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329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甘肃省各项指标标准化值的比较分析(2005年)

标准化值为1代表全国的平均水平,0为最低水平,值越高代表该指标所代表的发展程度越高。

从图1可以看出,把具体指标标准化后,甘肃省有2项指标大于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和第三产业比重标准化值最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包括人均GDP,从业人员比例和单位面积公路里程。

其中甘肃省的人均GDP标准化值为0.2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业人员比例标准化值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属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

单位面积公路里程标准化值为0.1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中也仅高于西藏,青海与新疆。

总体来看,甘肃省的基础指标比较落后。

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结构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结构层次。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经济结构的层次。

甘肃省的第三产业比重标准化值为1.03,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这为甘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城市化比重标准化值为0.1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速度指标:

甘肃省的经济速度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处于劣势,2005年GDP增长率的标准化值为0.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达到了11.37%。

效率指标:

效率指标包括单位能源GDP,单位用水GDP和投资弹性系数。

其中,单位能源GDP标准化值为0.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单位用水GDP标准化值为0.2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甘肃省在节水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这个指标仍然位于落后水平。

 一、区域发展差距现状

  从甘肃14个市州看,兰州市和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一)经济总量。

兰州市经济总量最大。

2007年,兰州市贡献了全省近1/3的GDP,其他13个市州的贡献率都在10%以下;

其中嘉峪关、临夏、定西、甘南、陇南等5市州的贡献率均不足5%。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在全省14个市州中嘉峪关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58856元;

定西市最低,为3418元,嘉峪关是定西市的近17倍。

  (三)城乡收入。

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13442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仅为5873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2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的是嘉峪关市,为5836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为1595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3.7倍。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财力贡献。

2007年,兰州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5亿元,贡献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4。

武威、定西、临夏、甘南等四市州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均在2%以下。

市州财力贡献能力差距悬殊。

  (五)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财政收入差距悬殊。

2007年嘉峪关市最高,人均为2733元。

定西市最低,人均仅为111元,嘉峪关是定西的近25倍。

  (六)工业化进程。

据相关研究表明,嘉峪关市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

而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市则刚完成前工业化阶段,步入工业化初期。

同时,在14个市州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有8个市州,占总数的57.14%。

  二、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差距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主要从自然区位因素、经济结构因素、市场化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因素等五大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是造成甘肃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原因。

在甘肃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兰州市,其作为省会城市,地理条件优越,技术、人才、信息密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全省人才、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而金昌、酒泉、庆阳等地则依托资源优势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河西地区地势平坦,农村经济发达,特色农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反,在甘肃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陇南、定西、临夏等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长期以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

  

(二)经济结构因素。

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此我们选取了非农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非国有工业经济比重等4项结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区域的大多数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区域的大多数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区域要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三)市场化因素。

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

市场化程度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在多大范围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化进程的差距表明了各区域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而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关数据反映,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等地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发育程度较好。

而临夏、定西、甘南等地经济相对封闭,市场化进程滞后。

这说明由市场化引起的差异是影响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资本因素。

甘肃区域受教育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兰州和河西地区的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的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而甘肃南部地区的天水、陇南、临夏则较低;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的质量的体现,其虽然不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却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甘肃人力资本在质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甘肃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社会因素。

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区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数量布局、城市规模大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缩小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根据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确定将兰州经济区和河西经济区作为甘肃省重点发展区域。

兰州经济区是甘肃省经济核心区,要充分发挥其区位、资产存量优势及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密集优势,以高新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强化省会城市兰州的经济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

河西地区应继续贯彻落实再造河西战略的各项措施,以城市经济区为核心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新材料研制和旅游业为突破口,积极建设高科技型、外向型、加工主导型的河西经济长廊,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甘肃东部地区,将天水作为甘肃东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天水的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和旅游业,使其成为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

甘肃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正逐步形成。

农业上,河西地区的制种业、中东部地区的马铃薯、中药材、果品、小杂粮、花卉等具有相对优势,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激励政策,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集团;

工业上,大力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石化、有色、黑色等优势产业,在规模和深加工上下功夫。

对机械、电子、食品等竞争性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把研发基地建在沿海中心城市,本地仅承担生产,同时,要积极与国内外资本、技术联合,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来解决农业后续发展能力,使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下降的同时,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

