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31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docx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与答案5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梁彦光,字修芝。

父显,周荆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

“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

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

母忧去职,毁瘠过礼。

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患政。

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曰: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以徳化人,皆此类也。

后数岁,卒官。

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

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

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彦光恪守孝道。

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

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

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

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4分)

译文: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4分)

译文:

14.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答案解析:

10.B(原文标点: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

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

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11.D(“在职官员及其亲属”错误,应为“故去的官员及其亲属”)

12.D(“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错,由文中“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可知)

13.

(1)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才能。

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

(得分点:

“变诈”“遣”“坐”各1分,大意1分)

(2)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

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

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得分点:

“感悟”“训喻”“卒”各1分、大意1分)

14.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擿奸隐。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给满分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

父亲梁显,任北周邢州刺史。

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

“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

”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侯,也一定接照礼仪做事。

初次任官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

北周建立,(梁彦光)升任为舍人上士。

武帝时,多次升迁后担任小驭下大夫。

母亲去世(梁彦光)辞去官职,(因守孝)超过常礼悲伤过度而极度瘦弱。

不久,(梁彦光)被起用任职,皇帝看到他形貌变化很大,感叹不已。

宣帝即位,授任(梁彦光)为华州刺史。

等到隋高祖登基,让(梁彦光)做岐州刺史,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

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

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

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

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才能。

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

一年多后,(梁彦光)又拜为赵州刺史。

梁彦光向皇帝上书说:

“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

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

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

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

”皇帝答应了梁彦光,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

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函谷关内,只有手エ业者、商人以及从事音乐人家移居在州府内外。

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无端散布谣言,到官吏那儿告状的,名目繁多。

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太行山以东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

经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学生,(梁彦光)亲自出题考试。

特别勤奋好学、聪明有美名的学子,在厅堂设置宴席招待他们,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

有喜欢争辩是非、懶惰学业无成的,让他们坐到庭院中,摆上粗劣的饭食。

于是人们都克制私欲力求上进,风俗有了很大改变。

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告了状。

梁彦光没有处罚焦通,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焦通在孔子庙观看韩伯瑜因为母亲用手杖打韩伯瑜没感到痛,(韩伯瑜)哀怜母亲力气小,所以对着母亲悲伤哭泣的塑像。

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

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

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梁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

后来又过了几年,(梁彦光)死在任上。

(梁彦光)被追赠为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号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鲍子都,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

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

岁余,宣坐免。

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

上以宣名儒。

优容之。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

拜宣为司隶。

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官比司直。

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

“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

”诸生会者千余人。

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

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

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

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

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

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译文: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译文:

14.文中“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答案解析

10.B

11.A(“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12.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

13.

(1)鲍宣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

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没有文采,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落实“征”“谏争”“文”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共4分)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落实“下”“官”“内”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共4分)

14.①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②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③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每点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

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

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

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

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

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

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

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

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

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拜鲍宣为司隶。

这时,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

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

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

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

说:

“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

”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

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上书皇帝。

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

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

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

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

“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

“隋主为人,我所知也。

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

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即命以此意为复书。

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

裴寂、刘文静等皆曰:

“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渊曰:

“诸君宜更思其次。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甩绛白以示突厥渊曰:

“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

“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剐以身先之。

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

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

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

“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

”遂斩之。

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

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

渊喜曰:

“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遂定入关之计。

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

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

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

“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吾所以少取者,示贫。

且不以为急故也。

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

私谓文静曰:

“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

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

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

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

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

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

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5分)

译文: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3分)

译文:

14.结合选文回答:

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3分)

答:

答案解析

10.(3分)C

11.(3分)B(“专指”有误,也指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

12.(3分)D(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13.(8分)⑴(5分)如今义兵虽然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

(注意“殊”“须”“而”“稽”“其”的翻译。

⑵(3分)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做急事的缘故啊。

(注意“所以”“示”“故”的翻译。

14.(3分)①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②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蠹虫祸患。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

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

父承简,太原府功曹。

家世儒素。

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

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

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

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

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

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

丁父忧,以孝闻。

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

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

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

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

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

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

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

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

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

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

累居重任,贞操如初。

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

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

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

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

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

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

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

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

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4分)

译文: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创利而利之,(4分)

译文:

14.“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脩写遗表?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参考答案

10.A   11.C  12.C 

13. 

(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译出大意给2分,“从”“闻奏”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

(译出大意给2分,“练”“因”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2分)稳定军情的需要。

(1分)

文言文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

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

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

世代书香门第。

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

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

他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