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25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ocx

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

 

四川省高县芙蓉矿区矿山恢复治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八月

 

1立项依据和意义3

1.1矿区概况3

1.2项目立项依据4

1.3项目立项意义4

1.4项目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

2矿区社会经济状况7

2.1地理位置与交通7

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8

3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9

3.1矿区自然地理概况9

3.2矿山区域地质概况9

3.2.1地层岩性9

3.2.2地质构造11

3.3.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3

3.4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15

3.4.1采煤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5

3.4.2矿区地质灾害17

3.4.2.1矿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17

3.4.2.2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现状17

3.4.3地质灾害发育可以改善的环境现状22

4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目的和任务23

4.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的23

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23

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和任务24

5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主要内容25

5.1治理范围25

5.2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总体规划25

5.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25

5.2.1.1地面塌陷25

5.2.1.2地裂缝26

5.2.1.3崩塌29

5.2.1.4滑坡29

5.2.1.5泥石流30

5.2.1.6含水层破坏30

5.2.1.7地形地貌景观破坏31

5.2.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32

5.2.2.1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32

5.2.2.2潜在崩、滑斜坡段变形监测35

5.2.2.3泥石流监测36

5.2.2.4水质监测37

6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路线39

6.1技术路线39

6.2工作方法40

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整顿实施方案41

7.1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41

7.2实施方案41

7.2.1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41

7.2.2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防治43

7.2.3植被景观恢复44

7.2.4含水层破坏防治44

7.2.5其它45

7.3实施方案工程量估算45

8项目起止时间及年度工作计划安排48

8.1项目起止时间48

8.2年度工作计划安排48

9项目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保障措施50

9.1项目现有工作基础条件50

9.2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50

9.2.1质量保证措施50

9.2.2安全保障措施51

9.2.3资金保障措施52

9.2.4项目实施后续保障措施52

10项目经费估算和资金筹措54

10.1项目经费估算编制说明54

10.2项目经费估算54

10.3资金筹措56

11经费使用方向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7

11.1经费使用方向57

11.2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7

11.2.1经济和社会效益57

11.2.2生态环境效应57

12项目风险与不确定因素59

12.1项目风险性分析59

12.2不确定因素分析59

1立项依据和意义

1.1矿区概况

高县芙蓉矿区是原计划经济时期(60年代中末期)建立的原国有重点煤矿山基地,共分为芙蓉、白皎、杉木树、巡场、高县一号、高县二三号、高县一二号、腾龙—桂花井田等八个井田;前五个井田分别建立了芙蓉、白皎、杉木树、巡场、珙泉煤矿等五个国营矿山。

其中杉木树煤矿和巡场煤矿已于1999年破产重组,其余三矿继续采煤生产。

上述矿山主要分布在高县境内。

矿区内北东为巡场煤矿,北西为杉木树煤矿,南东为珙泉煤矿、中部为芙蓉煤矿和白皎煤矿,南西为杉木树、芙蓉、白皎、珙泉煤矿煤层深部边界。

矿区东西全长23km,南北平均宽6km,面积约140km2。

矿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可开发资源量约8.5亿吨,煤炭的开采历史悠久,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大国营煤矿的开发力度均较大,年生产规模分别为芙蓉煤矿70万吨,白皎煤矿75万吨,杉木树煤矿45万吨,红卫煤矿21万吨,珙泉煤矿40万吨,在宜宾乃至四川的经济结构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芙蓉煤矿是四川省劳改局下属的国有劳改煤矿;珙泉煤矿现属白皎煤矿兼并矿山,目前白皎煤矿是芙蓉矿务局唯一矿山;杉木树煤矿和红卫煤矿破产重组后,由煤矿职工入股,以股份制矿山进行采煤生产,虽采煤量不高,但采煤生产较正常。

各煤矿山煤炭开采:

均采用机械生产,电机车运输,平硐上山开拓结合暗斜井下山平硐采煤。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陷落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冒落法,工作面采区为前进式,回采方向为区内后退式。

