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33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

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

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

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

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

8)现代教育学:

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

伦理学,心理学

11)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

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获得知识的理解。

4)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5)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学记》(1229个字,《礼记》中的).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还提出“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

6)我国封建社会里,优秀的教育著作:

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

7)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发明的问答法,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问答法也是“启发式”教学思想.)

8)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9)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是工具,帮助统治者统治.注意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上述思想为核心,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又,是享誉全球对教育思想的丰富、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副标:

论教育.提出了自然教育观).树起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大旗.他认为,现存的人是坏的,但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体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深入了解、研究的需要,认识到这是有效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3)康德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第一位在大学里开始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他的学生林克将他的演讲的内容整理、编撰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教育》.为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

4)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学家:

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5)洛克英国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决定论),他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主张家庭教育,教育万能论。

6)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并为后人所公认,在19世纪产生重要影响.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他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哲学的伦理学基础(指导教育目的与价值的选择判断)和心理学基础(指导对教学过程内在结构的认识和方法选择).他在《普通教育学》中系统研究了教学和教学过程,提出按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活动变化而划分的著名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使原来难于把握的教学过程变得可操作起来.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其教育观是二元论。

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英国斯宾塞1861年出版《教育论》.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主张科学试试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重视体育,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2)杜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代表作1916年《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的.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促使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强调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和课堂教学)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强调实用主义,以活动为中心,实践)的对立局面。

3)苏联,1939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我国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对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1963年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3)1975年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4)1972年以来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发展性教育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

1)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把“教”和“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广义:

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生.3教育措施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加工的影响物)和手段(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的起源四种观点: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支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代表人物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错误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热泪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5)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4教育内容简单,多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5教育没有阶段性。

奴隶社会教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较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封建社会教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特点:

1教育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2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5)学校教育制度.广义:

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4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

7)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

建国前的学制发展.产生于商周,发展与秦汉,完善于隋唐两宋.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缺乏系统连贯性,主要是蒙学和大学两种教育形式;2入学有等级限制,学校教育不具有普及性:

3学校教育以古代文科类内容为主,自然科学类内容不占主要位置.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都是照抄美国和日本的学制而成的.

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915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的学制调整“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混沌

1985年5月27日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

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3年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8)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我国现行学制是什么)学校的主要类型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主要的学校系统:

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2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3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9)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双轨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时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承认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罗朗格朗

10)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

11)义务教育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普通性。

12)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1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1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2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3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4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种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也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所引起的,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人。

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科学知识是一种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的再生产,也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教育在科学知识再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最后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2)教育与政治之间关系:

一方面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的,影响着社会政治的诸方面.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在教育内容上,尤其是那些关于政治、哲学、经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即为谁服务的问题,更是由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人的思想、能力、知识技能和政治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教育是培养社会政治人才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也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越发达,就越容易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进步.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学校通过教育者的言论、行动以及教材和刊物等的传播与发行,宣传一定的思想,借以影响群众形成一定的舆论,为一定的社会政治服务,宗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反过来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有着伟大的影响。

3)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

4)文化5种存在形态:

物质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活动形态的文化,心理形态的文化。

5)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影响性的,主要体现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背景.社会传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1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2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的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

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两方面含义:

1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文化2课程本身的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有整理文化的能力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洽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