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62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十五实施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70.6:

17.4,石油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67.3%下降到2000年的58.8%。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2000年,全区粮食、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303万吨、30万吨、47万吨,成为我省重要的农、牧、水产基地。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粮棉、畜牧、水产、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蚕、花卉等八大支柱产业,粮、经比例已由1995年的70:

30调整为60:

40。

油田开发已进入稳步发展、提高效益的阶段。

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化工、纺织、机械、食品、造纸等主导产业,培植起一批诸如华泰纸业、鲁北化工、广饶石化、魏桥棉纺、滨州印染、天信纺织、大海印染、山东活塞、琥珀啤酒、华亚PVC管材等在国内外叫得响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区已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总额8.8亿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435元,比全省人均多1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0元。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跨世纪工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

水利,已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30处,渠首设计引水能力达到881立方米/秒,建成河道拦水调节闸29座,大中型平原水库27座,总蓄水能力达到9.87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

交通设施,随着东红、滨博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公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06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47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

港口建设,东营、滨州两港5个3000吨级泊位已建成投产,年吞吐能力达到420万吨。

电力、邮电建设发展迅速,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全区年发电量达到40亿千瓦?

时。

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06万门,长话线路14900条。

市场建设,已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100多处,基本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网络。

城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5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00余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70万吨。

(三)资源优势突出

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条件优越,后续发展能力较强。

该区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成土地,是全国唯一可新增土地的地方。

目前,全区有1.77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均占有土地5亩,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

其中耕地1000余万亩,有利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养业。

该区濒临渤海,海岸线长达590公里,占全省的18.5%。

浅海滩涂资源非常丰富,有着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337万亩滩涂,为渔业和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区内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38亿吨和3300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

地下卤水和深层盐卤资源储量较大,为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料。

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金丝小枣、冬枣、鸭梨、渤海黑牛、文蛤等闻名遐迩。

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日趋完善,区内丰富的土地、海洋、油气和水、陆动植物资源,以黄河口、湿地生态和兵圣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必将转化为现实的、巨大的经济优势。

(四)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

“九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实行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土地审批制度和人口控制目标领导责任制。

开始注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油田开发已由遍地开花、单纯追求产量,逐步走向集中连片、科学开发、降耗增效、稳定产量的新阶段。

石油年产量基本稳定在2600万吨,油区作业无污染率达到98%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已由开荒为主转向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由提高产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由单项治理为主转向水土田林路、荒碱涝沙污综合治理。

农田林网、沿海防护林、生态林建设和道路绿化、城市绿地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全区林木覆盖率由1995年的11.96%提高到14.60%。

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已建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工业及城镇建设,坚持“三同时”方针,城市污染治理已经起步,工业污染大大降低,出现了一批绿色环保企业。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比较突出的是: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人才不足,科技力量比较薄弱,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机制、融资机制、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等等。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指导原则与目标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跨入了重要的历史阶段,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将推动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加入WTO,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国际技术、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全省将继续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加大工作力度。

这些都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动力。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完善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给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出了许多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十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开发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向高层次发展,使之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工作指导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突破,实现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科教兴洲”,实现由低效开发向高效开发转变,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

――突出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国内外市场,实现由封闭式开发向开放式开发转变,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和领域;

――坚持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由分散开发向系统开发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后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和经济增长略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支撑能力和实际情况,“十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1.综合经济实力。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亿元(2000年当年价,下同),年均增长9.5%,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亿元,年均增长11%;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3%;

外贸出口额达到11亿美元,年均增长26%;

五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比“九五”翻一番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占有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2.经济结构。

到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年的12:

17.4调整为11.2:

63.5:

25.3,城镇化水平达到4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粮、经、饲种植比例达到3.5:

5:

1.5。

3.固定资产投资。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年均增长8.7%,其中地方投资1025亿元,年均增长15%。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7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30亿元,房地产投资200亿元。

4.基础设施建设。

新增蓄水能力4亿立方米,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0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97.9万千瓦。

5.农业综合开发。

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0%以上。

6.科技水平。

到“十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7.生态环境。

全区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两市市区及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区标准,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境内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天然草地、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2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7%。

三、开发建设的重点

“十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建立与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特点相吻合的产业体系。