各煤矿山矿井通风:

主要为中央边界抽出式,各采掘工作面生产均有独立的回风系统,回采工作面采用全负压分区式通风。

各煤矿山排水:

上山为自然排放,下山为水泵机械排水,主要采用井底水仓排水到大巷水沟后自流,井底水仓容量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为目的。

各煤矿矿渣,矸石排放:

部份回填采空区,部份经主干巷运至地面绞车送至各矿山统一矸石堆场。

通过近40年的强力采煤活动,现该矿区煤炭资源已接近衰竭,原芙蓉矿务局(现更名为四川芙蓉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采矿工作重心已经向筠连煤田迁移。

1.2项目立项依据

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资源矿区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家、四川省各级人民政府下发了有关文件,是此次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立项依据。

(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川国土资函【2010】782号)

(2)高县国土资源局编制的《四川省芙蓉集团(煤矿)高县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报告》,报告共反映高县芙蓉矿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4个,地质环境隐患点23个。

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

①滑坡②崩塌③地裂缝④地面塌陷⑤水体污染⑥矸石山⑦尾矿库

1.3项目立项意义

(1)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以复垦地面沉陷区4.98亩,植树造林约20万株,并能够有效防治在芙蓉煤矿和白皎煤矿周边发生的地面沉陷、地裂、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芙蓉煤矿区16个村约5915户2214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能有效解决煤炭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矿区地质环境通过恢复治理后,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无法估算的。

虽然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后产生的效益并不能带来显性的GDP的增长,但是一旦放松防治或防治不到位,造成的各类地质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抵消甚至超过煤炭生产经济效益,特别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建设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开展矿区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实施后能有效解决煤炭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使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促进四川高县这个西部开发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建设该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改善矿区人民生活环境

通过对该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整治,可以在矿区周边新增森林;并且通过对矿区矿渣、尾矿、尾水及生活垃圾等的清除整治,彻底改变矿区脏、乱、差的面貌,让矿区整体焕然一新,与矿区周边的农区和山区环境协调一致。

因此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与再造对提升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可大大改善矿区人民的生活环境。

(4)有利于促进矿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地质环境整治,逐步开展矿业旅游项目,不仅有利于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旧矿业遗迹资源,弘扬矿业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可以调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及矿山企业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已逐渐枯竭的芙蓉矿区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精神和政策

中央明确提出,“加大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在国家计委发布的《“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中,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程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

芙蓉矿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在宜宾市甚至省内的其它矿区,类似芙蓉矿区的矿山开采与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矛盾都十分突出。

本项目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直面矿山开采与环境破坏的矛盾,通过对芙蓉矿区芙蓉煤矿和白皎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探索出一条符合同类矿山需要,值得借鉴推广的有效经验。

该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已造成多起公共突发性事件,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近年来该地区灾害性天气的不断增加及“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加剧了区内本来已脆弱的地质环境,诱发滑坡、不稳定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积极有序、坚定不移地推进高县芙蓉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既加强了我省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决心,也满足当地居民和煤矿职工对改变居住环境的迫切要求。

1.4项目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高县芙蓉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可以复垦土地32000亩,造林20万株,并能有效防治在芙蓉煤矿周边发生的地面沉陷、地裂、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的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周边约5915户2214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工农矛盾,促进该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开展高县芙蓉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芙蓉矿区地质灾害,危及5915户2214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且地面塌陷、崩塌等已造成人员伤亡,此外对耕地、公路也造成了损毁。

同时,“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害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迹象,为防止灾害体的进一步变形扩张,实施该项目治理也是非常紧迫的。

2矿区社会经济状况

2.1地理位置与交通

四川省高县芙蓉矿区位于高县南西、高县北东境内,属高县珙泉镇、巡场镇和高县腾龙乡、白庙乡所辖,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104°32′55″~104°47′17″,北纬28°20′56″~28°29′22″,矿区东西全长23km,南北平均宽6km,面积约140km2,详见图2-1。

