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67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docx

岭南版二年级上第三册美术教案

Lingnanban美术教案3ce

  

                  第1课民间玩具世界

教学重点:

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问:

“你发现什么?

它们叫什么?

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它们的名字。

2、活动二: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教师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B、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

3、活动三:

它们“想说”些什么?

A、让学生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活动四:

民间玩具美在哪里?

为什么?

A、提供描述的感觉词语(如:

材料美、装饰美、对称美、质朴、饱满、逼真),

玩具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B、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5、活动五:

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

的民间玩具。

6、布置作业。

A、尝试收集大家画的民间玩具。

B、布置师生共同收集民间小玩具集市。

教学后记:

基本能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书中的作品.

                          第2课玩具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说出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民间与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分享与表现。

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与同学分享,并向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如何玩?

同学们都毫无拘束的交流玩具玩,并且大胆的探讨玩具的特点。

2、活动二:

发现与探秘。

我们来到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叫什么?

谁知道他们的故事?

它们会动、

会说、会唱的秘密在哪里?

通过讨论他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3、活动三:

欣赏与描述。

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说说玩具给你什么感觉?

什么地方使你这种感觉?

4、活动四:

比较与探究。

A、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与一件现代玩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B、探究现代玩具逗趣与科学益智结合的特点。

C、探讨玩具功能与审美性的双重作用。

第二课时

5、活动五:

创作与评价。

A、用线条设计自己喜欢的、想象中的现代玩具;

B、布置小玩具画展。

C、提出评价要点,引导评价。

D、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能画出玩具的基本特征,构图饱满。

                            第3课我的玩具伙伴

教学重点:

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玩具。

教学难点:

运用绘画工具,多角度表现玩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活动一:

分享与观察。

说一说:

我的玩具伙伴给我带来的快乐。

看一看:

我的玩具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同学的玩具又是什么形状组成的?

摸一摸:

我(你、他)的玩具是什么质感?

想一想:

看课本,思考小作者是如何表现玩具伙伴的?

2小组汇报。

第二课时

1、动二:

欣赏与发现。

看一看:

大师想说些什么?

作品给你什么感觉?

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受?

师然后表现物象的?

在小朋友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

我哦准备向大师、小朋友学些什么?

2、活动三:

创作与评价。

想一想:

我准备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我的伙伴?

画一画:

玩具的正面、侧面、背面、、、、、、各有什么形状组成?

用什么表现它的质感?

评一评:

谁的玩具画得最可爱?

教学后记:

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但部分同学画面组织较差。

                          第5课巧救小昆虫

教学重点:

发挥想像力,为结局描绘一个画面。

教学难点:

画出与连环画有关联的结局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阅读与思考。

教师问学生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你们从哪里知道?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请同学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听)。

师出示以下几个小问题:

猜一猜:

达尔文说了一句什么话?

昆虫会飞到哪里?

想一想:

四幅画有什么特点?

文字与描绘有什么关系?

2、观察与发现。

找一找:

达尔文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有什么成就与贡献?

看一看:

课本中描绘了什么昆虫?

它们各有什么形态、色彩特点?

想一想:

达尔文如何救出小昆虫?

让同学们讨论编出故事,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3、联想与创造。

说一说:

小女孩手上的昆虫是什么形状、颜色?

想一想:

小开创到哪去了?

(激发联想——有趣、有意思、有常见的联想)主体

物与背景产生遮挡关系时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做一做:

选择什么材料用具表现?

4、分享与评价。

提出评价目标:

谁画的小昆虫最新奇?

谁画的故事结局最精彩?

