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63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docx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和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响应,对突发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公安、消防、环保、安全、卫生、交管等相关部门接报后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识别和评价事故种类和危险源基础上,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或实施应急预案),组织抢险设备等,进行应急救援和抢险处理。

应急的重点主要是消防灭火、排爆抑爆、泄漏源堵漏等危险源控制并划定警戒区(或隔离区)、对人员进行急救和疏散。

控制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对危险源的控制应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和危险、危害物质特性,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燃烧、爆炸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泄漏,冷却有关设备容器,转移存在燃爆、泄漏危险的物质设备。

爆炸品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应首先查明爆炸现场爆炸物品和其他易燃、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组织并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处置尚未爆炸的危险物品及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并对受害人进行搜救,指导群众防护,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隔离。

火灾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应根据不同的火灾类型、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进攻路线和使用合适的消防器材,控制火灾蔓延,防止事态扩大。

确定燃烧物及燃烧物的性质,有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的火灾场所所应及时组织疏散现场人员、周边群众及贵重物资,采取堵漏或维持稳定燃烧等措施控制有害物质泄漏。

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应首先识别危害源,为人员中毒救治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控制毒害物泄漏及泄漏物的进一步扩散。

针对事故特点、形态、性质及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采取相应措施,对有毒气体及进入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应及时处置。

实施应急措施控制和切断污染源的同时,应对污染物的扩散进行监控,对其造成影响的区域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指导后续的应急工作。

采取应急措施使事故得到控制后,由于事故现场及危险区环境中可能遗留部分污染物(包括事故产生及应急处理时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性质)应对其采取处置措施,进一步清除污染物、清理污染事故场所,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以彻底消除污染危害的后果与隐患,恢复生态环境。

对于不同事故中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必须根据危害源的性质和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技术。

同时,由于事故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质的处置是一项技术性及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措施方法不当极易再度引起人身伤害及环境污染,因此,在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程序与方法的同时,在处置设施器材、人员防护方面也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并由相应的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1.2人员救护与疏散

1.2.1人员安全防护和救护

1.人员安全防护

人员安全防护包括: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环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有:

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

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使用正压式氧气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

2)不挥发的有毒液体,采用隔绝服防护。

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全身防护。

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采用阻燃服、呼吸道防护。

5)辐射防护,采用辐射专用服防护。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并具备防护装置。

现场防护装置是为了保护安全性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面护具、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

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人员的救护

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是减少事故现场救护人员伤亡的关健。

现场急救的组织与实施是决定事故应急求援的前提。

现场急救成败的关键除了高超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外,理重要的是时间,急救队伍应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分秒必争地投入求援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救助,以达到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养活伤残、减轻痛苦的目的。

人员现场救护的基本程序是:

现场救护;使用特效药物治疗;对症治疗;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2.2人员疏散与避难

1、人员疏散

人员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措施。

决定是否实施人员疏散的考虑因素主要有:

环境污染事故的大小、强度、发展速度、持续时间、预计的后果严重程度。

这些因素将决定撤退人员的数量、疏散可用时间、确保安全的疏散距离。

对人群疏散所作的规定和准备应包括:

(1)明确谁有权发布疏散命令。

(2)明确需要进行人员疏散的紧急情况和通知疏散的法。

(3)列举有可能需要疏散的位置。

(4)对疏散人员数量及疏散时间的估测。

(5)对疏散路线的规定。

(6)对需要特殊援助的群体的考虑,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监管所,以及老人、残疾人等。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要求从事故影响区把企业人员疏散到其他区域。

