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439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docWord下载.docx

批准公司重大危险源汇总表。

5.2公司主管安全负责人:

批准公司危险源汇总表。

5.3安全技术部:

负责监督管理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活动,并

编制重大危险源、危险源汇总表。

5.4各部门:

组织实施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

工作。

6危险源辨识

6.1一般规定

6.1.1重大危险源辦识对象及围;

(1)施工作业活动类:

明挖施工,洞挖施工,石方爆破,填筑工程,灌浆工程,斜井整井开挖,地质缺陷处理,砂石料生产,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及机电设备安装,建筑物拆除等。

(2)大型设备类;

通勤车辆,大型施工设备等。

(3)设施、场所类:

存弃渣场,爆破器材库,油库油罐区。

材料设备仓库,供水系统、供风系统、供电系统,金属结构厂、转轮厂、修理厂及钢筋厂等金属结构制作场所,道路、桥梁、隧洞等。

(4)危险环境类:

不良地质地段,潜在滑坡区,超标准洪水、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及有毒化学品泄漏环境等。

(5)其他。

6.1.2重大危险源辨识,按区域宜划分为:

生产、施工作业区,物质

仓储区,生活、办公区。

6.2生产、施工作业区

6.2.1生产、施工作业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

作业活动的危险特性、

作业持续时间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

6.2.2生产、施工作业区的危险作业条件出现以下情况时,宜列入

重大危险源重点评价对象进行辨识:

(1)施工作业活动类

l)明挖施工:

开挖深度大于4m的深基坑作业;

深度虽未超过4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极其复杂的深基坑作业;

土方边坡高度大于30m

或地质缺陷部位的开挖作业;

石方边坡高度大于50m或滑坡地段的

开挖作业;

堆遼高度大于10m的挖掘作业;

需在大于10m高排架上进

行的支护作业;

存在上下交叉的作业等。

2)洞挖施工:

断面大于20m2或单洞长度大于50m以及地质缺陷部位开挖;

不能及时支护的部位;

地应力大于20MPa或大于岩石强度的

1/5或埋深大于500m部位的作业;

未进行围岩稳定性监测;

可能存在

有毒、有害气体而又未进行浓度监测;

洞室临近相互贯通时的作业;

某一工作面爆破作业时,相邻洞室施工作业。

3)石方爆破:

一次装药量大于200kg的露天爆破作业或50kg的地下开挖爆破作业;

竖井、斜井开挖爆破作业;

多作业面同时爆破作业;

临近边坡的地下开挖爆破作业;

雷雨天气的露天爆破作业。

4)填筑工程:

截流工程;

围堰汛期运行。

5)灌浆工程:

采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

定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化学灌浆;

廊道灌浆。

6)斜井、坚井施工提升系统:

有天锚或地锚;

载人吊篮;

提升系统行

程大于20m。

7)砂石料生产:

堆场高度大于10m;

存在潜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料场下方有村庄;

料场处于高寒地区,经常性出现雨、雪、雾、冰冻等恶劣天气;

半成品及成品堆放库。

8)混凝土生产系统:

利用液氨系统制冷;

存在2MPa以上的高压系

统。

9)混凝土浇筑:

厂房顶板浇筑:

大型模板;

利用缆机或门机浇筑;

浇筑高度大于10m.

10)脚手架工程:

悬挑式胸手架;

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高度超过8m的承重式脚手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吊篮脚手架。

11)模板工程;

模板高度大于Sm。

12)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

超长、超高及超宽构件运输;

大型吊装作业;

施焊現场10m围,堆放氧气瓶、乙炔瓶、木材等易燃物质;

使用易爆、有毒和易腐蝕的危险化学品进行作业;

存在高空作业、

上下交叉作业等。

13)建筑物拆除工程:

围堰拆除工程;

混凝土拌和楼拆除;

采用爆破拆除时,D级及以上拆除工程;

采用机械拆除,拆除高度大于10m。

(2)大型设备类

1)通勤车辆:

运载30人以上的通勤车辆。

2)大型施工机械:

存在大风的区域作业;

设备运行围存在高压线;

型施工机械安装及拆卸。

(3)大型起重运输设备,两台及多台大型起重机械存在立体交叉作业;

存在大风的区域作业;

设备运行围存在高压线;

一次起吊重量大于

100t.