在小组说说,小昆虫的结局。

选出最精彩故事结局在班上展示。

教学后记:

作品里的昆虫造型丰富。

如果你需要教案或课件,请留言给我。

尽可能满足你的需求。

                        第6课可爱的玩具蛇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制作会跳舞的玩具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并通过欣赏“生

肖蛇”邮票,让学生感受蛇“圆而细长,没有四肢”的形态特征,感受其色彩强烈对比、

传统的花纹装饰的美感,感受其内涵。

让学生感受以蛇形象设计的平面与立体造型,

激发学习兴趣,突出本课“蛇的立体造型设计与装饰”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造型元素和手工立体造型方法设计制作"玩具蛇"。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②在尝试材料妙用中,发展

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美术与科技结合的简单道理;在分享中感受成功乐趣。

教学重点:

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装饰过程。

教学难点:

①材料的选择与妙用;②纸蛇会跳舞的科学原理。

兴趣点:

会跳舞的玩具蛇,科学童话故事。

观察点:

用什么材料设计制作玩具蛇?

教具准备:

各种材料制作的玩具蛇。

相关工具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讲“糖葫芦”、“可爱的冰蛇”两个故事并欣赏画面。

欣赏课件里的蛇,你认识哪几种蛇?

蛇有什么形态特征?

(三角形的头,圆而细长的身体,尖尖的尾巴)

以平面与立体表现的玩具蛇和生肖蛇给你什么感觉(可爱、雅致、有趣、夸张、拟人)

想一想,蛇怎样变,形象才可爱?

二、设计玩具蛇。

突破难点。

欣赏老师手中各种玩具蛇,猜一猜,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找一找哪些材料像蛇,具有能弯曲、圆而细长的形态特征。

哪些材料经过组合,

能设计玩具?

试一试:

参考教材的制作步骤。

也来设计制作一条玩具蛇。

想一想:

如何装饰才可爱?

三、玩一玩,为什么蛇会跳舞?

注意蛇身体的弯曲度与长还有风力短能影响蛇

跳舞的快慢。

想一想:

小博士的话,

玩一玩,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动?

讲一讲,有什么样科学道理?

四、评一评:

谁做的蛇最有个性,与众不同?

会跳舞,添上漂亮的花纹。

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的选择与众不同。

课后反思:

学生对花纹的设计有自己的想法,较为理想,都对吹气蛇情有独钟。

设计简单的蛇他们反而不感兴趣。

但材料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电风扇的

风力下,蛇跳舞的环节处理的较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7课美丽的叶子

教材分析:

叶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物象。

本课以“形态色彩美的叶子”导入,旨在引导

学生学会关注身边不起眼的事物,观察叶脉由粗到细、逐级分*、有组织的线,

而体验自然界线性物象;通过对马蒂斯的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大师其对比

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夸张变形的表现物象形态的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大胆运

用造型元素表现自己对叶子的感觉。

并通过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等欣赏与

练习,体验各种材料工具技法表现的艺术效果,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材料工具

视野,鼓励学生在尝试探究各种方法、技能的同时,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

美和自然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综合运用各种平面造型元素和技能表现叶子构成的画面;

感受叶子网状纤维纹理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中,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美;在尝试中,体验拓

印、线描、色绘、剪贴的不同美感;在展示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关注身边不起眼的自然物象。

教学重点:

尝试与运用线描、色绘或拓印表现叶子形态美、纹理美。

教学难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有趣的排列,表现叶子的构成。

兴趣点:

比一比,认拾的叶子形状美、色彩美;观察叶子的网状纹理。

观察点:

叶子的形状与纹理;体验拓印的尝试过程。

教具准备:

师:

课件;线描、色绘、拓印、剪贴叶子的范作若干;各式各样的树叶;相关用具。

生:

收集各种树叶。

剪刀、胶水、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趣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马蒂斯的作品,取画中一物象让学生猜:

这是什么?

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

(从色彩、形状、夸张、变形等方面)你知道画家马蒂斯和他的故事吗?

作品中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蒂斯,也来把我们对叶子的感觉表现

出来。

板书课题。

美丽的叶子请学生仔细观察收集的叶子,讲一讲各种叶子的纹

理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学学小昆虫,飞到树上看看这些叶子吧。

欣赏课件。

二、比较发现,突破重难点。

1、看一看:

提供范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在尝试中找出各种材料工具表现

的技法,激发探究兴趣。

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简要演示,如拓印方法。

2、比一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落叶,小组进行对称式或均衡式的排列(感受形

式美),看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三、求异创新,创作作品。

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表现叶子?

