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63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0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docx

丽水市十二五纲要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丽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一、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1

(一)发展背景1

(二)指导思想5

(三)主要目标6

二、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9

(一)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9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3

(三)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15

(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16

三、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17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7

(二)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9

(三)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22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4

(五)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26

四、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28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28

(二)构筑绿色能源网30

(三)打造安全水利网31

(四)构建高速信息网32

五、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33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34

(二)着力优化生态环境35

(三)加强生态屏障建设37

六、推进科教强市建设37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38

(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39

(三)建设人才强市41

(四)大力繁荣瓯江文化42

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44

(一)积极促进社会就业44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5

(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46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48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51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52

(一)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52

(二)强化社会重点领域改革53

(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5

九、提高合作开放水平56

(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56

(二)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57

(三)积极推进要素回流工程58

十、确保规划目标全面落实58

(一)优化经济增长动力59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60

(三)切实保障规划实施60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深入推进“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性调整和冰雪灾害等严峻考验,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丽水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4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2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8亿元,“两个千亿、两个翻番”核心目标超额完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扩量提质成效初显,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区域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以“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目标即将实现。

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

深入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节能减排完成目标,绿色生态屏障作用更加突出。

全面开展农村“创三新、破三难”,着力推进“四个发展”,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信用丽水”、“平安丽水”、“法治丽水”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市的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个千亿”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

二是始终坚持生态为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始终坚持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走统筹城乡之路。

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开拓创新之路。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走惠民安康之路。

表1-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完成

“十一五”纲要目标

2010年

年均增速

(%)

2010年目标

年均增速

(%)

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18.07

644

12.9

530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4074

27754

12

20000

10.8

三次产业比重

13.8:

45.8:

40.4

9.8:

50:

40.2

10:

50:

40

财政总收入(亿元)

34.8

76.84

17.2

60

1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0.0

45

17.6

35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846

21093

10.4

≥20000

9.3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572

6537

12.8

≥5000

6.8以上

工业总产值(亿元)

423.1

1328

25.7

1000

19.5

工业增加值(亿元)

116.07

272

17.4

240

17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691.7亿元

1308

1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8.1

266

15.7

225

12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4.4

13.49

25.1

10

18

社会发展指标

城市化水平(%)

38.2

45(预计数)

45

初升高比例(%)

87

95.5

9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

7.2

5.75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3.85

4.5

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床/千人)

1.99

2.9

2.7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1

18

13

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

68.9

100

100

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平方米)

0.5

0.68

0.65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耕地保有量(万亩)

133.5

220.8(统计口径调整)

133.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6.5

98

95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天/年)

>292

>292

>292

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

>90

95

>90

单位GDP能耗(%)

预计完成

累计削减20%

COD排放量(万吨)

3.52

预计完成

2.99

SO2排放量(万吨)

1.82

预计完成

1.55

注:

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⑵居民收入增幅为名义增长速度;⑶节能降耗指标国家、省尚未公布。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纵观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放眼国内,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环顾全省,浙江正加速迈向人均生产总值10000美元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

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为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更高发展要求。

立足丽水,经过撤地设市十年来的奋斗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正处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00美元向8000美元迈进的关键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点。

我们面临着发展基础日益夯实、发展条件不断优化、发展方式逐步成型、生态优势进一步显现以及省里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持续加大等诸多机遇;但同时,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与整体素质偏低的制约并存,城乡统筹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约束有待进一步破解,面临的区域竞争更趋激烈。

可以说,“十二五”既是矛盾凸显期,更是我市加快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欠发达是最大实际、生态优势是最大优势、加快发展是最大任务”这个基本市情,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小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改革、齐心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努力建设一个“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丽水。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23”全面小康工程,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生态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社会民生,力争到2015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小康建设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以下“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集聚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

按照新型城市化要求,深化“小县大城”、“农民异地转移”战略实施,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园区(功能区),通过人口和产业两大集聚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山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二是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休闲旅游养生产业;通过大产业、大企业培育,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建设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三是坚持把基础设施现代化、网络化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发展,通过大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成型,促进区位劣势向区位优势转变,建设连接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和经济走廊。

四是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深化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推进大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是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的理念,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六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主要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到2015年,完成“123”全面小康工程,即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市区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支点的统筹发展新格局,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4%。

继续深化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一体化措施,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深入实施“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城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文明素质和法治素养全面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

努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品牌,力争各县(市、区)全部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

根据各地环境承载实际,大幅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科教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积极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争取五年专利授权量达到6000件。

大力培育和引进人才,期末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以上。

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与全省教育现代化差距明显缩小。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

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初步形成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基本建立,民营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和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

表1-2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目标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44

1100

11%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27754

45000

10%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08]

[2200]

