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12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docx

汉语言文学理论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学习中心:

—————————————————————————————

第一章:

绪论

1、文学史一般可以按照_ 通史__、____断代史__、__国别史___、_专题史_等进行分类。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有___宇宙、作家、作品、读者_。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造、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生、等内容。

4、在文学的诸种规律中,__审美___规律是核心规律。

5、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曾将文学研究区分为___内部研究_____和___外部研究______两种。

6、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将哲学研究的方法区分为__自下而上______和____自上而下_____两种。

7、广义的文艺学一般包括_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等分支学科。

8、何谓狭义的文艺学?

  答:

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何为文学批评?

答: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试论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答: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

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

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第二章:

文学的观念

1、文学理论史上的几种重要的文学观念有_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_。

2、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文论开山纲领的是___诗言志______。

3、被朱自清称之为西方文论开山纲领的是__摹仿说_______。

4、“寓教于乐”说的提出者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___贺拉斯____。

5、“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的提出者是_梁启超_。

6、文学观念中“客观说”的代表性流派有_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英美新批评。

7、文学观念中“体验说”的代表性理论家有__英加登___和___姚斯__。

8、恩格斯曾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都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___意识形态领域______”。

9、认为“文学的主题始终是处在世界之中的人”的文论家是___萨特______。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____情感符号_____的创造。

1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出自____《礼记·乐记》_____。

12、一般来说,艺术可以区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种。

13、____形象性_____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感性标志。

14、为什么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答:

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文学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为什么具有特殊性?

答:

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

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16、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包括哪些?

答:

主要包括:

1、文学的形象性 2、文学的情感性3、文学的想象性、虚拟性.

17、试论语言艺术的特征。

答:

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语言艺术的形象上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意象性和模糊性特征;二、在突破时空限制广泛自由地反映社会生活;三、更富有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上;四、其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

18、举例说明文学观念中的实用说以及你的理解。

答:

8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

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几近得到公认。

80年代的文学实验主要是新文学观念的实验,出现了文学观念的大爆炸,影响至今。

文学创作缺乏新观念的突破,难以前进,80年代文学实验在总体上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大繁荣,它的成就至今体现在不同类别的创作中。

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向来有经典式的创作和实验性的创作两类,都是不可或缺的。

将实验观念与经典观念对立起来,不加梳理,臧此非彼,则容易冒失去读者的风险。

文学整体上应寻求经典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的适当比例,以保持创作的合理布局和基本的读者群。

目前,受读者因素影响,创作基本上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上,但我们发现,现实主义的一些经典理念并没有得到发挥。

譬如,关于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和具有现实的批判意识、关于思想价值、关于典型塑造、关于人物刻画、关于情节和细节的要求,等等。

不是说所有作品都必须坚持这一套,但起码应该有一大部分作品以此取胜,否则就会脱离读者普遍的阅读兴趣。

我们相信,传统文学观念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流艺术观念,其生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对它们到底继承了多少,坚持了多少。

背离传统文学观念的,有时恰恰是传统文学自己。

这个时期,传统文学的前途在于观念的再造。

传统文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生机,意味着反思后的清醒和更重大的飞跃。

19、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学观念,阐述你的认识。

答:

目前类型化的文学观念。

其主要指是部分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创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区别于纯文学原则的一种方式。

纯文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类型化,因为类型化与原创性和独特的文学表达相对立。

但多数读者不反对甚至欢迎类型化,这使类型化创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从某个角度看,纯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发展性情感,通俗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而基本性情感的表达需要是远远超过发展性情感的。

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表达可以分为若干主要类型,它们可以无限重复、模仿、复制,只需加以部分改动和部分创造,就可以满足一类读者要求不高的需求,特别是消遣性、消费性的需求。

这一类读者往往对一类作品乐此不疲,而且通过网络上的分类标题和题介迅速找到适合的读物。

因此,类型化阅读也是人类的一大阅读乐趣,只不过文学性和创造性较弱。

类型化尤其适应文学的商业化、产业化,进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从一本书的畅销开始,到一类书的“次畅销”,迅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以上情况说明,青春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网络文学的实用性、幻想性、消遣性三大动机,以及两者共同推动的类型化生产,构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对传统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的挑战,获取了比传统文学多得多的读者。

