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238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docx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

《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

第一讲赤子傅雷

郎镝

一、赤子傅雷——生年不满百,永留赤子心

1.傅雷出生于1908年3月31日,亡于1966年5月3日,是我

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一生著述宏富,译文以

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用字丰富,攻于色彩的变化,翻译作品

共34部。

傅雷半生中师承罗曼·罗兰,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

利斯朵夫》当中获得很多的精神营养。

关于傅雷翻译的传记,有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同时,他对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丹纳的哲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自己的

译著当中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译作

大概有五百万言。

《傅雷家书》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

余万言的著述已经被收录在《傅雷文集》当中。

关于罗曼·罗兰、

巴尔扎克等作品是傅雷的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当中。

2.傅雷的生平经历。

傅雷于1908年4月7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傅家宅。

1912年傅雷的父亲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扶养长大。

由母亲扶养长大的傅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家学学养。

傅雷12岁时,考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现今南洋模范中学),

第二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1924年,青年的傅雷批评宗教,被学校开除,同年考入上

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8年,傅雷结束在中国的教育,踏上了留学法国巴黎大

学的路,学习艺术理论。

从那时候开始,傅雷就受到了罗曼·罗

兰的影响,同时他在专修美术史专业之后,喜爱上了音乐。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同时在学

校还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在《傅雷家书》当

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法文和英文的标注)。

1932年,傅雷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其很多

译著由此开始酝酿并成型),同时撰写15卷本卷帙浩繁的文集,

大概有五百多万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青年学子在回国之后,

在一所高校中教学授徒,同时还写出大量的文字(尤其是译文),

可以说当时的傅雷是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学史、翻译史上的一个

重要人物。

五百多万字的著述让傅雷有了更高的视野,同时归国

回来的赤子之心的抱负,也能让傅雷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文学产

品。

傅雷24岁的时候,翻译出了《罗丹艺术论》。

后期从中国

西方美术史来看,《罗丹艺术论》和傅雷其他的一些译著,奠定

了极为重要的文学基础。

1934年,傅雷26岁,他编译的《美术二十讲》,不仅分析

了一些绘画和雕塑的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

济和历史背景。

可见傅雷是一个知识渊博,多义又兼同(兼通中

西,学贯南北)的青年才俊。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雷的

长子傅聪,逃往英国,从此傅雷闭门不出。

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受到连

续四天三夜的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侮辱,被搜出所

谓的“反党罪证”。

我们甚至很难理解当红卫兵在傅雷先生家中

搜查的时候,搜出了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为常识存在的就是,戏剧当中悲剧和喜剧的差别,主要人物最终

的结局是喜剧的话,那么他的人生一定非常圆满。

傅雷先生的前

半生和大多数时候,恐怕都是喜剧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然而他

的结局,恰好是悲剧当中的结局。

1966年9月3日上午,傅雷家的保姆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

在江苏路的住所双双自杀身亡。

傅雷先生吞食巨量毒药,当保姆

发现时,他已经躺在躺椅上。

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女士则继承

了中国传统妇女节烈自好的品质,在窗框上自缢身亡。

傅雷的遗书在1966年9月2日深夜写就,3日凌晨傅雷夫

妇从从容容,坦坦荡荡地含恨去世。

(据傅敏当时记述说,傅聪

当时远在英国,他在北京,一家四口就这样阴阳两隔,三地而别。

傅雷的遗书当中,首先提到了从家里搜出的所谓的“反党罪证”

(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他百口莫辩,在人

们面前已经死有余辜,更像是旧社会的渣子一样,应当自动退出

历史舞台。

同时他还向孩子们托付了十三件事情,这十三件事情

可谓是针针如刺,刺入了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又像句句控诉一样,

将那些戕害人性的反动分子,人类历史的罪人们推到了历史的绞

刑架上。

3.傅雷的赤子之心

(1)从傅聪的角度看傅雷

赤子首先包含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保留着为人的基

本操守;其次是做人的方式和生活的本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

的内心的存在感;最后是作为音乐家的赤子模样。

作为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傅雷——“表里俱澄澈,心迹喜

双清。

”“澄澈”不一定是他在人前人后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

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生活,不因

世事的变迁发生变化的话,那么这也是另外一种“澄澈”。

《尚书》中的“赤子知归,慈母也”;《大学》中关于“赤

子”的有康诰曰: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孟

子》中也提到,夷子曰: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

还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在很大层面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傅雷先生的确是

做到了“学贯中西”,并且能将中国一些学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

艺术研究的领域中,将其艺术研究出入于中西,在雅俗中不断地

转化。

所以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赤子的傅雷,从其

子傅聪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的表现,

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思想和感情的表现。

(2)从家书的角度看傅雷

从1954年的家书中,看出傅雷对生活的极度热爱。

在1954

年1月18日晚的记述当中,他对傅聪说:

“孩子,你这一次真

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

孩子,我虐待了你,

我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

开过我的头脑……巴尔扎克说得好: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

刷!

