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3988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

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

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全班学生分三大组:

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

实验完成后,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

讲解:

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

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

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蜡烛燃烧的原理]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

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

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

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

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2食盐和水泥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准备材料: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为了使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活动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

“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如下表)。

表格下方的空间尽可能留大一些,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探究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学生的整理和交流。

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

实验方法

现象

食盐

水泥

……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你采用了什么方法?

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初步认识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后,教师提出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教师也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在大量的事例面前,教师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

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在调动起学生的制作欲望后,展开自制胶水的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自己制作或与小组同学一起制作,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展示活动检验学生的制作成果。

·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课下继续探究的问题:

“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

学生交流课前观察的情况。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图片资料及特征,并按照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归纳出不同特征,归纳出共同特征。

作业设计自制一颗橡皮鸡蛋

教学反思:

3铁生锈

教学目标: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一块铁片、锈铁和一些铁锈,电路、磁铁和锤子

一、问题导入

1、老师直接用一截生锈的铁管直观展示。

师问:

这个铁管怎么样了?

对,生锈了。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道来探究铁生锈的现象。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铁生锈)

2、师:

请同学们来摸一摸这根铁管上的铁锈,有什么感觉呢?

和铁相比有什么不同?

颜色怎样?

师总结:

铁锈是一种疏松、黄褐色的物质。

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到了两种物质变化:

即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变化。

同学们,请想一想,铁生锈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呢?

那我们就来验证铁锈是不是属于新物质的变化。

(师准备一个磁铁,吸一吸铁锈以证明铁锈是一种新物质)

铁生锈是属于一种新物质的变化。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生活之中有哪些铁生锈的现象呢?

对,铁生锈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有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

(师播放课件中的视频)

二、猜想探究

1、过渡:

同学们,铁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

在上节课我们已进了猜想并且各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对比实验,通过一周的观察与记录,你们的实验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

在探究铁生锈的实验中,我们准备了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是铁钉所在的环境是:

水、空气、一半空气一半水;

(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

另一组是铁钉所在的环境是:

油、醋、碱、盐。

(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

到底铁钉在哪种环境中更容易生锈呢?

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怎样把你的实验情况汇报给大家听。

(此时,师板书:

容易生锈的环境;

不容易生锈的环境;

并投放放大字号的空表格;

然后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师可找生说说试试。

约留给学生5分钟。

2、学生汇报

师:

我们的对比实验相同条件是:

瓶子、铁钉,不同的是瓶内的物质。

那么我们分小组汇报。

汇报程序如下:

一组说:

我们小组选择的对比实验是铁钉所在环境为:

水、一半空气一半水、空气。

这一周的生锈情况是:

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

我们认为:

铁钉在……环境中容易(或不容易)生锈。

哪个小组还做了这个实验呢?

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哪个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3、总结

看板书,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铁容易生锈的环境下,共同的条件是什么?

(师板书:

水、空气)铁生锈必备的条件是水和空气同时存在。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生说)师解释(先指“水和空气”的板书,再指“不容易生锈的物质”,最后指“不容易生锈的环境”):

只要杜绝了铁生锈的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这些物质就不容易生锈。

再看不容易生锈的板书,师说:

这些物质都不提供生锈的必备条件,就不容易生锈。

三、知识运用

1、在生活中,人们根据铁生锈的这个特点,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防止了铁生锈,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猜一猜,这些生活中常见物品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防止它生锈的呢?

认识到:

涂油、加瓷、镀铬、喷漆等方法,隔绝了水和空气。

另外,还有一些简单而便行的方法:

擦拭菜刀、把东西放在干燥的环境下。

2、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里,教室里,校园里有哪些地方容易生锈的?

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告诉大家?

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再汇报。

3、同学们说了许多,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怎样防止铁生锈。

师出示视频。

四、拓展延伸

铁生锈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铁生锈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请同学们课下研究一下铁生锈的利与弊。

我们下节课再作交流。

请同学们保存好自己的科学记录本,并且科学地处理自己的实验器材,不要乱抛弃,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习惯。

4.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2、懂得青春期如何加强卫生保健。

3、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二.活动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还需要学生查阅自己上学以来的体检表。

除了本课要求学生准备的材料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安排更多的准备项目,只有准备充分了,学生才能在课上进行充分的表达与交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1.活动一:

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分析研究体检表上的项目时,应提示学生分项进行研究。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其他同学身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交流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们的身体变化情况,还可以列举大家熟悉的人,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与思考。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后面分类整理活动的开展。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交流的材料根据年龄段进行分类整理。

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应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

这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连续过程。

对于人一生的分期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分法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不同分法也会有区别。

2.活动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体发育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体检表上记录的数据说说,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绘成图形进行分析研究。

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整理和绘图的方法,在指导绘图时,可以先具体指导学生绘制条形图,而对于曲线图可以放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这一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除了研究身高、体重,还可以研究胸围、肺活量等方面。

除了用条形图和曲线图,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的图表来研究。

在学生绘图研究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表达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出研究结论。

3.活动三:

对于青春期注意卫生保健的教学,要认真组织好讨论活动,要引导学生从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与睡眠及多与别人交流沟通等多个角度充分表达观点,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形成一些共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及时给予肯定。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料卡,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一般年龄、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差别及身体变化特征等知识。

对于资料卡的使用要灵活,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也可以在讨论前先让学生阅读了解,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卡也仅是一个活动提示,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相关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将活动二和活动三合并为一个大活动,在活动前提出“我们从上学到现在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和“青春期如何搞好卫生保健”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研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和兴趣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回顾全课,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教科书中设计的几项活动仅是一些活动指向,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选择与本课研究内容相关的活动形式。

在小组充分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可以选出那些比较形象有趣的活动在全班展示,本活动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体验,努力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和兴趣性。

(三)布置课下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调查研究,如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询、请教专家等。

可以在适当时机让学生展示和交流。

但是对这部分也不宜要求太高,只要学生能采取多种方法去了解了,并从中有所收获,能产生一定的研究兴趣就可以了。

当然,拓展活动也可以设计其他的研究专题。

5细胞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3.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有条件的学校准备。

如果只有一台显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观察。

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

如果有多台显微镜,可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

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

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二)提出问题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

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

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三)猜想假设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四)制订方案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

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五)实施探究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

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2、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资料。

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

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讲。

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显微镜的用法。

汇报:

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

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六)展示交流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

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

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

(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

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

×

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二)、实施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

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

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

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3)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

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4)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

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

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2.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

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3.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

(或问:

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

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

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

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拓展创新:

 1.讲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提问:

(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讲述: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阶段,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6我像谁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

3、有关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1、游戏(肖像描述):

老师出示一个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个同学的肖像特征,并请其他同学猜猜这张照片中的同学是现在的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而其他同学的观察力好很强。

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

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我像谁”)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2)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3)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

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

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

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4)指出:

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5)多媒体出示课本26页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6)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

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7)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

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

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

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