图2-1交通位置图

矿区铁路交通方便,宜宾——高县铁路、金沙湾—筠连铁路从矿区附近穿过,其中五大煤矿均有专线铁路与支线铁路接轨。

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北连成都,东接重庆,南通云南省威信,西达云南省盐津、昭通等地。

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硫精砂矿和石灰石矿。

总体上看,区内矿产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芙蓉矿区早在60年代末已经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在2012年矿业秩序治理整顿、资源整合,区内35个地方煤矿已关闭18个,现保留17个煤矿,境内芙蓉煤矿是国家在四川省最早建立的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之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煤炭资源,对促进高县、高县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县幅员1320平方公里,辖12镇7乡、285个村、2374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51.90万人。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446719万元,全县财政收入33994万元。

由于矿区地质环境恶化、矿区及其附近的工农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

3.1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矿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属盆地外围低一中山区,地貌发育形态以构造地貌为主,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多为链状陡峻高山;总体地势为南西高、北东低、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多变。

最高点高县芙蓉山顶海拔标高1223.61m,最低点高县南广河谷海拔标高394.11m,相对高差约829.50m,一般标高均在600~800m之间。

山脊多呈北东和北西向排列,横向“V”字形冲沟发育,但切割不深。

区内地表水以大芙蓉山和小芙蓉山为地表水分水岭。

广泛分布的紫红色飞仙关组泥岩,砂质泥岩地层沟谷发育,这些沟谷都发源于大小芙蓉山北东、南西两侧与岩层走向斜交。

北东沟谷地表水属巡场河水系,南西沟谷地表水属南广河水系;沟谷特征是坡降比大、流量小,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裂隙水补给次之,属流量变化大,极不稳定溪流。

区内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偏寒,潮湿多雨,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9℃,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142mm,降雨多集中在夏季6—9月,时有大雨或暴雨,冬季阴雨绵绵时有小雪。

全年无霜期较长约340天,年平均蒸发量1096mm,年平均相对温度83%,年平均日照1072h,风力1—2级,主导风向北风。

3.2矿山区域地质概况

3.2.1地层岩性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中统雷口坡组(T2l),上统须家河组(T3x)及缓坡和丘陵地带零星分布的第四系沉积物。

茅口组(P1m):

灰~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中下部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及燧石结核。

平均厚320m。

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浅灰、暗绿、暗紫色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常具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

平均厚65m。

龙潭组(P2l):

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

根据含煤性分为上、下两段(A、B、C三个煤组)。

底部以凝灰岩与峨眉山玄武岩接触,顶部以C5煤层顶与飞仙关组K9生物碎屑灰岩分界。

平均厚130m。

上段(P2l2):

主要以深灰色、暗绿色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生物碎屑灰岩。

顶部含局部可采煤C5,上部含局部可采煤C1,中部含可采煤B4、B3和局部可采煤层B2、B1,属B、C煤组。

平均厚54m.

下段(P2l1):

上部以浅灰,深灰色粘土岩为主夹细砂岩(为K6标志层),下部以粘土岩、砂质泥岩、煤线互层,底部夹薄层菱铁矿层。

平均厚76m。

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灰绿、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K9标志层)。

平均厚82m。

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

灰绿、紫灰、暗紫色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上部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部为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

平均厚230m。

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

灰紫,紫红色砂质泥岩夹泥岩、粉砂岩及生物碎屑灰岩条带,顶部黄绿色泥岩与上伏T1f5地层分界,平均厚168m。

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

顶部为深灰色泥质细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中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砂质泥岩,下部为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平均厚154m。

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

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及薄层生物碎屑泥灰岩,顶部为生物碎屑灰岩,平均厚119m。

嘉陵江组第二段(T1j2):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中部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下部为钙质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含较多生物碎屑,平均厚50m。

嘉陵江组第三段(T1j3):

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底部为石灰岩,平均厚195m。

嘉陵江组第四段(T1j4):

上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含燧石结核,下部为角砾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平均厚87m。

雷口坡组(T2l):

