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88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

课题批准号:

FAB011011

课题级别:

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

2008年10月

课题负责人:

吴定初四川师范大学

主要成员:

张建琼、曾文婕、邓友超、李小红、曹璇、

刘胜琳、吴艳红、李尚卫

研究总报告

一、题目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

二、序言

近些年来,不少学科都提出了自身现代化的问题。

如逻辑学现代化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并由此展开了逻辑学“是否需要和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彭漪涟《逻辑科学需要进行系统反思》,《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12版)。

其实,不仅作为实践形态的教育需要现代化,而且作为理论形态的“教育之学”也面临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虽然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学现代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但它们又都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或前提。

似可认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代化既应当且能够直接地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又应当且能够间接地促进我国教育学的现代化。

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欲使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对教育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推进作用获得根本性提升,必须使其尽快走上现代化之路。

围绕上述基本想法,在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的热情鼓励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四川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于2002年底获准立项,批准号为FAB011011。

三、摘要

教育研究现代化这一命题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涉及面十分宽泛。

从其全局到局部、从其理论到实践、从其主线到分支、从其过程到考量等等,都有若干问题需要研究甚或亟待研究。

但正由于其难度颇大,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本研究选择中国的教育研究现代化为基本对象,并围绕这一对象就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探讨。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基本”的问题,是指探讨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绕不过”的那些“基础的、根本的”问题。

本研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意在凸显问题、剖析问题、破解问题。

本研究认为: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特定目标——自身现代化和特定过程——自身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辩证统一;其基本特征主要是:

教育研究逐渐科学化、加强应用化、走向国际化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是:

研究观念首先现代化、研究内容逐渐宽深化、研究手段加快科技化、研究队伍走向体系化等;教育研究在取向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以促进教育生活为基本目的,以发展教育研究的队伍、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规范研究的道德、彰显教育研究独特的个性和运用科学的评价,来实践教育研究的现代化。

四、内容结构图

(一)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三)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五)分析和讨论

(六)建议

 

研究总报告主体

一、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教育研究现代化界是指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特定目标——自身现代化和特定过程——自身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辩证统一。

本课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

“科教兴国”既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也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且至今秉承的基本国策,加快教育发展无疑是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关键之一。

高效、优质地发展中国教育,必须首先重视教育研究。

换言之,教育研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状况。

研究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既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

研究这一有相当难度的课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而且有较明显的理论意义——推动我国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发展,有日渐显露的实践意义——推动我国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理论基础:

本研究始终坚持以“立足中国”为基础,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持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尤其是从教育研究的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坚持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中心”、为“主线”,注重从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中,既充分又有选择地汲取能为我所用的经验,使我国的教育研究尽快地大踏步前进,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本研究既包括对教育研究的学理和应用研究,又涉及对已有研究理念的梳理和对已有研究状况的评析,还涵盖对潜在的研究路向的理性思考,注重析明其应然趋势。

同时,本研究既然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就无疑需要以相关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依据;既然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就无疑应当重视联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际。

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包括对教育研究的学理和应用的研究,也涵盖对已有研究理念的梳理和对已有研究状况的评析,亦拟对潜在的研究路向加以理性思考,析明其应然趋势。

初步查阅国内(大陆)相关文献,已有论者的开榛辟莽之功不可没灭;但遗憾的是尚未见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专门著作。

研究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既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

以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专题十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为据,所列有关论著索引约480项,仅《现代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挑战》(载《教育科学论坛》1990年5期)等个别文献涉及教育研究现代化这一问题;另据申请人调查,其后几年间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章亦寥寥无几。

在“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类著作中,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安文铸著《教育科学学引论》、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方展画著《教育科学论稿》、张胜勇著《反思与建构》以及申请人著《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理论与方法探析》等著作中,已渗透或映射出教育研究现代化的思想或意识,但尚少专章论及且有待深入研究。

三、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中国的教育研究现代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1、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

2、教育研究现代化的界说;

3、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与研究主体的观念现代化;

4、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教育研究民族化及其对策;

5、教育研究的取向与内容;

6、教育研究评价的科学化及其策略;

