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42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5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政府公报Word文档格式.docx

就以闲林、五常地区的楼盘“鼻祖”——金成·

白云深处为例,2002年开盘时,该楼盘的均价只有2400—2600元/平方米,但是现在那里的房价差不多已经翻了一番,达到4800元/平方米了。

差不多就在杭州市政府决心实施西溪湿地保护工程的同时,以华立房产、大华房产为代表的开发商也开始瞄准西溪湿地,开始了一系列的房产开发。

数年之内,华立·

江南水乡、大华·

西溪风情等楼盘在西溪湿地附近拔地而起,并且由此带动了闲林、五常、小和山、留下乃至整个城西房地产的飞速发展。

不仅如此,随着大配套的逐渐成熟,加上随后跟上的金都雅苑、华立·

爵士风情等楼盘,那一带已经成了一个新兴的房产板块。

而杭州中原房地产营销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惠芳认为,该板块依托近郊的地理位置、城西住宅区有经济实力的群体,和附近高新产业区的客户,已经“崭露头角”,深受投资者瞩目,而西溪湿地的规划和保护更是“锦上添花”。

未来四大趋势

利用西溪湿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城西的第一代房地产商和投资者们可谓尝尽了甜头。

而西溪湿地规划方案出台之后,更多的房产商们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热土”,这势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房产争霸赛”。

其主要理由是:

一、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人间天堂”,也让“寸土寸金”的神话在西湖周边成为现实。

目前,西湖边的房价动辄3、4万元/平方米,高的更是达到5、6万元/平方米。

西溪湿地虽然无法与真正的西湖相媲美,但既然能被称为“第二个西湖”,其辐射效应自然也不可小觑。

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逐步开展,专家认为:

此板块的楼盘增值潜力很大。

二、西溪湿地的规划将主要分为景区保护和景区建设两个部分进行。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在宁静秀美、自然野趣的西溪湿地旅游景点附近建造酒店、商铺等配套设施,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三、根据《规划》要求,西溪湿地保护区的现有人口、单位,原则上一律外迁,目前采取的基本做法主要是撤村建居。

那么,农居点多层公寓建设无疑也将成为一块大“蛋糕”。

四、据有关机构统计,仅闲林、五常板块已经投放出去的土地,保守估计大概有两万亩。

如果按照1.0的容积率来算,可以建造100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两年内,由于配套设施不能马上到位,那一带的楼盘的升值潜力不会一下子凸显出来。

不过,随着文一路延伸段修建完成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情况会立马得到改观。

杭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杭州 

市 

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

(2011年2月24日)

 

2010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积极推进“一化七经济”,努力破解“七难问题”,促进了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民生不断改善,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94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07.96亿元,增长2.5%;

第二产业增加值2844.47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39亿元,增长12.3%。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839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86642元,分别增长9.7%和11.4%,按国家公布的2010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0103美元和12797美元。

“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

50.8:

44.2调整为2010年的3.5∶47.8∶48.7,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非公经济

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6.17万户,增长14.7%,从业人员145.59万人,增长11.2%;

个体工商户29.88万户,从业人员65.31万人,分别增长5%和15.3%。

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1.34亿元,增长28.9%。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56.92亿元,增长4.2%;

营业税221.31亿元,增长25.4%;

企业所得税248.08亿元,增长32.8%;

个人所得税98亿元,增长22.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教育、科学技术支出134.73亿元,增长24.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94亿元,增长31.7%;

医疗卫生支出41.71亿元,增长28.9%;

环境保护支出13.86亿元,增长42.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8.29亿元,增长29%。

市场价格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升二降”格局(见下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项目

2010年

2009年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9

98.6

1.食品

107.3

101.7

2.烟酒及用品

101.9

100.7

3.衣着

98.0

100.6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3.6

100.9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5.5

6.交通和通信

99.8

95.2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2

96.9

8.居住

105.8

91.8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1%。

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1万人;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96万人;

再就业培训6.9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2.99%下降为2.19%。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89.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4万人。

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23.88万人,非农业人口365.24万人。

按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1‰。

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5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1075元,增长12.3%,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2189元、1651元,增长2%和3.4%,转移性收入8896元,增长13.7%;

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0219元,比上年增长8.7%。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186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267元,增长13.3%。

“十一五”时期,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3辆、空调器214台、移动电话193部、家用电脑99台、微波炉79台、淋浴热水器99台。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22平方米。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辆、空调器111台、移动电话213部、家用电脑44台、微波炉29台、淋浴热水器84台、洗衣机85台、电冰箱98台。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990.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6.4%。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纳入)养老保险(保障)人数达490.2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不缴费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52.39万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53.56万人,增加38.46万人;

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243.98、314.95、228.5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8.3、40.8、28.73万人。

全市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188户,其中市区3188户。

市区经济适用住房覆盖面扩大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公开销售经济适用房7742套,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

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100元,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为880元/月,分别比上年提高140元和112元。

社会福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17所(不含社会办农村敬老院),比上年增加10所,床位24170张,收养人员17620人,分别增长15.5%和29.6%。

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964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73609人。

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5.9%和99.6%。

开展第十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493.18万元。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地铁一期24个车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盾构区间工程已有33段隧道安全贯通,累计掘进58.5公里。

沪杭高铁开通,杭甬、宁杭、杭长高铁和东站枢纽工程进展顺利。

市区钱江铁路新桥主桥合龙。

秋石快速路一期、留石快速路二期等快速路建成通车,半山隧道完成主体结构,九堡大桥成功合龙,庆春路过江隧道建成通车。

完成144条背街小巷、305个庭院1335幢房屋庭院改善项目,实现了路平、水畅、灯明、环境整洁舒适。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公用事业