积极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结构节能、降耗和治污。

  (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提高经济欠发达区域和经济落后区域的人口素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一,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

为教育发展积累充足的资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建立地方性教育发展基金制度,为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满足地方教育不断扩大的需要,教育发展基金的筹集可采取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出资、个人捐款相结合的办法。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工作。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努力挖掘出现有教育资源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加快县域脱贫步伐。

甘肃是一个贫困人口大省,贫困县数量较多。

这些贫困县主要集中分布在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经济落后区域。

目前,解决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实际出发,加快贫困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

二是加大国家、省两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改善贫困县的基本医疗水平,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

四是充分发挥贫困县区周围经济极点的辐射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一、进一步理清甘肃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决定其经济演化的阶段和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高低。

  2001年,甘肃省GDP为1072.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为19.3%,第二产业占44.9%,第三产业占35.8%。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9.55%,第二产业占18.46%,第三产业占21.99%。

截至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14.6%、46.3%和39.1%,其中工业比重由2001年的30%提高到39.7%。

就是说甘肃省的劳动力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一三二”型,而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可以看出甘肃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但却容纳了近60%的就业人口,这必然导致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农业人均配备的资本严重低于其他产业,造成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出现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这表明甘肃省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也表现出产业结构演进的迟滞,同时隐含着“虚高度化”的因素。

  预计2020年我省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要继续下降;

第二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的比重都不会有多少增长;

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人数都将增加。

  因此,我省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立足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现代农业的升级,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建设新型的生态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要求分层次推进。

同时提高畜牧业比重。

  在我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风电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医药工业、建材轻纺等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重塑竞争平台,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促进现有产业由条块分割向集约整合的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理清甘肃经济的驱动模式

  我省现已建立了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

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工作还是缺乏原始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尤其是官、产、学、研、介、资一体化的自主创新道路。

  甘肃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尽快从传统的、落后的资源驱动模式中走出来,向资本积累,尤其是向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知识财富的驱动模式转变。

  发展集约特色现代农业的实践表明:

种一亩瓜相当于种16亩粮,种一亩菜相当于种30亩粮,种一亩花相当于种100亩粮。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省要认真探讨农民增收新模式,尤其是要鼓励河流域的农民,要彻底走出通过传统的增产粮食的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而要把农民增收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放在园式、棚式等内涵性规模生产上。

  三、进一步理清甘肃的生态安全

  节约用水和治理荒漠化始终是甘肃生态安全问题的两个关键词。

我省恶劣的生态环境是直接导致高贫困面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将直接延缓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当前要积极推动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陇南山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

  同时,对我省一些荒漠化程度比较高、植被比较差的农村地方,可以提出以“农民庄前屋后”、“旅游景点”、“城乡接合部”为绿化圈,以河流域沿线、公路沿线为绿化带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这样才能有利于以点带面、以线串点,整体推进欠账较多的农村生态建设。

要尽快出台“多开发地面水利用率、少开采地下水”的标本兼治的科学用水政策和法规。

不然像现在在河西一带自由的开采水,长此以往下去,就会断送地下水循环的脉络,使仅有的地貌植被生态将会更加恶性循环。

  我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标范区,要抓住水、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解决资源环境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导模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战略途径来研究规划,并付诸实施。

  四、进一步理清“一中心两翼”三大区域板块增长极与相邻市州合作共赢的原则

  研究甘肃“四抓三支撑”视野下的“十六字区域发展战略”,在概念的理解上,需要进一步明确:

这里的中心概念,首先是以省会为概念的一种空间要素集合,如果把中心带动理解成兰州市和白银市两市本身怎么办?

那就是一种片面性、简单化的狭隘认识。

假如没有市概念之外的西固石化、雁滩物流、主城区的科研院所、交通枢纽等,就会失去中心的概念。

  这里的两翼概念,不能单纯地理解成两个翅膀,如果理解成像鸟的两个自然翅膀、像飞机的两个机械翅膀,那就很难实现两翼起飞的愿望。

因此,应把“两翼起飞”理解为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基本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心两翼”的三大板块,就是甘肃区域发展方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是甘肃区域发展方略的一个路线图。

除此而外,就是相邻的、周边的市州,从各自比较优势出发,要坚持“宜中心则中心、宜两翼则两翼、宜综合则综合”的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切忌用简单意义上的对接联合替代具有内在本质意义上的有机性联合

