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29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四课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课练习.docx

《第四课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练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课练习.docx

第四课练习

第四课练习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句话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B、看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C、认识问题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D、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2、200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下降的原因是内因,不是外因。

从哲学上看,这里的内因是指

A、矛盾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之间的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联系

3、依据上题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正确结论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

C、在有些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外因的作用是不存在的D、内因可以撇开外因而起作用

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是我们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要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段论述从哲学上说明了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B、对外开放是利用外因,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立足点

C、内因和外因都可以在事物发展中独立地起作用

D、自力更生是我国建设的内因,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的外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内外因同时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5、“揠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它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拾到—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定“魂归普陀”的姑娘,并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这—事实说明

A、人的生与死就在一念之差

B、郭老的作法是通过姑娘的思想变化,生念战胜死念而起作用的

C、郭老的作法是姑娘由死念转为生念的决定因素

D、这位姑娘的生死由自己决定与郭老无关

7、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A、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B、既要满怀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困难和挫折

C、既要坚持马列主义,又要发展马列主义D、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8、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0、1814年,当第一台铁路蒸汽机车问世时,丑陋笨重,行走吃力。

有人驾着马车跟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今天马车仍然按原速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

这件事说明

A、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遭人讽刺和打击的过程

B、新事物不一定能战胜旧事物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D、新事物一出现就比较成熟和完善,必然战胜旧事物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枯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些说法共同表明

A、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包含的哲理是

A、世界上的物质是不灭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旧事物总是竭力扼杀新事物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鲁迅先生说:

“我独不解中国何以于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屈求全,于初亥之事这么求全责备?

”鲁迅先生这段言论,主要提倡我们

A、要全面地看问题B、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正确地对待新事物

14、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

“莫道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好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世界是神秘不可测的

C、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则是曲折的D、人生就是受苦受难,切勿盲目乐观

15、古人说:

“奢糜之始,危亡之渐。

”其中包括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存在就意味着事物的灭亡B、量变导致质变,质变导致发展

C、量变为质变作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6、“有时候为了前进,必须先后退,为了达到前进的目标,必须经过迂回曲折,在战争中有这种现象,在经济建设中有这种现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形。

”这种思想方法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新事物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先迂回曲折后一帆风顺的过程

B、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旧事物的过程

C、倒退是为了前进,只有先倒退才能前进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新形势下,从当地实际出发,只把眼光盯在当地实际上已经不够了,还应当站得更高,从全局的高度看待“当地实际”。

因为,在市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国内外市场,仅熟知当地的实际,还很难作正确的决策,以上材料包含以下哲理

A、从实际出发是相对的,并不自始至终是正确的B、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C、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D、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8、“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江泽民主席这首诗蕴含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矛盾是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9、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表明

A、辩证法与唯物论互为前提

B、只有辩证的唯物法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的辩证法也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坚持了辩证法也就是坚持了唯物论

D、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观察问题的总原则

20、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向中原野战军提出:

“做最坏的设想,争取最好的前途。

”毛泽东冬至的这句话符合以下哪项哲学道理

A、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质的飞跃

C、一切从实际出发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1、在外部经济环境十分严峻,出口面临困难,以及国内市场需要不旺的情况下,我国决定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是有效的举措,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的:

A、物质决定意识B、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规律的客观性

22、依据上题的材料,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D、办事情必须把握问题的主流

2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其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B、要注重内因的作用C、要积极利用外部条件D、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2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包含的这里是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外因不起作用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5、列宁指出:

“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到,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张皇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这段话主要表明

A、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B、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

C、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

二、问答题

26、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举行,北京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

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到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整整100年。

百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结合材料简要回答北京申奥成功体现的哲理。

 

 

 

 

 

 

 

 

 

 

 

 

 

 

 

 

27、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什么要强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8、材料一: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国企改革。

材料二: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有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毋庸讳言,困难还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处境艰难,有近三分之一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也随之增多。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企业内部改革同外部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好领导班子,转变经营机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你对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看法。

 

 

 

 

 

 

 

 

 

 

 

 

 

 

 

 

 

 

第四单元知识与能力目标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2B、3B、4D、5D、6B、7B、8D、9C、10C、11C、12D、13D、14C、15C、16D、17B、18D、19B、20D、21A、22B、23A、24B、25B

二、非选择题

26、第一,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北京申奥成功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长期致力和平、发展,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我国在经历申奥失败后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终于获得了成功,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7、量变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从而引起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只有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8、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要增强国企的活力必须转变国企的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不单纯社企业自身的事情,它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通过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为国企改革刨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第三,只有内外因共同作用,共同努力,国有企业才能走出困境,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国企改革上任何悲观的、失望的看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