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烦恼品 第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31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断烦恼品 第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断烦恼品 第六.docx

《断烦恼品 第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烦恼品 第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断烦恼品 第六.docx

断烦恼品第六

断烦恼品第六

乙三、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

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二、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

救拔众生的菩萨知道一切衰损的来源是轮回,因此需要为断除轮回而精进。

要永远断除轮回,则需要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烦恼和业。

所以菩萨会将要调伏的众生安置于断烦恼和业之上。

本论中有关“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导,就是第六品“断烦恼品”;而关于“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导,就是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

丙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分三:

一、略明障治体性;二、广明差别;三、结摄其义。

丁一、略明障治体性

障,就是烦恼集;治,就是对治烦恼集的方便。

圣天菩萨首先用一个偈颂,来简略地阐明烦恼及其对治方便的体性。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颂文直解

对于断烦恼的方便,有些外道认为只能依靠苦行。

但这并非是实际情况。

原因是,外道希望通过身体的苦行获得乐,但这反过来又会增长贪欲,而苦行时所受的苦,又将增长嗔恚。

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乐,都同样是增长烦恼的因。

如果有人住于乐中,就认为不是在修苦行的话,那为什么住于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

所以真正的苦行,并不取决于是在受苦或是受乐,而是能在断除烦恼的方便上精进用功。

释义

圣天菩萨在这个偈颂中,通过否定苦行外道的见解,确立了正确的修行见解。

苦行外道认为烦恼是从苦乐中产生的,而乐会增长贪心烦恼,所以修行者就不能有安乐,必须要修苦行。

圣天菩萨指出,按这种见解去修持,是自相矛盾的,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修行人应该认清的是,烦恼是非理作意产生的,苦乐仅是烦恼的助缘,所以要断除烦恼,应从断除非理作意上去用功。

《瑜伽师地论》中说,烦恼的产生,有六种原因:

“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

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这六种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第一因——所依的烦恼种子、第二因——所缘和第六因——非理的作意。

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第六个非理的作意。

佛法里的这个教导,找到了烦恼产生的根源,而主张苦行的外道,只注重苦乐,也就是只注重烦恼六因中的第二个——所缘。

现前的境界只是产生烦恼的次要因,在经历苦或者乐时,如果一个人心里具有非理的作意,那么就会因为这些苦乐而产生烦恼。

所以像裸形外道那样裸露身体,故意让身体经受风吹日晒,整天蓬头垢面,就有可能会产生嗔心烦恼。

而如果他心里具有正知正念,是在如理地作意,那么就根本不会从这些苦乐中产生出烦恼。

比如佛就开许比丘可以住成排的房子,而且房子有很大的窗户,墙壁还可以油漆上颜色。

可以睡柔软的垫子,枕头里可以有棉花。

还可以受用酸奶、牛奶、酥油等的美味。

所以圣天菩萨在偈颂里说:

快乐不一定能增上贪心烦恼,而受苦却有可能增上嗔心烦恼。

这意味着,外道以烦恼逼迫的方式吃苦,是在增上烦恼和痛苦,是没有意义的,不是真正的苦行。

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如理作意,而不在于是否受乐,或是吃苦,对于苦乐不应该偏执一边,而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对治。

比如世尊在《毗奈耶经》中,对于贪欲重的人,就开示他们行持十二头陀行,比如住阿兰若、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等等;对于嗔心重的人,世尊会开许他们受用一些比较好的饮食、卧具,穿比较好的法衣。

所以折磨身体并不是苦行,不管是十二头陀行,还是受用能带来安乐的资具,只要能如理作意,保持正知正念,特别精进地对治自己的烦恼,那才是真正的苦行。

接下来的广明差别中,圣天菩萨就是牢牢抓住非理作意这个烦恼的主因,引导大家正确有效地对治心相续中的烦恼。

丁二、广明差别分三:

一、示所断惑相;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三、分说断三毒之法。

“广明差别”,就是广泛地阐明,使明了贪嗔痴烦恼及其对治的方便。

圣天菩萨先是引导大家认识到烦恼的体相,然后具体把烦恼和相应的对治方便对应起来,最后来分说断除三毒的方便。

戊一、示所断惑相

在断除贪等烦恼前,需要先了知烦恼的体相,这和在消灭敌人之前,要先认识敌人是同一个道理。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难词释义