  五、进一步理清论证分析构架兰州、银川、西宁这三个省会中心性城市一体化互补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从2008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情况看,西部省会城市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西宁和银川的中心性指数为负值,排序分别是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

那么,在全球强强联盟竞争的时代条件下,在全国已经步入到经济圈整体竞争时代的背景下,探讨兰州对接西宁及银川的合作方略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如果能够把这个“三省会中心城市”一体化互补发展战略提出来,并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那对于甘、宁、青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一、《2010—2011年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编写说明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全省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及时解决新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同时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这一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积极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得到及时抑制和化解,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国民经济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总体形势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2010-2011年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突出了一个主题,这就是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

全书由总论、行业篇、专题篇三个部分17个专题组成。

内容上基本覆盖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及重点行业,同时根据宏观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行了适度调整。

首先是鉴于国务院将甘肃省列为唯一一个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从而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蓝皮书首次建立全面系统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相对西部十省区的发展水平及甘肃省2005—2009年循环经济历史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

其次在延续去年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对甘肃投资与经营环境的问卷调查,对全省及各市州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入分析,作出更加科学的评估;

第三是在专题篇中,针对国家近一两年来颁布实施的各项协调区域发展政策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的跟踪调查,增设了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如何发展“通道经济”和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专题。

二、《2010—2011年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1.2010年甘肃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整体趋稳向好;

二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运行活力逐步增强。

2.科学定量评估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从宏观层面、相对发展水平和历史发展水平三方面,应用主、客观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相对西部五省区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对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年度指数化量化评估。

评估表明:

2009年甘肃省循环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得分为40.70分(70分制),列西部11省区第6位,处于西部省区整体中游水平;

2009年,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年度指数总得分为145.83分,较2005年(“十五”末)增长45.83分、较2008年(上年)增长10.42分;

2005—2009年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保持逐年稳步向上的良好发展趋势,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水平得分、循环经济资源绩效水平得分、循环经济环境质量水平得分总体上表现出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协调一致、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

3.科学定量评估甘肃省及各地区投资环境

从全省看,2009年,甘肃省投资环境总得分为146.65分,较2005年(“十五”末期)得分增长了46.65分、较2008年得分增长了5.83分,表明甘肃省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各地区的投资环境看,大体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地区为投资环境相对较优地区,包括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其投资环境显著优于省内其他地区,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上;

第二类地区为投资环境相对良好地区,包括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平凉市、庆阳市、张掖市和白银市,综合得分在50一60分之间;

第三类地区为投资环境相对中等地区,包括陇南市、甘南州、定西市和临夏州,综合得分在45一50分之间;

第四类地区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地区,综合得分在39一45分之间,投资环境相对较为薄弱。

从全国范围比较,我省及各市州投资环境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几点建议

1.增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多管齐下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必须建立农产品价格合理调控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落实扶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稳定农资价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和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在市场调控干预上,继续做好重点商品的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居住、医疗服务、交通运输等价格动态,加强对价格运行的监测。

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储备和做好应对预案,防范供求关系逆转;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特别是要考虑对低收入群体进行适当补贴,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致因价格改革而降低。

2.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千方百计保证投资对经济的积极拉动。

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期,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为抓手,加大投资,强化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推动投资实现由政府性投资为主转向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的社会和企业投资为主、由以民生项目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为主转向以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为主、由本地投资为主转向以外来投资和本地投资共同推进的三个转变。

从投资分布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加强和支持以张掖、武威、酒泉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投资建设,增强定西、天水、陇南的特色农业产业投资,支持临夏、甘南等农、林、牧业等的投资建设,促进第一产业投资加快步伐。

在加大传统工业行业升级改造的投资力度上,做好嘉峪关、金昌、白银等工业化城市的投资规划,加大项目储备,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和增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能力,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改善工业化城市投资的单一性。

同时,突出兰州、天水等中心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投资,合理延伸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城市周边的拓展,缓解住房、水资源和公共环境压力,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确定与资源、能源型投资相配套的工业发展结构。

3.突出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方面,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加强预警监控,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密切监控全省能耗及电力消费运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用电量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临时停产、限产和设备检修、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暂缓新上高耗能项目的投产。

4.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障,探索建立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特别突出各类民生工程,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各项社会保障的城乡全覆盖、为民办实事等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甘肃国土面积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