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818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集Word下载.docx

章太炎先生说:

“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

偶有所得不可以为智,犹要自视若愚,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有成。

”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习”和“愚三次,智三次”都是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学始有成”则是说习惯养成后的结果。

可以设想:

当诸多好的“快速反应通道”集于一身的时候,此人也就“学始有成”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了。

  二、习惯的特性和养成

  明白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

现代教育理论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

  笔者一直认为:

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说话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是他们认真、仔细地考虑了如何组织主、谓、宾语的结果;

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的;

驾驶员在处理道理上的偶发事件时,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快速反应的直觉。

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

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许多语文学习的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习惯却绝非易事。

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甚至是半途而废。

  第二,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遗误终身的坏习惯。

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的滋生。

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

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

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

其实,人人都有本能的嗜欲和惰性,而许多有害身心、遗患无穷的事恰恰能够满足人一时的嗜欲,迎合人的惰性。

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相反,许多可以受用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能迎合人的惰性,不可能自然形成,往往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本能的嗜欲,克服、战胜天生的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的约束,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

我们说,人既有个体的本性(个性),又有类的本性(社会性)。

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

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意识,那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习俗”。

家有家风,族有族风,班有班风,校有校风,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气,营造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固本培元。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我们所说的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

王尔德指出: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

对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

他说:

  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

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

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

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目标恰是通过这些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请参见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03页)

  三、教学建议

  最后,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操作的问题。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是“勤查字典”;

第二是“主动识字”。

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比如“勤查字典”一项,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

你看,不论是什么样的字典,也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检字法,它首先是将数以万计的字(现象)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按照偏旁部首、或按照音序、或按笔画数量、或按照字形特征)进行分类;

其次是从微观结构上对每一个字进行单元或层次(比如字形、注音、释义等)的分析;

最后是以举例的方式,在分类分析之后,将其进行综合优化,以便于使用者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字典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编写者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过程。

教学的第二步是要解决“怎样查”,即形成“操作技能”的问题。

关于这一步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查字典?

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个与实际的阅读高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字典这位“不开口老师”的功能和魅力,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学会查字典的道理。

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

正如陆放翁所说的那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许多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

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

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勤查字典”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

至于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同而小异,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

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

诸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看图渎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

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

第三部分是练习。

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智育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小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认识“手字旁”;

理解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人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

板书课题:

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

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

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

[相机出示词卡:

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

拜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

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

扫墓。

[相机出示词卡]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

踏青。

  四、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五、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六、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如:

“扫”的声母是平舌音,不要与翘舌音混淆;

“饺子”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2.用“饺、扫、墓”扩词。

  七、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你们知道了有哪两个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春节,民间风俗是什么?

(包饺子、拜年)清明节呢?

(扫墓、踏青)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扫、拜、墓、踏”的笔顺。

认识手字旁。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亡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传统节日?

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

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你知道吗?

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相机出示

      词卡:

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

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

“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

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

(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

(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

(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三、指导读韵文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识字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

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看到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 是呀,“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 图上有哪些景物?

   2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书,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相互检查一下,读音有没有错误。

   3 出示词语

    

(1)自由读

    

(2)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3)指名读,齐读

    (4)小组组织“找朋友,你说我猜”的游戏,加强生字读音

    (5)看图理解图意

    (6)齐读生字词

  四、教学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卡片,依次认读

   2 按笔顺书写生字

   3 教师范写

   4 学生在《习字帖》上描红、临写,师巡视。

   1 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朗读课文

  二、看图说话

   1 看图,运用书上的词语练习说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

   2 四人小组交流,选派一名说的最好的上台说。

   3 指名说,师生评议

  三、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

    准备好导游解说词,评选出“最佳小导游”

识字3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

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第一组词语介绍了—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

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

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

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

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德育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育目标:

1.学会奉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

识字3(齐读)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三、出示表

(一),复习“木字旁”、“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一棵树)

     师:

同学们说得对。

“木”的古文字像一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2)复习“木字旁”。

      教师范读带木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一株禾苗)

      师:

同学们说的对。

“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4)复习“禾字旁”。

      教师范读带禾字旁的生字。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是什么树?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

(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

桌椅

  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

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好喜人的景象啊!

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

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

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木字旁)为什么都是木字旁?

(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禾字旁)为什么都是禾字旁?

(大都与庄稼有关)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

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用“柳”、“椅”、“秧”扩词。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本课6个生字。

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

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

(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竹叶)

  

(2)复习“竹字头”。

  师范读带竹字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两棵小草)

  (4)复习“草字头”。

  师范读带草字头的生字。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竹篮、箩筐、筷子]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

仆目机出示词卡:

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是什么吗?

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是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兰花]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

(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七、指导书写

  1.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3.教师范写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三课时

    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

(读第一组词语)

    

(2)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

(读第二组词语)

    (3)哪些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

(读第三组词语)

    (4)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

(读第四组词语)

   2.多种形式练读。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

  三、辨析两组形近偏旁

   1.做找朋友游戏。

   2.教歌诀:

“禾字旁表示庄稼,木字旁表示树木。

爸爸下田去插秧苗,爷爷上山去栽松树。

”“草字头表示花草,竹字头与竹子有关。

窗台上放着两盆花草,墙壁上挂着一只竹篮。

  四、课内作业

识字4

第一组同语与太阳有关;

第二组词语与眼睛有关;

第三组词语都与冰有关;

第四组词语与水有关。

课本的最上部位有两个表,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宇——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本义辨析形近偏旁。

培养学生认真的好习惯。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日目”、“冫氵”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认识井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向称。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形近偏旁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