7、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8、教育研究的规范及其建设等等。

为保证上述研究任务的完成,本课题对研究过程作了以下设计:

1、研究前期(2000年初至2003年2月)

工作重点是:

对一些最基础性的问题,如我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与主要任务等展开预研;在准备课题申报的同时,围绕预定的研究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课题开题。

2、研究中期(2003年2月至2005年5月)

工作重点是:

课题开题;各主研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重点是按各自承担的子课题开展调研分析、进行理论思考,并撰写子课题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部分研究生就某些适合的子课题开展研究。

3、课题研究后期(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

工作重点是:

撰写、修改系列论文;刊布论文成果;编辑本课题研究成果《论稿》和联系出版。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理论研究法为基本方法,以“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历史和逻辑统一,观点和材料统一”为具体原则统领整个研究工作。

为落实上述“原则”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始终注重相关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和分析。

为确保文献资料的翔实,以使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我们在认真分析、确定有关文献源及其分布特征之后,再根据具体文献与研究的相关度,首先较系统、全面地检阅了与课题紧密相关的材料,然后又普遍、广泛地检索了那些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在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重点进行理论研究、注重理性思考的同时,本课题辅之以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并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力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融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为一体。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教育和教育研究由“自在”走向“自为”以至“自觉”的桥梁。

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欲使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对教育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推进作用获得根本性提升,必须使其尽快走上现代化之路。

其次,由于教育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支点”,我国正在逐渐展开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也离不开教育研究作为其智力资源;一切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无不迫切需要教育研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再次,人的现代化是民族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乃至整个人类现代化的核心,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教育,而教育研究现代化无疑是其关键之一或重要前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现代化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后进”赶“先进”的发展模式。

具体分析:

要义之一是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研究,即首先要明辨我国教育研究的优势、不足与缺失,进而扬长弃短,并不断培育、丰富和凸显其本身的优势与特色;要义之二是学习世界先进,即要盯准并紧跟国际教育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理性、客观地把握世界先进的教育研究观念和方法,并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和改造,进而提升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

基本观点之一

研究教育研究的现代化,理先析明“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含义。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伴随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而出现的。

作为社会变革发展的一部分,教育研究现代化应当具有社会现代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教育研究现代化又应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正是这种社会现代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与教育研究自身现代化的特殊性﹙诸如特定的研究理念、内容、方法等等﹚的融合,构成了教育研究的现代性,同时也蕴蓄了教育研究现代化概念的特有内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似可认为: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特定目标——自身现代化和特定过程——自身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辩证统一。

作为目标,它规定着教育研究现代化“究竟为了什么”——旨在引导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作为过程,它规定着“怎样才能实现”教育研究现代化,其中,观念是指导,制度是保障,物质是具体的实施与应用,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以推动教育研究现代化不断发展。

基本观点之二

一般而言,“现代化(Modernize)”从时空两个维度来说有两种意义,即:

从时间而言它是一种“运动(Moving)”的现代化,从空间而言它是一种“状态(Being)”的现代化。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随着时间的运动和空间状态的变化而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具体分析,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教育研究逐渐科学化,

(2)教育研究不断信息化,(3)教育研究加强应用化,(4)教育研究走向国际化等。

教育研究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邓小平同志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教育研究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支点”,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

(1)研究观念首先现代化,

(2)研究内容逐渐宽深化,(3)研究手段加快科技化,(4)研究队伍走向体系化等。

基本观点之三

教育研究观念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行为,而且制约着研究的状态与性质。

在教育研究现代化的过程中,研究观念的先行现代化尤为重要。

所谓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是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教育研究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深化、更新与完善的持续变革的过程。

这一认识蕴涵三个要义:

其一,就价值维度看,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们对教育研究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深化、更新与完善。

其二,就时间维度言,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表现为一个持续变革的过程。

其三,就空间维度论,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会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性。

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与教育研究现代化既紧密关联又非完全对应。

析其“紧密关联”,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不但是教育研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在一般意义上前者是后者的先导和基础。

析其“非完全对应”,是指教育研究观念从理论上说应当先行现代化,但在实践中却可能与教育研究现代化同步,甚或还可能滞后于教育研究现代化。

实现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包括:

既要面向世界,重在确立开放意识、坚持中外平等交流和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资源,又要扎根本土,重在坚持推陈出新与不断超越的精神、对已有教育研究传统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发掘本土教育研究资源等。

基本观点之四

在我国教育研究迈向现代化的当今,思考和端正教育研究的取向尤显重要。

其一,立足教育实践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应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其二,从我国实际出发,主动加强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三,突出教育研究自身的特性,避免教育成为“他人研究的领地”;其四,加强元教育理论研究,使教育研究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在教育研究取向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首先,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和民族化,从理论言主要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从实践看主要是民族教育的创新过程,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致力于中国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使我国教育及教育研究由弱变强,从落后走向先进。

其次,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的。

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要以民族化为前提,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地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是我国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的信念。

再次,思考教育研究民族化又必须以教育研究国际化为基础。

为促进我国在新世纪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国外先进的、有益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国际性人才。

基本观点之五

近百余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既有过“全盘西化”的苦涩,也有过“以俄为师”的尴尬。

反思其发展历程,我国教育研究的民族化问题——促使教育研究密切联系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是关系我国教育研究能否在未来健康发展进而在整体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论其必要性,教育研究民族化是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探求教育特有规律或特殊规律的需要;是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面向世界、繁荣世界教育研究的需要和必经之途。

论其实现途径,包括改革科研体制,使教育研究密切联系我国教育实际,改革科研方法论,重视研究与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精华,注重研究内容的民族化,以及提高研究者的民族文化素养等。

国际化潮流和民族化方向是教育研究的必然发展走势。

我们应当在“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的原则指导下,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机械思维方式,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容纳百川的姿态,对外来教育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筛选,并使之融入我们民族的教育思想宝库,进而研究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改革发展我国的教育,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

基本观点之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就教育领域论,只有代表、反映或暗合了人类教育和教育研究及其发展的方向,越是民族的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现代化中的“精华”,才越可能是“世界的”,反之则不能成为“世界的”。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也自然应有其不同的实现教育研究现代化的道路。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其教育研究现代化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后进”赶“先进”的发展模式。

其一,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研究,要明辨我国教育研究的优势、不足与缺失,进而扬长弃短,并不断培育、丰富和凸显其本身的优势与特色。

其二,学习世界先进,要盯准并紧跟国际教育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理性、客观地把握世界先进的教育研究观念、方法的核心,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并在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合于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教育研究的水平。

基本观点之七

确定教育研究的对象,理当设定三个层次的具体标准:

其一,独特性,这是“合规律”的基本反映;其二,全真性、全纳性和发展性,这是“合目的”的基本反映;其三,清晰性,这是“合规范”的基本反映。

随着教育研究对象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已有的对象观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教育生活”对象观应运而生。

确立这一对象观,一是有利于激发研究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并增强教育理论对实践的包容性;二是有利于推促研究者走进“生活”,拓宽研究者的视野,激活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三是有利于提倡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取向的教育研究,促进教育研究功能的彰显与价值的实现。

基本观点之八

教育研究以促进教育生活为基本目的。

但检视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却不难发现若干研究存在着疏离教育生活的倾向。

其一,纠缠于宏大问题的思考。

其二,热衷于哲学命题的拆迁。

其三,局限于概念与逻辑体系的梳理。

似可说,疏离教育生活的教育研究,实际上已“身陷虚无”,渐入“无家可归”的境地;而回归教育生活,才是我国教育研究长足发展和真正繁荣的必由之路。

教育研究如何回归教育生活:

在研究意识上,应当还原理论体系的“工具”地位、避免观念形态教育活动的“僭越”,以凸显教育生活的目的地位和本真形态;在研究问题上,应当关注、挖掘教育生活中已经显现和尚属潜隐的问题;在研究方式上,应当以深入教育现场、对话教育实践者和研读教育案例等多种方式走进教育生活;在研究效用上,应当通过启示与批判教育生活,展露出完善教育生活的价值与功能;此外,还应当明确研究的边界,力求充分尊重教育生活,自觉地以教育生活为参照系,对研究成果进行不断的反思、批判、调整与改进。