有时甚至要求除了负责控制事故的应急人员外,所有企业人员都必须疏散。

小企业或事故迅速恶化时,可直接进行全体疏散。

被影响区无关人员都必须应该首先撤离,接着是当全面停车时的剩余员工撤离。

所有人员应该熟悉关于疏散的有关信息,在离开企业时,应根据批示,关闭所的设施和设备。

此外,岗位操作人员应该确切知道如何以安全方式进行应急停车。

对于控制主要工艺设备停车的应急设备和公用工程,如果没有通知不能实施停车程序。

现场疏散的实际计划通常与企业大小、类型和位置有关。

应事先确定出通知企业员工疏散的方法、主要或替换集合点、疏散路线和查点所有员工的程序。

同时制定规定以警示和查找企业来访者。

保卫人员应持有这些人的名单,企业陪同人员负责来访者的安全。

如果发生毒气泄漏,应该设计转移企业人员的逃生方法,特别是对于泄漏影响地区。

所有在影响区域的人员都应配备应急逃生呼吸器。

如果有毒物质泄漏能透过皮肤进入身体,还应该提供其他防护设备。

人员应该横向穿过泄漏区下风向以减少在危险区的暴露时间。

逃生路线、集合地点和企业地图应该在整个企业内设置,并清楚地标识出来。

此外,晚上应保证照明充足,便于安全逃生。

企业内应设置风标和南北指示标志,让人员辨识逃生方向。

2.现场安全避难

当毒物泄漏时,一般有两类保护人员的方法:

疏散或现场安全避难。

选择正确的保护方案要根据泄漏类型和有关标准,见表1-1。

 

当人员受到毒物泄漏的威胁,且疏散又不可行时,短期安全避难可给人员提供临时保护。

如果有毒气体渗入量在标准范围内,大多数建筑都可提供一定程度保护。

行政管理楼内也可设置避难所。

短期避难所通常是具有空气供给的密封室,空气可由瓶装压缩空气提供。

一般控制室设计为短期避难所,使操作人员在紧急时安全使用。

有些控制室如果为保证有序停车防止发生更大事故,需要设计为能够防止有毒气体的渗入的设施。

选择短期避难所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员到达可长期避难场所的距离过远,或因缺少替代疏散路线而不能安全疏散。

指挥者根据事故区域大小、相对距离的远近和主导风向,为其人员选择短期避难所。

避难所不应过远,以免使人员不能及时到达。

在选定某建筑作为短期避难所前,指挥者应该考虑一下其设计是否具有如下特点:

(1)结构良好,没有明显的洞、裂口或其他可能使危险气体进入人体内部的结构弱点。

(2)门窗有良好的密封。

(3)通风系统可控制。

短期避难所不能长期驻扎,如果需要长期避难设施,在计划和设计时必须保证安全的室内空气供给和其他支持系统。

避难场所应该能提供限定人员足够呼吸的空气和足够长的时间下的有效保护。

对大多数常见情况,临时避难所是窗户和门都关闭的任何一个封闭空间。

在许多情况下(如快速、短暂的气体泄漏等),采取安全避难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与疏散相比它具有实施所需时间少的优点。

3.企业外疏散和安全避难

在紧急情况下,尤其是发生毒物泄漏时,应急指挥者的首先要任务是向外报警,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采取行动保护公众。

接到企业通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启动企业外应急行动,协调并接管应急总指挥的职责

企业外疏散与避难疏散虽然由政府进行,但企业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包括向政府提出疏散的建议和安全避难方案,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制定应急预案。

1.3控制与切断污染源

1.3.1污染源的危害识别

无论是环境污染事故的事故应急还是事后污染处置,对污染源的危害识别是污染源的关键与基础。

1.污染源分析

(1)事故发生源。

事故企业的名称、地址、规模、生产(储存、使用危害品种类及危害特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等。

(2)环境状况。

危害区域内事故源附近地域地形、地貌、水源气象等条件,环境敏感目标分布,事故周围其他危险源分布情况。

2.污染物认定

(1)事故概况。

事故类型:

燃烧、爆炸、有毒物质大量泄漏等,发生原因、装置、引发物,过程生成物(反应物),环境转化物、污染物初步认定。

(2)危害、中毒症状。

污染物初步认定。

(3)污染物初步认定。

侦检及环境监测。

确认现场已散落至环境中的主要危险(污染)物质的种类、成分、数量(浓度)、形态(气、液、固)。

3.危害辨识

(1)危害特性。

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

(2)危害对象。

环境介质、生物,环境敏感目标。

(3)危害范围。

有毒有害物品源高、可能释放的源强,超标情况,危害区域划分,事故对周边其他危险源波及的可能性与后果。

1.3.2泄漏物污染处置

1.控制泄漏源

控制泄漏源,消除危险因素,为实施安全处置奠定基础。

(1)强行止漏法。

无论是火灾还是泄漏,必须采取强行的手段实施止漏,能关阀的要强行关阀止漏,不能关阀的要设法堵漏,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住。