1954年至1960年的傅雷,在写家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用大

量的笔墨去抒发他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丝毫没有发现他对生

活的不热爱。

相反,倒是对生活极为地珍惜。

我们能够发现一位

父亲,在生命终结之前,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学术创作不断地丰

收的时候,对孩子的无限期待。

而这种期待十分有意思,恰好就

转变成一种看似严厉,但内质当中又十分温情的赤子之爱。

1957年的家书,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看,更像是傅雷先

生人生的转换点。

在这一年的家书中,他特意跟孩子们强调了“在

京的时间抽不出时间来,东奔西跑,即使有车,也很累”这样的

事实。

我们能够想象到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问家,在新中国形势大好的前提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

他自己执着的事业,为他热爱的音乐和艺术,在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积极奔走,不知疲倦努力的场景。

1957年3月18日写于北京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信里,他饶

有兴致地提到毛主席的讲话。

“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

极富于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速度恰当,间以适当的

pause[停顿],笔记无法传达。

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

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

心。

”同时,他自己作为一个能够代表全国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和

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角色是非常满意的,因此也特别强调了主席、

党对文艺的基本的态度和方针。

我们看到傅雷先生对“百花齐放、

百花争鸣”这样数十年的教育事业是极其期待的,所以他说“我

们既要耐性等待,又要友好斗争;自己也要时时刻刻求进步——

所谓自我改造。

”当我们看到傅雷先生这段文字的时候,能够感

受到他是一位将人性与学术贯通的学者。

1958年4月19日的家书,傅雷先生没有过多描述的语言,

只是在谈,“身体很糟,除一般的衰弱和失眠外,眼睛又出了毛

病,触发时常常觉得眼睛发酸、淌泪水,头痛,以为眼镜不对,

两个月以前请眼科医生验光,才发觉不是眼镜之故,是因为脑力,

是一种神经衰弱”。

所以,他嘱咐孩子要保重身体,充分地休息。

这样的描述似乎是身体吃不消,精神上非常紧张。

在1958年8

月2日的家书中说道:

“一面学习马列主义,作为自我改造的初

步,来提高自我的政治认识、理论基础;一面作些翻译的准备工

作……常常说梦话。

”傅聪的妈妈说:

“只有你的信,是我同你

爸爸惟一的安慰!

(《傅雷家书》的版本不同,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以

一个权威的版本为基础,挑一些经典的在历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

选文去不断地进行阐释,引导学生去细读,进行文学训练。

1958年4月,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的《赛查·皮罗多盛衰

记》。

1958年4月30日开始,反右运动开始了,1957年夏到

1958年春,傅雷先生受到了批判,最后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

分子”,从此傅雷就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当中,深居简出,专心地

从事翻译工作,但是又因祸得福,较多地接触了艺术,开始研究

很多碑帖。

在傅雷的家书中,有一些内容是直接要求傅聪关注碑

帖,同时他还对中国书法的变迁、源流有了更多的认识,加深了

对中国艺术的理解。

之后,傅雷开始翻译丹纳的艺术哲学,第二

年五月份翻译结束并撰写了一则序,精选了插图等。

我们能看到

1958年的家书中,有一些关于傅雷翻译这些名著和研究碑帖的

一些描述,这也符合当时的一些情景。

在1959年10月1日的家书中,我们能看出傅雷先生特殊的

自省精神。

比如他在信中提到:

“十个月以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

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好多话,

妈妈已说了,我不想再重复。

”从中能够看出傅雷先生在写信过

程当中,有些许不平的情绪。

同时他还要考虑傅聪个人的感情问

题,作为父亲的傅雷先生,在信中这样说道:

“来信一字未提,

我们却一日未尝去心。

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象得到你的环境;

你一向滥于用情;而即使不采主动,被人追求时也免不了虚荣心

感到得意:

这是人之常情。

”傅雷对于孩子的感情问题,给出了

一个比较清楚的感情观,他说:

“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

得你自己都不相信……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

息很重,想你也有所发觉。

”最后,傅雷先生用中国传统文人普

遍使用的一句话来总结:

“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这封家书的最后一段中傅雷先生说:

“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

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

端,非笔墨所能形容。

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

万自爱!

