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172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兵车行》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

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

生(齐):

杜甫。

一代“诗圣”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

而他的诗歌也因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而被誉为“诗史”。

韩愈曾这样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PPT)

杜甫(712~770)是我国____代_______诗人。

字______。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

草堂三五里,沉郁顿挫野老心。

”“河山日月本平平,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

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篇《兵车行》(板书)。

简介时代背景(多媒体播放“唐之韵”截取的视频):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

”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学习目标)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

辚辚()萧萧()干()云霄点行()戍()边荆杞()陇()亩声啾啾()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提示自读要求:

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三、研读——明其意。

1、这首古体诗,主要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要求:

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明确: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

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

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

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

“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

“点行”出征的场面,惨别的场面,“点行”的频繁,“点行频”的原因,“点行频”的灾害性结果。

2.教师与学生对话:

作者在描写出征场面和惨别场面时,用了一些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你认为这些诗句应如何读?

请说说理由。

生1: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

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生2:

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3:

“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

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4:

“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作诵读指导: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生试背这几段文字。

3.作者如何写出“点行”的频繁?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师作点评:

这几句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

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

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

这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几句,读出感情,并当堂背诵。

4.频繁的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灾祸?

(1)“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

(2)“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

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3“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

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

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

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

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

“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租税?

这几句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

1、面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惨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役夫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

但这种恨却无处可申,且申也无益。

故以“敢申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在这首诗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

讨论交流总结。

恨征兵频繁,恨血流成海,恨开边未已,恨流离失所,恨田园荒芜,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无人收。

3、文中哪是沉痛语,令人不忍卒读?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吗?

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

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

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出入无完裙”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

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五、课堂小结

(PPT“穷年忧黎元,叹息热内肠。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诗圣杜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深沉、浓郁、一字一顿的笔触传达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现在让我们怀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诗圣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踪迹,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或是一名编剧,或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来拍摄、编写或画出这一惨绝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呢?

请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设想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

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

(PPT)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

“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1)接字法。

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蝉联而下,累如贯珠,琅琅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2)通俗口语。

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感。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

你认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哭?

哭什么?

为什么哭?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1、被征兵之人的爷娘妻子在哭。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这一简洁的诗句就给读者勾画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凄惨痛哭场景。

爷娘妻子为什么如此痛哭?

因为家中的唯一一个顶梁柱就要走了,而且这一走,十有八九就是“生死两茫茫”了,爹娘都年事已高,白发苍苍,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楚情何以堪啊!

所以,哭天抢地、万般无奈之际,爷娘们发出了这样痛楚的呼声:

2、被征兵入伍的人(行人)在哭。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时。

被征之人不仅要忍痛惨别父母妻儿,而且,不知这样的强抓硬索的征兵何时结束。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年纪轻轻便离家戍边,今已两鬓斑白,依然征兵未息。

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刚刚回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家乡,却又遇到了另一轮的抓夫。

这一去,不知家中亲人该如何度日?

这一去,前途应是艰险重重吧。

且不说和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那些当官的显贵们,我们为他们出生入死,而他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真是“宁为太平犬,莫坐乱离人”啊!

这一去,不知我们的尸骨还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否?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永别了,我的亲人们!

永别了,我的故乡山水!

永别了,我虽苦难却依然热爱着的生命!

3、道旁经过看到这种惨象的人在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看到这样的景象,明眼人搭眼一瞧,就应知道发生了什么和即将要发生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道旁过者问行人”呢?

这是无疑而问,感慨顿生之问啊!

这一路行来,这样的人间惨象见得太多了。

“边庭流血成海水”“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尽管民不聊生,尽管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武皇开边意未已”,统治者们仍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草菅人命。

道旁过者实在不忍卒见这样的人间惨象,也随着放声痛哭,为家乡父老乡亲而哭,为天下穷苦百姓而哭。

4、神愁天哭鬼也哭。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连老天也不堪承受这人间惨剧,哗哗的雨声是天在悲鸣啊。

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湿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神愁啥?

鬼哭啥?

“古来白骨无人收”。

曾经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的战士啊,此时却曝尸荒野,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九泉之下怎能瞑目?

我且借那潇潇雨声,飒飒风鸣,痛断肝肠的洒下一些男儿泪吧!

5、诗人在心中泣血的痛哭。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通篇的痛哭之声,其实就是作者在锥心刺骨,泣血哀哭啊!

作者那种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的心,使得他用泣血的文字,抒写了自己泣血的心!

师作总结:

作者通过纠结心情的反复的陈述,既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赞颂,更以冷峻的笔触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怒斥和揭露,正如鲁迅自己所说: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始。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三、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哭声直上干云霄()

(2)去时里正与裹头()

(3)况复秦兵耐苦战()(4)役夫敢申恨()

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生女犹得嫁比邻,_________________。

(4)君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古风·

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

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烧杀抢掠,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而叛贼却衣冠簪缨,住进去朝廷。

试将李白《古风·

其十九》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

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

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

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附:

 

板书设计

耶娘妻子哭行人役夫哭

鬼作

哭者

天在

哭哭

教后记: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

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故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情,从而在感悟品读中背诵全诗。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点行频”“敢申恨”“哭”这三个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杜诗的沉郁之情把握透彻,但顿挫风格没能够引领学生分析透彻,以后的学习中还要注意这一点。

设计亮点:

这堂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有三:

1、强化诵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中当堂背诵。

2、注重了问题的整合,以“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役夫‘恨什么’,文中都有谁在哭”这三个问题,带动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3、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点巧妙的融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