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70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版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1章化学实验第1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学案文档格式.docx

(1)注意干燥剂或吸收剂的选择

(2)一般为大口进气,小口出气

4.夹持仪器

5.其他常用仪器

(1)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液体

(1)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要将液体吸入胶头内,不能平置和倒置;

滴液时不可接触器壁

(2)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

(1)广口瓶用于贮存固体药品

(2)细口瓶用于贮存液体药品

(1)不宜盛放易挥发物,盛碱性物质时应改用橡胶塞

(2)盛放氧化性药品时一定要用玻璃塞

(3)见光分解的物质要用棕色瓶盛装

制取气体的发生器(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1)固体为块状

(2)该气体溶解度小

(3)反应无强热放出

装配反应器

下端应插入液面下,否则气体会从漏斗口跑掉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

使用时,要“左物右码”。

(2)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无“0”刻度,小刻度在下方。

(3)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部,取液体时液面不一定要在“0”刻度处,但要在“0”刻度以下。

(4)温度计的“0”刻度在温度计的中下部。

(5)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线,只能读取一个值,该数值为容量瓶的容量值,其常见的规格有:

100mL、250mL、500mL、1000mL;

只能配制与容积等体积的溶液。

(6)玻璃棒的作用有搅拌使固体溶解(或使热量散失)、引流防止液体外洒以及转移固体药品等。

【基础辨析】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容量瓶、分液漏斗、酸(碱)式滴定管使用前都要先检漏、洗涤,酸(碱)式滴定管还需用待盛液体润洗。

(√)

(2)使食盐水中NaCl晶体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

(3)用分液漏斗分离苯与四氯化碳的混合物,可将四氯化碳从下口放出,苯从上口倒出。

(4)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4.50mL高锰酸钾溶液。

(5)用50mL量筒量取1.5mL盐酸。

(6)用托盘天平称量2.12gNaOH固体,用100mL容量瓶配制100mL0.2mol·

L-1的NaOH溶液。

题组一常用仪器的识别及使用

1.茶叶中铁元素的检测可经过以下A、B、C、D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仪器不会全部都用上的是(  )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和⑦

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⑦和⑨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答案 C

解析 茶叶灼烧需要酒精灯、坩埚、三脚架和泥三角等,A正确;

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需要玻璃棒和烧杯,B正确;

过滤需要烧杯、漏斗和玻璃棒,不需要泥三角,C错误;

检验Fe3+一般用KSCN溶液,因此需要试管、胶头滴管和KSCN溶液,D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SO4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

B.将1mol/L的NaCl溶液保存在容量瓶中

C.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垫石棉网,以防仪器炸裂

D.用pH试纸检验某溶液的酸碱性时,一定要先用蒸馏水湿润

答案 A

解析 为了防止FeSO4被氧化,则应将FeSO4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A正确;

容量瓶不能长时间保存试剂,B错误;

有些玻璃仪器加热时不需要垫石棉网,例如试管等,C错误;

用pH试纸检验某溶液的酸碱性时,不能先用蒸馏水湿润,D错误。

题组二仪器的组合应用

3.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实验室用乙醇制备乙烯,应将溶液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温度计应插入溶液中测量液体的温度,A错误;

酯化反应中,玻璃导管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容易引起倒吸,B错误;

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需要加热,C错误。

4.下列选项中,利用相关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够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选项

实验器材

相应实验

A

试管、铁架台、导管

乙酸乙酯的制备

B

锥形瓶、漏斗、双孔塞、导管、带火星的木条、药匙

检验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

5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天平

配制500Ml

1.00mol/LNaCl溶液

D

三脚架、坩埚、酒精灯、坩埚钳

钠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 B

解析 制备乙酸乙酯需要加热,缺少酒精灯,不能完成实验,A错误;

MnO2作催化剂,加速H2O2的分解,所给器材能够完成实验,B正确;

缺少胶头滴管,C错误;

