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881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著作

作者

地位

《齐民要术》

贾思勰

南北朝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提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思想

《农书》

王祯

元代

重视生产工具改革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明朝

吸收西方科技——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四)医学

①《黄帝内经》——战国编撰、西汉成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撰,详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

③东汉“神医”华佗:

精于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操“五禽戏”

④《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并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原料丰富、廉价,纸质好、实用,被称为“蔡侯纸”;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进而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历史悠久,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火药:

①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火药经欧洲人改进,不仅使欧洲封建贵族走向衰落,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文字的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陶器上)

(2)商周时期: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金文籀文

(3)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混乱

(4)秦朝时期:

小篆-------后推广隶书:

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字演变的规律、特点

(1)由图画到符号。

(2)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4)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二)书艺历程

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条件(出现的原因)

(1)字行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历代书发家不懈追求、将文字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

(3)汉字形体具有规范化与书法艺术的追求是统一的。

2、特征:

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3、书法的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备注

小篆: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泰山刻石》

实用性文字,自发的书法艺术

隶书:

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魏晋南北朝

行书:

虚玄灵动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艺术定型(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

1.人们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

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2.笔墨纸张等改进为技巧创新提供条件。

隋唐

草书: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笔画完备,结构严谨

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颜柳

书法艺术高峰(统一盛世)

宋代

推崇魏晋,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苏黄米蔡四大家

随市民阶级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赵孟頫

明清

强调个性化创造(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祝枝山、文徵明

4、印章

(1)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2)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3)宋元:

书画家开始用印章给书画加印

(4)明中期:

文彭等将篆刻发展为独立的艺术

三、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绘画艺术源头:

新石器时代萌芽,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代表作:

彩陶画《颚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

工具:

毛笔

材料:

绢帛

题材:

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特色:

浪漫神秘古拙

代表作:

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两汉时期:

体现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二)从顾凯之到吴道子

1.魏晋时期:

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人物:

顾凯之---(绘画理论: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唐代:

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代表人物:

吴道子---特点:

(1)晕染法,“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誉为“吴带当风”

(2)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艺术成就:

“画圣”。

(三)文人意趣

宋代: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文人阶层壮大)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从注重写实,变为更注重意境。

夏圭、马远---“马-角”“夏半边”,他们的画又被称为“残山剩水”

明清:

由于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松鹰图》

(四)民间风情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繁荣,出现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评价:

“恍然如风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来”

时代背景:

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木刻版画作为小说剧本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代表: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水浒传》插图

(五)中国绘画风格

①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

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人文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内容上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中国古代文学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2)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固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时演唱的歌词

(3)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2屈原和楚辞

(1)产生: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

屈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优国忧民的情感。

(3)楚辞与诗经的不同:

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4)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3汉赋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盛行,赋应运而生。

(2)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二京赋》等。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唐诗兴起的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则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促进了思想的开放、活跃。

④科举“以诗取士”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2)四阶段:

1.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2.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3.中唐白居易的创作成就最高,其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广为流传;

4.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特点:

高度繁荣、诗人辈出,风格多样,成就巨大,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2.宋词

(1)宋词兴起的原因:

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根本原因);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文人的喜好及许多上层人物的提倡;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的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3)宋词两流派:

1婉约派词人代表:

北宋刘永和两宋之际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内容以永叹个人身世,斜颈抒情为主

2豪放派词人:

北宋苏轼和南宋辛弃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3.元散曲

(1)兴起:

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金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背景:

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社会下层文人对下层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抒发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下层文人对哦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三)明清小说

(1)渊源:

1,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唐代出现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的短片小说,称为传奇,标志中国小说逐渐趋成熟

3.宋代出现话本小说,把中国小说推向新阶段

4.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成为当时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

1明清时期,一大批工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商思想。

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3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3)成就: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

《续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4)特点:

1.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3.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5)繁盛原因:

1.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2.印刷业的发展;

3.明清时期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6)影响:

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经典文学中的瑰宝。

五、中国古代戏曲

(一)戏曲的起源:

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带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的“傩”,便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1、傩:

古代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发展过程:

(1)在原始社会:

流行的一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2)先秦时期:

为国家礼仪吸取,称为傩仪。

(3)后来,这种巫术仪式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转变成戏剧表演,形成“傩戏”

——“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梨园: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

3、南戏:

(1)形成原因:

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纺市的限制废弛,出现许多集市和娱乐场所----瓦舍;

民间技艺兴盛,各种通俗文化发展。

(2)出现:

两宋之际,流行于浙江温州和福州,泉州的一种戏剧形式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民间生活,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现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流行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和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特点:

将诗词、歌唱、对白、舞蹈融于一炉,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剧作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昆曲

--由来:

兴起于江南昆山而得名

--鼎盛:

明中叶到清中期

--特点;

表演载歌载舞

--影响:

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戏剧种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剧种

兴起时间

兴起地点

兴起背景

剧种特点

成就

南戏

两宋之际

浙江温州

以及福建

泉州福州一带(南方)

工商业发达,

城市经济繁荣,

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体制较自由,剧本结构可长可短,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有接唱,同唱、多人和唱等多种形式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百姓生活;

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

我国戏剧开始走向成熟

杂剧

元朝

北方

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统治者的享受

多种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标志我国戏剧的成熟

(三)京剧

1、原因: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中心,各地艺人集聚

2、形成: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军推动京剧的形成。

(关键)

道光年间,徽调和汉调融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3、发展(成就):

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一个繁盛时期。

出现以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著名艺人;

经过不断创新,体系更显完备,表演更为精美,流派更加丰富,成为“国粹”。

4、特点:

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

表演艺术:

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舞蹈。

5、意义:

在中华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射奇异光彩。

四、知识深化

一、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科技各自的特点

1.中国主要集中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西方是理论科学;

2.中国采取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

西方采取科学研究,注重实验和逻辑推导方法;

3.中国只是对现象的记录,而西方还有对其规律的深入探索。

二、中国科技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②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与推行。

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窒息了学术空气;

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儒学为教学内容,以入仕为最高目标,普遍脱离生产和科学知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总之,是中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根本原因)

三、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1.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起了一定作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总之,中国科技发明在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五、巩固提高

1、“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2、马克思说: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3、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雕版印刷术 

②地动仪 

③《授时历》 

④《梦溪笔谈》 

⑤《齐民要术》 

A.②①③④⑤B.⑤②①④③C.②⑤①④③ 

D.⑤①④③② 

4、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雕版印刷术②记录太阳黑子③实测地球子午线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6、祖国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列人物按他们所处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张仲景、扁鹊、孙思邈、李时珍 

B.孙思邈、扁鹊、张仲景、李时珍 

C.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D.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 

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8、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

食货志》B.《梦溪笔谈》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9、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巨著是()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D.《农政全书》

10、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11、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政全书》

12、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

13、下列人物,翻译过西方科学著作的是()

A..黄宗羲B..王夫之C..徐光启D.宋应星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

15、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图4《农政全书》书影图5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合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16、 

下列文化现象中,与城市经济繁荣直接相关的有 

A.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B.唐代传奇小说的问世 

C.两宋风俗画的出现D.明代中期书院的兴盛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18、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19、下图是每个朝代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其中唐朝时期的作品是()

AB

CD

20、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

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