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51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延安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3.2.3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13

3.2.4文化市场日益发展和繁荣……………………………………….14

3.2.5艺术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5

第四章项目市场分析研究………………………………………..22

4.1综合状况……………………………………………………………22

4.2典型旅游项目………………………………………………………22

4.3项目市场情况分析及预测…………………………………………22

4.3.1需求分析………………………………………………………….22

4.3.2供给分析………………………………………………………….23

4.4门票价格分析及预测……………………………………………....24

4.5市场分析综述……………………………………………………....24

第五章工程方案内容分析与论证………………………………..25

5.1旧址价值…………………………………………………….............25

5.2工程建设内容分析………………………………………………....25

5.2.1旧址景区二期搬迁工程遵循的原则……………………….........26

5.2.2旧址景区二期内居民及厂房的整体搬迁工程……………….....26

5.2.3景区主干道及其他步道工程………………………………….....26

5.2.4景区绿化及防火工程………………………………………….....27

5.2.5景区广场工程…………………………………………………….27

第六章项目建设条件…………………………………………......28

6.1项目建设条件……………………………………………………..28

6.1.1地形地貌………………………………………………………...28

6.1.2气象条件………………………………………………………...28

6.1.3交通条件………………………………………………………...28

6.1.4基础设施条件…………………………………………………...28

第七章方案设计………………………………………………....29

7.1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9

7.2项目功能设计……………………………………………………..29

7.3项目建设模式……………………………………………………..32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33

8.1概况………………………………………………………………..33

8.1.1评价意义…………………………………………………….......33

8.1.2评价依据、范围………………………………………………...33

8.1.3评价内容………………………………………………………...33

8.1.4评价重点………………………………………………………...34

8.2评价区环境现状…………………………………………………..34

8.2.1大气环境………………………………………………………...34

8.2.2水体环境………………………………………………………...34

8.2.3声学环境………………………………………………………...34

8.2.4生态环境………………………………………………………...34

8.3环境影响评价分析………………………………………………..34

8.3.1建筑改造中噪声对区域居民生活及工作的影响……………...34

8.3.2工程建设对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4

8.3.3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和扬尘对环境的影响…………………..35

8.4评价结论………………………………………………………….35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36

9.1本项目开发经营管理机构……………………………………….36

9.2项目组织管理指导思想………………………………………….36

第一十章项目节能与劳动安全消防……………………………...38

10.1节能节水措施…………………………………………………...38

10.2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38

第一十一章项目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39

11.1项目的建设管理………………………………………………...39

11.2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与控制…………………………………...39

第一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40

12.1投资估算………………………………………………………...40

12.1.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40

12.1.2其它工程费用和取费标准……………………………………40

12.1.3投资估算………………………………………………………40

12.1.4投资估算书……………………………………………………41

12.2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41

12.2.1资金筹措………………………………………………………41

12.2.2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41

12.3自筹资金来源…………………………………………………...41

第一十三章财务评价……………………………………………..42

13.1财务评价………………………………………………………..42

13.1.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42

13.2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42

13.3财务评价结论…………………………………………………..43

第一十四章不确定性分析………………………………………..44

14.1盈亏平衡分析…………………………………………………..44

14.2敏感性分析……………………………………………………..44

第一十五章结论及建议………………………………………………..45

15.1综合结论………………………………………………………..45

15.2项目建议………………………………………………………..45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

1.2项目承办单位

延安市文物局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为陕西省延安市某建筑设计院,乙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证书编号。

陕西省延安市建筑设计院法定代表郝生富,高级工程师。

1.4项目建设地址

延安市城东5公里处某镇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延安市发展和计划委员会

《延安市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2005年3月

2、某旧址现状总平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法规

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5、《延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

7、《延安革命旧址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要求

9、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

1.6研究范围

本报告的工作内容是对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具体是对该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投资环境、项目市场分析研究、工程方案内容分析与论证、项目建设条件、方案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等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1.7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本次建设,使鲁艺某革命旧址景区内容得到充实,景区内纪念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环境有较大改观。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476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000万元,陈列费用1500万元,其它费用1260万元(包括拆迁费用1000万元)。

本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红色旅游项目贷款。

1.9经济效益分析

经计算,本项目投资利润率为28.14%,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9.01%,高于本项目设定的基准值10%,全部投资回收期为6.01年(含建设期2年),本项目财务评价分析可行。