基本观点之九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是研究道德规范的下位概念,是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

它作为教育研究“行业”的“道德”,应突出教育研究的自身特点,体现研究者在学术道德上应对研究对象、相关人员以及社会教育事业所负的行为责任,着眼于调节研究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鼓励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质量,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是指其自身具有的基本能力或功效,这种“能力或功效”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一种潜在的“作用”。

它包括:

(1)裁定功能——以有关规范为依据,通过评价等方式能够裁判和确定教育研究中是否存在违规事实,即用特定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教育研究及其过程中的善与恶等,进而鼓励研究者的规范行为或纠正其违规行为。

(2)导善功能——有关规范要求研究者奉行理性与德性相统一的价值尺度,能够促使教育研究者在行为上“崇善”、“向善”。

(3)整合功能——有关规范能够促进研究者之间规范、有效地配合、互动,使其在“他律”、“自律”的基础上实现“共律互动”,进而使研究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获得“事半功倍”的绩效。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基本作用是一种显性的“功能”。

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能为研究者正确选择研究课题,确定合理的研究目的,选择科学且合乎伦理的研究方法等指明努力的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御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以实现教育研究“求真”、“向善”等价值归宿。

基本观点之十

教育学术争鸣与批评是研究者围绕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行为各抒己见、展开论争、扬真匡谬的学术性活动。

“积极”开展教育学术争鸣与批评,既意味着“活跃”又蕴涵着“规范”。

为此,必须重视相应的基本规范的建设:

(1)着眼学术研究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

(2)以学术事实为基础,客观地阐述见解、展开争论、品评优劣。

(3)注重多视角、多侧面评析问题,切忌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4)创造学术争鸣与批评之美,给人美的享受。

(5)讲求效益,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积极开展教育学术争鸣与批评,研究者应不断自觉地提高其内在素质,其一,要有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切关注,才能在争鸣与批评中充分展现其内在学术自由。

其二,要有热爱学术进而乐于学术和为之献身的主体精神。

其三,要有广博厚实的学术功底,包括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厚实的专业基础。

其四,要有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其五,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基本观点之十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潮流,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当下的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研究者无法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教育性,一些教师研究者无法形成研究共同体,一些教师研究者过分依赖外部研究者。

凡此困惑,皆源自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济。

故可说,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摆脱这些困惑的当务之急。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需要教师“对下”大量地自我偏离,与学生一道进行研究性的教和学;“对中”大度地自我开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共同体;“对上”大胆地自我理解,充分利用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可替代的专业重要性。

通过上述三种针对性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研究逐步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成熟。

基本观点之十二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它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并非单纯的理论建构;同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但不同的教师在科学性、理论性的程度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

由于研究类型和性质不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其一,它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或改进性的措施,因而应用性是其研究的目的特征。

其二,它是一种群众性的研究活动,其研究主体呈现出广泛性、群众性的特征。

其三,研究的内容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性是其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

其四,研究的方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动研究”,或者称“做中学”式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作为一种“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二是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合作;三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基本观点之十三

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强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对于幼儿教师,她们拥有教育研究的热情,但更多是对教育研究的困惑。

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当前幼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理念,常常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2)问题意识不强或缺乏敏锐的问题意识,选题不具有时代性。

(3)研究方法落后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的质量,也使不少教师充满热情的艰苦劳动没有获得应有结果。

着眼幼儿园发展与幼儿教师成长的密切关系,幼儿园引导、支持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具体策略包括:

(1)幼儿园应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一个由管理者、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共同体。

(2)幼儿园应针对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注重开展园本行动研究。

基本观点之十四

由于教育研究是对教育的研究,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研究的个性是由教育的个性决定的。

教育的个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活动之中,它是一种多重的复合个性,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关系主体性、教育内容的文化融通性、教育过程的多样复杂性,以及教育结果的完美创造性。

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孕育了教育研究的个性。

其一,教育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是问题来源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大方面;二是问题存在的主观性,表现在研究者对教育问题的价值认识和对教育理论问题固有的主观认识两个方面。

其二,教育研究的个性化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研究结果的指导性。

当一项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