20、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

新世纪10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

评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害的观点是,认为纯文学的现实处境是合理的,意味着它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文学格局并非是理想化的,不是要固定下来,纯文学需要更主动地生存。

我是赞同后者的,我同时认为,还要将研究引向深入,探讨形势变化的深层原因,这原因主要来自现时代文学观念的变迁,不认识这一点,就会陷于悲观的进化论或盲目的持守论,无益于改变现状。

面临今天的形势,获得方向感是重要的,而方向感来自具体的分析。

  说到底,传统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文学观念方面,因为无论是来自生活方式、商业资本还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都要通过对于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以实现。

这里所说的文学观念包括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创作观念、阅读观念、批评观念等复杂的观念因素。

数字化阅读和市场化运作,的确造成大规模阅读分化,但一切阅读,只要是文学阅读,都大致建立在文学观念、阅读观念的基础上,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强迫读者的意志。

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终端去寻找文学嬗变的深层原因,而不应该只看到外部的变化。

与传统文学创作不同的创作,建立在流行的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观念需要辨析和理喻.

第三章:

文本的构成

1、文学中的语言可以区分为___人物语言___和___叙述人语言_两种。

2、三分法一般将文学区分为__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_和戏剧类文学三类。

3、戏剧类文学的主要体裁有__悲剧、喜剧__和正剧三类。

4、情节一般由序幕、开端、___发展、高潮、结局__和尾声构成。

5、题材的两个主要来源是__直接经验材料___和____间接经验材料____。

6、表现手法主要包括___叙述和描写、抒情和议论_和_对话和独白_____等三种类型。

7、叙事诗主要包括__史诗_____和____故事诗____。

8、鲁迅认为,悲剧是将_____有价值的东西___毁灭给人看。

9、恩格斯认为,悲剧矛盾冲突的本质是____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____之间的冲突。

10、何为题材?

答:

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何谓主题?

答:

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2、何谓情节?

答:

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答:

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答: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答:

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答:

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答:

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

答:

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19、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答:

首先,人物性格是情节开展的原动力,作家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只有深入把握了他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才能塑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其次,人物性格有只有在具体的情节中才能得到显现。

20、举例说明小说的特点。

答:

第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第二、小说大多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三、小说可以描写具体可感的环境。

21、一般而言,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

一般而言,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结构应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和结构应符合自身的审美原则。

22、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

答:

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首先在情境性,其次创造性及非语义因素的语义性。

23、叙事类文学的文体特征。

答:

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第一、注重通过叙事主人公对外在的人物、事件、场景进行客观的描绘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第二、作家反映生活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

24、戏剧类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语言富有高度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个性、

(二)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第二、具有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

第四章:

文学的创造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出自___《礼记·乐记》_____。

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出自___钟嵘_____的___《诗品序》_____。

3、“集体无意识”的提出者是__荣格______。

4、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可以区分为____素材积累、艺术构思____和____艺术传达____三个阶段。

5、艺术构思可以区分为____萌发阶段、孕育阶段_____和___成形阶段_____三个阶段。

6、何谓艺术想象?

答:

艺术想象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何谓艺术构思?

答: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8、何谓艺术直觉?

答:

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涵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9、何谓艺术灵感?

答:

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0、何谓艺术传达?

答:

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把头脑中构思的审美意象加以物化的过程。

11、何谓艺术情感?

答:

艺术情感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产生的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2、何谓艺术理解?

答:

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13、何谓创作个性?

答:

创作个性又称艺术个性,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

14、何谓文学风格?

答: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15、何谓文学的时代风格?

答:

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6、何谓文学的流派风格?

答:

文学的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7、什么是感悟说?

