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369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骨科护理常规文档格式.docx

2.若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应观察出血时间及出血量,判断石膏表面血迹是否扩大,如发现血迹边缘不断扩大,应报告医生。

(四)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加强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及固定部位的肌肉等长舒缩活动。

定时翻身,患肢置功能位;

病情允许时,适度下床活动。

三、牵引术护理

(一)牵引的定义

牵引术是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力达到整复和维持复位,包括皮牵引和骨牵引。

(二)一般护理

1.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2.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加强肢端血液循环观察,重视病人的主诉;

及时检查有无局部包扎过紧、牵引重量过大等所至的血液循环障碍,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发现相应临床征象,及时汇报处理。

3.保持有效牵引。

皮牵引时,注意防止牵引套松散、脱落。

骨牵引时,注意定期拧紧牵引弓的螺母,防止脱落。

牵引时,应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保持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

牵引治疗期间,必须保持正确的体位,明确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得擅自改变体位,达到有效牵引。

牵引重量不得随意增减,不可随意放松牵引绳。

4.预防并发症。

预防压疮:

骨突部位经常按摩,并保持皮肤、床单位整洁、干燥。

预防牵引针眼感染:

钉孔处每日滴75%酒精两次,避免牵引针滑动。

预防关节僵直:

应鼓励病人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关节活动和按摩等。

预防足下垂:

下肢牵引时,在膝外侧垫棉垫,防止压迫腓总神经,加强足部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预防坠积性肺炎:

定期翻身、排背、促进排痰。

预防便秘:

适量食用水果,合理饮食,腹部环形按摩等。

1.坚持功能锻炼。

2.保持牵引的有效性。

3.做好出院指导。

四、小夹板固定护理

利用与肢体外形相适应的特殊夹板,配以薄软的衬垫,外侧给予绷带包扎形成2处-3处着力点,可以固定骨折部位,防止移位。

(一)一般护理

1.执行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

3.选择合适的夹板及内衬。

(二)夹板固定后护理

1.夹板和内衬不可随意移动或消除。

2.绷带捆扎松紧合适,一般以围绕两周,上下活动1cm为宜。

活结打在外侧或离开伤口。

3.复位外固定后搬运肢体,应充分给予支托,保持局部固定不移位。

上肢要用前臂吊带托起,悬吊在胸前。

4.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发现肢端皮肤苍白或青紫,温度下降,脉搏减弱或消失,剧烈疼痛或指、趾麻木,活动障碍时,应立即放松绷带,重新检查处理。

5.复位后患肢肿胀,应每日调整放松绷带,复位4天后肿胀开始消退,须每日调整收紧绷带。

6.抬高患肢,以助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及疼痛。

7.注意倾听病人主诉,避免因纸垫移位或包扎过紧造成局部压迫性溃疡或坏死。

8.鼓励病人进行固定以外关节和固定以内肌肉的活动,避免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即肌肉静止位收缩等,动作要轻柔,辅助按摩。

2.上肢夹板固定第1周,嘱病人握拳和进行背肌收缩;

第2周握拳同时做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第3周开始加做肩部的前屈、后伸活动。

3.下肢固定者,第1周做踝关节、足趾伸屈活动;

第2周开始进行膝关节伸屈;

第3周加做膝关节活动;

第4周~6周,骨折基本稳定,可柱拐下地活动,但不可负重。

4.一般上肢固定6周~8周,下肢固定8周~10周,要及时复诊。

五、骨折护理

骨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称骨折。

1.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病人主诉,理解、同情病人感受,与病人一起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及不适,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的因素,满足患者卧床期间生活需要。

2.饮食:

给予骨质愈合所需的营养需要。

(二)专科护理

1.密切观察患肢感觉、活动、皮温、血运等情况。

2.如有疼痛,查明原因及时给予处理。

3.注意外固定处的松紧,应及时调整。

4.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肿胀。

5.外固定期间应注意未被固定关节的活动,解除外固定后再行整个肢体的活动。

6.预防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1.环境应安静舒适并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方便。

