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51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文档格式.docx

尧都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有21个乡镇,372个行政村。

到2009年底,乡镇由21个减少到17个,减少了4个。

二、尧都区区域村镇布局的演变及分析

(一)尧都区村镇布局的演变

1949年10月,临汾县改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11月将浮山县、襄陵县并入临汾县,1959年6月恢复浮山县建制,1961年6月襄陵县恢复建制。

1970年县属临汾地区。

1971年8月,分设临汾市、县。

1983年10月,临汾县并入临汾市至今。

1999年3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将临汾市北城镇辖区划出,设立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

该区位于临汾市区西北(原北城镇),西起汾河东堤坝,东至平阳北街;

南起向阳西路,北到涝河泄洪渠。

总规划面积7。

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0。

8平方公里。

2000年2月28日,屯里乡改为屯里镇,原行政区划不变。

同月,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贾庄、东关、西关、鼓楼南、挂甲庄、水门街、乡贤街、鼓楼北8个村委会改为14个居民委员会。

6月26日,尧庙乡改为尧庙镇,原辖行政区划不变。

2000年11月1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和尧都区的批复》,临汾市更名为临汾市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划为尧都区的行政区划,属临汾市。

区政府仍驻鼓楼东大街原址。

地级临汾市政府驻尧都区解放西路。

2001年3月,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尧都区启动撤并乡镇调整区划工作,至4月底按计划完成。

原14乡11镇调整为6乡10镇:

泊庄乡并入刘村镇,大苏乡并入贾得乡,东张乡并入段店乡,西头乡并入土门镇,龙祠乡、小榆乡并入金殿镇,郭行乡并入大阳镇,城隍乡并入县底镇;

屯里镇、尧庙镇、吴村镇、魏村镇、乔李镇、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贺家庄乡保持原建制。

同时,北城镇并入车站街办事处;

原果树场辖区改设汾河办事处,水塔街、南街、铁路东、解放路、乡贤街、辛寺街、鼓楼西街7个办事处行政区划不变。

2001年5月,原北城镇辖区改为滨河办事处,仍属临汾市尧都区行政区划,由临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二)尧都区区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原因分析

1、城市形态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临汾市市区目前由一城三区组成,但其中河西和铁东都是工业区,而城市主体部分仍集中于旧城区范围,并且呈依托旧城区向外扩展态势。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已很难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通过对城市性质和职能特征的分析,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求,确立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由此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以适应城市规模的扩张,保障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2、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

(1)旧城区负担过重

旧城区作为目前城市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其空间的环境容量和支撑系统都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2)用地布局混乱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已将铁路沿线的大型仓储设施,部分特殊用地及工业企业围入城中,造成用地布局混乱,相互制约,相互干扰,难以形成良好的分区,也难以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

(3)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破坏

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与规划管理不严以及各种设施的重叠设置,使得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过大,仓储设施大量闲置,城南众多工业企业停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而文化体育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又严重不足,由此造成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3、城市南部受机场的影响较大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向南的不断拓展,尤其是生活区向南机场的拓展,使其中居民深受噪音之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与生态问题将日益得到重视与关注,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4、城市周围农村发展缺乏引导,导致城中村的出现

城市用地扩张中的“包裹式”发展,将村庄与城市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改善,也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实践经验

(一)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尧都区各乡、镇和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在县域村镇布局调整方面主要采取四种方法:

分布于东西两山的村庄与平川地区的村庄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一般来讲,东西两山的村庄分布较散,工农业发展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

平川村庄分布密集,工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交通便捷,而且在地域上接近乡镇驻地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快。

对位于东西两山上的规模小、自然、交通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村庄进行撤迁,迁移到平川地区或附近条件较好的村镇,并将原村庄的耕地退耕还林、还牧;

对平川地区部分由于建设用地十分临近的村庄进行合并;

平川地区规模很小的自然村应合并到行政村;

对于市区周边的村庄,即规划外环路以内的村庄,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纳入市区建设用地中。

1、城市拉动。

对于邻近城市,交通便利的城郊型农村,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提供面向城镇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

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庄,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城郊服务型农业,通过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式,为城镇提供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产业带动。

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

主要包括:

段店、贾得北部、尧庙、屯里等乡镇的111个行政村。

3、村矿结合。

对于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资源型农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综合利用,实行多种经营,充分利用、集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工哺农,支持新农村建设;

对于没有矿产资源的村,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合理引导,通过“以矿带村、村矿结对”等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4、农业为主。

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纯农村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要做好农业生产的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畜牧业、特色农业、经济林建设为主的各项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同时,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实践模式

中部城郊精品区包括城市新外环以内的67个村、市政府规划的城市西扩新市区的12个村,依托城市扩张,抓抢机遇,全面推进,发展和形成城市化新农村;

汾河办事处所属的4个村要按照城市框架,建设成为临汾城市的卫星城;

新外环以外五公里以内平川区域的111个村,要依托城市,实施小城镇战略,建设城郊化新农村。

中部城郊精品区应率先发展都市农业。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好大棚蔬菜基地、绿地、农艺公园,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林木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乳品生产,并结合绿化隔离带工程,建设一批速生林、经济林、观赏林、绿地、草坪等,推进农业向园艺农业、观光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工业发展以焦化、铸造、冶炼、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重点,积极发展煤炭化工、精细铸造、医药化工、生物化工、机电设备、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强交通、电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纯农效益区包括东部丘陵区117个村,要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小康新农村。

按照产业化经营、节水型农业模式发展,重点发展露天无公害蔬菜、优质小麦、饲料的生产和标准化果园、养殖业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园建设。

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壮大优势,占领市场,发展产业集群。

着力解决水利、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西部资源生态区包括61个村,要依托矿产资源,立足产业基础,推进村矿共建,建设并村移民的特色新农村。

按照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发展林木、干果等后续产业,并充分体现农业的生态屏障功能。

半山区、浅山区要建设干鲜果品与菌类、苔藓类作物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双孢菇等特种特养业基地;

深山区、生态敏感区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恢复生态,建设城市的绿色屏障。

努力形成西部沿山干果林带、东部沿渠用材林带、中部水果经济带的种植格局。

在工业方面,应以煤矿安全生产为前提,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稀缺煤种,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推进煤电、煤焦化、煤钢联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1、经济总体实力稳步增强,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31亿元,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8.9亿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49.88亿元,同比增长14.4%。

辖区财政收入达22.1亿元,比2006年增长17%;

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28.95元,比上年同期的10160.87元增长13.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3元,比上年同期的4368元增长12.5%。

2、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经过多年的努力,尧都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改制取得新突破,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完成税收占到全区税收的80%,为全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工业布局方面看,以煤电焦化、冶金铸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

段店、尧庙、贾得、屯里、汾河办等工业园区已立起框架、走向集中,成为尧都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金座塑胶管道、光宇电源、鹿龟神酒、正元盛邦药业等一批轻型科技型项目相继建成食品、饮料、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轻型产业的比重上升到35%。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看,以尧庙华门为品牌的旅游景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年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与此相适应,商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万佳福、银河、安达圣等

10余家大中型超市和商场,建成金大都、华瑞等10余家星级宾馆酒店,新建扩建了普国、神州、尧丰、怡协等15个大型专业市场,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47.7︰49.4,标志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方面,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苹果、芦笋、双孢菇等一批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亿佳美、中科龙康、福阳果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贮藏项目,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粮、果、菜、肉、蛋、奶产量持续增长,粮食总产稳定达到20.4万吨左右,全区农经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扩大,为产业化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将为新农村建设拓展更宽广的空间。

3、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硬件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尧都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先后实施了涝河水库加固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新建90公里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6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16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解决了农村12.7万人的吃水困难。

以通道绿化、社区绿化、林粮间作为重点,累计植树2500多万株,是历史上绿化造林数量最多、保存率最高的时期。

完成了临浮路、临桥路、仙洞沟旅游公路、309国道、108国道等公路建设,完成了1317.4公里“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村村通班车率达到95.2%;

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新建了5个变电站所;

编制完成了8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15个试点村成功起步,上阳、南庄等一批新村建设初具规模;

完成了东关二期、钢花小区等旧城改造工程,硬化城市小街小巷330条;

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7天,摘掉了“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了保证。

