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041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doc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王浩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400041)

     国外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城乡公共管理体制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分析,选择借鉴。

     一、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的理论与观点

     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特别是统筹城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统筹城乡政府体制方面的文献较有限。

相关的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城乡整合论

     城乡融合理论试图通过城乡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融合。

主要包括: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麦基的亚洲城乡融合区理论和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理念。

城乡融合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摩尔、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就希望通过他们心中所造的理想社会组织结构来实现城乡的融合,如摩尔以期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设想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乡关系分为,城乡依存、城市统治乡村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恩格斯在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有所阐释。

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Murnford)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Mcgee)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他用“desakota”(城乡融合区)来概括这种特殊的城乡地域组织结构。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城乡融合的社会,他强调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来实现城乡融合。

麦克.道格拉斯(MikeDouglass)

     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发展。

斯卡利特.爱泼斯坦(TscarlettEpstein)与戴维.杰泽夫(DavidJezeph)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人手,提出了包括乡村增长区域、乡村增长中心和城市中心的三维城乡合作模型。

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BhishnaNandaBajracharya)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与乡村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来促进乡村的发展。

     

(二)空间统筹论

     空间统筹理论在分析农村城市化中城乡相互关系及其转变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进行城乡的空间统筹。

主要代表理论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模式、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理论。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

他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后来在19O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具体阐述了他的城市理论。

他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在空间上的结合体。

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边缘”模式,把城市作为城乡空间的核心区,边缘区是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又可以分为上过渡区域和下过渡区域等,核心——边缘模式,试图通过构建核心对边缘的辐射制度促进城乡统筹。

沙里宁(Eero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的著作《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主张合理布置城乡空间,并通过抑制城市发展来平衡城乡。

1932年,赖特(FrankLloydWright)提出广亩城设想,将城市分散理论发展到了极致。

他在《消失中的城市》中指出:

“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无所在的,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来看待。

”[3]在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中,他正式提出广亩城设想:

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散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网格之上,是一种典型的统筹城乡空间模式。

     (三)二元协调论

     二元协调理论,主要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分析出发,试图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协调角度达到城乡统筹或一体化。

主要代表思想有: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学者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的经济学家。

他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经典论文,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文中指出:

“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或叫现代部门,一个是自给农业部门或叫传统部门。

传统部门落后的体系庞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弱小。

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换。

”为此在文中刘易斯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消除二元结构的途径和思路。

1957年,缪尔达尔(gunnarmyrd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指出城乡之间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导致城市区域发展更快,乡村区域发展更慢,使得乡村发展陷入纳克斯(RagnarNurkse)描述的“贫困的恶性循环”最终在空间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为埃及发展经济学家阿明(samirAmin),在《世界范围的积累》中所描述的“中心—外围”结构。

要改变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政府应该在某些发达地区累积起发展优势时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促进其扩散效应的形成。

就是发展政策向农村区域的倾斜。

     (四)其它研究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的理论或研究成果中,有城乡制度创新的论述:

例如科布纳基(Corbridge)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城乡联系,他认为城乡联系是一些社会基本结构作用的结果,并依附于这些社会进程。

因此城乡统筹或者一体化不可忽视制度与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

朗迪勒里(Rondinelli)提出了“次级城市发展战略”。

他认为城市的规模等级是决定发展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次级城市体系,以支持经济活动和行政功能在城乡间进行必不可少的传播,同时,强调城乡联系作为平衡发展的推动力量。

斯多尔(Stohr)和泰勒(Taylor)强调城乡自下而上的发展。

这种发展一般以农村为中心,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最大利用为基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为首要目标。

他们同时指出政治上应给予农村地区更高程度的自主权,使得政治权力自城市向农村单向流动得到改变。

     二、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的评价与借鉴

     

(一)国外研究评价

     国外相关研究都是首先对探讨城乡统筹进行理论预设,然后根据假设推出结论,其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制度统一和创新。

从国外的相关理论预设来看,制度创新理论主要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入手,着重探讨制度创新的动力,认为制度创新的动力是利益,制度的安排体现了一种对利益的分配。

纵观国外理论,我们发现:

第一,针对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公共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是在这些国家城乡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西方学者提出的很多理论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殊国情,西方学者的研究往往注重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公共管理问题表层的空间统筹,并没有分析城乡问题的根源与机理,这是一大缺憾。

第二,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各自的研究,也是基于自身的国情,很多理论的应用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城乡公共体制问题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对策措施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

     

(二)研究经验借鉴

     1、正确的理论预设是城乡体制改革与创新成功的前提

     进行有效的理论预设是各种城乡体制改革理论创立的基础也是各国城乡体制创新成功的前提:

城乡融合理论设想城乡是分立的,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城乡空间统筹理论设想城乡是相互联系,并且可以在各种模式中实现互动与转换,由此提出了多种空间统筹模型;而二元协调论着重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力量的悬殊出发,提出了消除二元结构的路径。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这“两个趋向”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可作为我国城乡体制改革成功的理论预设和基本依据。

     2、要基于不同的地域实际选择相应的改革模式与路径

     国外学者相关理论中提出的城乡体制创新模式与路径大多是基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学者提出了人口、思想、文化、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扩散的发达国家城乡体制创新模式;加拿大著名学者麦(Mcgee)提出的亚洲特殊区域“desakota”城乡体制融合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者提出的“城乡结合都市带内向爆炸式融合模式”等。

我国的城乡体制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即深刻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和“时间差”的基础上来认识城乡联系并创新城乡体制。

     3、城乡利益的整合与平衡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核心线索

     国外学者研究城乡体制的核心线索是实现城乡利益的整合与平衡:

城乡融合论的实质是城乡利益整合;而空间统筹与二元协调论都试图通过城乡联系的各种平衡状态为动力,推进制度创新。

我国在转型期出现了城乡社会的严重断裂和利益的严重失衡,城乡结构和城乡利益的整合问题已经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因此我国的城乡制度创新必须通过组织、制度、机制等载体整合来将城乡社会的各个部分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城乡社会多元利益的平衡和融合。

(责任编辑:

己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