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639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PPT推荐.ppt

褊心,心胸狭隘。

译为:

因为她这样心胸狭窄,所以我写这首诗讥刺她。

例2:

小雅节南山: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家父,又作嘉父,周大夫,此诗作者。

诵,诗。

究,追究。

王,周王。

讻,祸乱。

译文:

家父作了这首诗,用来揭发周王的祸乱。

以上两例作者写诗的目的是刺。

例3:

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吉甫(我)作了这篇颂,诗意深切很出色,清风化育非常好,赠诗增美了申伯。

这是一首颂诗,赞美诗。

作者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申伯的美好品德。

305篇中,有11篇作者已经谈到了写诗的目的,其中8例为讽,3例为颂。

2、诗言志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载有舜对他的臣子夔所说的关于音乐(实为诗乐舞)的一段话:

夔!

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

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诗乐的教化功能;

诗歌的言志特点;

诗乐舞三位一体。

尧典多出于传闻,所记虞舜的话不是十分可靠;

但尧典系周史官所记,“诗言志”至少反映了周人的文艺观。

朱自清作诗言志辨,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影响深远。

庄子天下载:

“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

“诗言是其志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

“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言志”,强调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

诗缘情则强调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3、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未对。

宣子曰:

“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穆叔曰:

“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德、功、言并立,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言的重视。

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刘勰序志: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诸子: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

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思考题,1、基本概念美刺说、赋诗言志、季札观乐、诗言志、三不朽2、谈谈你对“五经为各体之源”的看法。

3、为什么说先秦是文学批评的萌芽时期?

4、注意文、文学、文章的含义。

参考书目,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蔡钟翔先秦诸子之学与中国文论,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第2期。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

第三节儒家的文论,课时编号:

03-04,学习目标,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体会儒家文学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一、孔子的文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学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自幼好学,中年开始为弟子讲学,并修订诗、书、礼、乐等经典。

51岁至54岁之间,孔子在鲁国先后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

之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然终不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仍致力于文化典籍的整理。

孔子的教学内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诗、书、礼、乐),孔子与文化典籍整理,诗书春秋,孔子与音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孔子到齐国去,听到韶音绍乐,有很长时间连吃肉都尝不出滋味,于是感慨: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精通音乐,修订乐章。

他说: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纠正了乐章的错乱,使雅、颂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孔子与诗歌,唐棣之华,偏其翻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尔!

唐棣花翩翩舞动,哪里是不想念呢?

是离你太远了呀!

子曰:

“未之思也!

夫何远之有?

”孔子认为,作者还是不想她,要想,有什么远的呢?

对诗的理解切中要害,很内行。

他根据生活中情感逻辑还解诗,合情合理。

棠棣之花,棠棣tngd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

“诗云: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按,此为逸诗。

论语子罕引作“唐棣”。

孔子的文学思想,1、兴观群怨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2、思无邪孔子论诗的思想标准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所谓“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包括:

怨诗、刺诗、情诗。

放郑声、郑声淫。

指的是郑地的音乐,而非诗歌。

孔子不反对情诗,甚至让伯鱼读二南诗,以便了解男女之情。

汉书匡衡传谓:

“时感伯鱼授室,故夫子特举二南而训之耳。

”把诗经当成传播婚姻爱情知识的载体,而非朱熹所说的反面教材。

3、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4、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人品和文品的关系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二、孟子的文学思想,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据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

孟子以孔子的传人自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他曾游说齐、宋、滕、魏等诸侯国,曾任齐宣王客卿,然终因其主张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为诸侯国所用,回到邹国,讲学著述,有孟子一书。

孟子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与民同乐”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

1、以意逆志说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逆”的意思是推测,“志”则为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意”字向来是有不同诠释的。

(1)、写诗人(作者)之意。

王国维: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

(2)、解诗人(读者)之意自己的心意。

(3)调和折衷的观点,如顾易生、蒋凡即以“意”字一身而兼三任,为“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自己之意的结合”,“以意逆志”的意思是,“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

2、知人论世说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注释】尚:

同“上”。

论,推论。

颂:

同“诵”。

世,有两种解释:

一是说人的一生;

一是指人所处的时代。

尚友,上与古人为友。

推论、考究古人的一生及所处的时代,才是真正的上与古人交友。

3、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所谓“养气”,是指一种道德修养。

“气”一是指自然的气,一是指人体的气。

孟子的气,是义与道凝聚而成的浩然正气。

此后,曹丕:

“文以气为主”,刘勰:

