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6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docx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

浅析上海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措施研究

【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导致一些地区性性和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的出现。

金融中心的出现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也在上世纪末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

本文主要是从上海发展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更好建立。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金融机构,上海,政府

一,金融及金融中心的相关概念

金融,简单的说,就是资金的融通。

传统金融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中心,一般来说是资金流动,人员流动,货物流动,商业设施密集的城市。

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着金融中介功能,其内涵是金融机构从事各类金融市场业务的集中交易场所,是合理、高效培植金融资源的场所,也就是说,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全面高效、金融信息传递畅通、资金往来自由的资金集散地。

从地理范围上来划分,金融中心可分为三类:

国内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球性金融中心。

国内金融中心指仅为国内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中介服务,金融交易货币为本国货币,业务为国内市场。

区域性金融中心指为本地区的客户提供跨国或跨地区金融中介服务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们又被称为部分功能型的国际金融中心。

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指能为包括本地区在内的全球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中心,包括了国际全部金融市场的活动,因而又被称为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

当今世界上三大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有:

伦敦、纽约和香港。

除此之外,还有例如东京,新加坡,巴黎等国际金融中心。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的背景

资本要素在现今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竞争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进一步争夺,而在金融领域体现在对资金资源的占有。

美国九十年代经济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大量地引进全球金融资源为其经济转型服务。

快速发展的中国要想使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大量的资本,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重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基于当代中国崛起与强大,更是立足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而适时提出长远发展战略。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已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被誉为“远东华尔街”的外滩曾一度是上海的外资银行集中之地。

1927一1937年期间上海已发展成拥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内汇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金融中心。

1935年时,中国27家重要银行42亿元存款总额中,上海一地据估算即占47.5%。

上海成为全国金融网络中心,其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各地利率及其他金融行市以上海为转移,在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

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就明确指出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构想,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

2001年,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指出,把上海市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2009年4月15日,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等等。

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上海市的进一步发展,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的飞跃,以及推动我国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上海市而言,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上海市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人才、以及其他要素的流入,推动上海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带动相关配套行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诸如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

此外,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还将推动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发挥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能够集中大量的金融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金融工具的充分运用,有力推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上海金融业在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强化上海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的资金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形成中国自己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业。

并且,上海将作为中国的国际筹融资中心、国际投资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资金融通、资本运作的经济资源配置功能,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使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区承接上海大部分向外转移的产业,这对长江流域地区的产业优化和升级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对国家政治、经济而言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速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国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的象征。

它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

第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过程中,将是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与健全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这必将使我国整个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提高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促进我国经济安全。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

而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提高。

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完善,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三,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3.1上海金融业现状

2008年,尽管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仍巩固了其在07年形成的国际地位,在许多方面还有所提高。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

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

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继续位列全球第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融资额2238.2亿元,位列全球第八。

其中,IPO融资额733.5亿元,位列全球第三;截至2008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9.73万亿元,继续位列全球第六。

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

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

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截至2008年底,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位列全球第六,比上年提升一位。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

2008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外汇远期成交173.68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4402.97亿美元,同比增长39.6%,人民币利率互换成交4121.5亿元,同比增长63.3%。

2009年上海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8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全年新增各类金融单位98家。

其中,银行业9家,保险业16家。

至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单位787家。

其中,银行业132家,证券业93家,保险业307家。

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数达到170家。

其中,年内新增11家。

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620.27亿元,贷款余额29684.1亿元。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8079.22亿元,现金支出29033.36亿元,现金净投放954.14亿元。

全年通过上海资本市场筹资48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46.2%。

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251.25亿元,增长70.6%;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权证行权)筹资2091.91亿元,增长39%;发行债券1474.51亿元,增长39.5%。

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351只。

其中,股票914只,比上年增加6只。

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金额44.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5%。

其中,股票成交金额34.65万亿元,增长92%。

上海期货交易所各品种总成交金额7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

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成交金额137.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103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上海钻石交易所成交金额1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

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围绕支持完善人民币资金、外汇、债券、股票、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等金融市场体系,继续积极开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向纵深挺进。

截至2010年9月30日,上海共有31家基金公司,占全国全部61家基金公司的半壁江山。

从份额占比来看,截至三季度末,上海辖区的基金份额以7856亿份额稳居全国头把交椅,占比32.77%。

公募基金总净值达7607.63亿元,占全国基金总净值的31.88%,以绝对优势成为总净值最大的基金圈。

在全国35家合资基金公司中,上海独占22家之多。

至10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18.7万亿元,约占全国同期GDP比率达54%。

目前注册地在上海的证券公司有14家。

几乎所有的国内券商都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开设了营业部,外地券商在上海开设的营业部近300家。

