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279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docx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黄河三角洲泛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和沉淀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

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东经118°10′至119°15′与北纬37°15′至38°10′之间,行政区划划分为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为研究方便,习惯上又根据年代不同以及具体地理状况分为近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

近代三角洲是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成135°角,面积约为6000余km2,海岸线长约350km,大致于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而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指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面积约2400km2,主要是由建国后为大力发展河口经济、保护河口工农业发展、防洪防凌等目的而人工改道控制而成。

1.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自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万km2,塑造了华北大平原。

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谷,上至天津下至江淮统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

而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至1934年,改道6次,行河7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一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东起支脉沟、西至套尔河口、向海延伸至深约15~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

从宁海至入海口大约有100km。

其中各行河河道和年限见表1-1。

这一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三角洲主要向东淤进,共大约推进了20k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大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

一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面积越大,淤进速度越慢;扫过面积越小,淤进速度越快。

随着黄河的继续向海淤进,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自1934年开始,尾闾河道以渔洼为顶点进行摆动,进行第二个亚三角洲的淤积。

从1934年到1996年,62年间共改道3次,逐渐形成以渔洼为顶点、北至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

具体改道情况见表1-1。

其中在1934~1976年的42年中,在挑河口和黄河海港之间淤积最快,岸线向北推进20km,平均0.5km/a。

在大汶流海堡至永丰河之间,由于在1934~1964年间是强烈淤进区,而在1964~1976年间又处于侵蚀状态,在1934~1976年间,岸线仅推进5km左右,平均淤进速率仅为0.12km/a。

其他岸线变化不大。

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成功,炸开西河口引河挡水坝,改由清水沟入海。

该河道为现行流路,行河时间已达36a,岸线最大淤进40km(见图1-1,表1-1)。

1996年,黄河人工改道,在清8断面改向东流入海。

由于本次改道位于清水沟流路上的清8断面,因此可视为顶点下移,由此视为黄河的第11次改道。

1996年至1999年,沙嘴的形态随着黄河入海泥沙的多少有淤有蚀,河口口门走向不断向东偏北方向调整,这一阶段共向海中淤进了5.36km,造陆面积约为19.13km2,1999年至2003年入海沙嘴形态随着随着水沙变化发生淤进、蚀退交替变化。

2004年开始进行口门疏浚试验工程,再加上汛期的调水调沙,洪水冲刷改变河道,使口门位置向南偏移。

2004年汛后至2006年汛前,入海河道都是单一顺直入海,并向前延伸,沙嘴形态由宽沙嘴逐渐变为“楔形”。

从2006年汛期开始,由于汛期洪水漫滩,在汊3断面以下300m附近形成汊河从北侧沙嘴散乱入海,淤积成小沙嘴,并在2007年汛期迅速发展,河道宽度增大,主流从此汊河入海,成为黄河入海的主汊道。

原入海河道在北岸出汊部位河道宽度窄,已基本被泥沙淤死,基本不过流。

到2008年,随着黄河从汊3附近汊河继续入海,并形成2股汊河,使入海口门前沙嘴迅速淤积。

可以预测,由于黄河三角洲目前已经被广泛开发,黄河流路的大幅度、频繁摆动已经不太可能。

根据三角洲发育规律,新形成的亚三角洲可能会以清8断面为顶点向东北方向发展,由于黄河尾闾的抬高,加之近几年黄河来水来沙量的减少,推测新亚三角洲的面积不会很大。

受黄河来水来沙的限制,黄河三角洲的推进速率将越来越慢。

预计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将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因为近年来的改道都是人工改道,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海岸边的活动造成了海岸线非自然的向海突进。

图1-11855年以来黄河十次改道情况图

表1-1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流路变迁统计

顶点

次序

行水时间

改道地点

入海位置

改道原因

1

1855.7-1889.4

肖神庙

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

宁海

2

1889.4-1897.6

韩家垣

毛丝坨

凌汛漫溢

3

1897.6-1904.7

岭子庄

丝网口

伏汛漫溢

4

1904.7-1926.7

盐窝

顺江沟

伏汛决口

寇家庄

车子沟

伏汛决口

5

1926.7-1929.9

八里庄

刁口

伏汛决口

6

1929.9-1934.9

纪家庄

南旺沙

人工扒口

7

1934.9-1953.7

一号坝

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

堵岔道未成而改道

渔洼

8

1953.7-1963.12

小口子

神仙沟

人工截弯取直、变分流入海为独流入海

9

1964.1-1976.5

罗家屋子

刁口河

人工破堤

10

1976.5-

西河口

清水沟

人工截流改道

1.3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

黄河三角洲的地形特征与其形成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河口地区完全由黄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因此地势上呈局部以黄河故道为高脊、向两侧倾斜、故道之间低洼,总体上西南高东北低、延伸至海的地形。

