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818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2答案和解析

【最新】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硫酸亚铁、氯化钾、硫酸钠

B.硝酸银、硝酸钾、氯化钠

C.硫酸、氯化钠、硝酸钡

D.氯化镁、硝酸钠、硫酸钾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O2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

C.用酚酞溶液鉴别食盐水和烧碱溶液

D.用Na2CO3溶液和Ca(OH)2溶液制备少量的NaOH溶液

3.下列是某同学在填写实验报告册时描述的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B.在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在燃着的CO火焰上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三组试剂均正确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1

鉴别试剂2

鉴别试剂3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氯化钡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氧化铜

B

氯化铵和氯化钙

硝酸银溶液

熟石灰

碳酸钠溶液

C

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熟石灰

硝酸铜溶液

D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燃着的木条

澄清石灰水

A.AB.BC.CD.D

5.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CuSO4、Na2CO3、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  )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

②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20g;

③在20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

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淀。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

B.无色溶液B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可能是4.4g

D.白色粉末中不含CaCO3、CuSO4、Na2SO4

6.能在pH为5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ZnSO4、FeCl2、NaClB.CaCl2、Na2SO4、NaOH

C.BaCl2、KNO3、AgNO3D.K2SO4、NaNO3、NH4Cl

7.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8.小红在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时,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会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5%的是()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在称量前,指针稍向左偏移便进行称量

C.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中已有少量水未倒干净

9.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进行如下实验。

注:

BaSO4难溶于盐酸;K2SO4、BaCl2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据此实验可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10.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1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3种不溶物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

D.操作b的名称为过滤

二、推断题

1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其流程简图和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已知:

①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2)结合图2分析,图1反应1中NaHCO3作为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从图2中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

(3)图1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4)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C,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

12.A、B、C、D、E、F、G、H都是第一、二单元里见过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已知A为暗紫色固体,E、F常温下为液体,B为能支持燃烧的无色气体,D为二氧化锰,G为一种白色固体且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3.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

①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填字母,从装置A--E中选择),还缺少一种实验用品,其作用为_____。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后要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应对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洗净、干燥。

(4)用F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图甲),则F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

为了完成上述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6mL的NaOH溶液,读数时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应与乙图中_____处(填“a”或“b”)刻度线保持水平。

(5)我们知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否一定需要纯氧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1、2、3、4、5,并分别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10%、20%、30%、40%、50%的水(余下的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Ⅱ.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瓶中通入氧气,小心把5个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Ⅲ.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5个瓶中,现象如下:

编号

1

2

3

4

5

现象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观察到的现象可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介于_____号瓶和_____号瓶之间。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4.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

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

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填“左高右低”

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

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

步骤2:

为进一步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面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1)将步骤1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

(2)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_____。

有气泡产生

15.

(1)为研究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小明的方案

将锌片、铜片分别放入

________,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锌的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小芳的方案

将锌粉加入浓氯化铜溶液中,振荡

有紫红色物质生成;有气泡产生;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

锌的活动性比铜________

(2)[提出问题]小芳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产生的白色固体中含有什么?

[查阅资料]①ZnCl2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②Cu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浓盐酸且溶液变褐色:

溶于浓氨水且溶液变蓝色。

[猜想]猜想一:

该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

该白色固体可能含有Zn;猜想三:

该白色固体可能含有ZnCl2;猜想四:

该白色固体可能含有CuCl。

[设计与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

有爆鸣声

猜想一正确

取该白色固体,加入适量的浓盐酸

无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褐色溶液

猜想二________

取该白色固体,加入适量无水乙醇

固体不溶解

猜想三________

取该白色固体,加入适量浓氨水

________

猜想四正确

(3)[反思]小明认为实验①的结论不严谨,该气体还可能是一氧化碳或甲烷,但小芳认为实验①的结论严谨,小芳的理由是________。

五、填空题

16.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________。

六、计算题

17.为了节约林木资源,近几年兴起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这种“石头纸”是用沿海水产养殖中大量废弃贝壳制得的。

为测定其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含量,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

取25.0g样品粉碎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⑴计算“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完全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三者之间不反应,但硫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银、氯化钠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硫酸、硝酸钡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2.B

【解析】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能达到目的;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的含量也较低,不能将其点燃,故B不能达到目的;食盐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烧碱能使酚酞变红色,故C能达到目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D能达到目的。

3.A

【解析】

A、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正确;B、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错误;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产生水珠,错误;D、硫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而不是白烟,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均产生气泡,氧化铜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后均得到蓝色溶液,两种试剂都不能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选项错误;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铵和氯化钙均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区分氯化铵和氯化钙,现象称为;