缺少泥三角,D错误。

托盘天平称量时“物码放反”后称量的物质的实际质量。

托盘天平:

m(右盘)+m(砝码)+m(游码)=m(左盘)+m(物体)。

如:

药品:

9.6克=9克(砝码)+0.6克(游码)。

物码放反后可依据上述关系求出m(砝码)=m(物体)+m(游码)。

即:

9克(砝码)=8.4克(药品)+0.6克(游码)。

考点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原则

粉状不沾壁,块状防掉底,液体防污染,标签防腐蚀。

(2)药品取用三忌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不得品尝药品的味道。

(3)药品用量

若无说明,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通常取出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防污染;

也不要丢弃,应放在指定容器内。

(4)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取用块状和大颗粒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固体放在试管口,倾斜试管使固体缓慢往下滑落至管底。

(5)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倒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

向容量瓶、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2.仪器的洗涤

(1)洗净的标准:

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凝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常见残留物的洗涤

待清洗仪器

污物

清洗试剂

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

MnO2

浓盐酸并加热

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酒精

长期存放FeCl3溶液的试剂瓶

Fe(OH)3

稀盐酸

长期存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CaCO3

做过银镜实验的试管

稀硝酸

做过油脂实验的试管

油污

NaOH或热纯碱溶液

做过硫实验的试管

二硫化碳或热的NaOH溶液

做过苯酚实验的烧瓶

苯酚

NaOH溶液或酒精 

3.试纸的使用

(1)类型及作用

——定性检验碱性溶液

——定性检验酸性溶液

——定量、定性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检验Cl2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

——检验SO2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2)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②检验气体:

一般先将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出气口,观察颜色的变化。

(3)注意事项

4.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一般在烧杯或试管里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研细、搅拌、振荡或加热等措施,但FeCl3、AlCl3等易水解的固体溶解时不能加热。

(2)液体的稀释

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体积待溶解的液体和溶剂,然后先后加入烧杯中搅拌稀释。

但对于稀释放热较多的液体,往往先加入密度较小的液体,再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密度较大的液体,边加入边搅拌。

如浓H2SO4稀释时是把浓H2SO4沿烧杯内壁慢慢加入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气体的溶解

①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如图a所示装置。

②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用如图b所示装置,以防止产生倒吸的现象。

5.物质的加热

(1)固体的加热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②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2)液体的加热

①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擦干,以免炸裂试管;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中上部,管口向上倾斜,不得对人,以防液体沸腾时溅出烫伤人。

②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3)加热的方式

加热方式

适用范围

直接加热

瓷质、金属质或小而薄的玻璃仪器(如试管)等

隔石棉网加热

较大的玻璃反应器(如烧杯、烧瓶等)

浴热(水浴、油浴、砂浴等)

①需严格控制温度的(如硝基苯的制备)

②需反应混合液静止的(如银镜反应)

③蒸馏沸点差较小的混合液

6.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方法

微热法

液差法

气压法

原理

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使气体膨胀

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强

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

图示

具体操作

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烧瓶

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胶管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

塞紧橡胶塞,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水

现象说明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

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再改变

一段时间后,液滴不能滴下

7.洗涤沉淀的方法

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刚好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滤出,重复2~3次。

(1)化学实验中应该记住的几个数据

①酸碱指示剂的用量一般在2~3滴。

不宜多加,否则会造成较大误差。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玻璃棒要洗涤2~3次;

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一般加到距离刻度线1~2cm处,再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③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

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在水浴的水中。

④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变色后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即可判定为滴定终点。

(2)化学实验中的几个标志

①沉淀完全的标志:

继续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沉淀剂,无沉淀生成。

②沉淀洗净的标志:

取最后一次洗涤滤出液,检测被洗去离子时无现象。

(3)一些特殊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

①抽气法或吹气法

图A: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气压法的拓展)

图B:

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液差法的拓展)

