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401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Word下载.docx

3、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有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5、质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事物渐进性过程的中断。

6、扬弃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的、不好的因素,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好的因素。

扬弃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

7、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它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是直观性、具体性,表面性。

8、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9、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10、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1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和方法,它的内容是生产力,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是生产方式。

12、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是客观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4、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5、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意识形式。

16、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二者的矛盾统一体。

17、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都有使用价值。

18、价值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19、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0、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1、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定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它决定同种商品的价值量。

23、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4、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

25、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26、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循环。

资本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27、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8、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幷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资本集中不会增大资本的总额,不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29、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0、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的内容有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此回答不同,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世界“可知否”问题,对此回答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四、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而联系中根本性的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对立统一或者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和量、质变和量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肯定和否定、曲折和前进及每对范畴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内外部矛盾,认识了事物内部矛盾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中矛盾分析方法就成为根本方法。

6、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关系理解基础上的。

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就是扬弃。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内部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9、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根本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也就是相对真理,也有两层含义:

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有局限性,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和某一领域的正确反映;

任何真理在深度上都有局限性,都是对某一领域的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2)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相对真理都包含者绝对真理的成分,永远不会被推翻;

在绝对之中有相对,一切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统一: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精神条件的总和。

联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客观来源和基础;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就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形式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就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而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个劳动过程。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实质、定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表明,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

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二者却经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商品价格,固然以价值为基础,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只有当供求平衡时,价格才同价值相一致,这是少有的偶然的现象。

而经常存在的情况是供求不平衡。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

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

就是说,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用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用公式表示:

m'

=m/v.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论述题

1、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在诸多的矛盾体系中每一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在性质、地位、作用上各有其特点。

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相互联结、相互依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

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就是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性。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信仰,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又具有特殊性。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些合起来。

各国的情况不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各个领域中进行改革和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包含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

1)生产方式即劳动方式,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全部社会机体的“血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抽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体系。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社会机体中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根源于生产方式,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方式所制约。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形态也必然发生更替,形态的演变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决定的。

4)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分析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具体情况而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

中国的国情同其他国家不同,13亿人口,如果经济不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那将是一场灾难。

为此,邓小平为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康水平。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经济连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

现在,党中央又带领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更要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

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富裕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全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地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3、联系实际阐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1)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而高于价值;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超额利润,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可获得较多的收入。

相反,条件差、水平低的生产者,个别劳动耗费大,却按社会价值出售,不仅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或破产。

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发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