业:

这里的业是作用的意思。

颂文直解

贪的作用是摄集,也就是能摄集乐的受用,嗔的作用是导致不和与斗争,痴的作用是能增长贪与嗔,就像风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坚固,使水大寒冷一样。

释义

贪的作用,就是摄集,也就是不断地想要获取,而不会嫌多。

因为世间人有很强的我执,有鲜明的你、我、他的区别,所以总希望自己能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我所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贪心就很容易产生。

世间成语中也有“贪得无厌”,说明了贪具有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特性。

嗔的作用,就是产生不和,进而导致斗争。

因为你、我、他界限分明的人,对自己的地盘非常执著,当他觉得别人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权益时,出于保护自己地盘的动机,世间人会特别警觉,然后对别人生起敌意,产生出不和,甚至斗争,这就是嗔心的作用。

而痴心能增长众生心里的贪心和嗔心。

因为愚痴,世间人就觉得可以去贪,应该生嗔,从而增上了形形色色的贪嗔烦恼。

贪的对治良药,就是放下贪著,舍弃眷属及财物等,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放下追求,断除贪心的那一刻,就是获得真正安乐的开始。

嗔的对治良药,是修慈心,及适当受用一些喜欢的饮食、衣服、住宅等。

痴的对治良药,是善加观察缘起。

关于贪嗔痴的作用,月称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一个譬喻来说明。

海里的鬼怪有一天变成了人形,和前去海里捕鱼的两位渔夫商量说:

你们一个来生火,另一个来掌勺,我来抓鱼,这样我们就都可以顺利地享用美餐了。

于是他们三人都高高兴兴地分头做了起来。

鬼怪的任务是去抓鱼,同样贪的作用是去抓取东西;其中一个渔夫的任务是用煎、炸、煮等的方式烧鱼,同样嗔的作用是产生冲突,并且在冲突时用恶劣的语言使对方受到煎熬;另一人的任务是去生火,同样痴的作用是给贪、嗔喂食。

那么为什么贪嗔痴烦恼毫无疑问是所断呢?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难词释义

不会:

指不会遇,得不到的意思。

由彼不达彼:

第一个彼是指贪嗔痴烦恼,第二个彼是指贪嗔痴烦恼造成的痛苦。

颂文直解

同样,贪心因为得不到满足而生苦,嗔心因为力量缺乏、无助而生苦。

而众生因为不知取舍之相而愚痴,而因为愚痴,不知道为什么会生贪苦和嗔苦,这是最大的痛苦,因为由此便不可能生起断除贪嗔的念头。

释义

生起烦恼的后果,就是遭受痛苦,所以对众生来说,烦恼对自己是有害的,应该予以断除。

贪心使人总是不满足于当下的一切,而幻想着获得更多的受用。

但是众生的业力,决定了这种幻想不可能实现,所以有贪心的人就觉得很痛苦。

即使有些目标实现了,但没过多久,他看到了别人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样他的贪心又生起来了,又会给他带来新的痛苦。

嗔心生起来之后,就与他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抗,这时就希望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气势上,或者在身体力量上,都希望自己能占据优势,压倒对方。

但又因为众生的业力原因,决定了众生缺乏力量,不可能事事都能顺自己的意。

所以生起嗔心后,就会感受孤立无援的痛苦。

比贪嗔痛苦更严重的是,众生因为被贪嗔蒙蔽,而加深了愚痴,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正是自己的贪嗔之心造成的。

人们越愚痴,就越不认为烦恼是过失,还认为生起贪心和嗔心是很正当的事。

每天生起的贪心,有一千次以上。

尤其是嗔心习气重的人,总是把他人当作怨敌,稍有不顺自己意的时候,就开始去毫无理智地攻击他人。

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做的种种后果,没有想到生起贪心和嗔心,就像是拿刀在砍自己一样,最大的受害者正是自己。

所以真正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会知道贪嗔烦恼是自己真正的怨敌,而且是携带着武器的凶狠的怨敌,因此一位好的修行者,是不会容忍自己生起烦恼的。

《中观四百论广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

一个穷人对王后生起了贪心,但是因为王宫里防卫森严,他根本无法接近王后。

他的贪心得不到满足,因此特别痛苦。

由此他还对国王生起了嗔恨,但是自己的力量微薄,根本无法与国王抗争,所以郁闷于心。

他心中的贪嗔,又增上了他的愚痴,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无法恢复理智,于是这样的痛苦就持续不断地折磨着他。

那么贪嗔痴烦恼应该同时断除还是分头断除呢?

