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7798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训诂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的意思。

①打官司 

②案件 

③监牢 

④诉讼

1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最先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3)。

①黄焯 

②段玉裁 

③黄侃 

④马瑞辰

12.“甲,乙之也。

”因为“之”是代词,所以含有表示被释词用为( 

)之意。

①名词 

②形容词 

③代词 

④动词

13.《说文·

皿部》:

“盔,菜也。

”这种训诂方法属于直陈词义中的( 

②标明义界

14.《吕氏春秋·

慎行》:

‘‘寸与私哄。

”高诱注:

“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高注用的注音方法是(3 

①直音 

②读若 

③譬况 

④反切

15.《礼记·

檀弓上》:

“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王肃云:

“圣人之葬人与’属上句。

”据此,“与”是( 

①连词 

②介词 

③动词 

④语气词 

16.汉代是中国传统训诂学的( 

①萌芽时期 

②兴盛时期 

③变革时期 

④衰落时期

17.《释名》是一部( 

)的词典。

①初具条理的汉语分类 

②具有语源学性质 

③模仿并增广《尔雅》 

④汇辑经传子史的训诂于一书 

18.《尚书·

尧典》:

“汤汤洪水方割。

”其“方”字王引之解为“旁”、“遍”,有人误解为“方方”,此弊病是( 

①不解语法 

②穿凿附会 

③望文生训 

④增字强释

19.“何”的本义是( 

①荷花 

②芙渠 

③负荷 

④谁何

20.《新方言》的作者是( 

①扬雄 

②郭璞 

③章炳麟 

④戴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对各条注解文字中,运用以形说义这种训诂方法的有( 

34 

①《孟子·

滕文公》:

“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②《尔雅·

释诂》:

“樊,藩也。

③《说文·

泉部》:

“泉,水原也。

像水流出形。

④《说文·

木部》:

“采,持取也。

从木从爪。

⑤《诗经·

沔水》毛传:

“规,正圆之器也。

2.下列术语中( 

134 

)是用于校勘的术语。

①衍文 

②互文 

③错简 

④脱文 

⑤错综

3.解释词义要注意( 

12345 

①批判否定旧注疏 

②词义的历史性 

③词义社会性

④多看原著 

⑤各个时代语言的实际

4.下面训诂术语的依类分组,分组正确的是( 

①当为、读为 

②读为、读曰 

③读曰、曰

④读为、为 

⑤当为、当作

5.训诂的别称有( 

1245 

①古训 

②故训 

③古言 

④训故 

⑤解故

6.下列著作属于段玉裁的是( 

①《经韵楼集》 

②《十驾斋养新录》 

③《说文解字注》

④《诸子平议》 

⑤《尔雅义疏》

7.训诂术语‘‘为”、“谓之”,其用途是( 

①解释词义 

②辨析同义词、近义词问的细微差别

③校正文字 

④说明假借字 

⑤说明古今字

8.( 

)是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①匍匐 

②蒲服 

③扶肤 

④伏服 

⑤胡服

9.清代“说文四大家”是( 

1235 

①段玉裁 

②桂馥 

③王筠 

④王引之?

⑤朱骏声

10.《说文·

“李,果也。

”采用的训诂方式是( 

235 

①形训 

②义训 

③以共名释别名

④以狭义释广义 

⑤同训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训释称“注”,是从东汉时代的学者郑玄开始的。

2.古代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地方,这叫做互文见义。

3.古代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是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的专著。

4.“债”和“责”是古今字,责字先出现。

5.词汇的变动不仅表现在词语的产生和消亡上,还表现在词义的演变上。

6、清代训诂学家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法,因而大大地超越了前人。

7、“注”只释正文,“疏”兼释正文和注疏。

8、《十三经注疏》后面附有清人阮元的《校勘记》。

9、词的意义是受社会决定并受社会制约的,这就是词义社会性。

10.《说文解字》一书对部首次第的排列是采用始一终亥的编排体例。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直音 

2.由反知正 

3.破音异读

4.章句 

5.增字强释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要说明训诂兴起的原因。

2.什么叫“有本字的假借”?

举例说明。

3.音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4.通释语义的专著与随文释义的注疏有何不同?

5.什么叫“以今语释古语”?

什么叫“以通语释方言”?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训诂学与方言学的关系。

2.简论宋代训诂值得注意的特点。

四川省第三十二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第2套)(有参考答案)

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是( 

①同词异字 

②方言分歧 

③词语生灭 

④通假

2.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①《字汇》 

②《康熙字典》 

③《字林》 

④《说文解字》

3.《尔雅》一书的性质是( 

 

①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分类词典 

②我国第一部文字学巨著

③我国最早的语源学专著 

④我国最早的方言学著作

4.《经籍纂诂》是一部( 

)的大型训诂词典。

①用声训法释词 

②兼说形、音、义

③按义类编列 

④汇辑故训材料

5.《新方言》的作者是( 

③章炳麟 

④戴震

6.《释名》是一部( 

)的训诂词典。

①一般通用 

②探求语源 

③模仿《尔雅》 

④汇辑故训

7.《方言》卷一:

“娥、赢,好也……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 

①娥 

②赢 

③姝 

④妍

8.所谓“离经”,就是指( 

①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点断文章的句读

③分析文章的句子结构 

④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9.从注解之间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是( 

①自注和他注 

②集注和补注 

③注和疏 

④注和解

10.《诗经·

蒹葭》毛传:

“唏,干也。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

(1)。

②反义相训 

③标明义界 

④描述比况

11.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①《诗经·

豳风·

东山》郑笺:

“古者声栗裂同也。

②《周礼·

天官》郑注:

“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③《仪礼·

士相见礼》郑注:

“古文毋作无。

④《礼记·

檀弓下》郑注:

“犹当为摇。

12.“繁”的同源词是( 

①烦 

②丝 

③敏 

④每

13.《史记·

陈涉世家》:

“藉第令毋斩。

”应劭注:

“藉,吏士藉也。

”王引之云:

“藉第令三字乃虚词复用。

”纠正了应劭的误释。

应劭注释中的弊病是( 

①望文生训 

③增字强释 

④滥用通假

14.《尔雅·

释山》:

“山有穴为岫。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1 

①描述比况 

②增字足意 

④同义相训

15.《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乃筑诸侯之馆。

”句中的“馆”的意思是指( 

①学馆 

②宫殿 

③娱乐场所 

④客舍

16.《水经注·

江水》: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句中的“林寒涧肃”应理解为( 

①林寒,涧肃 

②林寒,涧不寒

③涧肃,林不肃 

④林、涧皆寒而且肃

17.《战国策·

齐策》: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引文中省略了宾语( 

①君 

②左右 

③其 

④之(他)

18.下列与“鹤”有同源关系的词是( 

①鸟 

②和 

③鸭 

④鹅

19.匈奴单于“冒顿”的读音是( 

@)maotun(下、上)②modu(下、三) 

③mò

dǘ(下、上)④madu(下、上)

20.《苟子·

成相》:

“上能尊主爱下民。

”王念孙《读书杂志》:

“‘爱下民’当作‘下爱民’。

与‘上能尊主’对文。

”这里运用的是校勘法中的(3)。

①他校 

②本校 

③理校(以其理校也) 

④对校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下面各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都选出,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错选的,该题无分。

1.古代书面语言由时间因素造成的障碍有( 

145 

①篆文 

②衍文(以人为) 

③方言歧异(以地区)

④音读变化 

⑤词语变化

2.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代表著作是( 

45 

①《读书杂志》 

②《十驾斋养新录》

③《说文通训定声》 

④《说文解字注》 

⑤《经韵楼集》

3.清代训诂学家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是( 

①具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②具有朴素的历史观 

③具有一定的求实精神

④有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⑤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4.下列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中,主要用于解释实词意义是( 

245 

①《经传释词》 

②《经籍纂诂》 

③《助字辨略》 

④《方言》 

⑤《尔雅》

5.下列故训材料中,运用了“以形说义”这种训诂方法的是(1 

①《说文·

人部》:

“企,举踵也。

从人止。

” 

②《说文·

一部》:

“天,颠也。

从一大。

示部》:

“柘,助也。

口部》:

“吻,口边也。

从口勿声。

⑤《说文·

竹部》:

“竹,冬生草也。

象形。

6.《尔雅·

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例中采用的训诂方法是(24 

①递训 

②互训 

③形训 

④义训 

⑤声训

7.下列训诂实例中,解释被释词具体义的是( 

1234 

①“彻彼桑土”之“彻”训为“裂”

②“彻我墙屋”之“彻”训为“毁”

③“天命不彻”之“彻”训为“道”

④“彻我疆土”之“彻”训为“治”

支部》:

“彻,通也。

”(普通义)

8.“六书”中可以用来解说文字的构造的是( 

135 

①象形 

②转注 

③会意 

④假借 

⑤形声

9.下列引文中,( 

345 

)等句中加点词的构成属于连类而及。

①《楚辞·

九歌·

东君》: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②《孟子·

告子上》:

“曾益其所不能。

③《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④《列子·

杨朱》:

“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⑤《列子·

“无羽毛无以御寒暑。

10.用来说明事物种类的训诂术语是( 

15 

①属 

②貌 

③言 

④者 

⑤别

11.对下列训诂术语按类分组时,分组正确的是( 

24 

①谓、谓之 

②谓之、为 

③谓之、之为言

④之为言、之言 

⑤言、谓

12.训诂术语的“浑言”和“析言”,其用途是( 

234 

①区别泛指与特指

②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③说明同义词作不同解释的原因

④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间的差异

⑤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

13.《吕氏春秋·

察今》载有“晋师三豕涉河”的笑话,子夏指出其中出现的误字是(34 

①晋 

②师 

③三 

④豕 

⑤河

14.《苟子·

劝学》:

“不积顾步,无以至千里。

”句中的“顾”字和“跬”( 

23 

①形体相同 

②形体不同 

③是同一个字

④不是同一个字 

⑤读音不同

15.连绵词“狼藉”又可以写作( 

12 

①狼籍 

②狼疾 

③狼狈 

④孟浪 

⑤犹豫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训诂学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