提供作业要求内容:

1、基本要求:

运用点、线、色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2、较高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3、个性探究:

尝试多种材料和技法,创造性地表现叶子的画面。

四、学生作业。

五、评价拓展,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

评一评:

谁画的叶子最美?

谁用了新的工具材料来表现美丽的叶子?

谁的纸屑、叶屑收到了垃圾袋里?

课后反思:

本节课准备较充分,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拓展延伸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好,有很

多好的妙想妙思。

第8课.想象的鲜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造型元素,描绘出线条流畅、平涂均匀的想象中的鲜花世界。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激发联想;

②在比较中感受小画家的创造性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鲜花的形态美、色彩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

在爱护花草树

的过程中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造型元素,大胆表现心中花的世界。

教学难点:

能从花的形态、色彩特征进行创造性想象。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一猜。

2、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花?

3、出示课题:

《8、想象的鲜花》

二、欣赏与想象:

1、讲故事。

2、欣赏花的图片。

(演示课件)

①说一说:

花的形态,色彩是怎样的?

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编一个简短的花的小故事)

3、对比欣赏书本的想象绘画与制作图例,(形态、色彩、想象内容)讲解不

同的表现方法。

4、欣赏课件的想象绘画,引发想象。

三、造型与表现:

1、根据一幅你认为最美的花或花的特点、形态展开联想,画一幅想象中的鲜花世界。

2、学生绘画表现。

(播放音乐和图片)

四、评一评:

1、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什么?

2、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谁画的花故事最精彩?

3、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第9课给树爷爷画像

教材分析: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本教材通过画“树”,不但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

与创作,更重要的是从小懂得注意保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本课的设计意图。

运用粗细、疏密的线条表现大树的纹理,是本课重点。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表现大树纹理。

教学难点:

运用线性感受,进行大树纹理的表达及画面的构图美。

兴趣点:

树爷爷的故事,想像中的树爷爷。

观察点:

树的纹理产生的形式美感。

教具准备:

各种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的爷爷是什么样的,课题前面加个树字,树要有多大才会被称为爷爷?

了解一些树的自然知识。

(树的年龄怎样算,树的寿命有多长)

知识链接:

把一棵树的树干锯断,就能看到树干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

年轮一深一浅的

两圈是树的“一岁”。

这样两圈两圈的数,数完的数字就是树的年龄。

寿命在百岁以上的树木有很多,杏树、柿树能活100岁,柳树、葡萄树能活150岁,

苹果树能活一两百岁,梨树能活300岁,松树能活1000岁,银杏树能活3000岁,

巨杉树能活4000岁,猴面包树能活5000岁,最长寿的世界树爷爷大概要算北非加

得群岛的一科龙血树,活了8000岁。

2、感受树苍老、古朴等形态特征。

提供老树、小树图片进行比较:

树爷爷的纹理有哪些特征?

①想像:

树爷爷外皮像层层的鱼鳞、像长满瘤子的怪兽、像干裂的木地板、像爬行的

小蛇。

像老人的胡子、像老人突出的筋骨、像老人饱经风霜的

②线的想象:

找找树皮上的直线、弧线、波浪线、柔和的线、紧张的线、旋转的线、

斜线、流畅的线、断断续续的线、网状的线。

二、课堂发展,画画树爷爷。

欣赏课本图片,你觉得哪幅画最能表现树爷爷的样子?

运用什么线表现“和蔼的树爷爷“凶恶的树爷爷”“滑稽的树爷爷”如何排列、组织线条,

才能使画面产生“形式美”?

画一画:

看谁的“树爷爷”画得最有趣?