②分段法

较复杂的实验装置检验气密性时,可分段检查,方法多是常用方法的组合。

如下图装置,可分别关闭K1、K2,分段检查。

③如图,连接好仪器,向乙管中注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片刻,若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表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

(1)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

(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3)做钠盐溶液的焰色反应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4)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5)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6)用50mL量筒量取5.4mL98%的浓硫酸(密度1.84g·

mL-1),然后加水到50mL,配得2mol·

L-1的硫酸50mL。

题组一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1.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加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试剂B

湿润试纸A

现象

结论

碘水

淀粉试纸

变蓝

碘具有氧化性

浓氨水,生石灰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

Na2SO3,硫酸

品红试纸

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Cu,浓硝酸

淀粉KI试纸

NO2为酸性气体

解析 淀粉遇I2变蓝是I2的特性,而不体现氧化性,A错误;

NH3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错误;

NO2使淀粉KI试纸变蓝是因为NO2氧化KI生成了单质碘,体现了NO2的氧化性,D错误。

2.下列实验装置设计完全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解析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A错误;

氢氧化钠溶液应该用碱式滴定管盛装,B错误;

检验氨气应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C错误;

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过一段时间,长颈漏斗中水的液面不动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D正确。

题组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3.下列各装置,夹紧②、③、④中的弹簧夹,并作相关操作,会漏气的装置是(  )

A.对装置①,手移开后导管中水面与烧杯中水面相平

B.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

C.对装置③,长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D.对装置④,上移a管后,a、b两端液面形成一段稳定的高度差

解析 对装置①,手移开后导管中水面与烧杯水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否则导管中应形成一段水柱;

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否则长颈漏斗内液面会下降;

对装置③,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否则长导管内的液面会与集气瓶内的液面相平;

对装置④,上移a管后,a、b两端液面形成一段稳定的高度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

4.对于下列装置,不添加其他仪器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  )

解析 B项,可利用液差法:

夹紧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向试管内加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水柱,通过水柱是否变化即可检查;

C项,可利用微热法:

用手(或热毛巾)捂热试管,通过观察烧杯中有无气泡产生及导管中水柱是否变化即可检查;

D项,可利用抽气法:

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通过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即可检查。

考点3 化学试剂的存放及实验安全问题

1.常见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注:

标志中的数字为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的分类。

2.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金属钠、钾起火

用沙土盖灭

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

用湿抹布盖灭

浓碱液溅到皮肤上

用较多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

先用抹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3%~5%NaHCO3溶液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温度计水银球不慎碰破

先用胶头滴管吸回试剂瓶,再用硫粉覆盖

液溴、苯酚沾到皮肤上

用酒精擦洗

重金属盐中毒

喝大量豆浆、牛奶,并及时送医院

3.实验安全装置

(1)防倒吸装置

(2)防堵塞安全装置

(3)防污染安全装置

①实验室制取Cl2时,尾气的处理可采用b装置。

②制取CO时,尾气处理可采用a、c装置。

③制取H2时,是否需尾气处理?

需要。

若需要可采取a、c装置。

4.化学试剂的保存

(1)试剂瓶选用的四个要素

①瓶口:

固体药品存放于广口瓶,液体药品存放于细口瓶。

②瓶质:

与玻璃强烈反应的试剂(如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盛装。

③瓶塞:

强碱性溶液不可用玻璃塞的玻璃试剂瓶来盛装,可用橡胶塞。

强氧化性试剂不可用橡胶塞的试剂瓶。

④瓶色:

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

(2)特殊试剂存放的“十防范”

保存依据

保存方法

典型实例

防氧化

①密封或用后立即盖好

②加入还原剂

③隔绝空气

①Na2SO3固体、Na2S、KI溶液等用后立即盖好

②FeSO4溶液中加少量铁屑

③K、Na保存在煤油里,白磷保存在冷水中,Li保存在石蜡里

防潮解(或与水反应,或吸水)