南段的长白山脉为全区最高点;最低处在沾化县北部沿海地区,海拔高度仅为1.6m。

三角洲地势平缓,地面海拔高程一般都在2.0~9.0m之间,宁海海拔不超过15m,东北部最低高程为1m,自然比降为1/8000~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m,东部最低高程1m,自然比降为1/7000。

由于黄河在该地区改道频繁,新老河道纵横交错、相互重叠切割,同时风暴潮的侵蚀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都大大的改变了三角洲的具体地貌,使三角洲地貌变化剧烈,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数量众多,遍布三角洲各地,它们在纵向上呈指状交错,横向上呈波浪起伏,形成了岗、坡、洼相间排列的独特微地貌类型。

三角洲陆上平原主要地貌类型有岗阶地、河滩地、河成高地、平地、低洼地、滩涂地6类38型等,其中斜平地所占面积最大,达2002.9km2,约占总面积的36.8%,其次是滩涂,面积约1472km2,约占27.1%。

三角洲的独特地貌反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土地类型,体现了黄河的造陆过程和河海动力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本区受河海两大主导因素相互作用的平原特征

1.4黄河三角洲地质情况

本区属华北地台部分,位于新生代凹陷东南部,济阳凹陷东端。

辖区广为第三系、第四系覆盖,其下为盆地型沉积,凹陷基底由太古界变质岩系构成,基底之上沉积盖层厚万米。

东营地区发育的底层从老至新有:

太古界泰山岩系、古生界寒武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及其上覆的第四系;缺失古元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以及中生界三叠系。

以横跨南北部的广饶-奇河大断裂为界,三角洲分为南北两个地质构造单元。

南部地下分布有震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在邹平县南部山区有中生代基性侵入岩体出露。

黄河三角洲在全新世早期还是海域部分,后黄河流经此地,开始形成三角洲。

据测算,在距今9000a前开始,约在距今2500a前海水退出目前的陆地区域。

全新世后期黄河进一步沉积,在全新世晚期形成现代三角洲。

三角洲底部为早全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晚期的陆上沉积,常为灰黄色和褐灰色、灰色的粗粉沙和细砂,以河流、湖泊沉淀为主,局部为风成沙丘沉积。

中部发育全新世海侵层,以灰色、深灰色沉积物为主,以黏土质粉沙与粉沙、细砂互层为主,各处厚度变化较大,近海地区厚13~20m左右,近陆地区厚度变薄,直至尖灭。

顶层沉积物以黄色、灰黄色粉沙沉积为特征,其成分严格受控于黄河中游的黄土成分,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可出现河漫滩的细粉沙及河道间黏土质粉沙等盐性的变化,深度一般在4~8m,为全新世最近期沉积,构成该区全新世沉积最新地层单元。

湿地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岸带位于郯城-庐山大断裂的两侧,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北西向构造的控制。

震旦系之上不整合覆盖着寒武-中奥陶系,从上奥陶系到下石炭系缺失。

中石炭系-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侏罗-白垩为若干分割的断块内陆盆地沉积,主要是碎屑岩并加火山岩。

新生代逐步发展为统一的坳陷盆地,为河湖相沉积。

第四纪地层400余m,向东逐渐变薄成100余m。

上部成因比较简单,主要是黄河沉积的冲沉积和海积物。

黄河冲积物为本区主要冲积物,分布在老新三角洲区。

按成因类型分,以河床、漫滩沉积物、河间洼地-泛滥沉积物为主,其次是天然堤沉积物和决口扇沉积物。

海积物绝大部分来自河流输入的泥沙,经海洋动力形成,分布极为广泛。

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和其所处的地貌部分,分为潮滩沉积物和近岸海域沉积物。

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三角洲海域海岸线长度350.4km,东营市规划海域范围为陆上向海推进10nmile以内范围,其中-15m等深线以内海域48万hm2,以外16.88万hm2。