灰~灰白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石灰岩及泥岩,顶部含泥质,底部为一层含钾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平均厚98m。

须家河组(T3x):

共分六段,其中1、3、5段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烟煤煤线;2、4、6段为黄灰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矿区内出露不全。

第四系残坡积层(Q4de+el):

主要由褐红色粘土,粉质粘土及半风化泥岩、砂岩碎块、块石等组成,零星分布于各沟谷两侧。

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

以建筑垃圾,矿渣及荒料为主,主要为煤系地层中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矸石,呈大小不等块石、碎石无粘结杂乱堆积。

3.2.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长宁双河背斜北西倾伏端偏南部位,整个背斜北面起于高县天星桥,南东止兴文县古宋,全长80km,宽20km,为一不对称的花边状肥大背斜。

主轴北西~南东,北翼及西端岩层倾角较陡(60°以上),南翼及东端岩层倾角较缓(10~40°)。

轴部出露较老地层为寒武系清虑洞组,背斜内次一级褶曲、断裂较发育,形成多高点、多断裂、背斜轴线不衔接、构造方向多异的特点。

详见图3-1。

矿区仅为珙长背斜的北西倾伏端,杉木树至鱼孔狮子滩长18km,背斜轴向北西80°,北翼岩层陡(40°),南翼岩层缓(10—35°),过杉木树往西背斜呈孤形弯转为北东~南西,并出现次一级褶曲,由北西至南东为腾龙背斜,芙蓉背斜、巡场背斜,均属单箱状,三个小背斜轴均为二叠、三叠系地层,背斜北面翼陡(48—80°),南东翼缓(10—35°),且垂直走向由北西~南东的褶曲幅度逐渐变低变缓。

矿区内断裂构造相对不发育,除杉木树煤矿北西边界发育几条走向断层及矿区东部外围发育大坟坝断层,狮子滩断层较大外,其余断层规模均较小,延伸短。

其中南北向断层1条,北东向断层9条,北西向断层2条,东西向断层4条。

属构造简单~中等。

3.3.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以大芙蓉山和小芙蓉山为地表水分水岭。

广泛分布的紫红色飞仙关组泥岩,砂质泥岩地层沟谷发育,这些沟谷都发源于大小芙蓉山北东、南西两侧与岩层走向斜交。

北东沟谷地表水属巡场河水系,南西沟谷地表水属南广河水系;沟谷特征是坡降比大、流量小,涓涓流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裂隙水补给次之,属流量变化大,极不稳定溪流。

(2)地下水

矿区地下水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根据地层岩性及其赋存形式、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四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砂砾卵石层,分布在沟谷河滩和一级阶地上,富水性较好,但分布面积较小,矿区内零星分布。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以须家河组(T3x)地层为主,其富水性中等至丰富,单井涌水量多在100~1000m3/d,个别大于1000m3/d,地下水径流模数0.75~3.31l/s.km2,径流系数0.020~0.083;分布矿区南西边界。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碎屑岩类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雷口组(T2l),嘉陵江组(T1j)。

岩溶发育中等,岩溶水丰富。

暗河流量100~1500l/s,泉流量1~50l/s。

地下水径流模数3.04~20.85l/s.km2,径流系数0.083~0.434,分布矿区南西边界。

赋存于茅口组(P1m)、栖霞组(P1q),岩溶发育强烈,岩溶水十分丰富,大泉暗河流量多为50~700l/s,最大可达9400l/s,地下水径流模数7.19~18.72l/s.km2,径流系数0.238~0.498.分布于矿区东部外围。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飞仙关组(T1f)和龙潭组(P2l)。

岩溶较发育,泉流量多为1~10l/s,最大可达41l/s,地下径流模数1.14~1.46l/s,径流系数0.004~0.0079。

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飞仙关组(T1f)、龙潭组(P2l)、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裂隙性质,可分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一般含水微弱、富水性差。