1.10研究结论

某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延安市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为延安时期文化艺术展览馆、延安时期文化艺术名人苑、景园景观、道路、名人苑广场等项目。

(2)、实施某革命旧址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可以提升景区的生态环境品位,改善景区的条件。

(3)、实施某革命旧址改造项目可以促进延安市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延安致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目的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重中之重。

(4)、实施某革命旧址改造项目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效益。

因此,实施该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项目资源描述

(一)位置: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北与榆林地区毗邻,南与铜川、渭南相依,东邻黄河与山西临汾相望,西与甘肃庆阳接壤。

共辖一区、十二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

某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5公里处某村。

(二)历史沿革

某鲁艺革命旧址,现存窑洞52孔(间),砖木结构瓦房15间,天主教堂一座。

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年,1934年竣工。

由西班牙传教士主持修建。

教堂面阔14米,进深35米多,高24米,建筑面积约为615平方米。

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古朴典雅。

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

教堂西侧现存窑洞52孔(间),先后建于1929年至1934年。

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就居住于此。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12人,中央委员5人,党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领导同志40人。

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

批判了党内存在着的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的倾向,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的等几个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作为党的法规,以健全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

全会还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1937年1月至1939年2月六中全会旧址天主教堂曾被辟为中央党校礼堂,窑洞为办公室。

为了培养艺术人才,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同志联名发起,决定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是中国艺术学校的前身。

校址最初在延安市北门外,1939年11月迁至某。

1939年11月28日任命院长吴玉章、副院长周扬,院党总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为宋侃夫。

全院设文学系、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

课程分必修、专修、选修三大类。

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3年4月,鲁迅艺术文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大的一个分院,称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利用天主教堂作为鲁迅艺术学院的礼堂。

石窑洞分别为“鲁艺”文学系、戏剧系、美术系。

学院第三排石窑洞后有5间小青瓦房,是美术系旧址,左起第一间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旧居。

1940年4月10日,为庆祝鲁艺建校两周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八字校训。

鲁艺将这8个字放大镌刻在院内西面土墙上。

1941年6月,“鲁艺”确立正规学制,成立戏剧、音乐、文学、美术四个部。

原有的四个系和五个工作团体依据其性质分属四个部。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鲁艺”大部分领导和骨干教师等30多人都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5月30日,毛泽东亲临鲁艺,对全体教职员工作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

1942年7月,鲁艺组织了反映陕甘宁边区战斗生活的“七七画展”,前往南泥湾展出。

1943年2月9日,鲁艺秧歌队100余人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处表演文艺节目。

1945年11月,“鲁艺”校部迁出某,离开延安,到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

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我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

在某期间先后编排上演了歌剧《白毛女》;

秧歌剧《兄妹开荒》;

戏剧《松花江》、《松林恨》以及《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

编辑出版了《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组织多次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展览。

据统计,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鲁艺”共毕业学员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62人,美术系147人。

2.1.2政策背景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六大目标,五项任务和八方面内容,延安作为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圣地,被确立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中心,主体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是12个重点旅游区的重要组建部分。

根据《纲要》“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精神,2004年至2007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鲁艺学院符合《纲要》的有关要求,是延安打造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重中之重。

2002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带动,开放带动,产业支撑”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实践城市带动的重要步骤,在各行各业需要一批重点项目来加快城市建设,同时旅游业作为延安作为沿岸经济新的增长点,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长足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实施产业支撑战略的重大举措,也要求在近期内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1.3社会背景

延安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地,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延安精神的发祥地。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延安革命遗址;

1982年国务院公布延安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

鲁艺学院作为延安精品旅游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价值。

但是在建国初期,学院旧址由延安县农机厂占用。

1965年,延安县农机厂迁出鲁艺交地方文物部门管理。

拨款对其进行全面维修巩固,并积极筹备对外开放展览工作。

1969年起,旧址被延安新华陶瓷厂使用并代管。

1983年文物部门拨专款对旧址窑洞、砖木结构瓦房进行了抢险维修加固。

198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天主教堂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加固。

1992年4月延安地区行政署办公会议决定,延安新华陶瓷厂分二期从占用旧址迁出,移交文物部门管理。

1996年11月,鲁艺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归延安革命遗址。

1998年3月,延安市政府办公室决定将延安新华陶瓷厂移交回文物部门的旧址,由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使用,并负责保养维修工作。