该区内海底基本为泥沙质;底坡构造十分复杂,基本可以分为稳定的泥沙沉积区和大冲大淤区。

小清河口至广利河口和顺江沟至挑河口的海域底坡基本为稳定区;先黄河入海口和五号桩附近海域底坡则处于大冲大淤状态。

现黄河入海口由于黄河不断携沙淤积而摆动延伸,使其在该区内形成若干个复式三角洲,新老交替,三维空间地层结构相当复杂。

河口沙嘴主要由粉质西沙、砂质粉土组成,低塑性、密实、地基承载力高,而河口两侧的“烂泥湾”则为浓度很高的悬浮泥沙和轻泥层组成,容重底,含水量高,承载力低。

两种沉积物的分布又随着黄河尾闾摆动相互叠置,更使该海区底质构成趋于复杂。

刁口河海区底坡多属于由粉质细沙组成的“铁板砂”地层,承载力高。

从整个三角洲海域看,5-8m水深的区域地貌复杂,形成了大量形态各异的坍塌、凹坑、洼地、冲沟、泥流舌等,海底处于不稳定状态;-10m等深线以外基本属于淤积区,海底坡度变缓,海底较为稳定。

1.5黄河三角洲气象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为受季风影响显著,由于濒临渤海,既具有大陆性气候,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一年中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

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易涝,秋季少雨多晴,冬季干旱少雪。

根据资料统计,三角洲多年平均气温为11.7~12.5℃,7月平均气温25.8~26.8℃,1月平均气温3.4~4.2℃,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22℃,≥0℃的积温约为4562~4827℃,≥10℃的积温约为4113~4385℃。

初霜期一般发生在10月中下旬,终霜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旬,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2750h,日照百分率达62%,属北方长日照地区。

年平均总辐射量为515~544kJ·cm-2,光、热资源与农作物需要配合较好。

本区风向受季风环流影响变化较大,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大陆热低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春季主要是偏北风减弱,偏南风增强;秋冬季多偏北风,出现寒流。

历年平均风速4m/s左右。

4月风速最大,平均4.3m/s。

8、9月风速最小,平均风速2.7m/s。

该区年平均有效风能(4~20m·s-1),分布很不均衡,北部年总量均大于1100kW·h·m-2,中南沿海约为540-650kW·h·m-2,内陆多在400kW·h·m-2,有效风速小时数以北部埕口最多,达4793h,其它各地多在2900~3800h之间。

区内夏季降水集中,冬春雨雪稀少,年平均降水量537~630mm。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最多年为最少年的2.7~3.5倍。

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的74%左右,且常常集中在几次降水过程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秋季降水量在100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左右;春季降水量在70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1%~13%左右;冬季一般只有20mm。

黄河三角洲蒸散量日变化范围基本在0~11mm之间,不同月份,区域蒸散量变化幅度不同,其中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蒸散量较低时期,月蒸散量在8mm~50mm之间,且区域变化幅度较小,4月~10月蒸散量较高,月蒸散量在50mm~120mm之间变化,且区域变化幅度较大;从空间上看,年蒸散量以黄河两岸、黄河故道、农田灌溉区及滨海滩涂等地较高,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浅,是主要引水灌溉区域;年蒸发量变化幅度以裸地为最大,农田蒸散量变化幅度较小,天然植被区域介于它们之间。

年际间蒸散量差异也较大,陆面年平均蒸散量基本变化于570mm~860mm之间,蒸散量的峰值出现在6、7、8几个月份。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46mm,最大2119mm,最小1603mm。

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900~2400mm,为降水量的3倍之多。

1.6黄河三角洲水资源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径流和极少量的地下水资源。

从降雨径流关系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108m3,其中小清河以南仅有1.35×108m3的淡水可以用于灌溉和饮用,其他地区由于土地盐渍严重,地表径流水质恶化,无开发利用价值。

由于河口地区当地径流和地下水资源量有限,目前只有黄河水是河口三角洲地区唯一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90%以上来自黄河。

黄河水泥沙含量较大,1950~2004年间多年平均来水量达315.27亿m3,但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25.33kg/m3,且来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具有丰枯同季和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

从年际变化看,丰枯年相差悬殊,年径流量最大时达到973.1亿m3(1964年),为平均年径流量的2.61倍,最小年径流量只有18.6亿m3(1997年),仅为平均年径流量的7.35%。

同时来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77.0亿m3,占年来水总量的64.3%,非汛期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8.22亿m3,占年来水总量的21.2%,冬季多年平均来水量40.02m3,占年来水总量的14.5%。

除黄河外,三角洲还有数条过境河流:

小清河:

源于济南诸泉。

东营市境内河道长34公里,流域面积59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5.823亿立方米。

小清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其支流有淄河、阳河、泥河等。

  支脉河:

源于淄博市高青县前池沟。

东营市境内河长48.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129平方公里。

由于沿途地下水补给和引黄尾水排入,水量较丰,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862亿立方米。

近年来,由于上游纳污,水质趋于恶化。

其控制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广蒲河、武家大沟、小河子。

控制面基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排涝河道有11条。

黄河以北有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挑河、草桥沟东干流、褚官河太平河,前五条独流入海,后两条汇入潮河;黄河南有小岛河、永丰河、溢洪河、广利河,皆独流入海。

三角洲的地下水含水层分为山前冲积含水层、黄河冲积含水层、滨海或海陆交互相冲积含水层,不同类型的含水层相互层叠。

该地区地下水质存在地域性差异,地下水以咸水为主,小清河以南浅、深层皆为淡水;小清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是山前全淡区与滨海咸水之间的过渡地带,地下浅水、咸水重叠分布;滨海除少数区域外,全为咸水区。

全区浅层地下水底界面埋深大于10m的淡水区域面积约3130km2,地下浅层淡水净储量约为33×108m3。

可利用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459.6万m3,可供利用的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资源有限。

目前三角洲的水资源开发主要是针对黄河客水和地下水资源。

1981~2001年黄河年平均供水量为10.30亿m3。

1.7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面积为17653km2,土地总面积174×104hm2,人均占地0.35hm2,湿地总面积6185km2,土地资源丰富。

同时,黄河现仍每年填海造陆,不断为这里的开发建设提供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

广阔的土地资源使黄河三角洲成为我国东部农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①土壤分类及土地结构

据土壤普查资料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壤类型多,便于多途径、多层次开发利用。

主要有潮土、盐土、褐土、砂姜黑土及水稻土五个土类。

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区域,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4%,是粮棉菜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高程8m以上的缓岗、河阶地及微斜平地中,土层深厚,表层多为中壤;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南褐土区的低洼处,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0.6%,砂姜黑土表层土多为黄褐色重壤土,质地粘重坚硬,水、色、热不协调,耕性差。

潮土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9%,其特征是:

成土母质颗粒不仅在全面分布上有分选差异,而且在同一剖面中也有不同的层次排列,全剖面有石灰反应,土层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7.0~8.5,自然植被多为曲曲菜、苍耳、茅草、芦荟、黄须菜等;盐土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近海一带呈带状分布,其面积占东营土壤总面积的36%。

自然植被多为芦荟、茅草、马绊草、黄须菜、柽柳等,潜水矿化度在10g·L-1以上;水稻土面积占东营土壤总面积的0.2%,主要分布于利津、垦利老稻区,经20多年的水耕熟化,初步具备幼年水稻土的特征。

黄河三角洲除滨州地区西南部有部分山地外,其余土地均地势平坦,微向海岸倾斜,宜于开发利用。

黄河携带泥沙中有机质含量高,新形成的土地较为肥沃。

但由于海拔高程低,盐分易升地表,所以生态极其脆弱,容易形成次生盐渍化。

从总体上看,三角洲土地总体质量不佳,质量较好的土地面积约占一半,使用农耕的土地面积仅有34.4%;考虑到三角洲土地形成的时间以及受各种情况的影响,其土地质量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结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开发中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

②土地利用

根据1996年全国统一时点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东营市土地总面积792325.65hm2,土地利用率为65.64%,其中农业用地308197.14hm2,非农业建设用地72344.32hm2,两者比例为4.3:

1。

全市共有8个一级土地类型:

耕地227807.53hm2,占土地总面的28.75%;其中灌溉水田19976.58hm2,占耕地面积的8.77%;水浇地101053.46hm2,占耕地面积的44.36%;旱地103633.27hm2,占耕地面积的45.49%;菜地3144.22hm2,占耕地面积的1.38%;园地7011.9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88%;林地23552.2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8%;牧草地37952.8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8838.2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交通用地13506.1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0%;水域253254.2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96%;未利用土地170401.4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1.51%。

全市后备土地资源有350445.38hm2,其中滩涂101848.23hm2,盐碱荒地170335.95hm2,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灌木林、草地、苇地78193hm2。

1.8黄河三角洲矿产资源

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济阳凹陷之次级构造单元东营凹陷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但金属矿产较少,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贝壳矿、盐矿等资源。