力争到2005年,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轻工基地、畜牧业基地、水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使之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高效生态经济区。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适当扩大优质抗虫棉、名优蔬菜、食用菌、花卉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积极培育开发优质名牌产品,培植壮大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黄河大米、东方花卉、阳信鸭梨等特色产业,配套搞好贮藏、保鲜、加工、包装和销售,提高经济效益。

重点搞好3万亩彩色棉、80万亩冬枣、20万亩优质黄河大米、10万亩中药材、150万亩优质牧草和80万亩芦苇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特色农业,加大宜农荒地的开发力度,坚持规模开发、成片开发,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认真组织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日本政府贷款项目,高标准完成66万亩的开发面积,把项目区建成农业开发和特色农业的样板。

走以质取胜的路子,把绿色农业作为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特色,积极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流程建设,按标准进行产品开发、组织生产、规范市场、评价质量,严格控制污染,科学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留,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

要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畜牧业的发展,要以发展食草类畜禽为方向,以建设龙头企业、专业户、专业村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努力扩大优质肉羊、肉牛的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奶业。

科学引导畜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提高养殖水平和规模效益。

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扩大饲草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加快开发大汶流、沾化、无棣、利北、孤北等草场。

到“十五”末,建成2万亩的牧草种子基地和3到5个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饲草基地。

进一步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和推广步伐,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

到2005年,优良畜禽品种覆盖率争取达到80%以上。

搞好疫病防治体系和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情诊断测报、疫病防治,建成三角洲无规定疫病区,提高疫病控制、防治水平,推进绿色畜产品生产。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加大扶持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力争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畜产品和牧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水产业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挥海岸线长、浅海资源丰富、内陆宜渔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加快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优化养殖结构。

海水增养殖要大力发展高值贝类,适度发展优质虾类和蟹类,重点突破鱼类。

淡水养殖要结合盐碱地改良和涝洼地开发,大力推广“上粮下渔”的生态渔业模式,突出黄河口毛蟹、黄河口鳖等品牌效应,积极发展特色淡水养殖。

到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

(三)继续搞好能源开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保障能力

石油与天然气,要继续加快勘探开发步伐,搞好资源储备,保持产量稳定。

“十五”期间,争取探明石油储量4.5亿吨、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

在稳定陆地油气生产的同时,加大浅海埕岛油田开发力度。

要大力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

胜利油田要加大改革力度,狠抓内部管理,突出发展主业,逐步剥离非油产业,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争取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产量稳定在8.3亿立方米以上。

电力,要坚持上大限小,适度增加发电能力,提高供电水平。

扩建胜利电厂,使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积极做好建设滨州电厂或扩建沾化电厂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尽早开工。

继续抓好电网建设和改造,建成黄河北500千伏变电站,完善220千伏输变电设施,进一步增强输变电能力。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培植壮大化工产业

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海洋化工、农用化工、精细化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石油化工,要以加入WTO为契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调整产品结构,依托骨干优势企业,迅速膨胀规模,重点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竞争能力。

胜利油田稠油处理厂原油加工能力扩大150万吨,新建40万吨/年柴油加氢、15万吨/年重整装置。

地方石化企业,要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向石油炼制后续产品延伸,开发高标号汽油、聚氯乙烯、高档润滑油、高等级道路沥青等升级产品,重点抓好垦利石化总厂新增10万吨裂化柴油加氢、东营石油化工厂新增20万吨改性道路沥青、滨化集团新增30万吨重交沥青等项目建设。

盐化工和海洋化工,在巩固原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溴及溴系列产品生产,搞好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农用化工,在大力支持鲁北化工集团完善配套“30、40、60”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年产200万吨复合肥和20万吨合成氨项目,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磷复肥基地。

精细化工,要大力开发石油化学品、高档染料及中间体、专用树脂等化工产品,进一步扩大各类添加剂、助剂等生产能力,重点抓好广饶石化集团新增2500吨汽油添加剂、滨化集团新增4万吨环氧丙烷和5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的实施,增加新品种,提高质量和档次。

(五)依托传统骨干产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角洲地区涌现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传统骨干产品和优势企业。

“十五”期间,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纺织工业,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瞄准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压缩粗加工能力,扩大高支纱、精梳纱、高支密织物、高档仿真服装面料等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重点培植魏桥纺织、天信纺织、滨州印染、大海印染、华润纺织、亚光集团、俊富无纺布等支柱企业和骨干产品,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外向型纺织工业基地。