务盈守气,韩愈提出“气盛言宜”。

诐辞,片面的言辞。

淫辞,过分的言辞。

邪辞,违背正道的言辞。

遁辞,躲躲闪闪的言辞。

养气是知言的基础,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很好地辨析别人的言辞。

三、荀子的文学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的代表。

荀子的文论,首先是从他对人性的批判开始的。

在性恶论中,荀子假托尧舜对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这是荀子文学的哲学基础。

1、三位一体的文学观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

明道,是其文学观的核心。

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家的思想成果;

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

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影响:

扬雄、刘勰、韩愈、桐城派等,文以载道。

道,儒家之道。

用文章张扬儒家思想。

2、荀子论乐荀子论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前人大大前进一步,有名的乐论是他论乐的专文。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情感变化,人们运用音乐,抒发各种情感的变化;

同时,音乐对人的情感也有感染、打动作用,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乐与情感的关系。

基本概念,兴观群怨、思无邪中和之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知人论世三位一体(明道、征圣、宗经),习题,孔子“兴观群怨”说的主要内容和文论价值是什么?

试论述孟子的文学思想。

比较孔子与荀子文论思想的异同。

参考书目,朱恩彬儒家思想与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

张节末孔子诗论“兴观群怨”说新解,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文史知识1986年第7期。

第四节、老庄及道家文论,课时编号:

05,学习目标,掌握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主要特点。

理解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

一、老子的文学思想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学艺术及其理论的民族特色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尤为巨大。

老子(约公元前580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不一定是老子所作,但基本上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也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掺进了老子后学的一些观点。

老子一书寥寥5000字,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老子的文学观和他的哲学思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了解他的文学观,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按照老子第一章的说法,“道”是不可说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但老子还是要努力地去说。

通观老子对“道”的论述,可以见出“道”的三大特征。

其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其二,“道”是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的,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

其三,“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所谓自然之道。

道之所以为道,就在于它的自然而然。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即道之音;

“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

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

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2、有无相生3、美言不信,二、庄子的文学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

现存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论著的汇编。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及杂篇为庄子的后学所作。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和老子一样很少直接谈文学艺术的问题,他的文艺思想涵泳于哲学思想之中。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指出“天道自然无为”。

天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意为要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违背它。

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

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属于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

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有外力的因素,也不是最自然的,因而也不是最美的。

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是完全自发的、不依赖任何外力而天然产生的声音,所以庄子认为这种声音才是最美的。

庄子从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出发,主张弃绝一切人为的艺术,认为人为的文艺、甚至包括工艺都应该被毁弃,因为它们破坏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人所创造的艺术。

庄子所否定的是显露人工斧凿痕迹的艺术,他所提倡的是人所创造却不露人工痕迹的艺术,即出于人的自然流露又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

庄子对虚伪做作的东西深恶痛,对真诚的情感给予很高的评价。

渔父篇: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庄子崇尚那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反对的虚假矫情的艺术。

庄子在论述具体文艺样式的审美要求时,也体现出崇尚自然的文艺观。

比如,在音乐领域庄子提出“天乐”的概念,天乐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音乐。

又如,在在语言艺术领域,庄子提出“言意之表”,认为“道”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甚至是不能用心意去思考的,因此,对“道”的领悟,既不能凭借语言文字,也不能用心去体察,因为“道”是一种无言无意的自然存在,等等。

2、虚静与物化

(1)心斋若一志,无听之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虚”,即是“心斋”,要求人耳不能听,心不能思,而只能用“气”去连接,因为“气”既不能感知,也不能思考,是真正的“虚而待物”。

由此可见,“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2)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3)物化庄生梦蝶、庖丁解牛、解衣盘礴、运斤成风陆机文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

刘勰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不期粗精焉。

秋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庄子的“虚而待物,唯道集虚”既是应对黑暗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又是个体人格修炼的措施与目的,还是审美知觉的技与道。

庄子用了很多寓言故事来阐释“虚静”说,这些阐释可直接用来说明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如达生中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等。

这些寓言故事都说明,各种技艺上要达到高超的境界,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必须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深切领悟创作对象的规律,实现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合二为一。

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文艺创作,也就会创作出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的艺术佳作。

当然,庄子的“虚静”说在强调“无知无欲”的精神状态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否定了实践与认识的作用,这无疑是偏颇的;

但是庄子的论述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所列出的那些用来说明“虚静”的故事,其实都在有意无意之中证明了实践对进入“虚静”的重要意义。

言不尽意:

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天道中提出。

“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

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题,试述先秦道家文论的“虚静”说。

论述先秦道家“言不尽意”说的文论价值。

参考书目,顾易生试论老子的文艺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

张少康庄子和道家的文艺思想,见文艺学的民族传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文勋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及期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