①石油资源

东营市所辖陆域、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区内有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产区。

胜利油田年产原油2650万t,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t。

其中,浅海及海滩油田达19个,100万t级大油田有埕岛和孤东,年产能力460万t;30~100万t的中型油田有埕东、八面河、飞燕滩等5个油田,年产能力234万t,小型油田12个,年产能力95万t。

至1998年底,已探测海上石油储量3.4亿t,动用储量1亿t,目前已形成220万t的规模,成为我国第一个浅海油田。

石油油田浅海油气资源丰富,预测远景资源量为12亿t,现仅探明3.4亿t,近来又在埕岛油田的古生界、太古生界、连续发现高产油气流,在垦东、青东地区也有新的发现,前景十分广阔。

②海盐资源

黄河三角洲主要由泥粉细砂构成,且盐业原料海水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盐业和盐化工产业发展的优良场所。

盐场遍布沿海地区,主要有广饶盐化集团公司盐场、东营区王岗盐场、垦利县盐场、垦利县永丰盐场、利津县及其乡镇盐田、河口区新立盐场等等。

东营市宜盐面积达0.7324万hm2。

浅层地下卤水面积3.75万hm2,地下水60m以内系氯化物-纳型地下卤水,pH值7~8,卤水浓度一般在6~12波美度,含水层厚度为4.2m,卤水储量为1.267亿m3。

深层地下卤水为氯化钙原生卤水,卤水埋深一般在2500~3000m,卤水浓度在14~22波美度,据初步估算,卤水静贮量不低于35×108m3。

目前,由于埋藏较深,在加上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利用。

③滨海贝壳矿沙

主要分布在黄河废弃河口沙嘴冲刷后退区段的平均高潮线附近,其规模大小与河口废弃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如支脉河南侧,贝壳堤长百余米,宽约20m,已有近70年历史。

东营滨海贝壳砂矿面积约4.2万hm2,矿床埋深小于3m,贝壳砂总贮量为12.6×108m3,现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

④岩盐和石膏矿

面积约6.00万hm2,矿产埋深约200~1400m,矿层平均厚度445.6m,最厚达1300m,地质储量是5882×108T。

矿中含有盐泥和膏泯,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1.9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

三角洲海域浅海、滩涂面积宽阔,水深-10m等深线浅海面积达6800km2。

潮间带跨度大,滩涂平坦;潮上带坡度小,地势平缓,水质肥沃;淡水径流量大的年份,饵料生物丰富,是鱼、虾、贝、蟹类的良好繁殖场所。

沿海水产种类众多,资源丰富。

分布于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约有130余种,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约50余种,分布于滩涂的贝类资源约有40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贝类有10余种。

①游泳生物资源

主要是指一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该海域是这些游泳动物的产卵、育幼场。

分布于该海区的鱼类有85种,区系成分的季节变化很小,全年以温性居多(皱唇鲨、孔鳐、青鳞、黄鲫、鲈等共47种,占总数的55%),在冬、夏季还分别出现冷温性种(大银鱼、棉、玉筋鱼等13种,占15.3%)。

年平均网鱼获量为27kg/d,以夏季最高(48.5kg/d),冬季最低(<4kg/d)。

栖息密度变化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

夏季高水温期(平均底温为20.5℃)平均390.65尾/hm2;初秋9月份最高达758.36尾/hm2,而冬季(水温0.3℃)只有366尾/hm2,全年平均214.90尾/hm2。

夏季鱼类生物量也最高(0.77万t,8月),冬季只有489T,约为全年平均值的1/7。

总生物量在50T以上的鱼类有黄鲫、焦氏舌鳎、梭鱼、银鲳、小黄鱼、鲈鱼等14种。

该区的经济无脊椎动物有59种,以甲壳动物最多,占42.4%,其中已成为捕捞对象的主要有对虾、鹰爪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口虾蛄等;软体动物次之,占35.6%,主要有毛蚶、脉红螺、鞘、无针乌贼、日本枪乌贼;棘皮动物占8.5%,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及其他类群的比例极少。

1997年虾蟹类捕获量为23713t,主要品种为毛虾12541t,三疣梭子蟹280t,中国对虾12t;头足类和沙蚕等约7636t。

1998年虾蟹捕获量为30180t,主要品种为15873t,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口虾蛄、厚蟹、头足类和沙蚕等为1430t。

②贝类资源

该海区贝类资源约有40余种,主要贝类资源有文蛤、青蛤、四角蛤蜊、毛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