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694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

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

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

“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

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

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

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

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平科)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作品赏析】

《思远人&

8226;

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

“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

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

“‘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

【附】本人2009年设计的题目(已刊用)

1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加以简要分析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

“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

“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参考示例】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虽是说理的诗歌但是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惠崇<

春江晚景>

》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是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

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暖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然是它,这句话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涵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这种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的写法,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还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由自然界月亮的变化,推广到人事之理,给人以无比的慰藉,令人唏嘘不已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在唐人诗歌中也不乏理趣之诗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写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着万物而现在表达出思想工作者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含有哲理的名句由于诗歌的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的呈示必然模糊而多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以上蕴涵在诗歌中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读者只能在反复体味中悟而得之

【附注】

本题中的“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命题人注作者、出处为“宋&

杨维桢《燕子辞》”不确作者杨维桢(1296—1370)应为元末明初诗人,注为元或明都未为不可,但是怎么也算不得宋人其诗作《燕子辞》绝句共4首,这两句是第三首中的两句整组诗如下:

宜男草生春又归,美人春病减腰围

何如使君堂前燕,将得春雏入幕飞

燕子将雏春又深,不堪春思似秋心

东郊春入车前景,荡子马蹄何处寻?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鸳鸯一生不作客,夜夜不离双井塘

燕子楼头是妾家,燕来燕去入容华

只应韩重相思骨,化作潮中并蒂花

【参考资料】

金銮(明)(1506?

~1595?

)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初前后在世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箫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辩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金銮 

人物简介

金銮(1506?

),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游吴楚淮阳之间,与金陵盛时秦、吴怀梅诸人相交颇笃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文学成就

金銮散曲写情之作固多,而针砭时事嘲笑讽刺之作也不少,如《水仙子》、《广陵夜泊》、《醉太平》、《漫兴》、《河西六娘子》、《闺情》、《点绛唇》、《八十自寿》、《黄莺儿》、《咏燕》等,体现了他达观怡情、物我忘机的坦荡襟怀和宽柔博茂的风格;

讥时疾世的作品较为泼辣,如《沉醉东风》、《嘲王都阃送米不足》,及《落梅风》、《咏蝇》、《咏虱》、《咏蚊》和《咏蚤》,借物寓意,富有现实意义而所写的男女风情之作,如《沉醉东风》、《风情嘲戏》、《胡十八》、《风情嘲戏》等,无时人□艳粗率之病,而是以深挚娇婉、委曲传情见长他的曲作虽以萧爽清丽著称,但也兼有俳谐之趣何良俊说:

“南都自徐髯仙后,惟金在衡鸾最为知音,善填词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曲论》)王世贞称他:

“颇是当家,为北里所贵”(《曲藻》)吕天成又说他的散曲“响振江南”(《曲品》)金銮的曲作有《萧爽斋乐府》2卷有明万历刊本、武进董氏刻本,还有饮虹□刻本所著尚有《金白屿集》、《徒倚轩集》、《萧爽斋(一作“阁”)词》

四、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14.津亭

15.D

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补充注释】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

大雅&

生民》:

“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路”二句:

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

“一作乡”按:

作“乡”非黄叔灿云:

“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

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

“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的《春江晚景》和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一样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

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五、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

对偶借代

炼字:

“逢”“忙”等 

色彩:

“碧”与“黄”映衬

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野菊平凡,随处可见但他气质高雅,超凡脱俗开篇写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作“夕餐”的落英,更何况是在重阳节时“随流俗”作为观赏的对象呢?

开篇即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

第二联点题,写野菊之“野”她生长出野里,本自不媚俗“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唐人王建(约767-约830年)《野菊》诗写道: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城斋诗中的野菊亦是写其“在野”的特点,她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

这样的野菊当然令人怜爱不已,“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

作者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且“黄”与上句的“碧”构成对比映衬,更有表现力

这样的野菊,却遭到其他花族的“冷笑”,但野菊不为所动,“犹向陶翁觅宠光”,再次运用陶潜的典故,使诗意含蓄蕴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的陶潜采菊东篱,悠然自得;

今天的城斋亦借野菊,表现了其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志趣(黄平科)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六、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金]王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

水边的平地忘机:

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忘却溪南旧钓矶?

(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

“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金人王寂王寂(1128—1194)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世宗朝,历祁县令、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十月,由户部侍郎贬为蔡州防御使 

二十九年(1189)提点辽东等路刑狱明昌二年(1191)召还任中都路转运使 

五年卒,年六十七,谥文肃《金史》无传 

著有《拙轩集》、《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等 

“元老专于诗”(《中州集》卷二)其《拙轩集》久佚,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辑为六卷《缰村丛书》辑为《拙轩词》一卷,凡三十五首

其词《鹧鸪天》,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词风,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极富趣味,明白晓畅而又别具一格下片写景兼抒情“吾老矣,久忘机”,写自己年岁已老,“忘机”之心久存于心“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表现了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而作者不是直白表现情感态度,而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沙鸥相对不惊飞”,正是作者“久无机心”的形象描述,沙鸥与我相伴,是因为“久无机”,白居易“无机鸥不惊”可证;

水边垂钓,是为了“鱼”,而“忘却溪南旧钓矶”,是因为忘机而不再垂钓,故“溪南旧钓矶”因此而荒芜(黄平科)

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