但是窑洞建筑普遍存在着屋面杂草丛生,漏雨严重,挑檐残破,,女儿墙无存;

室内抹灰大面积脱落;

地面潮湿,青砖铺地破损,部分铺地改为瓷砖或水泥地面;

窑面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槛墙青砖风化酥碱严重,部分槛墙现被改为瓷砖贴面。

台明砖石交错,杂乱不堪,部分窑洞门窗构建缺失,仅残存部分洞体。

砖木结构瓦房屋面下陷,小青瓦松动,破损严重,屋面漏雨,檐口断裂。

室内抹灰大面积脱落,地面潮湿,铺地破损,部分铺地改为瓷砖,外墙面馍会脱落,面砖风化酥碱严重。

教堂屋面杂草丛生、漏雨。

室内地面铺砖破损,部分改为水泥地面和木地板。

面砖局部风化,墙体有不同程度的裂缝。

地基下陷,楼体倾斜。

更为严重的是旧址被长期占用,旧址所有建筑均建于三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残损状况较为严重,旧址院内及周边环境杂乱同延安革命旧址极不协调,在旧址的绝对保护区内添建有大批违章建筑。

这些现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加之景区周边环境较差,对鲁艺学院旧址进行改造是延安贯彻实施国家《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当务之急,也受到省、市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关注。

2.1.4经济背景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同龄经济发展全局,坚持“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延安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4年,延安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1.76亿元,增长16.8%,财政总收入63.1亿元,增长49.8%,当年增收突破20亿元。

旅游业作为第二支柱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增强,在北京、南京举办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极大的提高了延安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89.8万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分别增长39.1%和38.7%。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当务之急。

鲁艺学院作为延安精品旅游资源,亟需改造。

2、2005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依托我市独特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将延安建成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城市……加强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改善景区环境,提升景点品位。

”同时延安市发展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将鲁艺学院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求改造鲁艺学院,提升景区品位。

3、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需要

4、协调景区周边环境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投资环境

3.1宏观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十一万六千六百九十四亿元,GDP增长速度达到9.1%。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一千美元,达到1090美元,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指出进入人均1千美元的阶段,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

3.2延安市状况分析

延安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人皆向往的革命圣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艺术创作与演出日趋活跃,文艺舞台更加繁荣;

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事业稳步推进;

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化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民间艺术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成果喜人,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全市现有文化行政机构14个,文化事业单位255个。

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385人。

其中:

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15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艺术馆)15个,文化市场稽查队9个,乡镇文化站189个。

文化事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百花争艳、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3.2.1艺术创作空前活跃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

多年来,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依靠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对优秀民族文化不断继承创新,创作出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龙吟颂》、《花香时节》等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牡丹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性的大奖,30多部作品获省级三等以上奖励,在艺术创作领域走在全省的前列。

陕北民歌、信天游、大秧歌、陕北说书等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并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方面,也以独特的黄土风情和地方特色蜚声海内外。

不少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一些重大比赛和活动中屡屡获奖。

在艺术评论与研究、电视剧制作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2.2民间艺术绚丽多姿

延安有美妙绝伦的剪纸、面花,有异彩纷呈的农民画、毛麻绣。

有唱不完的信天游,有吹不尽的唢呐曲。

有享誉中外的安塞腰鼓,有粗犷豪放的洛川蹩鼓。

它们南北有别,东西有派,县与县相异,乡与乡不同。

延安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全市13个县(区),已有安塞、洛川、延川、富县等四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美术之乡”、“民间绘画画乡”等称号。

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延安的民间艺术事业,延安市文化局于1993年提出了“一艺一品”的民间艺术发展战略,要求每个县(区)必须挖掘整理一种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截止目前,已挖掘推出了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黄陵抬鼓、吴旗铁鞭舞、子长唢呐、延长梆子、富县飞锣、延川大秧歌、甘泉莲花灯、木兰鼓舞等13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挖掘开发出了剪纸、面花、农民画、毛麻绣、泥塑、熏画、布堆画、豆粘画、石板画、根雕等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民间艺术开发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大推动了延安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进程。

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及建国5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和数十部影视片的拍摄,风靡全国。

同时,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等也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艺术节、兰州丝绸之路艺术节、建国45周年庆典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并屡屡获奖,受到高度评价。

延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驰名中外。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展出近百次,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的作品数以万计。

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成就的民间艺术家。

他们多次应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