(2)强行疏散法。

当泄漏后引起燃烧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必须优先考虑强行疏散,将不燃、不泄漏的物品和容器实行强行疏散,以建立安全隔离带,制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然后再处置燃烧或泄漏的物质。

(3)强行窒息吸附法。

危险物质大量泄漏,大多数情况是燃烧与有毒物质并存。

此时应使用干粉、水泥粉强行实施窒息灭火或吸附的方法,将燃烧的火焰先予以窒息或将泄漏的物质予以吸附,待灾情控制后,再将未破损的物品疏散转移。

当转移的燃烧物呈灼热状态时,应在运载小车或小桶底部设置隔热的黄沙或水泥粉等,以保证疏散转移工作的安全。

2.泄漏物处置

控制泄漏源后,及时对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地面泄漏物处置方法主要有:

(1)围堤堵截或挖掘沟槽收容泄漏物。

如果化学品为液体,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

为此需筑堤堵截或者挖掘沟槽引流、收容泄漏物到安全地点。

储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通常根据泄漏物流动情况修筑围堤栏或挖掘沟槽堵截、收容泄漏物。

常用的围堤有环形、直线形、V形等。

如果泄漏发生在平地上,则在泄漏点的周围修筑环形堤。

泄漏发生在斜坡上,则在泄漏物流动的下方修筑V形堤。

泄漏物沿一个方向流动,则在其流动的下方挖掘沟槽。

如果泄漏物是四散而流,则在泄漏点周围挖掘环形沟槽。

修筑围堤、挖掘沟槽的地点既要离泄漏点足够远,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泄漏物到达前修好围堤、挖好沟槽,又要避免离泄漏点太远,使污染区域扩大。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发生火灾。

对于大型液体泄漏,收容后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槽车内进一步处置。

(2)覆盖减少泄漏物蒸发。

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或者采用低温冷却来降低泄漏物蒸发。

1)泡沫覆盖。

使用泡沫覆盖阻止泄漏物的挥发,降低泄漏物对大气的危害和泄漏物的燃烧性。

泡沫覆盖必须和其他的收容措施如围堤、沟槽等配合使用。

通常泡沫覆盖只适用于陆地泄漏物。

根据泄漏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泡沫。

常用的普通泡沫只适用于无极性和基本上呈中性的物质;对于低佛点、与水发生反应、具有强腐蚀性、放射性或爆炸性的物质,只能使用专用泡沫;对于极性物质,只能使用属于硅酸盐类的抗醇泡沫;用纯柠檬果胶配制的果胶泡沫对许多有极性和无极性的化合物均有效。

对于所有类型的泡沫,使用时建议每隔30~60min再覆盖一次,以便有效地抑制泄漏物的挥发。

如需要,将该过程一直持续到泄漏物处理完。

2)低温冷却降低泄漏物的挥发。

将冷冻剂散布于整个泄漏物的表面,减少有害泄漏物的挥发。

在许多情况下,冷冻剂不仅能降低有害泄漏物的蒸气压,而且能通过冷冻将泄漏物固定住。

常用的冷冻剂有二氧化碳、液氮和冰。

选用何种冷冻剂取决于冷冻剂对泄漏物的冷却效果和环境因素,应用低温冷却时必须考虑冷冻剂对随后采取的处理措施的影响。

①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冷冻剂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

液态二氧化碳通常装于钢瓶中或装于带冷冻系统的大槽罐中。

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是块状固体。

液态二氧化碳应用时,先使用膨胀喷嘴将其转化为固态二氧化碳,再用雪片鼓风机将固态二氧化碳播撤至泄漏物表面。

干冰应用时,先进行破碎,然后用雪片播撒器将破碎好的干冰播撤至泄漏物表面。

播撒设备必须选用能耐低温的特殊材质。

使用二氧化碳必须注意的是,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大量使用可使大气中缺氧,从而对人产生危害,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危害就逐步加大。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水中pH值降低,会对水中生物产生危害。

②液氮。

液氮温度比干冰低得多,几乎所有的易挥发性有害物(氢除外)在液氮温度下皆能被冷冻,且蒸气压降至无害水平。

液氮也不像二氧化碳那样,对水中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但液氮的冷冻效果大大低于二氧化碳,尤其是固态二氧