这要看这三种烦恼是同时还是分别生起的。

因此圣天菩萨继续引导说: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颂文直解

如同现见到水大种的痰病和火大种的胆病不可能同时生起一样,如是也可以现见到嗔心与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时生起。

释义

相违的事物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贪的作用是摄集,嗔的作用是排斥,这两个相违的心所,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时生起。

但是痴心与贪嗔二者却是相应的,能助长贪嗔,所以能与贪嗔同时生起。

这样就明白了所断的贪嗔痴烦恼之相。

接下来,圣天菩萨就教导大家与贪嗔痴烦恼对应的对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难词释义

贪:

是贪者,这里指具贪心的弟子。

嗔:

是嗔者,这里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爱:

即不敬。

颂文直解

一位了知贪嗔烦恼特征的阿阇黎,他在调伏弟子时,会把具有贪心的弟子像奴仆一样役使,因为不敬、严厉是对治贪心的良药。

对于嗔心重的弟子,他会当作主人一样去承事,因为爱敬是对治嗔心的良药。

对于愚痴者,则爱敬与不爱敬都要用到。

释义

传授佛法的阿阇黎,尤其是大乘的阿阇黎,对弟子特别慈悲,上一品中也说: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在阿阇黎的眼中,弟子就是被烦恼魔困住了的可怜病人。

就像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阿阇黎对于不同烦恼的弟子,也会采取相应不同的调伏方便。

弟子如果贪心重,阿阇黎就会严格管束,并且不断地差使弟子,使他的身口意忙于做听闻、披读、讽诵等的十法行,这样弟子忙于学法,贪欲就没有机会生起,并且在学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烦恼的过患,和对治烦恼的方法。

嗔心重的弟子,稍微不顺心就要发脾气,造下深重的恶业。

对于他们,阿阇黎反而会客客气气,和言悦语,并且会经常给他们好的饮食和衣服,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这在别人看起来,阿阇黎对待弟子的态度,就好像是一位奴仆在对待主人的态度一样。

那么弟子会受到师父言传身教的影响,逐渐学到了师父心相续中的调柔,从而自觉地对治掉自己的嗔心。

对于愚痴心重的人,则要根据情况,看他的愚痴是与贪相应的,还是与嗔相应的,然后分别用相应的爱敬与不爱敬的方式进行调伏。

这样弟子在阿阇黎的呵护下,就会平稳、顺利地进步,没多长时间,烦恼就会减轻,成为合格的弟子。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烦恼生起的时间次第,从而进行相应的对治。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难词释义

初时:

指早上。

中间:

指日间。

末后:

指晚上。

颂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响,第二天起床时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痴生起的比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为工作劳累,以及饥饿,就会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饭后,已经从疲劳中恢复,因此贪欲就会生起。

一天之中,根据身体的虚弱状况,不同烦恼也会依次地生起。

这样了知之后,对烦恼就应进行相应的对治。

释义

在十二缘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烦恼,是缘于身上的苦乐感受而生起的。

从乐受生爱,从苦受生嗔。

那么在一天之中,身体一般也会经过早上的无记,到中午、下午的疲惫,到晚上的舒服的变化。

因此人的心里,也依次会表现出愚痴、嗔恚、贪欲这三个烦恼。

知道了一天中烦恼生起的这个规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敌人要进攻的情报,修行人就要提前防范,早上就多观察当下的身心现象,这样就不会发呆,中午就多观嗔恚的过患,这样就不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就多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就不会生起贪欲。

一个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分别对烦恼进行对治,让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