应急服务值班室

30

包括夜间值班用房

5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平台

100

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应急会商等。

用于地方需要的,不受上限标准限制,按地方政府的要求核定

6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室

80

 

7

信息网络机房

50

包括业务服务系统支持计算机局域网,与市级互联的广域网系统用房,部门间信息共享系统用面积

8

气象装备维护维修平台

100

主要考虑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

9

气象装备库房

100

包括气象装备维护用车,高炮、火箭炮和作业指挥车用房

10

发电机房

30

供保障业务系统用电,包括配电室

11

火箭发射炮库

100

12

增雨高炮炮库

100

13

人影作业仓库

100

14

农业气象试验业务平台

150

15

农业气象试验室

200

16

门厅

100

 

五、观测场建设

1、观测场

地面观测场为25米×25米,围栏采用塑钢材料制作,围栏高度1.2米,栏距0.12米;观测场围栏基座,其宽度、高度为0.15—0.20米。

图1观测场仪器布局示意图

 

2、观测场地沟:

2.1地沟尺寸:

地沟深50cm、宽30cm,观测场小路采用防滑大理石材料(50cmX50cmX10cm),地沟底部和沟壁用砖砌实,防止雨水渗入地沟。

地沟沿比观测场地面略高,以阻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内,地沟内留有排水涵洞,以防地沟内雨后积水,地沟盖板高出观测场地面约5cm。

2.2观测场地沟内1/2深处横向架设角钢,每隔1.5—2.0架设一根;地沟内安装双排镀锌线槽,用于铺设仪器信号线和电源线,各接头或引出线端使用专用接头和堵头,使线槽能够完全密封,同时进行等电位连接、接地。

地沟能够防雷击、防鼠咬、便排水、易通风。

3、观测场防雷装置:

观测场环型地网为40×40平方米。

如图所示:

图2观测场防雷接地布局示意图

4、浅层地温:

4.1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应保持自然状态,不应有各种建筑和装置。

可在地温场四角用砖块设置标识,不得将地温场边缘砌实。

标识与地面齐平,不得外贴瓷砖条或设置小栅栏。

4.2地温观测踏板长度60厘米宽度40厘米,采用50mm×50mm×5mm,白色木制栅条结构;百叶箱前安置专用踏梯,踏梯长60cm,两级台阶,每级高20cm、宽约30cm,放置平稳。

5、标识桩:

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置设中心地理标志,用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高出地面3cm,中心位置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雕刻经、纬度(精确到秒,格式为度分秒)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

6、南北标志:

南北标志位于观测场南边围栏内侧的地面上,用大理石石材制作,大小为10cm×10cm,高出3cm,地桩平整,安装牢固。

7、测站标牌:

测站标牌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左侧设置测站标牌,标牌使用亚光不锈钢材料,大小为40cm(长)×65cm(高),安装高度不高于1.2m。

在人工、自动风杆和日照计的正南方分别设置南北标志。

8、地温场地(地面和浅层):

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保持自然状态,地温场四角用砖块设置标识,标识与地面齐平,面积2米x4米。

9、积雪场地

应设在观测场附近,面积15×15平方米,平整并有均匀草层覆盖。

高度和草层尽量与观测场相同。

六、综合业务平面建设

1、综合业务平面

综合气象业务平面是基于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整合气象观测、预报和风险评估、预警服务业务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

综合业务平面设在4楼,总面积为200平方米。

整个布局为:

中间为会商桌椅,北墙为4屏工作站,东墙为一排电脑桌,规章制度上墙,既整洁又宽敞明朗。

2.系统结构域部署

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储等设备的相互配合,通过系统的整合,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平台的支撑,实现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预警服务的集约化。

图3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结构图

2.1通信网络系统

(1)局域网:

建立稳定高速、安全可靠的千兆局域网络。

路由器设备配置主备共2台。

网络分为内网和互联网两大部分,并做到物理隔离,互不影响。

(2)宽带内网:

建设8MSDH数字电路,配置相应路由器。

互联网宜单独向本地运营商申请外网线路,以配置单独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为宜。

(3)备份网络:

为保障网络的可靠运行,还需组建专有VPN网络,并与专网SDH线路通过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实现主备线路互为备份。

(4)综合布线: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建设,应该和各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改造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

2.2服务器

配备综合存储服务器和产品共享分发服务器,两台服务器具有互为备份的功能。

(1)综合存储服务器

存储气象部门获得的所有信息,包括各类观测资料和所有业务服务的产品。

综合存储服务器第一阶段仍然是文件库,安装省级气象部门统一开发的软件。

第二阶段发展为数据库,安装中国气象观测站统一开发的数据库软件。

(2)数据共享分发服务器

数据共享分发服务器存储向用户分发的各类产品和供有关部门共享的数据。

安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和信息共享及应用服务系统。

实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各级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应急指挥平台的实时显示和应用。