外资券商也纷纷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设在了上海,目前有58家境外券商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

2010年,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人保、太保获保监会批复在沪建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将带动航运保险业务集聚上海;上海首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6月12日正式开业;农银金融租赁公司获批;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4月末,全市18个区(县)共有45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43家正式开业,注册资本总额为37.7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笔数4600余笔,金额约77亿元。

村镇银行已有3家开业,2家获批。

上海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上海市再担保公司等相继挂牌成立。

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成立,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在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方面的力量;继兴业银行之后,广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相继把资金营运中心放到上海;国际最大的专注资产管理的银行纽约梅隆与西部证券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也落户上海……上海金融机构的总体规模、实力和影响稳步上升,更呈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特色。

四,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问题

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之中,除了上面的优势和成就,也面临

着许多的不足和挑战,上海金融的对外开放度与对内开放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尚待深入;货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低、转换力弱等。

1,人民币的国际化。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应该可以在其市场上大规模地自由进出。

我国则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由于人民币至今在资本项目下没有充分放开,海外的资金很难自由进出,这使得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总规模量大大缩减。

在汇率方面,我国实行紧盯货币供给数量的汇率制度,汇率变化更多的受政府的影响,市场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

并且,近些年我国汇率方面总是跟着美元的步伐走,从而削弱了人民币自身价值。

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不可自由兑换,上海的资本进出都受到限制,上海目前只能起到一个国内金融中心的作用,还远远达不到成为一个真正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

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自由化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但由于在推进金融市场化的建设中,上海又没有做到完全自主的决策空间,缺乏健全的推进金融市场化的法律支持体系,进而影响到上海市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与深化。

从上海的金融市场结构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资料来看,上海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交易量小,交易品种单一,市场主体缺乏。

从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己经建立起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金融要素市场,但与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在规模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上差距十分明显。

同时从交易品种上来看,上海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短暂,基础产品缺乏,金融期权和期货业务发展缓慢。

二是国际化程度明显不够,缺乏避险交易工具,市场结构割裂。

三是行政主导特色,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

上海目前虽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但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

中央集权特征明显,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层次单调,各金融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联系,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少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

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

3,金融机构和与市场体系的有效结合

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是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市场体系和机构数量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提条件,并非充要条件。

目前上海集聚了近900家金融机构,但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难以形成全球资金集聚效应。

如纽约外资法人银行为321家,伦敦金融城拥有287家外国银行,全球500强中75%的公司在伦敦设立子公司,香港、新加坡、东京也分别集聚了132家、105家和66家外资法人银行。

相比之下,目前上海仅拥有17家外资法人银行,仅相当于纽约的1/19,伦敦的1/17,香港的1/8。

外资法人银行较少,将难以实现全球资金的集聚和调配。

同时,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的构成中,商业银行占比约90%,保险、证券业的资产规模仅占9%左右,机构比例的严重失衡,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4,法治与监管框架不健全

国家层面的金融法律制度虽然基本形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法律空白,比如存款保险制度、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消费者保护。

此外像期货业的立法、金融衍生品的立法、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没有法律规定。

并且,现行法律还存在操作性差、立法漏洞较多、适用关系复杂等问题。

完善的法治环境能更好的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高效。

上海近年来不断改善金融法治等方面,但在法律体系、司法环境、法律服务水平、法制透明度、公众法律意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是上海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总部以北京作为控制中心,采用分业监管的模式。

上海作为非监管总部所在地,既面临总部纵向性的监管,又面临跨业横向性的监管,纵横交叉的监管格局,监管机构间的失调,以及监管文化的缺位,从而容易形成监管真空,这些都令上海的金融监管环境不容乐观。

5,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问题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化过程表明,金融中心的成长一般要经历五个过程,即:

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邻国及政治属地和世界范围。

换言之,金融中心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的腹地有紧密的经济联系,进而直接影响腹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展开激烈竞争并日益注重培植核心竞争力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现存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体系发育得不成熟,导致地区间利益侵害,横向经济联合松散,阻碍了上海与其腹地经济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就缺少必要的金融腹地支持,由此相关政策与法律建设也就会显得滞后。

6,与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互动不足问题

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是根据上海的比较优势制订的,同时四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与巨大的国际贸易结算密切相关的,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己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航运业务对于国际贸易是非常巨大的支撑,现今热炒的物流实际上是国际贸易三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之一,航运则是其中最具增值价值的部门。