2.词在语言词汇总库中所具有的意义是词的概括义。

3.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4.刘熙的《释名》是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

5.既辨音又释义的训诂专著叫音义。

6.《孟子‘滕文公》:

“庠者,养也。

校者,效也。

序者,射也。

”句中运用了声训的训诂方法。

7.从文字使用的角度说, 

“县”和“悬”是古今字关系。

8.《左传·

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句中的‘‘毙”,意思是倒下。

9.训诂术语“辞”和“词”经常被用来说明被释词的性质是虚词。

10.把彼此无关的事理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在训诂可能出现的弊病中被称为穿凿附会。

四、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章句 

2.群雅

3.同源词 

4.右文说

5.破字

五、判断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并简述理由。

1.《说文》以字的形体结构说明本义,所以被称为“义书”。

( 

×

)(即《说文解字》)

2.训诂学相当于词汇学。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古代书面语言一般性质的障碍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简述“注”与“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训诂原则:

“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2.“传”为什么能成为训诂的别名?

当“传”与“诂”还有区别时,这种区别是什么?

四川省第三十三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第3套)(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毛诗沽训传》在类型上属于( 

①内传?

②外传 

③集传 

④补传

2.《方言》注本中晋人?

的注本是( 

①《方言校笺》 

②《方言笺疏》

③《方言注》 

④《方言疏证补》

3.训沽学上“注”和“疏”分属两类,这是从( 

②传注的作者

④注解之间的关系

4.《说文·

赤部》:

“赧,面惭赤也。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 

②标明义界 

③反义相训 

5.《说文·

“咽,嗌也。

”“嗌,咽也。

”采用的训诂方式是

(2)。

③以共名释别名 

④形训

6.《公羊传·

宣公六年》:

“勇士人其门,则无人门焉者。

”其中的后一个“门”可理解为( 

①大门 

②守门 

③开门 

④关门

7.所谓“辨志”,就是指(1 

①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点断文章的句读

8.《诗经·

载驰》:

“众稚且狂。

”《毛传》解释为“众幼稚且狂”,王引之认为“众”读为“终”,“终”的意思是“既”,“众稚且狂,既稚且狂也。

”可见《毛传》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错误的,其弊病是( 

①穿凿附会 

②不解语法 

④望文生训

9.“逍遥”一词是( 

①合成词 

②叠韵连绵词 

③双声连绵词 

④偏义复词

10.《墨子·

公输》:

“夫子何命焉为?

”句中的“何命焉为”就是(2 

①怎么命令他呢 

②有什么指教

③命令谁呢 

④为什么指教

11.《史记·

韩安国列传》:

“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

”杨树达:

“天子死称晏驾者,本谓车驾早出,今晚出耳,不敢斥言死也。

”这属于训诂内容的( 

①阐述语法 

②显示修辞(隐喻也)

③串讲大意 

④校勘文字

12.《国语·

晋语》:

“黩则生怨,怨乱毓灾。

”句中的“毓”和“育”原是( 

①古今字 

②繁简字 

③通假字 

④异体字

13.发现《战国策·

赵策》“太后盛气而揖之”的“揖”是“胥”字之误的是(1 

①王念孙 

②王引之 

③触龙 

④陆德明

14.《说文.一部》注:

“凡部之先后,以形之先后为次;

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注文是在( 

①串讲文意 

②说明词语出处 

③分析句读 

④发明条例

15.( 

)是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

①方言的分歧 

③词义的演变 

16.许慎《说文解字》将“为”字解释为“母猴”,其弊病是

(1)。

②望文生训 

③逞博烦琐 

17.被称为《春秋内传》的著作是(3 

①《公羊传》 

②《谷梁传》 

③《左传》 

④《国语》

18.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变革时期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②1949年以后

③五四运动以后 

④宋代

19.《广雅》的作者是(1 

①张揖 

②王念孙 

③曹宪 

④王引之

20.《说文·

角部》:

“解,判也。

”《说文·

采部》:

“释,判也。

”采用的训诂方法是( 

③同训 

④以狭义释广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下面各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错选的,该题无分。

1.章炳麟先生的主要著作有( 

①《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②《黄侃论学杂著》

③《刘申叔全书》 

④《国故论衡》 

⑤《文始》

2.《诗经·

崧高》:

“以赠申伯。

”《毛传》:

“赠,增也。

”这条训释是(345 

①义训 

②同训 

③声训 

④推求语源 

⑤以本字释借字

3.( 

)都不是由空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

①音读的变化 

②方言的分歧 

⑤字体的异写

4.《说文.玉部》:

“圭,玉也。

124 

①以大名释小名 

②以共名释别名 

③互训

5.在解释同义词需要“同中求异”时,应用的训诂术语是( 

①互言 

②浑言 

③析言 

④对文 

⑤散文

6.训诂术语中,说明被释词是虚词的术语是( 

①辞 

④谓 

⑤词

7.《楚辞.卜居》:

“将呢訾粟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围以絮楹乎?

”例中的连绵词是( 

123 

①啶訾 

②粟斯 

③喔咿 

④儒儿 

⑤絮楹

8.( 

)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