密封保存

NaOH、CaCl2、CuSO4、P2O5等固体,浓硫酸等

防与CO2反应

密封保存,减少露置时间

NaOH、Na2CO3溶液、石灰水、Na2O2固体等

防挥发

①密封,置于阴凉处

②液封

①浓盐酸、浓氨水等置于阴凉处

②液溴加水封

防燃烧

置于阴凉处,不与氧化剂混合贮存,严禁火种

苯、汽油、酒精等

防分解

保存在棕色瓶中,置于阴凉处

浓硝酸、KMnO4、AgNO3溶液等

防水解

加入酸(碱)抑制水解

FeCl3溶液中加盐酸

防腐蚀

①能腐蚀橡胶的物质用玻璃塞或塑料盖

②能腐蚀玻璃的物质用塑料容器

①浓硝酸、KMnO4溶液、氯水、溴水等腐蚀橡胶,汽油、苯、CCl4等能使橡胶溶胀

②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防黏结

碱性溶液用橡皮塞

NaOH、Na2CO3、Na2SiO3溶液等

防变质

现配现用

银氨溶液、氯水等

(1)实验室操作五防

①防爆炸: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C2H2、C2H4)或用CO、H2还原Fe2O3、CuO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

配制硫酸的水溶液时,要将密度大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

加热液体混合物时要加沸石。

③防失火:

实验室中的可燃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

④防中毒:

制取有毒气体(如Cl2、CO、SO2、H2S、NO2、NO等)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⑤防倒吸:

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吸收溶解度较大气体时,要注意熄灭酒精灯前先将导管从液体中拿出。

(2)广口瓶的多种用途

如图由广口瓶和橡胶塞及导管组成的装置有以下用途:

①收集气体

②洗气瓶

(3)球形干燥管的创新用途

(4)用下列一些实验装置制气体时能做到“随关随停”“随开随用”

(5)测量气体体积装置

(6)冷凝装置

(1)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时,必须尽可能收集,并深埋处理。

(2)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

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3)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NaOH溶液。

(4)实验室装有白磷的试剂瓶应贴上标签:

,做完实验后,剩余的白磷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弃。

(5)实验室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6)实验室用图2所示的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题组一 试剂的保存

1.读下列药品标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解析 氯水可氧化橡胶,应使用玻璃塞的细口瓶盛装,A错;

易燃物品不能与氧化剂混放,B正确;

NaHCO3受热易分解为Na2CO3、CO2和H2O,C正确;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D正确。

2.下列有关药品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保存液溴、白磷要用水液封

B.新制氯水、硝酸银溶液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Li、Na、K要保存在煤油中

D.苏打溶液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解析 白磷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液溴易挥发,所以均要用液封法保存,A正确;

HClO、AgNO3见光易分解,所以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B正确;

Li的密度比煤油小,应保存在石蜡中,C错误;

苏打溶液显碱性,应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D正确。

题组二化学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

3.在化学实验中必须注意安全,以下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①在点燃H2、CO、CH4等易燃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②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③浓碱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 ⑤点燃添满酒精的酒精灯 ⑥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A.⑤⑥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⑥D.全部

解析 ①不纯的气体燃烧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易燃气体点燃前应检验纯度,故正确;

②浓硫酸密度大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故正确;

③浓碱液具有碱性,能腐蚀皮肤,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正确;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⑤装满酒精的酒精灯容易洒出引起燃烧,为了使酒精灯正常燃烧,酒精的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故错误;

⑥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故正确。

4.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后通氢气

B.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干布拭去浓硫酸,然后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C.实验室做钠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废液缸中

D.用如图装置制氨水

解析 A项,易发生爆炸;

C项,余下的钠可放回原试剂瓶,投入废液缸易发生危险;

D项,易发生倒吸。

题组三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装置甲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B.可用装置乙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可用装置丙从海水中蒸馏得到淡水

D.可用装置丁把胶体粒子从分散系中分离出来

解析 A项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不同,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B项中汽油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C项中海水蒸馏可以得到淡水;

D项中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