”除对傅聪的关爱之外,我们还能从家书中感受到傅雷

先生这种特别的心境。

1960年,傅雷先生52岁。

傅雷先生由于伏案工作,除腰椎

骨质增生不时发作之外,同时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失眠,不

断地忧虑导致三叉神经痛等很多疾病,神经脆弱到非常难受的程

度,他开始养花,喜欢养月季和玫瑰,培育出五十多个品种的英

国玫瑰。

所以傅雷先生和傅聪的交流当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当

时的一些心境。

比如1960年1月10日,在信中,他曾经对孩子

说:

“看到国外对你的评论很高兴。

你的好几个特点已获得一致

的承认和赞许,例如你的tone,你的touch,你对细节的认真和

对完美的追求,你的理解与风格,都已受到注意。

”由此可见,

傅雷先生仔细听了傅聪的演奏之后,提到了莫扎特的《第二十七

钢琴协奏曲》,在这里特意强调了批评家对三月和十月的两次肖

邦演奏都有这个说法,说傅聪某些快的段落太快了,妨碍了作品

的明确性。

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体现了傅雷先生的音乐感悟力

和音乐专业程度,还体现了他的艺术感悟力以及对傅聪的关怀。

作为一个音乐者,傅聪似乎已经成功了,但是作为一个音乐

家,傅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傅雷先生在信中提到:

“结合

听众的要求和你自己的学习,以后你的节目打算向那些方面发

展?

”于是他给出了一些方法。

除此之外,傅雷先生在家书中还

做了一些其他的描述,例如“近来又随便看了些音乐书。

”同时

还谈到“你不依靠任何政治经济背景,单凭艺术立足”。

这样的

心境和境界都是值得赞许的,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大的褒奖。

在信中,他关注孩子身体状况的同时,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他定是在病痛或是在心情烦闷的情况下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从1960年开始,我们能从《傅雷家书》大量的文字当中找

到关于译文的,有的翻译自英文,有的翻译自法文。

这些翻译从

艺术、哲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给予傅聪很多的帮助,这恐怕就

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一种无私的帮助。

就像傅聪谈傅雷的那样,

傅聪认为欧洲的基督教精神常常有信仰和争论,那么有的时候在

中西两边奔跑、学习的学者们,有时候很难驾驭这种跨度比较大

的文化。

同时,傅聪还认为,中国人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也

是具有高度怀疑精神的民族,是机智的、智慧的、有想象力的、

朴素的、天真的,具有很高的境界,就像莫扎特在文艺界那样。

傅雷先生有一篇文章是专门讲莫扎特的,他是这样说的:

“假

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

的信心。

”他还说: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

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嫉妒、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

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

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

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

”可见这就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和一个伟大的艺术评论家之间的心灵沟通。

孩子们最容易掌握父

母心中真实的心境,所以傅聪将此记录下来,把它作为父亲傅雷

对艺术的一种重要的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发现傅雷先

生是活在精神世界当中的强者。

(3)从朋友的视角看傅雷——杨绛《忆傅雷》

杨绛先生饶有兴趣地描述傅雷先生的样子:

“说起傅雷,不

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位板着脸的人。

我闭上眼,最

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

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

我想

这样一个微笑的傅雷,恐怕就应该是朋友心目当中最美的天使。

关于傅雷先生的形象,杨绛先生还这样描述:

“他的笑脸只

许朋友看。

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

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

大人说

的话,也许小孩不宜听,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

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

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

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

门旁,把门一开。

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

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噔噔咚咚一阵

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梅馥忙也赶了上去。

在傅雷前,她是

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

告诫。

在孩子们的眼中,傅雷先生是一个高尚、凛然不可侵犯的父

亲形象;在妻子的眼中,他应该是一个包含深情,有生活情趣的

好丈夫;在朋友的眼中,他应该是一个纯洁、正直的朋友。

在他

人眼中,傅雷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真诚、高尚的灵魂,同时他也是

一个为艺术牺牲,为自己的事业执着奉献的人。

傅雷曾经这样告诉孩子们: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

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聪在一封家书当中回忆道:

“他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才意识到父亲傅雷对他真正的教

诲。

(4)总结傅雷先生的赤子之心

①傅雷先生澄澈的内心世界。

②赤子之心是家书当中反映的最重要的思想。

傅雷先生把做

人放在首位,先做人,做学问,做艺术,再做音乐。

③傅雷先生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具有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品性都应该像赤子那样,拥有一颗社会爱心,具有特别

的社会洞察力,具有独特的精神和气质。

二、对家书的一些认识

1.家书的基本内涵:

