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691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问题Word下载.doc

中图分类号:

A8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2596(2014)01-0094-02

异化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

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

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的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辨证运动过程。

他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在与社会和自然发生关系时创造了文明,而文明又使人腐败,使人民反受其害。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马丁路德最先将异化思想翻译成德文的自我丧失。

黑格尔第一次把异化及其扬弃异化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意义,认为异化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但是,黑格尔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

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异化。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上对上帝的否认,会造成人的本质和上帝的分离,使得反映人性的宗教成为压制和摧残人性的工具。

进而他得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而扬弃异化的途径则是建立爱的宗教。

我们看到,费尔巴哈的异化是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色彩的异化,但在扬弃异化时,没有从现实世界中找寻人遭受的压迫和统治的根源,而是抛弃了人本主义的内涵,借助于由人的本质形成的爱的宗教。

从以上哲学家的思想可以看出,在异化的问题上,马克思之前的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能真正的揭示异化的主体、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异化的探索伴随着马克思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本著作。

在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马克思对于异化思想的解答。

本文主要论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异化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克服了前人思想的种种弊端,科学的、真正的揭示异化的主体、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一、异化产生的主体:

现实的人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着丰富的人的异化思想。

早期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是立足于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方面的分析和批判,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去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出人的异化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和异化观。

在谈到异化的主体时,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脱离社会历史的人。

而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主体应该是生活与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的人。

他批评说,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在谈到施蒂纳的异化概念时,马克思说道:

“桑乔只是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为异化的,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

这就是说,他的任务不是从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他的做法又是:

用关于异化、异物、圣物的空洞思想来代替一切纯经验关系的发展。

”[1]

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2]那么,什么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个人”不是指单纯的个人,而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4]所以,“现实的个人”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人自身”[5]。

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是自然进化和历史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矛盾体。

简单来说,“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的人。

所以说,撇开现实的人来谈历史发展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异化是不可能的。

费尔巴哈、施蒂纳等的异化思想是把历史创造活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他们认为的异化的人事具有自我意识的“观念人”,或者具有利己主义动机的“经济人”,都是历史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历史活动的前提。

二、异化产生的根源:

分工和私有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形式”来说明“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

首先,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还是集体联合的力量,每个人由于自己的天赋、需要、偶然性等自发的或自然形成的分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

“在原始社会末期,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被分离开来,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这种自发的分工不是出于自愿的,而是一种异己的、使人的活动丧失主动性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6]在这种分工的支配下,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销售由不同个人来分担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了现实,并且造成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

其次,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根源于分工所造成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对立的私有制的产生。

由于分工和私有制,必然造成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对立,从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所以,“公共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7]但是,这种国家的形式实际上只代表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

他们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使这种与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形式成为凌驾于人们特殊利益之上的异己力量。

再次,马克思指出,“异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的时候,个人进行劳动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等进行生产和交换,进行自主的劳动和交往。

但是,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人们的劳动和交往被就旧的生产关系所束缚,个人自主活动被剥夺,劳动就成为人们维持自身生命的手段,交往受到劳动条件的限制,物成为统治他们的力量,从而造成劳动对个人的统治。

三、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发展生产力,消灭分工和私有制,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方法对扬弃异化的途径作了深刻详细的论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消除异化的前提。

因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能够造就消除异化所需的的革命力量和现实条件。

同时,马克思说道,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不会有人们的普遍的交往,就不会形成世界公民和世界历史;

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不会产生世界性不堪忍受的力量,人们就不会联合起来反抗,就不会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

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共产主义是世界性的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张同时胜利论[8]。

要消除异化就必须要消灭分工。

马克思指出:

“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也就是说,分工所造成的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使一个统一的人被分离开来,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成为了压迫他们的力量。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分工的消灭,使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的去选择自己的活动范围,自由的表现自己,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消灭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异化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抛弃了旧的哲学的错误的异化观,真正的揭示异化问题的根源,以及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