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54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分析Word格式.docx

典型的及物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为受事,但使动词后面加宾语表达的是“致使”含义。

下面是古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

(1)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易经》)

(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5)坏大门及寝门而入。

(6)君子正其衣冠,……(《论语》)

(1)~(6)中用黑体标示的谓词原本都是不及物谓词,但是在这里后面都有宾语出现,表达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中,“存”原来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加了宾语“身”之后,表达“使身存”之意,所以称其为使动用法③。

我国的语法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将动词分为“自动字”和“他动字”。

自动字大致相当于不及物动词,他动字对应于及物动词。

陈承泽认为他动字以外的字,变为他动,而且含有“致然”的意思,将这种用法谓之“致动用”,也就是我们说的使动用法。

三、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也不鲜见。

首先是不及物动词的例子,因此借用吕叔湘(1987)的三个例子:

(7)a.他立在树底下。

b.他们在那儿立了块碑。

(8)a.他坐在床上。

b.你在炉子上坐了壶水。

(9)a.我饿了。

b.饿你三天你才知道饿是什么滋味。

再看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郭姝慧(2004),宛新政(2004)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同样找出了大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典型例子:

振奋(人心)、震惊(世界)、镇定(自己)、严明(军纪)、壮大(队伍)、活跃(部队生活)、感动、温暖。

吕叔湘(1987)认为,在现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已经不广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最近几十年里才出现的。

可见不及物谓词,特别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得以承袭。

谭景春(1997)将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分为固定和临时两类,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词的使动用法已经进入词典,因此对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不及物谓词使动用法的句法分析

(一)“VP”的生成

下面我们以“感动”为例,具体分析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

(10)a.我感动了。

b.他感动了我。

c.他使(让)我感动了。

例(10)中的三个例句都是合乎语法的,而且相互间存在着联系。

同一个谓词“感动”,在a中只带一个论元,在b中带了两个论元。

b和c可以转换,而且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a句。

在a中,“感动”是谓词核心(head),论元(argument)“我”所分配到的是历事(EXPERIENCER)④的题元角色(θ-role),这一点无需多言,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这个论元的位置。

1.主语的位置

确定“我感动了”中主语“我”的位置,看似容易,实则涉及到诸多问题。

我们首先从一个更为普遍的施事(AGENT)主语句谈起,比如在“我想踢足球”这样一个句子中,主语“我”的题元角色是施事,而且位于情态动词“想”的前面,所以这个句子似乎可以分析为:

从层次和线性顺序两方面来看,这样的分析是合理的,但是依然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一,根据题元准则,论元的题元角色是由谓词分配的,作为补足语的“足球”是谓词“踢”的姊妹节点,受到管辖,所以被赋予受事的题元角色,但是作为主语的“我”离谓词太远,已不在谓词的管辖范围之内,无法获得题元角色。

不难发现“VP-Spec”位可以为主语提供一个位置,而且也符合谓词和补足语一起决定主语题元角色的事实,所以Sportiche(1988)等人提出“主语VP内假设”。

(VP-InternalSubjectHypothesis;

VISH)这就解决了主语题元角色的获得问题。

按照主语VP内假设,生成的句子的线性顺序变为:

“想我踢足球”。

为了获得“我想踢足球”这样的语序,就需要依赖于另外一条理论——“格理论”(CaseTheory)。

格理论规定句中的每一个名词都必须得到格,同时指出论元的主格是由定式的“T”赋予的,所以“我”被V’(踢足球)赋予施事的题元角色后,由于没有被赋予格,所以必须上移到“T-Spec”的位置,由于这个位置受到“T”的管辖,所以“我”得到了它想要的主格。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感动了”中的主语“我”看似也应该处在“VP-Spec”的位置上,其实不然,要确定其位置,还要考虑到其他问题,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条法则。

2.轻动词(lightverb)理论,题元等级(Thematichierarchy)

如果按照上述分析,似乎只要是主语,那么它的原始生成位置就应该是“VP-Spec”。

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在遇到作格动词、三元谓词等现象时,就会遇到问题。

现在我们以英语中作格动词为例加以说明:

(11)a.Theywillrolltheballdownthehill.

b.Theballwillrolldownthehill.⑤

通过观察,a句包含了b句,两句都含有这样的语义:

“Theballrolldownthehill”,只是a句多了一个施事(或致事)“They”。

我们从相对简单的b句开始分析。

按照上文的分析,“downthehill”首先和“roll”合并,成为“roll”的补足语。

之后“ball”再和“rolldownthehill”合并。

按上文分析,主语“theball”占据了“VP-Spec”的位置。

现在再来看a中的主语“They”的生成。

我们可以参照图1的分析,图1里只有两个“Spec”位,其中一个已经被“theball”占据了,只剩下“TP-Spec”这个位置。

但是这个位置无法得到题元角色,所以主语“They”也不可能生成在这个位置。

生成语法中用“VP-Shell”这样的结构来处理三元谓词的论元问题,最早见于Larsen(1988)处理双宾语的论文,后来被乔姆斯基(1995:

315)吸收改造,并把上层动词作为一个功能语类,用小写“v”(lightverb)来表示:

黄正德(2007,2008),冯胜利(2005),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邓思颖(2006),熊仲儒(2004),邢欣(2008)等学者在此基础上,根据词汇分解理论以及Vendler(1967)对于事件意义的分类,发展并应用了轻动词理论。

事件意义可以被抽象成“事件述语”(eventualitypredicates)概念,一般来说,位于动词短语上层的轻动词被抽象总结成四类,用大写字母表示为:

BE,DO,BECOME,CAUSE⑥,表示状态、动作、达成和致使。

由于多了一层“v”,意味着也多了一个“v-Spec”,主语“They”就可以在此处合并。

那么例(10)b“他感动了我”就可以作如下分析:

“感动”首先和“我”合并,之后作为一个整体再和轻动词“vCAUSE”合并,最后主语“他”在“vP-Spec”处合并。

主语“他”,其题元角色是施事(或者致事)⑦,居于上层;

宾语“我”,其题元角色为历事,居于中层,各得其所。

根据题元阶层原则和“题元统一分配假设”(UniformThetaAssignmentHypothesis;

UTAH),施事和致事一般位于上层,地点/来源/目标/历事一般位于中层,受事(包括客事(THEME))等位于最下层。

我们所作的分析完全符合上述规则。

例(10)a和(10)b的区别是,例(10)a“我感动了”,主语“我”是历事,占据“VP-Spec”的位置,所以上层“vP-Spec”的位置是空的,这为主语最后由于满足“T”的“EPP”特征而移向“T-Spec”位置提供了中间站。

轻动词“vBECOME”处也为空,之后会吸引动词移位。

例(10)b的轻动词为致使性轻动词,吸引下层动词上移后,一起为主语赋予“致事”的题元角色。

综上所述,我们将例(10)a和例(10)b分析为图3和图4:

五、不及物谓词“致使”义的获得

上文对不及物谓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作了句法分析。

现在我们探讨不及物谓词“致使”义的来源。

例(10)b“他感动了我”和例(10)c“他使(让)我感动”表达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我们有理由尝试为这两种句式寻找统一的句法解释。

上文提到轻动词中有一种是“CAUSE”,可以表达“致使”义。

轻动词居于实义动词的上层,可以有显性的标记形式,如汉语中的“使”;

也可以为隐性,相当于一个词缀,需要依附于一个实体,所以会吸引下层实义动词移位。

这样的解释体现了语言的共性,因为在形态发达的语言中,很多词正是通过加词缀实现使动化的。

正是由于例(10)b和例(10)c中都含有一个表“致使”的轻动词(只不过一个为隐性,一个有显性的标记词“使”),所以两个句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可见不及物谓词的“致使”义是从实意动词上层的“vCAUSE”那里获得的。

最后再来看例(10)b句的歧义。

有人可能会有类似的语感:

认为“他感动了我”中的主语可以是施事,“感动”也可以分析为及物动词。

何元建(2007)对此类问题也有论述。

如果“他”是故意感动我,那么“他”的题元角色就可以分析为施事。

我们的意见是,从本质上来讲,这个句子包含两个事件:

1.他做了什么;

2.我感动了。

第一个事件和第二个事件有致使关系,而且有一定的作用力。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个致使结构。

至于为何“感动”的主语可以理解成施事,我们认为如果位于轻动词位置上的词是表达“DO”的轻动词,那么“感动”确实就有了及物动词的用法。

但是,对于“感动”这样的谓词是应该被划为及物动词还是作格动词,这属于词库范围内的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六、结语

我们在形式句法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作了分析。

使用轻动词等理论为这类词的不及物用法、使动用法和相对应的“使字句”找到了统一的分析模式。

并对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来源做了探讨。

类似于“他感动了我”中的“感动”和普通及物动词的区别在语感上也是清晰可见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普通及物动词不能使动化。

比如“我敲门”不可以转化成“我使(让)门敲”。

而本文探讨的具有使动用法的这类谓词,都可以有相应的使动转化,可见这一类动词确实有独特之处,作为整体进行讨论显然是有根据的。

经过考察,和作格动词相似的非宾格动词却没有使动用法,其原因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这里只是参照英语中作格谓词的分析方法,至于汉语是否属于作格语言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相关文章参照吕叔湘(1987)和徐通锵(1996)。

②古代汉语使动的探讨参见李佐丰(1996)。

③使动用法不止限于谓词,其实其他词类也有使动用法,如名词、方位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

苏秦列传》)。

本文只讨论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其他词的使动用法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④Radford(2009)将历事定义为Entityexperiencingsomepsychologicalstate.如:

“Ilikesyntax”中的主语“I”。

并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验证。

⑤例句借用自Radford(2009:

347)。

⑥关于轻动词的定义目前还处于见仁见智阶段,温宾利、程杰(2009)对轻动词的概念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⑦这两者的区别下文会做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承泽.高等国文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北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

(1).

[4]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李佐丰.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使动与活用[J].中国语文,1996,

(2).

[6]吕叔湘.说“胜”和“败”[J].中国语文,1987,

(1).

[7]何元建.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7).

[9]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语言科学,2008,(5).

[10]沈阳,何元建,顾阳.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谭景春.致使动词及其相关句型[A].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八辑)[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12]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007,(5).

[13]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4]徐通锵.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世界汉语教学,1998,

(1).

[15]邢欣.现代汉语与维吾尔语致使句型比较[J].汉语学报,2008,

(2).

[16]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7]Larsen,RichardK.Onthedoubleobject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88,(19).

[18]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Mass:

MITPress,1995.

[19]Redford,Andrew.AnalysingEnglishSentencesAMinimalist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

[20]Sportiche.Conditionsonsilentcategories[D].1988.

[21]Vendler,Zeno.LinguisticsinPhilology[M].Ithaca,NY:

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7.

(丁泽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续文嘉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10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