化碳。

液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沸腾挥发,有导致爆炸的潜在危害。

③湿冰。

在某些有害物的泄漏处理中,湿冰也可用作冷冻剂。

湿冰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易于制备、易播撤。

主要缺点是湿冰不易挥发而易溶化成水,从而增加了需要处理的污染物的量。

(3)稀释。

毒气泄漏事故或一些遇水反应化学品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且溶于水,事故地周围人员一时难以疏散。

为减少大气污染,应在下风、侧下风以及人员较多方向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汽云喷射雾状水或设置水幕水

带,也可在上风方向设置直流水枪垂直喷射,形成大范围水雾覆盖区域,稀释、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

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将产生大量的被污染水,因此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

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

(4)吸附、中和、固化泄漏物。

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或者用固化法处理泄漏物。

1)吸附处理泄漏物。

所有的陆地泄漏和某些有机物的水中泄漏都可用吸附法处理。

吸附法处理泄漏物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常用的吸附剂有:

活性炭、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合成吸附剂。

①活性炭。

活性炭是从水中除去不溶性漂浮物(有机物、某些无机物)最有效的吸附剂,有颗粒状和粉状两种。

清除水中泄漏物用的是颗粒状活性炭。

被吸附的泄漏物可以通过解吸再生回收使用,解吸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

影响吸附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被吸附物分子的大小和极性。

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而降低。

所以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吸附某一物质所需的活性炭数量。

试验应模拟泄漏发生时的条件进行。

活性炭是无毒物质,除非大量使用,一般不会对人或水中生物产生危害。

由于活性炭易得而且实用,所以它是目前处理水中低浓度泄漏物最常用的吸附剂。

②天然有机吸附剂。

天然有机吸附剂由于天然产品如木纤维、玉米秆、稻草、木屑、树皮、花生皮等纤维素和橡胶组成,可以从水中除去油类和与油类相似的有机物。

天然有机吸附剂具有价廉、无毒、易得等优点,但再生困难。

③天然无机吸附剂。

天然无机吸附剂是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常用的天然无机材料有黏土、珍珠岩、蛭石、膨胀页岩和天然沸石。

根据制作材料分为矿物吸附剂(如珍珠岩)和黏土类吸附剂(如沸石)。

矿物吸附剂可用来吸附各种类型的烃、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酯和硝基化合物;黏土类吸附剂能吸附分子或离子,并且能有选择地吸附不同大小的分子或不同极性的离子。

黏土类吸附剂只适用于陆地泄漏物,对于水体泄漏物,只能清除酚。

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吸附剂主要是粒状的,其使用受刮风、降雨、降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④合成吸附剂。

合成吸附剂是专门为纯的有机液体研制的,能有效地清除陆地泄漏物和水体的不溶性漂浮物。

对于有极性且在水中能溶解或能与水互溶的物质,不能使用合成吸附剂清除。

能再生是合成吸附剂的一大优点。

常用的合成吸附剂有聚氨酯、聚丙烯和有大量网眼的树脂。

聚氨酯有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外表面封闭式多孔状及非多孔状几种形式。

所有形式的聚氨酯都能从水溶液中吸附泄漏物,但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聚氨酯能像海绵体一样吸附液体。

吸附状况取决于吸附剂气孔结构的敞开度、连通性和被吸附物的黏度、湿润力,但聚氨酯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聚丙烯是线性烃类聚合物,能吸附无机液体或溶液。

分子量及结晶度较高的聚丙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化学阻抗,但其生产难度和成本费用更高。

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最常用的两种树脂是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这些树脂能与离子类化合物发生反应,不仅具有吸附特性,还表现出离子交换特性。

2)中和泄漏物。

中和法要求最终pH值控制在6~9之间,反应期间必须监测pH值变化。

遇水反应危险化学品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大多数呈酸性,可在消防车中加入碱液,使用雾状水予以中和。