三、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自评与他评同学们的课堂作业:

树干有粗细、纹理有变化、画面较饱满。

课后反思:

通过联想生活中的爷爷,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但对于线条的认知,教师

的引导还不够。

以致学生的线条表现力不够强烈。

                  第10课我家的菜篮子

教材分析:

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美,是本课设计意图。

教材以一幅色彩鲜艳、具有

真实感的蔬菜照片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我家的菜篮子”的回忆,如蔬菜名字、营养、

外形、色彩特点等,体会父母的关怀,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体验大师对生活美的感受;②在摆设中,体验构图的美

感;③在探索中,体验多种物体的前后遮挡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关注日常生活美,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

教学难点:

多种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

兴趣点:

畅谈我家菜篮子,蔬菜摆放构成的活动。

观察点:

“菜篮子”的形状、色彩及前后遮挡的特征。

教具准备:

各种蔬菜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我家喜欢吃什么菜?

(从蔬菜名称、形状、色彩、质感、营养几方面说说)

欣赏课本范画,大师画了什么蔬菜?

这些蔬菜有什么形态、色彩特征?

二、摆一摆:

学习构图。

突破难点。

出示准备的各种蔬菜的卡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归纳总结:

如何摆放画面才好看?

先摆大的主体物,再添小的搭配物。

形状大小前后搭配,色彩搭配美不美?

三、把黑板上摆放的蔬菜画一画。

怎么画才能表现前后遮挡?

先画前面的蔬菜,再画遮挡的蔬菜。

先画主体物(注意留出前面物体的位置),再搭配其他物体。

四、拓展延伸,学生创作。

加上篮子应怎样画?

可以有几种画法?

教师演示讲解几种篮子的画法。

提请学生注意:

菜装在篮子里怎样既可以看到菜又可以用到遮挡的画法。

篮子外面可以画些菜以求画面饱满。

五、展示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解决好,但构图有进步。

有的学生还是存在画的东西

太小的问题。

                  第11课节日的餐桌

教材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色、形、味、香”驰名中外。

在节日里,家家户户围坐桌旁,品尝佳肴,感受节日的欢乐,是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记忆创作的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中国饮食文化,体会生活美的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造型元素,绘画"形美、色美"的中国佳肴。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收集资料中发现中国美食很讲究"形与色";②在记忆想像中体会生活的美好;③在共同创作中感受合作的愉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合作设计一桌美食佳肴;体会生活美。

教学重点:

节日美食的记忆想像创作。

教学难点:

如何描绘记忆中的美食形与色的细部特征。

兴趣点:

记忆和欣赏中国地方特色的佳肴美食。

观察点:

节日餐桌上的美食与色彩。

教具准备:

课件;准备一张节日与家人一起共餐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节日景象,导入新课。

过节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活动?

想一想:

节日餐桌上有什么美食?

味道、形状和色彩怎么样?

小组互相欣赏大家从家里带来的照片,讲一讲节日秩事。

二、欣赏课件,了解中西美食。

中西美食的比较。

找出中国美食“形与色”的特点及美食照片。

讨论中国各种节日美食特点:

如中秋节,有月饼,表示团圆;春节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等。

三、创设节日情境,设计中国美食。

中秋节来到了,我们每人设计一盘美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合成一桌佳肴。

提示:

形美的设计:

佳肴及容器。

色美的表达。

共享美食:

桌布的色彩怎样配菜才好看;

各小组怎样摆设自己的美食?

将每盘菜剪下来,分组摆放,看是用对称式还是均衡式摆设。

各组互相参观“品尝”。

体验愉快心情。

课后反思:

学生的的造型能力,还是有所欠缺,故以临摹与想像相结合,才能有一些好的作品出现。

总的来说,作业色彩方面进步很大,但创造性还有待发掘。

                          第12课泥器皿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知陶瓷是我国祖先的重大发明之一,它不但是生活用品,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通过动手手尝试实践,掌握泥板成型法、盘泥条法和手涅法三种器皿成型法,进行构思与创作,发展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是本课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陶器皿"的形态特征,并能运用"器皿成型"法进行"中空"的器皿构思、制作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触摸中感受器皿的造型、质材特点;②在浓度中探索"器皿成型法"③在创作中感受具象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知道中国陶瓷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并对中国陶瓷产生兴趣;②能发挥想像力进行创新表现。

教学重点:

掌握“手捏法、盘泥条法、泥板成型法”三种“器皿成型”法。

教学难点:

1、泥条盘高的技法;2、创意构思与创作。

兴趣点:

1、锷鱼器皿;2、鬼脸器皿;3、小组合作创作一组器皿。

观察点:

器皿的造型、色彩、花纹特征;2、具象与抽象器皿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具准备:

各种器皿,橡皮泥器皿,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器皿,导入新课。

看看生活中的器皿,归纳出器皿的含义: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想一想陶瓷是怎样形成的?