(3)设施、场所类

1)弃渣场:

渣场下方有生活或办公区。

2)供水系统:

水源地无监控;

利用液氯进行消毒和盐酸进行污水处理;

压力大于1.6MPa的压力管道;

高位水池;

处于汛期的聚房。

3)供风系统:

压风机、高压储气罐。

4)供电系统:

变电站、变压器以及洞的高压电缆。

5)金属结构加工厂:

乙炔临时超量存储;

氧气瓶与乙块瓶未隔离存放

等。

6)道路桥梁隧洞:

严寒及冰雪地区,存在大坡度、长距离下坡运输;

超长、超高、超寬构件运输等。

(4)其他。

6.2.3重大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宜列入重大危险源重点评价

对象。

6.2.4首次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列入重大危险源重点评

价对象进行辨识。

6.3物质仓储区

6.3.1物质仓储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是储存物质的危险特性、数量

及仓储条件。

6.3.2水电水利工程物质仓储区危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

(1)常用危险物质名称及临界量符合表6.3.2规定。

表6.3.2水利水电工程常用危险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仓库名称

危险物质名称

临界量

物质类别

1

汽油

20t

易燃液体

油库

2

柴油

50t

3

炸药

1t

爆炸物品

4

导爆索

5万m

爆破器材库

5

雷管

2万发

6

塑料导爆管

10万m

7

丙酮

25t

8

糠醛

化学品仓库

9

5t

10

0.25t

毒性气体

11乙炔0.1t易燃气体

12液氨1t毒性气体

13氯化氢(盐酸)2t毒性物质

14氯酸钠10t氧化性物质

15设备仓库核磁密度仪1台放射性物质

16物资仓库易燃固体20t易燃固体

(2)其他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按GB18218规定临界量的1/10确

定。

6.3.3物质仓储区存在危险化学品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宜

列为重大危险源重点评价对象,具体辨识指标为:

(1)物质仓储区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物质的效量即为仓储区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

大危险源。

(2)物质仓储区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式(6.3.3)计算,若

满足公式(6.3.3)时,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X(加权临界量)=q1/Q1+q2/Q2...+qn/Qn≥1(6.3.3)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实际储存量,t;

Q1,Q2,....,Qn----对应的各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6.3.4物质仓储区存在以下情况时,宜列入重大危险源重点评价对

象进行辨识:

(1)库房用电、照明不规。

(2)库房安全距离不足。

(3)消防器材缺失或过期。

(4)避雷设施不完善。

(5)装卸危险物质。

(6)物质堆高超标。

(7)库房的防盗措施不完善。

(8)危险物质出入库账物不符。

(9)地质、山洪等自然灾害危害。

(10)其他。

6.3.5应按物质仓储区的危险物资特性及周国环境计算其发生事故

时的后果。

6.4生活、办公区

6.4.1生活、办公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是环境的危险特性和发生事

故的后果。

6.4.2生活、办公区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点部位:

(1)办公楼。

(2)营地。

(3)医院。

(4)其他公共聚集场所。

6.4.3生活、办公区存在可能导致人员重大伤害或死亡的危险因素

均应列为重大危险源的重点辨识对象:

(1)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危险因素。

(2)可能产生滑塌并危及生活、办公区安全的弃渣场。

(3)可能危及生活、办公区安全的自然或地质灾害。

(4)群体性食物中毒,大型聚会群体事件,传染病群体事件。

具有放射性危害的设施。

(6)雷电。

7评价

7.1一般规定

7.1,1重大危险源评价,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作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

(LECM)或层次分析法。

7.1.2不同阶段、层次应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必要时可采用不同评

价方法相互验证。

7.1.3应对辨识及评价出的重大危险源依据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数量及财产损失情況进行分级,可按以下标淮分为4级:

<

1)一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或者

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危险源。

(2)二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或者50~99人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危险源。

(3)三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3~9人死亡,或者10~4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危险源。

(4)四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危险源。

7.1.4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完成时均应编写并提交报告。

7.2评价阶段和容

7.2.1重大危险源评价,按层次可划分为总体评价、分部评价及专项

评价。

7.2.2重大危险源评价,按阶段可划分为预评价、施工期评价。

7.2.3预评价对象有:

物质仓储区,设施、场所,危险环境,待开工的

施工作业。

7.2.4预评价应对以下容进行评价:

(1)规划的施工道路、办公及生活场所、施工作业场所可能遭遇的地质、洪水等自然灾害。

(2)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地下开挖作业环境。

(3)规划的危险化学品仓库。

(4)施工地段的不良地质情况。

(5)待开工的单位工程成标段。

7.2.5施工期评价对象有:

生产、施工作业。

7.2.6施工期评价容如下:

(1)应按本标准第6.2.2条的规定分类进行分部评价。

(2)应对大型设备吊装、爆破作业、大型模板施工、大型脚手架、

深基坑等高风险作业进行专项评价。

7.3评价方法1:

安全检查表法

7.3.1安全检查表法适用于施工期评价。

7.3.2安全检查表法分定性化安全检查表和半定量化安全检查表。

(1)定性化安全检查表法应列举醫查明的所有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采用提问式检查表。

(2)半定量化安全检查表法应根据评价对象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及管理制度要求,编制检查表并进行评价。

7.3.3安全检查表法应列出危险因素,根据现场情况对安全检查表

打分,评价危险程度,综合判定后确定危险源等级。

7.4评价方法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7.4.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7.4.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式(7.4.2)计算:

D=LEC(7.4.2)

D一一危险性大小值;

L一一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一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一一危险严重程度。

7.4.3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宣按

表7.4.3的规定确定。

表7.4.3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

L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以预测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7.4.4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

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7.4.4的规定确定。

表7.4.4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数E值对照表

E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没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暴露

7.4.5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宜按表7.4.5的规定确定。

表7.4.5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

C值危险严重因素

100大灾难,很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7.4.5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宜按

表7.4.6的确定,D值大于70时为重大危险源。

表7.4.6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值区间危险程度危险等级

D>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320≥D>16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根据7.1.3的规定评定

160≥D>7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70≥D>2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D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7.5评价方法3:

作业条件一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

7.5.1作业条件一一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7.5.2作业条件一一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Dm值按式

(7.5.2)计算:

DM=LMEMCMM

(7.5.2)

式中:

DM一一危险性大小值;

LM一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M一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M--危险严重度;

M一管理因子。

7.5.3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LM与作业类型和作业

环境有关,最高分值为10分,最低分值为3分,取值标准宜参照相

关标准确定。

7.5.4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

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7.5.4的规定确定。

表7.5.4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对照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

EM值

10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12h

12h>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8h

8>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4h

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4h

每月作业累计时间约8h

7.5.5危险严重度因素CU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

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

表7.5.6管理因子M取值表

M值管理因子(条件围)

l.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程,如没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制度、转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等。

2.没有成立相关安全管理机构。

3.人员培训不及时到位:

所有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未持证上岗。

4.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5.已经存在显著危险的能工位置。

设备没有制定防措施。

l.制定了管理制度.措施。

但制度操作性差,可执行程度较差。

2,部分人员未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

未持证上岗,即无培训记

录和特种作业证书。

3.发生事故,未指定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参加事故调查,未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4.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5.未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相应应急预案。

1.虽制定严格的制度、措施,但没有严格执行。

或执行不到位,常有违章事件。

2.无专人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3.未对特殊防护用品定期检验。

4.发生事故后开展了事故调查,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措施,但实施不到位。

5.定期检查,但无安全检查记录。

无隐患整改记录。

6.成立了安全管理机构,但没有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

1.未建立员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

2.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但预案未定期演炼。

1.制定严格的制度、措施,并严格执行。

2.所有作业人员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所有特种作业人员经专业部门培训,持证上岗,培训记录和特种作业证书齐全。

3.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4.有专人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管理1建立员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

对特殊防护用品

定期检验并有记录表格。

5.发生事故后开展了事故调查,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并严格旅行。

6.定期检查,有安全检查记录和隐惠整改记录。

7.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7.5.6管理因子M值与工程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

关,宜按表7.5.6的规定确定。

全面查评10分至3分值的条款,列出每个分值所存在的全部问题,若同时存在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的数条问题,M值应取高分区域的分数。

7.5.7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M值作为标准,

宜按表7.5.7的规定确定,DM值大于1500时为重大危险源。

表7.5.7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M值区间危险程度危险等级

DM≥700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7000>DM≥3000高度危险,须立即整改

根据7.1.3的规定评比

3000>DM≥150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1500>DM≥50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500≥DM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7.6评价方法4: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7.6.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适用于预评价。

7.6.2预先危险性应根据以下容进行评价:

(1)了解施工方法、施工环境、施工设备。

(2)参照过去同类及相关施工过程发生事故的教训,查明所使用的设备或进行的施工过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3)确定能够造成受伤、损失、功能失效或物质损失的初始危险。

(4)确定初始危险的起因事件。

影响

因素

作业

(5)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可能方法。

(6)在危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分析最好的预防损失方法,如隔离、

个体防护、教护等。

(7)提出采取并完成纠正措施的责任者。

7.7评价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