当碱液一时难以找到,可在水箱内加入干粉、洗衣粉等,同样可起中和效果。

对于泄入水体的酸、碱或泄入水体后能生成酸、碱的物质,也可考虑用中和法处理。

对于陆地泄漏物,如果反应能控制,常常用强酸、强碱中和,这样比较经济;对于水体泄漏物,建议使用弱酸、弱碱中和。

常用的弱酸有醋酸、磷酸二氢纳,有时可用气态二氧化碳。

磷酸二氢钠几乎能用于所有的碱泄漏,当氨泄入水中时,可以用气态二氧化碳处理。

常用的强碱有氢氧化钠水溶液,也可用来中和泄漏的氯。

有时也用石灰、固体碳酸钠、苏打灰中和酸性泄漏物。

常用的弱碱有碳酸氢纳、碳酸纳和碳酸钙。

碳酸氢纳是缓冲盐,即使过量,反应后的pH值只是8.3。

碳酸纳溶于水后,碱性和氢氧化纳一样强,若过量,pH值可达11.4。

碳酸钙与酸的反应速度虽然比纳盐慢,但因其不向环境加入任何毒性元素,反应后的最终pH值总是低于9.4而被广泛采用。

对于水体泄漏物,如果中和过程中可能产生金属离子,必须用沉淀剂清除。

中和反应常常是剧烈的,由于放热和生成气体产生沸腾和飞溅,所以应急人员必须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烟雾呼吸器。

可以通过降低反应温度和稀释反应物来控制飞溅。

如果非常弱的酸和非常弱的碱泄入水体,pH值能维持在6~9之间,建议不使用中和法处理。

|

现场使用中和法处理泄漏物受下列因素限制:

泄漏物的量、中和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生成潜在有毒气体的可能性、溶液的最终pH值能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3)用固化法处理泄漏物。

通过加入能与泄漏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固化剂或稳定剂使泄漏物转化成稳定形式,以便于处理、运输和处置。

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由原来的有害变成了无害,可原地堆放不需进一步处理;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仍然有害,必须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一步处理或在专用废弃场所掩埋。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凝胶、石灰。

①水泥固化。

通常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泄漏物。

对于含高浓度重金属的场合,使用水泥固化非常有效。

许多化合物会干扰固化过程,如锰、锡、铜和铅等的可溶性盐类会延长凝固时间,并大大降低其物理强度,特别是高浓度硫酸盐对水泥有不利的影响,有高浓度硫酸盐存在的场合一般使用低铝水泥。

酸性泄漏物固化前应先中和,避免浪费更多的水泥。

相对不溶的金属氢氧化物,固化前必须防止溶性金属从固体产物中析出。

水泥固化的优点是:

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由原来的有害变成了无害,可原地堆放不需进一步处理。

水泥固化的缺点是:

大多数固化过程需要大量水泥,必须有进入现场的通道,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仍然有害,必须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一步处理或在专用废弃场所掩埋。

②凝胶固化。

凝胶可以使泄漏物形成固体凝胶体。

凝胶必须与泄漏物相容。

凝胶材料是有害物,使用时应加倍小心,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

形成的凝胶体仍是有害物,需进一步处置。

③石灰固化。

使用石灰作固化剂时,加入石灰的同时需加入适量的细粒硬凝性材料如以煤灰、研碎了的高炉炉渣或水泥窑灰等。

用石灰作固化剂的缺点是:

形成的大块产物需转移,石灰本身对皮肤和肺有腐蚀性。

(5)污染物收集。

处置中根据泄漏物质性质和形态对不同性质、形态的污染物,采用不同大小和不同材质的盛装装置进行包装收集。

1)带塞钢圆桶或钢圆罐,盛装废油和废溶剂。

2)带卡箍盖钢圆桶,盛装固态或半固态有机物。

3)塑料桶或聚乙烯罐,盛装无机盐液。

4)带卡箍盖钢圆桶或塑料桶,盛装固态或半固态危险物质。

5)储罐,适宜于储存可通过管线、输送带等输送方式送进或输出的散装液态危险物质。

1.3.3常见污染事故污染源控制

1.氰化物泄漏

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

(1)水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氰化物泄漏入水后,首先应当分析其水溶性。

绝大多数重金属无机氰化物难溶于水,例如:

氰化锌、氰化亚铜、氰化汞等;其他类氰化物大都易溶于水,例如:

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铵、氰化氢等。

低分子量的有机氰化物(或称腈类)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例如:

乙腈能与水混溶,丙腈和丙烯腈也可溶解于水,但丁腈以上难溶于水。

工业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以碱金属盐类氰化物、丙烯腈等液态腈类较为常见,这类物质在水中大都能溶解,事故处理较困难。

在运输过程中,如氰化销或丙腈在水体中泄漏或掉入水中,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现场控制与警戒。

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如果已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员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量。

否则,现场人员应边等待当地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的到来,边负责事故现场区域警戒。

大量氰化纳(大于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