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90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 精品.docx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复习教案9精品

专题九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重点点击]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它们是: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知识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仅仅辨认概念,学生应能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是否收到最佳表达效果。

近几年的高考题一般将修辞与句式融合在一起考查,增加了综合性。

1.比喻

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功能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请注意以下几点:

①喻体与本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在相似的前提下,两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句子中见到“像”便以为是比喻句。

如:

他的性格很像他的父亲。

“像”表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好像”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幅照片,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仿佛”表想像。

“在志愿填写动员会上,许多高校都来了,如清华、北大、复旦等。

”“如”表举例。

③运用比喻要以“熟”喻“生”,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千万不能以“生”喻“熟”,造成越比越难懂。

④要注意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另外,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可改成明喻。

⑤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是词本身所固有的。

如“对方是纸老虎。

”“纸老虎”为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⑥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而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或描绘一个本体,叫做博喻。

2.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常见种类有:

①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如:

“驼背五少爷坐在角落里。

”②具体代抽象。

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专名代泛称。

如:

“这是一个同样需要雷锋的时代。

”④形象代本体。

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⑤部分代整体。

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锱衣。

”⑥结果代原因。

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3.比拟

比拟是指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拟人(把物当人来写)和拟物(把人当物来写)两种。

它的特点是将写人的词语“移用”于写物,将写物的词语“移用”于写人。

运用这一修辞时,要注意描述的环境气氛,如:

“群山肃立,江河挥泪。

要合乎人物的思想情感,如: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要和比喻区分开来,前者重在“拟”,后者重在“喻”,请看以下两例: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例①是比喻,有相似点;例②是比拟,把物当人写。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一般分扩大夸张如“白发三千丈”和缩小夸张如“吓得连半句话也不敢说”两类。

其作用主要是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加深印象等。

运用夸张要注意合乎情

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一般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

其跟对比的侧重点表现在前者重在形式,后者重在内容。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短语之间、分句之间,均可构成排比。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排比误用来表示简单重复的内容。

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就是一个语意表达不简洁的句子,不是优美的排比句。

7.设问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发人思考,使表达的层次鲜明。

用于文首,引人注目;用于文中,承上启下;用于文末,令人回味。

设问不同于一般疑问,它是无疑而问。

8.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主要为了增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发人深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指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难点探究]

1.要领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比喻: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比拟: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③借代: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④夸张:

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⑤对偶: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排比:

可增强语言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

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⑦反问:

加强语气,引起思考,予以强调。

⑧设问:

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较长的说理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学会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既可单用,也可综合运用。

先说单用。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四种辞格可归为一类,主要是句式的选用问题,为的是使语言表达更简洁、更明快、更清晰,更有气势。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可归为另一类,大体上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感情色彩。

下面分别讲讲运用这四种辞格应注意的事项:

关于比喻的运用,特别要注意:

①避免用生僻的事物设喻。

②要抓准相似点。

比喻的生命是“相似点”,没有相似点比喻就不能成立,相似点模糊不清也会造成费解。

反过来说,要理解一个比喻,根本的也在于抓准相似点。

③要注意感情色彩。

比喻常常

体现着说话人的情感倾向,这倾向错了,就影响了比喻的效果。

关于比拟的运用要注意:

①比拟是感情激动时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运用时要自然和谐,不要矫揉造作,②拟人是把非人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在表达时要注意尽量合乎该事物本身的特点。

关于借代的运用,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关于夸张的运用,要注意: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性说明文、说理文章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以上说的是辞格的单用,辞格也可以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①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另一种辞格。

②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③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他辞格。

[考点透视]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考查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单选性修辞手法运用正确与否的辨识题,如1991年“三南”题。

②单选性修辞效果是否最佳的判断题,如1994年全国高考题。

③复合性修辞手法仿用题,如1999、2001、2002全国高考题,

高考直接考修辞方法的题,最近的是1994年高考的那道“专家题”(辨析“……跟……一样”),因太难,被统计数据证明是失败的。

此后直到1998年,高考推出了新的题型——仿写比喻句,1999年到2002年高考坚持了这一题型,考试实践证明这一题型很好,体现了《考试大纲》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

因此高考考修辞方法重在理解运用,而不在辨识,且常与仿句、诗句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相结合。

题型为主观性试题,占4—5分,位于第六大题中,有时在第一大题、第五大题中。

[经典题析]

[例1](2004年全国高考卷甲)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修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的解答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主题鲜明。

要凸现号召“说普通话”这一主旨。

二是态度真诚。

因为是公益广告,所以应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要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而不能有强制之意。

三是构思新颖。

应该独出心裁,通过新颖的创意一下子拨动公众之心,唤起公众“说普通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是语言简明。

既要不超过规定字数,又要将主旨鲜明地表达出来,一瞥之间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的一组示例就较好地注意到了以上四点要求:

(1)一种民族的共同语,一个公民的责任感。

(2)你说我说大家说,普通话是我们共同的歌。

(3)风雨声,是天地在交流;普通话,是你我在交流。

(4)一起来说普通话,真情连接你我他。

(5)你应该骄傲,因为你说的是十三亿人的共同语。

[例2](2004年全国高考卷乙)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修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1)你的血液将同另一个生命一起流淌。

(2)点滴血液,无边情怀。

(3)你瞬间的痛楚将带给别人永远的幸福,,

(4)一滴血,一点情,一生爱,随你行。

(5)一腔热血请珍重,献出犹能化碧涛。

[例3](2004年全国高考卷乙)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能致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题:

正气满乾坤勤劳可兴家第二题: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本题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形合。

上、下联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偶,其语法结构和对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完全相同(至于平仄,鉴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可不作要求),在这一点上有对错之分。

二是意合。

上、下联在语意上要紧密关联,若能凸显生活气息,紧贴时代脉搏,就可以达到“意胜”的境界了,在这一点上有高下之别。

答案中的示例就充分体现了上述两点要求。

[例4](2004年全国高考卷丙)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处处春光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代园丁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题:

家家气象新九州桃李荣

第二题:

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解析]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和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例5](2002年全国高考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本题重点是考查修辞的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

首先考生应该明确这里的四个比喻句都是采用了暗喻的形式,且一个高一层次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的比喻:

本体“海”领属了“浪花”、“涛声”、“鱼虾、海鸥”,喻体“字典”领属“部首”、“音序”、“文字”。

第二,考生必须注意原句组成排比的形式。

虽然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仿写也是近年来我们熟悉的训练形式,但是这一道题更具有智力色彩,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对子”在现代社会的延伸,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当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差强人意,新颖贴切、有特色的答卷可谓凤毛麟角。

[参考答案]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松涛是旋律,溪流是大山的节拍。

[例6](1991年三南卷试题)下列各句中比喻不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比喻手法的正确运用。

比喻得恰当与否,关键是看本体与喻体是否有相似点。

B句“脚步轻快”与“踩在棉花上”没有相似点。

比喻运用不当。

[答案]B

[例7](1994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方式的辨识能力。

A、C、D三项都是比喻:

A项讲气氛上的相似;C项讲颜色上的相似;D项讲体格大小上的相似。

B项则是比较,以蔬菜价格与水果价格相比。

[答案]B

[例8](1998年全国高考题)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不超过60个宇)

[解析]根据例句和题干的要求,仿写的比喻句本体应当是“时间”,比喻的形式应当为明喻,此外,还须对时间的喻体作出恰当的解释。

[答案]时间好比一面战鼓,它能振足我们上进的勇气。

时间如同一座警钟,它将激荡我们怠惰的灵魂。

[例9](1999年全国高考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

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此题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要求。

解题时要注意,首先,在第一条横线上写出的比喻句:

五十年像……与前后的语句构成排比,其中,“像……”是难点,因为它还要在第二条横线上将其扩展,且要用“有……也有……”的格式。

而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思维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

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所写的内容呼应,还要与其前后语句构成排比,这又是一个难点,但相比而言要容易一些。

[答案]①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②五十年像一个赛场有失误也有成功赛事正趋激烈③五十年像一部戏剧有平静也有高潮剧幕徐徐拉开④五十年像一条大路有弯曲也有笔直大路继续向前

★阳光演练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三年过去了,三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对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我都充满了眷念之情。

不论是鸟语花香的清晨,还是夕阳临窗的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母校的一切,都令我无限眷念。

2.下列句子中,前句用排比句式,后句用暗喻句式,请在“青春”“志向”“勤奋”“信心”中选一个或两个词,仿写前两句话。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天才只是一块质地有差别的田地,学习就是肥料和耕耘。

(萧军)

①排比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暗喻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下列句子的形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

假如,你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但只会重复别人唱过的歌曲,我绝不会把你赞许;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给出的句子结构再写两个句子,使下面的一段文字成为一组排比句,注意所写句子必须含有加点的词。

我不是最美丽,但我可以最可爱;我不是最聪明,但我可以最勤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语段补完整。

要求:

①上下文意相通;②使语段构成排比。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语意与形式都合理的排比句。

于是眺黄山云海,步庐山夜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苏州评弹,求徽州古籍;品阳羡新茶,剥洞庭早橘;尝吴兴鱼鲜,醉绍兴香雪……

7.把下面句子画线部分改为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

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育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育、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要记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的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焕发光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______________。

春天化作一千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10.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

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唐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

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

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14.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上与语境相适应的内容。

时间对任何人似乎都没有公正过。

对排队的人,它磨蹭着;对有急事的人,①。

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②。

③,它吝啬着;对辛酸痛苦的事,④。

它就是这样荒延无稽地作弄着人们。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相同。

①悲悯,是人的情感的一脉活水,有时漾开柔波,有时惊起阵痛;悲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心是一片严冬里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要动辄摇尾乱叫,夜郎自大;人,应该自信自强,必须勇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奋好学是智慧的硎石,它能使宝剑露出耀眼的锋芒;坚持不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