11%

预期性

4

全部工业总产值

亿元

1328

3300

20%

预期性

5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16.6

350

2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6

530

15%

预期性

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3

30

15%

预期性

8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5

80

12%

预期性

结构优化

9

三次产业结构

9.8:

50:

40.2

6:

51:

43

预期性

10

城市化率

%

45

54

1.8

预期性

11

R&D经费投入比重

%

0.5

≥1.5

0.2

预期性

12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

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21%

约束性

13

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

万人

[10]

2

预期性

社会民生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093

34000

>10%

预期性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537

12000

>12%

预期性

16

每千人医生数

2.12

2.5

预期性

17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70000]

14000

预期性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5

<4

预期性

19

人口自然增长率

5.75

<7

约束性

2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20000]

4000

约束性

21

职工及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15

130

3

约束性

22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3

约束性

2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52

0.29

约束性

资源环境

24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25

单位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万吨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2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58

约束性

28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07.5

约束性

29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80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5899.78

6900

>200

3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95

预期性

注:

(1)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收入增幅为名义增长速度;

(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二、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市化发展步伐,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速生产要素向重点经济带、中心城镇和中心村集聚,逐步形成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一)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

构筑“112”城镇体系新格局。

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框架。

全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各县中心城区向中小城市转变,提升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中心镇连接城乡的枢纽作用。

构筑“一个中心城市、十个小城市、二十个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格局,力争使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

坚持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围绕“一江双城”总体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打造最佳山水宜居城市。

规划到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4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北城加快东进西拓,重点构筑“二轴五片区”开发格局,加快完成“六城联创”目标,积极推进“三大改造”及特色街区布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区域服务业高地和最佳生态宜居区。

南城重点依托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东扩区块现代产业平台建设、民族工业园建设以及环南明湖区域综合开发,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综合商贸、物流、居住以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和产业高地。

进一步推进南北城有机连接、融合发展,推动与腊口区块互动开发,加快形成城市整体优势,努力将中心城市培育成为浙西南的教育、卫生、文化、科研、商贸、金融、物流和旅游集散中心。

着力提升市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围绕莲都区率先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加快建设丽水(莲都)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和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探索市区集约集聚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加快建设小城市。

通过实施组团布局与“小县大城”战略,加快10个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强化小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提高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

积极推动青田、缙云“撤县建市”,加快推进各城关镇“撤镇建街”。

坚持“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充分挖掘区域的民族、历史、人文和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小县名城”。

龙泉市区要突出对接海西经济区门户作用,着力打造浙闽赣边际中心城市;鹤城要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建成特色风情浓郁的中国华侨名城;五云要积极接轨浙中城市群和永武缙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多功能的山水休闲名城;云和要强化集聚功能,构建个性鲜明的“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松源要发挥浙闽合作区位优势,建成接轨海西的桥头堡、带动庆元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生态山水城市;妙高要东进西拓,加快城市功能提升,建成休闲养生名城;西屏要着力提升县域主中心的整体功能,建成松古盆地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建设新型田园生态城市;鹤溪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资源优势,建成“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壶镇要以纳入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建设浙南特色机械装备城、丽台金三市边际区域经济中心;温溪要积极融入温州经济圈,建成我市重要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制造基地。

加快培育中心镇。

重点培育碧湖﹡、大港头、老竹、安仁﹡、八都、查田、船寮﹡、腊口、海口、崇头﹡、竹口﹡、荷地、新建、舒洪、石练﹡、金竹、古市﹡、玉岩、沙湾﹡、东坑等20个中心镇。

全面落实扩权强镇政策,加快中心镇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的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

加大行政区域调整力度,突出中心镇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

推动乡镇工业功能区、农业科技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围绕“112”城镇化战略格局,统筹规划各城镇功能分工和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区域城镇群的有机联动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整体竞争力。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严格遵循统筹、有序、紧凑、集约的开发原则,科学推进城镇建设,更加注重城镇品质提升,着重完善城镇功能和管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和谐安全、适合人居的山水精品城镇。

提高建成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资源集约利用,努力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和促城市可持续开发。

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积极应对“汽车社会”新趋势,着力优化城市交通体系,打造城市“畅通工程”。

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有机无缝衔接。

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培育和弘扬丽水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112”城镇体系格局图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切实增加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以及农村服务业,积极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创收能力,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增长到10万人以上。

加大对重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基本消除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

大力推进中心村培育。

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向中心村集中,全市培育建设200个左右的中心村,使之成为承载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

合理调整村庄布局,进一步整合自然村和农村居民点,促进农村人口资源要素集聚。

保护地域和农村特色文化风貌,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村创建,到2015年全市60%左右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市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努力把农村打造成为“山青水秀的生态走廊、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农村“千百工程”、强塘工程、城乡公交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