家书是古代家训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晓之以

理,娓娓道来,劝诫子孙为人处事之道,治家守业之礼,做一个

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

2.中国古代的家书都是从细节开始。

傅雷先生更多时候是在家书

中嘱咐傅聪和傅敏,告诉他们吃饭时应该把手放在什么位置,餐

具应该放在哪里,坐姿是怎样的,吃饭时的声音大小要控制在什

么程度……

3.傅雷先生在傅聪留学海外的时候,写了近百封家书,教导傅聪

要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汇到对儿子

的教诲当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

《傅雷家书》是

家书的重要范本,是现代文学界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艺

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范本。

4.《傅雷家书》帮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特殊而又平凡的父亲,聆

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我们每个人是子女,

也将为人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

到家书(或家训、家言),这些语言、文字、长长的文章……恐

怕都是父母、子女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的桥梁。

如果说父子之间

的关系是一条重要的纽带,那么家书就是这条纽带中最为细心、

精致、动情的一幅画面。

家书就像一个磁场,将海内外、京沪之

间的两代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连接让我们现在读起这些家

书都备受感动。

三、《傅雷家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从今天的主题思想来看,名著作为常见的教学内容,其实已

经广为广大的语文老师所重视,因此在名著教学当中,教学者、

阅读者和学习者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同时名著的作者应当是每位

老师所了解和记住的。

《傅雷家书》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出现。

三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撰写读后感。

第四单元是任务性教学,完成

演讲,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这个主题当中,《傅雷家书》的

名著阅读如何开展呢?

如何将其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呢?

《傅雷

家书》作为文学读物和文化读物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这些都是

我们未来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解答疑惑

1.《傅雷家书》中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写给傅聪的信?

因为傅聪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国外学习艺术,傅雷远送到国外

之后,夫妇俩一直牵挂着傅聪,所以才会有这上百封家书的出现。

2.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教育,学校和老师都很难给予或

者替代,该如何解决亲情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情感价值教育的衔

接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是大多数中小学老师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和父母进行联系,有的孩子通

过短信、微信、电话,恐怕也有一些孩子会在特殊的节日给父母

写一封信。

老师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多给父母写信,让孩子们不要

直接将信给父母,而是让父母通过孩子的提示去寻找这一封信,

父母可从这个寻信的过程中,体会到惊喜以及孩子的爱。

《傅雷

家书》是父母写给孩子的信,那么孩子会不会写信给父母呢?

可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仅供参考)

3.《傅雷家书》分类阅读会比较好理解吗?

整本的《傅雷家书》可按照时间线索去讲,做一个横切面;

也可按时代感去讲,做一个纵切面。

分类其实代表了读者个人的

阅读感受,而原本的《傅雷家书》是傅雷非常细心、逐句逐字地

按照日期将家信整理出来,这是比较符合中国古代的史志文本的

一些编撰特点。

(仅供参考)

4.如何理解傅雷夫妇最后的极端行为?

个人认为,傅雷夫妇最后的行为就是赤子之心的体现。

傅雷

先生具有非常单纯的情怀。

有的人可能是情商比较低(为人很单

纯),有的人可能是生活中缺乏经验很单纯,但这两点都不太可

能在傅雷先生身上存在。

他从小就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成

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学术的经验,之后在艺术史上处于一个重要的

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艺术史、美术史、音乐史上的研究、

造诣都是登峰造极的,是一个澄澈之人,所以当遇到一些让他难

以接受的事情时,难免会选择一条极端的路。

一个人最大的性格是喜剧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傅雷先生

是一个十分澄澈的人,他自己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家人,

都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具备这样素质的

人,当他人生中遇到比较大的磨难,尤其是侮辱的时候,他是难

以接受的。

我们可以想象到很多节烈之臣,可以做出很多极端的

事情,不是他们的性格使然,而是他们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做这样

的选择。

5.关于《傅雷家书》这本书选择性阅读的重点是什么?

(1)傅雷先生的家族、生平以及傅雷夫妇俩人的一些内容。

(2)傅雷的生活史。

(活化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形象)

(3)作为家长的傅雷,教育孩子的内容。

(4)作为学者的傅雷,从他的翻译、艺术等各方面进行了解、

阅读。

(补充:

傅雷先生是一个精神的贵族,一个登峰造极的艺术研究

者和一个艺术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父亲。

他是一

个有爱的人,他爱孩子,爱身边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人文

的。

正是因为这样,他永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也导致了他悲剧

生命的结局。

6.如何理解“人该如何为人”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人性的问题,清楚“乞人不屑”到底是一个怎样

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首先应该能做到大道直行;其实大丈夫要

能屈能伸,保持一种本真的品质,不受诱惑。

可以说,傅雷先生

这两点都做到了。

中国文人中很多人有宁折不弯的信仰和品质,傅雷之所以伟

大,傅雷之所以成为傅雷,就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

他用自己的

生命幻化出令人非常炫目的一道彩虹,这道彩虹之上有亲情,有

爱情,有人生的感悟,有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艺术强

烈的感悟和追求。

这种感悟、追求、“人之所以为人,事之所以

为事”的士大夫精神,是每位学者不断学习、不断追逐的,所以

傅雷能成为傅雷,所以《傅雷家书》能够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