2.讲解疼痛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3.说明外固定的意义,抬高患肢的目的。

4.介绍功能锻炼的意义,以取得配合,并教其正确的方法。

5.做好饮食指导。

六、锁骨骨折护理

锁骨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好发于锁骨中外1/3处。

成人多为短斜骨折,儿童多为青枝骨折。

直接暴力可以引起粉碎性骨折,但较少见。

(一)保守疗法护理

2.复位后保持有效固定,不能压迫太紧,尽量卧床休息。

3.去枕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骨间垫一窄枕以便两肩后伸、外展。

4.了解疼痛的性质,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

5.观察有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

6.给病人以精神安慰,减轻其焦虑心理。

7.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适时功能锻炼的方法。

(二)手术治疗

1.术前护理:

(1)执行骨科术前护理常规。

(2)保持有效固定。

2.术后护理:

(1)执行骨科术后护理常规。

(2)用“8”字带固定者,须注意保持有效固定,不能压迫太紧,尽量卧床休息。

(3)观察切口渗出情况。

(4)观察患侧上肢有无感觉、运动障碍,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汇报。

(5)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适时功能锻炼的方法。

1.局部固定后应保持挺胸提肩姿势,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各种活动,并叮嘱练习肩关节外展、后伸,如做挺胸、双手叉腰动作。

除了必须以卧位保持复位和固定的病人外,均可下地活动,但要禁忌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

2.解除外固定后,开始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

首先分别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的动作,重点练习薄弱方面,如肩前屈。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

然后进行多个方面的综合练习,如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做划船动作等。

七、四肢骨折手术护理

常见的四肢骨折有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尺、桡骨干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区骨折,股骨髁骨折,胫腓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等。

(一)术前护理

1.执行骨科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取得配合。

2.采取合适的体位,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

股骨颈骨折者,应保持肢体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因髋关节内收、外旋造成髋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者保持患肢外展、抬高位;

长期肢体固定及关节内骨折,应置患肢于功能位。

3.若无禁忌症,应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主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4.及时调整夹板、绷带或石膏的松紧度,对疑有骨筋膜室综合症者,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减压处理。

5.严密观察四肢骨折病人肢端有无剧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等征象;

有无肢端甲床血液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动脉血供受阻现象。

对血液灌注不足的肢体,需防抬高患肢时过高加重缺血症状,严禁局部按摩、热敷、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6.观察伤口的渗血情况。

7.对长期卧床者,定时排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

协助病人定时翻身和按摩骨突处,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8.根据骨折愈合过程,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1.营养指导:

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营养素的供给。

2.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有计划和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1)胫腓骨骨折:

伤后早期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和趾间关节运动。

外固定期练习膝、踝关节活动,禁止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旋转大腿,以免影响骨折的稳定。

待除去外固定后,全面进行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2)肱骨干骨折:

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手指主动伸屈活动。

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者:

2周~3周后进行腕、肘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

4周~6周进行肩关节的旋转活动。

(3)肱骨髁上骨折:

伤后一周内开始进行练习握拳、伸指、伸腕活动。

(4)尺、桡关节双骨折:

进行功能锻炼时应避免骨折段再移位。

(5)Coles骨折:

复位内固定后即开始握拳,运动手指、掌指、肘关节及前臂主动舒缩,并逐渐进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转和屈伸活动。

至3周~4周解除固定后,两手掌相对练习腕背伸,两手背相对练习掌屈。

(6)股骨颈骨折;

按康复进程进行功能锻炼,正确使用拐杖及其他助行器,以防跌倒。

(7)股骨干骨折:

疼痛减轻后,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

3.定期复查,评估功能锻炼恢复情况。

八、关节脱位及损伤护理

在运动中关节面相互间的关系超出正常范围之外而不能自行复原时,即可形成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多见有:

肩锁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桡骨小头脱位、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一般多为先天性的。

(一)病情观察

1.石膏固定者,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若肢端出现肿胀、麻木、皮肤青紫、皮温降低及疼痛,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牵引病人应观察是否牵引有效,有无压迫神经症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二)常规护理

1.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协助医生及时复位,并向病人讲述复位后固定的重要性,防止习惯性脱位。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局部早期可冷敷,超过24小时局部热敷,以减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4.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肩关节:

①复位后用肩锁固定带患肢悬吊于胸前,疼痛肿胀减轻后,可指导患者用健侧手缓慢推动外展与内收活动,活动范围以不引起患肢疼痛为限。

②3周后指导病人进行弯腰、垂臂、甩肩锻炼。

病人弯腰90°

,患肢自然下垂,以肩为顶点做圆锥形环转运动,开始范围小逐渐扩大画环的范围。

③4周后指导病人做手指爬墙和高举摸顶锻炼,病人面对或侧身对墙而立,患手摸墙用手指交替向上爬直至肩关节上举完全正常。

手高举摸顶,是指患侧手触摸对侧肩胛骨,使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3)肘关节:

1固定期间可以做伸指握拳等锻炼,同时在外固定保护下做肩、腕关节的活动。

2外固定去除后,练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及肘关节的周围肌力。

锻炼时应注意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时应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禁忌粗暴,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从而加重肘关节僵硬。

(4)髋关节:

1复位后在皮牵引固定下行上肢及患肢踝关节活动

23日后,进行抬臀练习。

3去除皮牵引后,指导病人用双拐练习步行。

4由于髋关节脱位后有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因此患肢不能过早负重,最好观察3个月,经X线检查证实股骨头血运良好后方可弃拐步行。

(5)膝关节:

1石膏固定当日,疼痛减轻后开始练习足趾的活动。

2固定期间积极锻炼股四头肌舒缩。

3石膏去除后开始练习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

如主动屈伸有困难时应辅以外力锻炼,主要的方法有弓步压腿,扶床下蹲,负重伸膝等。

(四)健康教育

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防止关节功能障碍,避免发生再脱位,在关节复位数日后,就要开始适当的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活动和其他关节的主动运动。

九、手外科一般护理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要求,取得患者密切配合。

2.根据医嘱备齐各项常规检查单,如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B超、血管造影、心电图、X线片等。

3.手术野皮肤准备:

原则是超过手术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上。

4.手术前1天:

(1)根据医嘱做血型测定、备血,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

(2)手术前晚10时后禁食,12时后禁水。

5.手术日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并将病历及患肢X线片带入手术室。

1.按麻醉术后常规护理。

2.体位:

平卧位,患肢抬高20°

~30°

,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显微外科手术患者需绝对卧床10天~14天。

3.严密观察指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运动及切口渗血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4.按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扩血管药物,并观察药物反应。

5.如用石膏固定或用外固定支架者,按石膏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常规护理。

6.恢复期必须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尤其是肌腱损伤者,术后3天~4天后应立即进行伸屈指运动。

1.带石膏固定出院者应按期来院拆石膏。

2.带外固定支架出院者,遵医嘱随访,并注意保持钉孔的清洁和干燥。

3.按医嘱定时服药。

4.加强主动和被动运动,并逐渐加大运动幅度和量,直至手的功能恢复为止(肌腱损伤手术后,以主动锻炼为主;

周围神经损伤手术后,以被动锻炼为主)。

十、游离皮瓣移植术护理

手术后被动体位时间久,生活绝不能自理,要有心理准备。

2.协助做好各种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出凝血时间测定等。

3.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劝

戒烟。

4.手术野皮肤准备:

术前1天备皮,包括受区与供区皮肤。

5.术前1天,完成药物过敏试验及其它术前准备。

6.手术日晨按医嘱使用术前用药。

1.麻醉术后常规护理。

平卧14小时左右,患侧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

双下肢桥式交叉皮瓣应四周垫稳,搬动时,双下肢同时抬高,防止皮桥血管蒂撕脱。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期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局部观察:

遵医嘱局部使用烤灯照射,注意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并与健侧对比。

发现皮瓣血循环障碍,及时通知医生。

5.做好裸露部位的保暖,防止感冒及肺部感染发生。

6.预防皮肤感染:

保持创面清洁及床单干净。

7.正确进行皮温测定,并与健侧皮温相比较。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发布日期:

2009-9-1617:

27:

00 

点击次数:

2362次 

字体:

[大 

中 

小]

目标一:

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1、 

有足下垂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 

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

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

3、 

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 

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的辅助用具。

5、 

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 

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每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 

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

正确摆放病人技体功能位

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肩关节:

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肘关节:

屈伸90度

腕关节:

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

髋关节:

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15度

膝关节:

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

8、 

踝关节:

背屈90度

9、 

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

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能够准确采用AUTAR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

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四次,每次5-10分钟。

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的措施。

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运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

严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脱位

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小册子。

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中的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

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

90度。

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架/长杆辅助器/坐厕加高器。

按照《使用防跌到评估及措施单》中的内容,防跌到护理。

发现患者患髋突然出现弹响声、活动受限、双下肢不等长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单》中记录。

目标五:

保持有效的下肢骨牵引

建立骨牵引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单。

保证牵引绳在滑车内;

防止牵引架向一侧倾斜。

下肢牵引床尾摇高20~25cm度。

保持牵引绳要与患肢长轴长一直线。

牵引重量不能随意增减;

量要悬空,不能碰地上或床沿。

严防在转移体位时放松牵引。

严防棉被/衣物压放牵引绳。

发现牵引弓脱落、移开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并记录。

目标六:

防止断肢再植/皮瓣转移组织循环不良

有观察断肢再植/皮瓣转移组织血运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按照《断肢再植/皮瓣转移组织血运观察护理单》,准确评估断肢(指、趾)再植、皮瓣移植的患者。

保持室温24-28摄氏度。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

正确使用床托架,避免患肢受压。

严禁按摩与热敷患肢。

指导患者术后避免吸烟、喝咖啡、茶和可乐。

正确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30cm。

目标七:

及时发现膝关节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损伤

评估患者手术肢体的体位。

观察膝部绷带包扎松紧情况,以能伸入一指为宜。

按《外周血循环观察评估护理单》评估标准评估患肢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肢体肿胀情况并记录。

发现病人患肢足部不能背伸或背伸乏力,发现患肢小腿前外側伸肌及足背前、内側出现麻痹感等感觉障碍情况时马上报告手术医生。

准备好拆除伤口敷料及加压包扎绷带的准备。

组织护士学习腓总神经受压/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典型个案分享。

目标八:

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通畅

收治颈椎损伤前及颈椎手术前常规准备吸氧、吸痰装置。

教会病人深呼吸及正确咳痰方法。

颈椎术后24小时内每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有以下异常情况,马上报告医生:

引流量>

100ml/h,呈血性,持续3小时,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引流量术后12小时内突然减少,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提示有颈部切口血肿发生的可能。

在高级责任护士或专科护士指导下运用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呼吸功能观察护理单。

痰液粘稠度3度伴排痰困难、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病人、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或颈围增粗、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准备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套管、呼吸气囊等急救准备。

目标九:

提高脊柱骨折病人翻身的安全性

有脊柱专科翻身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请、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

翻身前有告知患者翻身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每2-4小时翻身一次或根据病人需要翻身。

有足够人力和使用正确的轴线翻身方法。

翻身前后放置好各种管道,保持管道通畅。

指导具有配合能力的病人全身放松,双手交叉放置胸前,双腿曲起。

翻身过程始终保持患者头、颈、肩、腰、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生理曲度。

翻身过程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询问舒适度。

10、 

翻身时为患者保暖,保护病人隐私并防止坠床。

11、 

翻身时为患者背部有翻身枕支持身体,两膝之间放有软枕并使双膝呈自然弯曲状。

12、 

准确记录翻身时间。

目标十:

正确使用助行器

根据《肘杖护理单》评估内容:

使用前评估双上肢肌力需达到四级、双下肢三级肌力以上。

正确调整助步器高度:

患者仰卧,双手放身旁,测量自尺骨茎突到脚后跟的距离再加2、5cm。

协助并指导患者正确离床:

关节置换患者从术側离床;

下肢骨折后、截瘫、不完全截瘫、下肢单側无力患者从健側离床。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

步行前站立在助行器中间,双足尖与扶手側脚架在同一水平线上;

行走时先向前移动助行器20cm,健側先迈步患肢后移动助行器中间。

制定助行器使用的护理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