2.3业务用计算机

业务用计算机由各种不同配置的计算机和相应业务系统软件组成。

除数据库用计算机外。

包括:

通信计算机、气象观测业务用计算机、预报和风险评估、预警服务业务用计算机,会商用笔记本电脑。

(1)通信计算机

配置2台数据收集服务器,用于接收省、市两级推送来的数据并负责向上推送本地的资料和产品;接收CMACast广播数据所用的通信计算机由由广播系统项目提供,但纳入统一设计。

(2)观测业务计算机

配置1台观测用计算机用于本站实时观测业务,安装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实现对本地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监控、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

(3)预报业务计算机

配置1台MICAPS3.0计算机、2台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一体化平台。

MICAPS3.0突出针对山洪地质灾害的中小尺度天气自动诊断分析、预报修正及自动报警功能,提升预报预警图形与文字产品快速生成与人机交互订正能力。

(4)预警服务计算机

预警服务业务配备1台计算机。

安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县级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以及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等系统功能软件。

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预警的实时采集和发布,提供便捷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显示、预警图形文字产品制作和分发等自动化服务。

实现灾情和灾害易发区经济社会、灾害风险、典型气象服务案例和各种致灾指标等信息的采集、上报。

实现对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乡村气象灾害预警机、北斗卫星预警机、电子显示屏、大喇叭、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点等基层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集中管理。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和应急联动,以及气象服务需求、气象服务意见建议和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与上报。

实现与水利、国土资源、交通、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信息数据交换共享的监控。

实现县域内易灾地区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数据指标的建立和风险区划图的绘制。

(5)业务支撑管理用计算机

配置2台监控计算机,安装统一开发的业务支撑管理软件。

利用省级运行监控中心推送来的运行监控信息,实现对辖区内观测装备的运行状态、探测数据的管理。

具有实时业务监视、业务(包括观测、预报、信息网络、服务等)运行信息查询、统计与分析,运行与维护值班管理等功能。

2.4机房配套设施

建立能满足基本环境要求的机房,在供电不稳定的情况下建设启动后备电源或发电机等设施。

3.技术性能要求与设备选型

3.1通信网络系统

局域网交换机选择速率不低于1Gbps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此交换机应配置2台以避免单点故障;每台交换机要具备足够数量的端口。

路由器应支持千兆,并配置为主备运行方式。

防火墙应支持千兆流量;支持至少12个千兆接口;双电源。

3.2服务器

服务器设备选择通用的服务器产品,考虑到市县级机房和用电等的局限性,服务器可选择使用刀片服务器技术。

刀片服务器具备不低于机架式服务器的可靠性和性能,较低的维护成本和能耗,占用较少的机架空间,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3.3业务用计算机

业务中使用的计算机采用常规的台式计算机或工作站,并具备较好的网络能力,配置不少于2个千兆以太网端口。

第六章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积极利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做到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能源。

节能要渗透到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当中,特别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墙体、窗口、屋顶是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耗能大户,既要满足夏季隔热又必须兼顾冬季保温,若不提高围护材料的热工性能,必然会大大增加热工能耗,严禁采用国家已分布淘汰的建材,加强对能源的计量和管理。

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电气设备选用节能型产品,照明设计推广绿色照明工程产品,以节约能源。

 

第七章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

一、建设期的环保和安全

该建设项目应由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工程施工单位承建,严格按施工程序,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采取严密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的施工措施,以确保大楼建设安全顺利。

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

建筑垃圾按有关规定及时运至指定地点,生活垃圾及时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厂。

建筑设备产生的噪音应满足环保要求,且应规定时间内进行操作。

确保整个工程安全、文明施工。

二、生产运营期的环保和安全

气象站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物基本上均为生活废水、废物,经过一般处理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其运营期间的环保和安全是可以保障的。

 

第八章项目招投标的实施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建设期,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保护国家利益,制定项目的招标方案如下:

一、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本项目招标的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施工招标、施工企业选择招标和设备与材料采购招标等,面向社会进行招标。

二、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本项目质量要求高,根据建设项目规模和建设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程序:

1、项目经上级部门批复同意后,在指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2、在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30日内,具有承担招标项目能力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都可以投标。

投标人少于3个时,应当重新进行招标。

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

招标项目属于建筑施工的,招标文件的内容还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招标。

3、评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管理法》的规定和程

序进行。

4、开标时由招标代理单位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