4、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尧都区十分重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中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面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新建农村学校148所,规范标准化学校22个,达258所,有30所农村初中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补充教师1100多名。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得到明显加强,新建了疾控中心、河底卫生院等6座门诊楼,完成了14座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新建90个村卫生所,农村医疗和防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全区救助农村特困居民7449户,农村养老保险费达687万元。

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新建了23个高标准服务所,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

文化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创新并重,全区新建文化活动室92个,总量达230个,建成村级科技服务中心64个,新增村级休闲健身场所75个,达到140个,建设便民连锁店150个。

与此同时,普法教育、全民健身、民政、信访、统计、老龄、妇女儿童工作、残疾人事业等不断加强。

5、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建设顺利推进,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

2006年,尧都区有15个村被确定为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007—2010年又有85个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一年多来,全区因地制宜,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工作推进顺利,试点村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村民热情高涨,下派村官积极努力,各项工作进展良好。

到目前,10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产业、社会事业、村庄规划已全面完成市级审批,并全面完成了“六通”、“六个一”和“四改四化”工程,为全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6、优秀的党建工作和基层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尧都区党建工作和民主建设不断加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励精图治,为实现市委“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大力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学习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各级班子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防腐反腐廉政纲要》,努力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新机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区委班子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执政能力有了新提高。

同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和“两定一查三评”活动,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全面加强农村财经监督管理工作。

优秀的党建工作和基层民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组织保障。

(四)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主要经验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突出城郊农业特点,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生产方向,推进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园艺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2、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抢抓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立足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型产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群体,构筑支撑全区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3、建设都市型服务体系,加快繁荣第三产业

立足于尧都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服务产业,全面打造尧都旅游文化品牌,把尧都建设成为山西一流的旅游、文化和商贸服务中心城市。

四、推进区域村镇布局调整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不强

大多数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讲工业的比较多,讲农业的比较少。

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认识的不全面、不到位,而且也反映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目前尧都区的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村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

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二)富乡镇和富民不统一,农民收入绝对水平仍然很低

近两年尧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各乡镇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很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富乡镇和富民不统一、不同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些资源型乡镇,比如河底乡、一平垣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财政增长速度,富乡镇和富民不同步,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得到共享的不多。

(三)工业布局分散以及“煤焦铁、煤焦化、煤电铝”等产业链条的泛化将给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尧都区以煤焦铁等类的资源粗加工为发展战略,忽视了资源的约束与市场的容量以及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大多数经济经济条件好的资源乡镇的农民为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甚至于健康与生命的代价。

今后这些乡镇的发展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延长产业链”的意义和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把煤变成电、变成焦。

延长产业链条既要看市场的需求,更要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容量和水资源的许可,掠夺式的、“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需要努力克服和摒弃的。

(四)土地“瓶颈”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供地指标不足,用地缺口很大。

加之,用地审批手续繁杂,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不利于全区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来说,大多数经济发达县市第二产业偏重,能耗偏高;

第三产业偏弱,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同步;

第一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益甚少。

五、推进区域村镇布局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尧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尧都区经济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较快,经济以工矿业为主;

一种为资源禀赋较差,工业经济薄弱,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

要实现尧都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对于经济较发达乡镇,使村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产业向城区集中,才能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思路、目标

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尧都区以煤作为基础资源来发展工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到位,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乱局,造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农村居民整天处于烟雾燎绕,粉尘扑面的生存状态。

同时由于企业布局分散,造成上下游产业链不衔接,对于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不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不利于工业企业社会服务的集约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只有依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行异地改造,进入园区。

只有工业向园区集中,才有利于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可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社会能耗水平,减少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修路、供电、工业供水),同时由于产业集中,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减轻企业治理环境的成本。

(二)实施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农村经济二十八年的快速增长,使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给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已经成为农民的副业,更多的是承担社会保障功能而不是经营职能;

二是农民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下降,不注重对土壤生产能力的培育,大量施用化肥,获取短期效益;

三是小农户与大市场无法实现信息对接,对市场的要求无所适从;

四是小规模地块的分割造成大量的土地闲置(一条堰占地一分左右),土地利用率不高;

五是大农机耕作小地块,能耗高,成本高。

虽然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行到现在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系列问题,但也给现代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一个产权明晰的平台,给现代农业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权基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的产权明晰的经营模式,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现代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应该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尧都区以村为单位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