造纸工业,提高产品档次。

重点鼓励华泰集团、黄河纸业扩大生产能力,积极调整原料结构,限制草浆,发展木浆、苇浆,努力减少污染,“十五”期间,建设30万吨木浆、20万吨高档涂布白板纸、10万吨铜板纸和15万吨低定量涂布纸项目,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机械加工业,要大力发展与汽车、石油机械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到“十五”末,力争形成1800万只活塞、500万套刹车片的生产能力。

建材行业,要因地制宜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做好利用黄河泥沙制作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发展环保建材、防渗漏材料、复合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形成系列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食用油、畜产品加工,开发系列食品,增加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

到“十五”末,力争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重要的纺织、造纸、汽车配件、新型建材和食品工业基地。

(六)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形地貌、生物种类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科学制定生态保护规划,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与开发中保护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重点抓好百万亩沿海生态防护林工程、沿黄绿化带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和林纸结合6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其它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牧草基地建设,要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造林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

积极实施黄河入海流路治理,抓好沿海防潮堤工程建设,科学改碱治沙,引进、选育和推广耐盐植物品种及盐碱地改良技术,建立盐碱地灌草植被生态恢复区,逐步改变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

严格按照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规划,加强湿地生态原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搞好小清河、徒骇河、漳卫新河等河道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搞好石油、造纸、化工等工业点源治理,杜绝污染物的渗漏,确保达标排放。

严格控制新上污染严重的项目,新建项目,必须坚持“三同时”,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大力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东营、滨州等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搞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其它城镇要因地制宜,积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整个三角洲地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率。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

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方面。

以黄河口为品牌,以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黄河口旅游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把农牧业开发、滩涂开发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开发带旅游,以旅游促发展。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建设,重点是建设完善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一批人文景点的设施。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游客,争取“十五”期间旅游业有一个较快发展,逐步形成我省重要的旅游基地。

(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能力

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相对滞后,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要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根据需要与可能,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逐步加以完善。

水利,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近期与长远结合,旱、涝、碱、潮、沙综合治理的原则,走以河补源、以库调蓄、引蓄并重、灌排结合的路子。

引蓄灌溉工程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进行,确保重点。

“十五”期间,扩建配套永镇、高店、三角洼、洋湖等一批平原水库,争取新建付窝、无棣、南展等一批平原水库,增加蓄水能力4亿立方米。

配套完善王庄、簸箕李、麻湾、小开河等灌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搞好农村改水、供水工程,解决缺水地区与高氟水地区的人畜吃水问题。

要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引黄、引河补充地下水源。

节水工程建设要以渠道防渗为重点,积极推广适合三角洲特点的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实施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加大城镇和工业节水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工艺,实施中水回用,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完善节水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防洪工程建设要以大中型河道治理为重点,搞好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在搞好黄河、小清河、德惠新河、支脉河等大中型河道配套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工治理马颊河、漳卫新河、广利河等河道,最大限度消除水患。

要把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行雨污分流,搞好地下排水管网的规划和建设,确保中心城市的防洪安全。

发动群众,改土治碱,完善配套田间除涝工程,努力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防潮堤建设要以保护油田和滩涂开发为重点,加大投入,使临海防潮堤与河道防潮堤相接,形成较为完整的沿海防潮工程体系,确保经济建设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交通建设,要以骨干通道、枢纽建设为重点,建成能进能出、与国家骨干交通网相衔接的公路、铁路和港口网络,特别要建设和完善与黄骅港方向相连接的交通体系。

公路,重点搞好206国道莱州至东营、滨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善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滨洲路段,开工建设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220国道经利津大桥东延、滨州至济阳段一级路、新海路改造等工程,形成黄河三角洲与外部联接的交通大通道。

铁路,力争开工建设黄(骅)东(营)大(家洼)铁路,与大莱龙及淄东铁路相连,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国家主要铁路干线相连,贯通区外各大经济区的铁路干线。

港口,完善东营港、滨州港的配套设施,与黄骅港形成互补格局,使其融入以黄骅港为母体的港口群。

由此实现该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海)”的水陆交通总体格局。

要按照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东营、滨州两个中心城市及重点市县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消防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探索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大力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搞好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独资合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开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国有资产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快优化重组步伐,通过退出、转移、集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要大力推进投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