答:

这种观点源自中国传统诗学,核心主张是文学创作乃作家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此种论点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在解释文学创作时依据的是“物→心→文”这样一条路径,先有外物激荡人心,然后由人心因物而感动,最后将这种内在之感动外化为文。

这实际上就是“乐由中出”思想。

这种思想至于魏晋六朝,几乎成为古人解释文学创作之通则。

如钟嵘《诗品序》亦云: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等,它们都与《乐记》之论一脉相承。

此后历朝历代诗论家中坚持感物说的不乏其人。

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当然,作家受外物刺激而激起创作欲望,这个“外物”不能仅限于外在的自然景物。

因为社会生活也同样可能成为激起创作欲望的契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都讲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对作家创作欲望的激起作用。

“感物说”仅止于外在自然,当然是其所短。

18、试述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答:

试述决定文学创作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因素1、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2、文学创作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3、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19、试述作家的独特素质。

答:

个人认为作家的独特素质主要在作品的创作激情之中所表现在那种素质和作家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作家对于语言应该有着超常的敏感的独特不同于他人的素质。

20、试述作家的主体特征。

答:

作家的主体特征表现在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系和对想象力一种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感觉及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21、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答: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

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

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

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

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

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

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22、作家对生活观察、感悟和体验的主要特点。

答:

作家对生活观察、感悟和体验的主要特点其一,要有不同的新鲜、独特的感觉;其二,要有深入和细致的体验;其三,要伴随着新鲜活泼的联想和想象。

23、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

答:

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在于1、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24、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答:

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二者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离开了感性形象就不可能展开艺术想象和艺术直觉的心理活动。

其次,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

第三,二者都具有创造性,是由记忆表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机能。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这表现在:

首先,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

其次,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人手,却终结于对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5、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

自然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它是主体对于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具有明显的私人性,它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一般不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艺术情感则具有共通性的特点。

所谓共通性是指这种情感不是纯粹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相联系,它能够为人们普遍理解,在人们心理上引起共鸣。

艺术情感的这种共通性使艺术具备了既能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又能令人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特魅力。

另外,自然情感既有快感也有痛感,艺术情感则只有快感而没有真正的痛感。

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就毫无关联了。

实际上,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情感。

26、艺术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

二者常常被搅在一起。

中国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就经常将道德情感当作艺术情感来看。

古希腊也有这种现象。

其实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道德情感是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它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原则,只是由于这种理性原则长期深入人的心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就是固有的自我,是良心。

道德情感的产生乃是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此也就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即使在今天它也是与艺术情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情感。

作家们常常依靠道德情感来增强艺术效果。

但这两种情感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

艺术情感指向美,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的心理效应是美感,道德情感的心理效应是好恶、艺术情感能够消解人的心理紧张,使人各种心理机能和谐一致,引导人进人心灵自由的境界、道德情感则对人的心理具有强制性,它驱使意识去限制人的某部分心理机能,给人以压迫感、紧张感。

27、艺术情感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意义。

答:

第一、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推动力;第二、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表现对象。

28、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

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

无数科学研究的实践都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了认知直觉的存在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巨大作用。

一般研究者都认为,认知直觉具有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

艺术直觉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心理机制上有诸多相近之处。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

所谓不同的对象,并不是说二者所面对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而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是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出来的。

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趣味”、“神韵”、“格调”之类难以言说的东西。

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29、艺术灵感的特征。

答:

艺术灵感的特征主要有:

突发性、直觉性、创新性几点。

30、创作个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答:

第一、有助于作家开辟自己独特的反映领域;第二、有助于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第三、有助于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31、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

文学风格的特征表现多样性、独创性、稳定性。

第五章:

文学的接受和批评

1、阅读期待的类型包括___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_和__价值的期待___三种。

2、预备情绪有___审美性、朦胧性__和__期望性______三个特征。

3、文学传播可以区分为___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__和____电子传播____三种类型。

4、文学批评的方式包括_审美体验、理性分析_和__价值判断______。

5、“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知人论世。

”的提出者是___孟子_____。

6、何谓文学消费?

答:

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种活动。

7、文学消费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

答:

第一、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和目的得以最终实现、第二、文学消费活动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第三、文学消费活动的主体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8、文学消费的特点。

答:

第一、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第二、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如书籍、vcd、dvd、电影拷贝等),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第三、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第四、既要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如等价交换原则、市场供需原则等),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9、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答:

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文学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一般商品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文学消费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消费而减损,甚至还会增加,而一般商品消费则都会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其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文学消费既是对产品本身的消费,同时又是对产品本身的创造性生产,一般商品消费则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消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

10、何谓文学接受?

答:

文学接受是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11、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区别。

答:

首先,从过程的持续上看,文学消费既指非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指阅读、欣赏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专指阅读、欣赏文学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

其次,从隶属范畴上看,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它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则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它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再次,从相互关系上看,文学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