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82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隆中对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隆中对教案.docx

《隆中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隆中对教案.docx

隆中对教案

Com隆中对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分析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例如:

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9、课后练习三。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

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

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

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

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附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喜欢唱(梁父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不承认他有这种才能。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遮跟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是这样。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

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刘备说:

“你和他一齐来。

徐庶说:

“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汉朝的统治衰败了,奸巨董卓、曹操之流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服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仰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因此失败,一直到今天。

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诸葛亮回答说:

“自从董卓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州县的数也数不清。

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

但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机时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人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召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

孙权占据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

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接连吴会,西面通往巴郡蜀郡,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盖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靠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北方,人民兴旺国家富裕却不懂得爱惜。

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

将军您既然是皇家的后代,诚信仁义显明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人物,思慕贤人如口渴急于喝水一般,如果占据荆、益两个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西面与少数民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人民,国外与东吴孙权友好往来,国内修明政j台;等待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J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兵秦川,老百姓怎么敢不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您呢?

确实如此,那么您的称霸的理想就可以实现,汉代就可以兴了。

刘备说:

“好啊!

”于是跟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

“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

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才停不止(不《隆中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积累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  

【教学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一)检查学生字音预习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二)初读,读中熟悉文章内容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

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

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

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  

【课堂点拨】  

一、《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三、“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

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五、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

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

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解说:

“点拨”的目的在于导学。

以上几个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时真正掌握方法而应注意的重点,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讲深讲透”的依据。

教学过程中,尤应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自主解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点到为止”即可,而不能包办代替。

)  

【课外思考】  新课标第一网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

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

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

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

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

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

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

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

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

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

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

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

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文段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

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解说:

“自读思考”采用与课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又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展训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  

参考答案  

1.关于诸葛亮的语句(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

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思考,开展研究活动《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

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

杜甫《蜀相》中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

――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

“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

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

学生很容易回答:

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

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yì  bǐng qīngtuí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为《梁父吟》  遂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róng dān

吴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反问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

问谁?

问什么?

为什么问?

是谁在答?

他答了些什么?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思考: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

——先主刘备。

2问谁?

————问诸葛亮。

3问什么?

——“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

——A有徐庶的推荐。

[来源:

学科网]

B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

——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

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

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

(A)做好准备: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

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

“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

天下有变……

8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

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

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

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