四个行业之中任何一个获得发展,都会对其它行业产生刺激性作用。

而从目前上海的情况看来,金融业与贸易、物流、航运之间的互动态势较差,相互间的联动作用不明显。

7,金融人才问题

优秀的融人才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一环。

然而事实却是在金融人力资源发面,上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

1,人力资源缺乏,无法满足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需求。

2009年数据统计,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只占1%左右,不足20万人。

其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更加稀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不足2万人。

2,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表现为一般性人才一的过剩和高级专门人才的紧缺,而这样的矛盾主要是由于银行,证券等的业务结构和人才一结构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直无法协调造成的。

3,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完善。

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于企业之间文化的交流,甚至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相应解决措施

第一,正确发挥国家中央的作用。

依据事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1完善国家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等。

由于我国国家层面的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不少空白,并且,金融税收也存在着问题,从而要求国家应当逐步完善金融立法和金融税收制度,并且要求逐步与世界的金融法律、税收接轨。

例如,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我国在金融发面有更加合理的法律制度来管理金融业。

以建立一个包括透明的法律体系、稳定的监管体制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内的资本运营环境。

2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制度。

鉴于我国金融业的更好发展,我们应当适度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及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以更好的有利于外资的引入。

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也需要有所改变,应该由原先紧盯货币供给数量转为紧盯货币利率。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以及我国汇率制度,是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应当加强改革的步伐。

3应该正确处理好和协调好北京金融监管机构总部与上海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从分业监管逐步向综合监管的方向转变。

同时大力推广上海金融综合经营试点,以使上海更好的发展金融业。

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上海金融业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之一。

4给予上海政策上的优惠支持;放松管制,提供有效监管。

纵观世界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和自发型。

而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府的扶持以推动金融中心更好的建立。

第二,充分发挥上海自身优势。

1,加强上海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立。

所谓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即执行国际通行准则的金融中心,他所具备的除了包括合理的法律体系、还必须要有稳定的监管体制和优惠的税收政策的资本运营的环境。

从而,当地政府应当完善当地的金融立法以及合理的税收制度。

同时政府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首先,要创造一个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人才、有利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人才发展的环境;其次,要规范运作程序,提高信息透明度;再次,要健全完善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最后,要树立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理念,政府是管理部门,更是服务部门,要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如规定具体的审批时限),真正提高服务效率。

2,加大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提高金融集聚效应。

上海当地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争取一些人民币业务中心落户上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银行业都将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业。

为此,上海要加紧工作,争取众多银行总部落户上海。

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和鼓励新型外允许并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行适度的收购兼并活动及战略合作活动。

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战略的着眼点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大力吸引外资商业银行来沪,也要积极吸引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银行财务公司、租赁融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信用卡服务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来沪运作。

以提高上海金融机构的群聚效应,提高其信息、资本等运作效率。

不过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到后期阶段,也要注意防范外资全面控股中资大金融机构的风险。

3,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物流、航运中心建立,以及互动作用。

四个中心的定位是我国政府根据上海的比较优势而制订、提出的。

同时金融、国际贸易、物流、航运四个中心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而从目前上海的情况看来,金融业与贸易、物流、航运之间的互动态势较差,相互间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为更好实现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以及上海经济更好的发展下去,应当大力推动四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4,完善上海金融机构。

虽然现在的上海金融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上海金融机构仍存在许多问题,从而,我们应当努力完善上海的金融机构,主要体现在:

1)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金融交易所的功能。

2)推动相关机构金融的建立。

推动上海建立中国票据中心、中国银行卡中心等,以提高服务效率。

3)推动上海金融监管机制的建立。

以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

5,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推动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的金融生态环境。

资本和人才这是建立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缺的两大关键所在。

而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同时加强资本的引入和流出等,才能更好的建立现代化的国际金融中心。

6,完善上海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发展来看,上海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当前市场结构的失衡。

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债券市场等金融现货市场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极不发达,甚至完全是空白。

而目前已有的市场也处于高度分割状态,难以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便捷、安全、灵活、高效以及多样化的资产配置组合和风险管理平台。

完善、提高上海资本市场,对于金融业的深化和发展都将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7,在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争取获得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的批准,在上海进行资本项目开放的试点;在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允许非居民在上海从事人民币的借贷活动,同时允许中、外资金融机构向境外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

从长期看,面对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新趋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但是从近期看,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可以是一种借助于离岸业务的融资型金融中心,以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与海外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是为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并且是为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8,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以来,虽然给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存在极大地冲击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带来的机遇。

无论在金融人才的流入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探索,都将有利于上海金融业长远的发展。

从而,我们要积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六,总结

在建立中国国际金融中心中,上海担负着沉重的使命。

虽然现在上海在面向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存有耐心,逐步改革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日建立。

【参考文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制约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