课文中《橡皮泥餐具》中哪些是“器皿”?

比一比,古汉代陶艺与现代陶艺有什么异同与作用?

(感知陶器皿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特征,从造型、色彩、花纹特点等方面来说)

二、学习三种器皿成型法,突出重点。

看一看:

书上介绍的三种器皿成型法(手捏法、盘泥条法、泥板成型法)能看懂吗?

(欣赏课件演示步骤)

说一说:

我喜欢哪一种方法?

我掌握了哪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制作什么泥器皿?

做一做:

选择一种方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器皿。

三、课堂延伸,突破难点。

看一看:

现代陶艺与鳄鱼器皿、鬼脸器皿有什么异同?

(相同:

盛东西,不同:

具象与抽象造型)

想一想:

如何把刚才制作的“器皿”进行添加,变成具象器皿?

(动物、植物等)如何抒“器皿”进行“点、线、面”装饰,表现美的造型?

教师演示“镶色法”“与混色法”。

四、展示评价。

进行一个器皿展览,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请说说你是运用什么器皿成型法和艺术手法表现器皿?

美在哪里?

课后反思:

本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重难点全部得到很好的解决。

可惜没有把作品照相存档。

                          第14课无敌孙大圣

教材分析:

孙悟空是学生喜爱的神话人物,他那火眼金睛、及七十变的本领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

教材以这一兴趣点,以“无敌孙大圣”为题,以人物形象创作和活动画页设计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剪裁”与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培养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孙大圣的艺术形象,并运用造型元素、基本形的组合方式表现孙大圣;②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手段,设计活动画页。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察中学会"以形观物、以形表物"的方法;②在欣赏中,找出孙大圣的艺术形象特点;在作业的"变身形象"中找出孙大圣的特征,启发创作思维。

③在合作创作中,探讨"活动画页"的整体设计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喜欢孙大圣的形象;②能与同学一起设计"活动画页"。

教学重点:

能在活动画页上表现孙大圣的形象。

教学难点:

①把想像中的人物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出来;②剪、折设计与画页人物表现的统一。

兴趣点:

①活动画页;②孙大圣的变身形象的联想;③孙大圣的故事。

观察点:

①孙悟空的形象、色彩、服饰特点;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故事与画面。

教具准备:

活动画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孙悟空道具、形象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孙悟空"局部图片,

猜一猜:

他是谁?

激发记忆联想。

说一说:

①你怎么知道他是孙大圣?

(抓住孙悟空的形态、色彩特征)②孙悟空的脸部有些什么形状、色彩、,作者如何表现他的“火眼”与“金睛”?

让学生学习以“基本形”组合物象的方法进行观察与表现。

如用“葫芦形”表现孙悟空的面部,用红色的桃子形表现“火眼”,用渐变式的环形和黄、黑、白三色表现“金睛”,用红色的半圆形表现嘴巴------

2、欣赏课本图片,说一说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

二、课堂发展,激发联想。

1、孙悟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孙悟空在今天会变成什么形象?

在干什么?

2、如果画出来,抓住什么特征进行变化?

变成什么形象才有趣?

(形象变、动作变、服饰变)请几个小朋友表演一下孙悟空的各种动作。

3、那是什么?

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活动画页)想一想:

①头部、身体为什么分开?

②一张对折纸可以画几个孙大圣?

③几张对折纸如何粘贴在一起?

翻一翻:

有什么发现?

(利用孙大圣头部与身体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