全年杭州电网建设投入35亿元。

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项目30项,投产43项,变电容量为320万千伏安,线路154公里。

至2010年底,杭州电网拥有110千伏以上变电所215座,变电容量4159万千伏安。

全年用电量达到521.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3.5亿千瓦时,增长12.4%。

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20万立方米。

年末市区居民家庭天然气用户62.9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4%;

城区新辟公交线路15条,更新公交车508辆,公交空调车比例达95%。

主城区与五县(市)实现了公交一体化。

至年末,市区免费单车布点2419个,投放自行车由上年末的5万辆增加至6.35万辆。

环境保护

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减少3.0%;

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9.5%和98%。

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89.3%提高到92%;

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由上年的60.7%提高为73.2%。

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4天。

至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0%。

安全生产

全市发生四大类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5.7%、5.1%、2.7%和4.0%。

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15人,比上年下降15.3%。

全市流通领域食品快速检测合格率为99.1%。

四、农业

2010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7.6%。

其中,农业产值169.88亿元,林业产值32.93亿元,牧业产值70.56亿元,渔业产值34.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8.9%、9.8%和7.2%,“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8.4%、7.2%、7.3%和5.2%。

全年粮食总产量100.25万吨,比上年下降6.5%;

水产品产量20.89万吨,肉类31.79万吨,禽蛋14.47万吨,水果77.7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0%、2.8%、1.1%和0.6%。

全年茶叶、花卉苗木、水产品、节粮型畜禽、蔬菜和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79.58亿元,水果、干果、蚕桑、药材和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39.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7.8%,合计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8.7%提高到69.4%。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0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

实现全部工业销售产值12821.87亿元,增长19.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114.53亿元,增长24.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8%。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

轻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511.58亿元,增长20.3%,重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602.95亿元,增长2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180.12亿元,增长38.8%,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7.3%提高到19.4%。

工业效益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实现利税12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利润753.48亿元,增长51.6%。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2%。

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4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8%。

全市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331家,完成施工产值258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29万平方米,增长15.4%;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833万平方米,增长18.5%。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3.1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51.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20.8%。

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第二产业投资687.58亿元,增长12.4%;

第三产业投资1960.1亿元,增长24%。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0170.15亿元,年均增长13.1%。

房地产业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5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6%。

房屋施工面积6227.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9%;

竣工面积1100.18万平方米,增长31.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88.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1%,其中住宅销售797.59万平方米,下降39.3%。

七、国内贸易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74.24亿元,增长20%;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1.84亿元,增长17.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17.12亿元,增长20.1%;

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28.96亿元,增长18.4%。

“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0%。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

2010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23.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

其中进口总额170.18亿美元,增长28.6%;

出口总额353.37亿美元,增长30.0%。

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136.6亿美元,增长32.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77亿美元,增长38.9%。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77.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

加工贸易出口74.58亿美元,增长26.3%。

出口国别和地区中,对欧盟出口98.16亿美元,增长27.8%;

对日本出口31.47亿美元,增长26.8%;

对美国出口71.41亿美元,增长23.7%。

“十一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231.75亿美元,其中出口1523.2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2.3%。

对外合作

至2010年末,全市累计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599个,其中非贸易企业200个。

全年境外协议出资16.94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15.1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1倍和13.3倍。

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5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5%。

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5.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

利用外资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545项,合同利用外资7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

实际到位外资43.56亿美元,增长8.5%。

全市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7个,总投资84.32亿美元,合同外资54.1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1%和70.2%。

至2010年末,共有82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130个项目。

引进内资

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5847个,协议资金14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到位资金65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开发区建设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合同引进外资25.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33.7%和36.4%。

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实现利税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

2010年,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2.59亿吨,比上年增长18.5%;

旅客运输量3.3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至年末,萧山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160条,其中国际航线30条,港、澳、台航线8条;

全年民航旅客进出港达到1706.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

道路建设快速发展。

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53千米,至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26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2千米。

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由上年的98.5%提高到99.1%。

机动车辆持续增长,年末全市社会机动车拥有量达183.2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94.24万辆,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6.1%和31.1%。

邮电通讯

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邮政特快专递辐射98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完成国内特快业务1300.29万件,比上年增长11.3%;

国际特快业务30.04万件,比上年下降35.1%。

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365.74万户,比上年下降6.4%,移动电话用户为1236.38万户,增长20.2%;

计算机宽带用户达到212.51万户,比上年增长34.4%。

旅游业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75.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

接待国内游客6304.89万人次,增长23.8%。

旅游总收入达到1025.7亿元,增长27.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9亿美元,增长22.5%。

市民出境旅游人数为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9%。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504家,比上年增长18%;

星级宾馆达到23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8家,增加2家;

A级景区30个,其中5A景区2个,新增1个。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1%。

十、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084.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

贷款余额15078.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426.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3%。

“十一五”期间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0.4%、22.2%。

资本市场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9家,共募集资金258.27亿元。

至年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计83家,实现上市融资818.6亿元。

保险

全市保费收入2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2.11亿元,增长34.7%,人身险保费收入120.83亿元,增长22.4%。

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48.98亿元,下降1.8%,其中财产险35.06亿元,增长14.1%,人身险13.92亿元,下降27.3%。

“十一五”期间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2.8%;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

2010年末,全市共有小学408所,在校学生45.39万人;

初中245所,在校学生23.6万人;

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学生11.7万人。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3%,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由上年的99.1%提高到99.3%,其中优质义务教育、优质高中招生比例分别由上年的70%、78.5%上升到75.9%和81.2%。

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43.48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9.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53.6%提高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