泉水流量0.009~0.252l/s。

分布于矿区开采煤层之上(T1f)、之下(P2β)、之中(P2l)。

综上所述,矿区T3xj、T2l、T1j地下水,出露于矿区南西边界远离采空区,矿区煤层开采对该地下水无影响;P2β、P1m地下水,出露于矿区东部位于煤层开采之下,之间有近100m的P2l第一段含水微弱的相对隔水层阻隔,矿区煤层开采对该地下水无影响;大面积分布于P2l第二段开采煤层之上的T1f第一、二段地下水,由于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含水量虽然有限,但岩体抗剪强度和岩体结构面的稳定性较低,当煤层采空顶板冒落,可引起该地下水位下降或疏干,地面泉水、溪沟水减小或干涸,诱发地面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

(3)矿井水及涌排水现状

矿井水主要为T1f第一、二段含水层地下水和一部份地表水渗透构成矿井充水。

随着煤层开采的不断扩大,顶板岩石的不断冒落,上覆岩层的完整性遭受破坏,地下水及地表水通过风化裂隙、构造裂隙、采动裂隙,以均匀渗透及滴水、淋水为主和线状流的方式充水。

据各矿井对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及矿井涌水量观测,矿井涌水量的峰值多出现在7—9月,1—2月为最枯。

说明矿井涌水具有明显的“气象型”特征,矿井涌水量变化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

根据芙蓉煤矿对其顶板崩落及导水裂隙带计算,按C5煤层厚1.46m,B3+4煤层厚2.66m,B2煤层厚2.03m,煤层倾角9°取值,煤层采空区顶板冒落、导水裂隙带计算高度见表3-1。

 

表3-1煤层采空崩落、导水裂隙带计算高度表

开采煤层编号

厚度

(m)

冒落带

(m)

导水裂隙带

(m)

C5

1.46

7.3

43.64

B3+4

2.66

13.30

70.31

C5+B3+4+B2

6.15

30.75

77.33

根据芙蓉煤矿1997~2003年对其矿井涌排水量观测记录,历年的最大日涌排水量均产生在7—9月的雨季,观测记录统计见表3-2。

表3-2矿井历年平均日涌排水量统计表

平均日涌排水

(m3/d)

最大月涌排水

(m3/d)

1997

3260.4

8360

1998

4984.0

9480

1999

4757.0

9592

2000

3928.0

6968

2001

4569.0

9192

2002

5260.0

11784

2003

5478.0

11352

3.4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

3.4.1采煤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高县芙蓉矿区因采煤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区内主要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区的各矿井充水主要是采空区陷落、导水裂隙带伸入广泛分布的飞仙关组第一、二段裂隙含水层对坑道注水和对含水层地下水、地表水的疏干,导致位于煤层采空区之上飞仙关组第一、二段岩体大面积区域性的地下水位下降、破坏了矿区内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地表水流干、泉水干涸、溪沟水断流,诱发多种地质灾害发生,影响矿区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用水。

(2)、采矿产生的废水、矿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地表水污染:

矿区内各矿井抽出地面的矿坑废水,使地表水遭受严重污染,各矿井水均排泄入下游流经高县县城的主要河流——南广河。

根据调查,南广河由于矿井废水排放,现已受到污染,影响到高县县城近居民的人居环境。

据调查芙蓉煤矿投资约400万元建立废水处理厂,日处理800m3废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处理排放的二级标准,但要彻底治理需投入大量资金。

废渣污染:

矿区内各矿山矿渣主要为掘井过程中产生的砂岩、泥岩碎块及矸石粉尘等组成,堆放形成的矸石山约10余处500万立方米,占地约96亩(各煤矿矸石、矿渣堆放情况见表3-3)。

这些矿渣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打破了原来就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景观,导致植被破坏、土壤贫瘠。

矿渣和煤矸石经日晒雨淋后,风化剥蚀、侵蚀,天长日久便发生自燃现象。

由于该矿区的煤为易自燃煤,在矿区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火烧区,从而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矿区及周围环境大气质量,危及人类及动物的健康。

除此之外,经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