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006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创新型国家.ppt

第8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郑文范,本章要点,结合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系统阐述毛泽东的科技观、邓小平的科技观、江泽民的科技观和胡锦涛的科技观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工程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现实,在制度创新上表现为由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工程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向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体化特点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提出的基础。

创新精神培养、加大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外部推动。

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是:

在创新精神培育方面,要通过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现由学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

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科技投入政策的实施,实现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的转变,由部门使用为主向共享创新资源的转变。

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通过有效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首位,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

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大势,审时度势,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

第一节、创新型国家建设,本节要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现实,其建设的依据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我国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解决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创新型国家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

我国通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是:

通过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措施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增加创新产出;通过发挥产业界作用、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等措施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使国家通过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环境。

其一,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需求。

在所有制方面,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有限的排他权利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同时要求创新者公开技术,使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其二,打造和维护新的创新合作环境的需求。

由于创新活动中新的协作关系的出现,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的创新合作环境,使创新型劳动者协调工作,发挥创新团队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其三,实行“以知为本”分配模式的需求。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通过股权和职权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以知为本”分配模式,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

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依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新情况下,创新活动和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活动日益成为需要受到国家关注和体现国家意志的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对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提出了强大需求。

表现在:

第一,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打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

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低,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相差约622倍。

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变人口压力为智能资源,实现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加快创新劳动者队伍形成。

第二,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新矛盾。

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产生了新的矛盾,表现在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不够,对创新环境的培育不够,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对自主创新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创新体系的扶植不够等。

只有坚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从而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1.创新精神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其特征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的塑造。

二、创新型国家内涵,2创新投入创新投入指的是社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主要内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反映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指的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工作者队伍,创新劳动者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能够使科学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人才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视。

4.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反映能量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效解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

5、创新产出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产出反映了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创新活动的有效调控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完善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扩大劳动对象和提高其利用率,从而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因而科技劳动的成果通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科学技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

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路径,

(一)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1.加大创新投入我国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创新投入,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1)创新投入的目标选择。

科技投入从目前的不足2提高到2一3之间,R&D投人应从0.5上升到1一2。

必须使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占销售额的1提高到3,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结构应从目前的1:

0.1调整到5:

5,进而调整到1:

10,即从简单的技术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

2)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

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部将严格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年初预算编制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支出的投入,争取到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8,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

1)创新投入的目标选择。

科技投入从目前的不足2提高到2一3之间,R&D投人应从0.5上升到1一2。

必须使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占销售额的1提高到3,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结构应从目前的1:

0.1调整到5:

5,进而调整到1:

10,即从简单的技术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

2)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

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部将严格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年初预算编制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支出的投入,争取到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8,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

2.增加创新产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创新产出,为此要:

1)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用于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完成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

2)促进优势产业发展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有重大创新产出;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有重要创新产出,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3)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后我国要十分注意出台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政策,给予企业从资金到技术推广的全力支持,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加强自主创新1)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创新主导权,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能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2)注重发挥产业界作用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制定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时,总是积极吸纳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

如美国始建于1990年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

日本重视吸收一些资深企业家进入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今后在我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能充分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重大创新战略出台以前充分咨询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3)推动企业成为是技术创新主体我国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主要有:

首先对企业的研发提供财政资助。

其次要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研发。

规定企业一旦增加研发经费,则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

要为企业创造和利用知识产权提供服务,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4.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我国要大力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

注重建立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二)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不断调整和完善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

其做法通过采取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加强创新合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条件,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今后我国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2.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在创新活动高度依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且已经成为全球化活动的今天,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使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科研合作。

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先注重知识产权创新制度的建设。

特别要强调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是公众、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政府的重心在于推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创新性公共服务,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其次促使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用。

一方面,促使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获利的重要手段,拓宽知识产权流通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促使企业设立专门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人员,注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开发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通过国家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

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

还要使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率先创新的转变。

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其次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3.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通过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其建设内容是:

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

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思考题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试述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实质。

3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有那些。

阅读书目1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刘大椿:

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李正风主编:

走向科学技术学,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年4许为民主编:

走近科学技术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年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学习读本,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年6路甬祥,郑必坚:

和平崛起,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钟坚:

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黄顺基: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节相关概念1、人才培育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

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2、创新和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第3节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品德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

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

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什么是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特点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创造离不开概念组合,概念越明确,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

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因联系加强而便于再创造。

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知识功能单位指一组在内容上有必然逻辑联系的信息。

知识功能单位容量越大,思维的跨度越大,跳跃性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可见,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

(三)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1、蛛网式结构:

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把与专业相近并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作为网络所谓扭结;将与专业较远并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作为网络的外围;构成从中心想周围放射的形如蛛网的形状。

主要特点:

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使人才在较大范围内吸取多需要的营养,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

2、宝塔式结构:

它是在目标确定前提下,有四类不同知识构成,即一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主要专业知识四个层次构成由下往上的宝塔形状。

主要特点:

侧重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主攻目标的明确性。

3、帷幕式结构:

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才群体结构中各层次人员的知识分布情况。

主要特点:

体现了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统一性,体现了不同人才知识结构的相互区别性。

三种模型的共同特点:

具有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宽泛多样的知识面。

三、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核心要素有两个:

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具体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敏锐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

一是勇于提问。

就是要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要屈服于外来的压力。

二是善于提问。

就是要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不能犯幼稚病。

三是乐于提问,锐意进取。

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

(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第一,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第二,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

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

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1、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

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

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4、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

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

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