C、硝酸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与熟石灰不反应;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与硝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固体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三种试剂均能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选项正确;

D、澄清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不能鉴别出氧气和氢气,选项错误,故选C。

5.C

【详解】

由题意可知,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由于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硫酸铜;由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20g,在20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说明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混合物,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是过量的,所以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B中含有氯离子,但是加入的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实验现象,所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A、通过推导可知,加入的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不一定含有氯化钠,说法错误;

B、通过推导可知,无色溶液B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说法错误;

C、通过方程式:

,可以看出,生成4.4克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钡19.7g<20g,说法正确;

D、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中含有硫酸钠,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6.D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在溶液中若物质间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此题的隐含离子是pH为5的溶液中存在较多的氢离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

A、FeCl2溶液呈浅绿色,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NaOH溶液中的OH-会和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BaCl2溶液中的Ba2+会和AgNO3溶液中的Ag+结合生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K2SO4、NaNO3、NH4Cl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7.C

【分析】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详解】

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选项A不正确;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即每100克溶剂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有20克溶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选项B不正确;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选项C正确;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不是饱和溶液,析出甲的质量不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8.A

【解析】

A、用量筒来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小于要量取的体积,所以浓度要变大,故A对

B、指针左偏说明左盘重,这使的称得的物体质量偏小,这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故B错

C、溶液具有均一性,洒出的是配制好的溶液,对溶液的浓度没有影响,故C错

D、烧杯中有少量水没倒干净导致水的质量增加了,所以会导致溶液的浓度变小,故D错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于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在配置过程中称量固体和液体时要注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9.C

【详解】

碳酸钙是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沉淀全部溶解。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但硫酸钡不溶于酸,故硫酸钾与氯化钡不能共存。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所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钾(或氯化钡)3种。

故选C。

10.C

【分析】

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A、提纯时先将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故A错误;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即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故B错误;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这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故C正确;

D、操作b是将溶质与水分离,操作b的名称为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盐的性质、除杂的方法和原则,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为了保证将杂质除尽,所加试剂必须过量,因此为了不引进新的杂质,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够除去前面所进入的过量试剂。

11.过滤此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Na+、NH4+CO2温度高于60℃时,碳酸氢钠开始分解

【详解】

(1)操作a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操作为过滤。

故答案为:

过滤;

(2)由图2可知,此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所以生成的大量的碳酸氢钠结晶析出。

由图2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故答案为:

此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3)流程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HCO3、NH4C1,其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与钠离子。

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O2。

故答案为:

Na+,NH4+、CO2;

(4)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温度高于60℃时碳酸氢钠开始分解。

故答案为:

温度高于60℃时碳酸氢钠开始分解。

12.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详解】

(1)A、B、C、D、E、F、G、H都是第一、二单元里见过的物质,A为暗紫色固体,E、F常温下为液体,B为能支持燃烧的无色气体,所以B是氧气,氧气和N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Q,所以N是硫,Q是二氧化硫,暗紫色的物质A分解生成氧气,所以A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D和E反应生成D、F和氧气,所以E是过氧化氢溶液,F是水,二氧化锰和G也会生成氧气,所以G是氯酸钾,H是氯化钾,氧气和K反应生成黑色固体M,所以K是铁,M是四氧化三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高锰酸钾,E是过氧化氢溶液;

(2)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④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故答案为

(1)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13.水槽AD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滤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a3452.6%

【详解】

(1)图中标号仪器名称:

①是水槽;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即用D装置收集;还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棉花,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B装置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制氧气,反应后的剩余物是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要回收二氧化锰,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洗涤、干燥;

(4)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从而防止污染空气;用10mL量筒量取6mL氢氧化钠溶液时,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在5mL刻度线以上,与乙图中a处刻度线保持水平;

(5)①根据图表中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在3号瓶中很亮,4号瓶中复燃,说明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介于3号瓶和4号瓶之间;

②4号瓶中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为40%,此时空气还占60%,所以空气中有氧气的量为:

60%×21%=12.6%,所以此时瓶内共有氧气的分数为:

12.6%+40%=52.6%。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4.左高右低2NaOH+CO2=Na2CO3+H2O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剩余固体可能有未完全溶解的氢氧化钙无色酚酞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详解】

现象分析:

实验Ⅰ:

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压强减小,U形管中液面出现左高右低;

实验Ⅱ:

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U形管中液面出现左高右低;

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

左高右低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拓展延伸:

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步骤1:

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

如果有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大量的热,该实验中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

氧化钙。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剩余固体可能有未完全溶解的氢氧化钙;

步骤2:

(1)因为碱性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而此物质中如果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就会变红,所以滴入的溶液是无色酚酞溶液,向试管中的滤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含氢氧化钙;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