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963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激发学生产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时空,一方面使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另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

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题图:

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

教材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引出48×

10后,重在理解48×

10可以怎样算。

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2:

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

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

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注意探讨口算的一些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例3: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以上3个例题都要注意:

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算理的探究)。

例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以口算为认知基础。

教材在原有18×

11≈?

的基础上增加了“35×

19≈?

”的情况。

教师要注意估算的答案不唯一,估算方法的选择把握两个原则:

便于计算、接近准确值。

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

探索12×

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

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

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算法。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怎样来的,结合立体右边的填空来理解。

例2下面的对话: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要每一位学生都进一步熟悉笔算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过程,从而更好的经历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师要注意:

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例2下面的“议一议:

怎样笔算79×

80”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乘积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写法。

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

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的想、说、填可以从大量的例子中得出: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至少是三位数,最多是四位数的结论。

发现规律

通过情景图和表格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速度不变,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表格能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关系,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的1题就是这一规律的运用,联系三1~4题都是此类练习题。

是杨辉三角的运用,建议结合P31页的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进行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关注教材上的题型外还要注意下面这些发现规律的题:

3,4,5,8,7,12,9,16,( 

 

),( 

15

24

19

34

30

12

38

62

1,9,2,8,3,( 

),4,6,5,5。

3,10,31,94,283,( 

)。

解决问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注意方法不唯一,可以先求1所学校的人数,再求22所学校的人数,也可以先求22所学校站了多少列,再根据每列的人数求大约有多少人。

用“大约”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为题材,采用情景图中两位学生对话的形式来引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解决例2的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算1箱矿泉水的数量,再算25箱的数量。

这里也是让学生掌握“归一”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加上还剩下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

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

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

”(两次求积再相加等)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活动主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景,可以拓展许多与该单元有联系的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还要注意限额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

如:

练习四的11题属于限额消费的问题,这里关注满足两个条件,解决的策略有多种。

整理与复习(略)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给与长和宽的关系”,再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

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注重放在认识面积上。

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侧重放在面积是有大小的,这个大小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来。

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面墙上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比较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瓷砖来比较墙面的大小,总结出不是把贴瓷砖部分拿来直接比较,而且通过第三者——瓷砖进行比较。

这里的瓷砖就可以作为一个面积单位来看。

然后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启示来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当学生受到启发找出用一个相同单位来比较这两片树叶的大小就行了,教师指出这里的方格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面积单位,再次,还可以去比较黑板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大小,学生也可能很快想到用方格去量,教师指出只要用一个相同的面积单位,如方格测量出结果,再比较都是可以的。

这些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可以用“方格”量化并表示出来的。

  例3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确定的面积单位必须是固定的、统一的,同时建立起3个常用面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首先,出示例3中两个图形(不带小方格)让学生想办法比较;

当学生用方格比较时,教师再出示图A(6格)和图B(24格),为什么不能说图B比图A大呢?

由此引起面积单位的教学。

  教学cm2,dm2,m2时,必须让学生经历做正方形格子(可以课前做好),观察做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这个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表象去估计文具盒、课桌面、教室地面等大小的过程。

建立面积单位的准确表象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以更好的建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第34页和37页的课堂活动时,应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围、画、数、摆图形的过程,体验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相等,同时感受图形的美,为学生对图形面积的估计储存表象。

还要按第37页第1题的要求去寻找周围物体中约1cm2,1dm2,1m2大小的面,以丰富面积单位的表象。

注意选填单位的练习和用面积单位估测。

P38~39的3、6、7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此内容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好教具,进行操作探究。

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有两项任务:

一是估测,不能忽视对估测教学的要求:

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注意估测方法的指导。

直接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并不难,这里估测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区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难点。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

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

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

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教学时较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直观通过计算来掌握。

以“议一议”的形式讨论1m2于1dm2之间的进率关系。

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练习。

注意:

P51的2、3、4、5题的相关练习,题型可以再补充。

4题选填单位cm2、dm2、m2,学生可以借助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

特别是5题可及时补充求压路机压路面积、收割机收割面积、播种机的播种面积的概念的练习。

本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上。

综合运用单产量、数量与总产量的关系和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知道油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求总产量的问题,根据“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这个关系,必须要找出数量,即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米数。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读题提出问题:

要求这块田可以收油菜籽多少千克,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明白1m2与整块田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看出求整块田收油菜籽多少千克,就是求有多少个1m2的田收的油菜籽,所以要先求出这块田有多少平方米。

例2的综合性比例1大,一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涉及了,需要一定的识图能力;

二还要用到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来解决(第

(2)问);

三是解决中还可能用到图形平移的知识(第

(1)问)。

例2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

(1)问,求种草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本练习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做第6题时,首先明白要求哪一块的面积,这一块是什么形状,求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等问题,再问如果要求新建部分的面积可以怎么求。

练习第10题时,当学生计算出可以得到14个小长方形后,就要让学生去画一画,在画中看出学生怎样合理的安排材料。

对于思考题,可以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尝试解决,帮助他们找到观察的重点,如何找到相关的因素来分析变化规律。

实践活动 

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突出素质教育基地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既有数学方面的知识(估算面积、玉米的株数、计算桃树的收入、统计),也有生态农业的指示。

第三单元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知识联系: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和估算、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

3.教材编写:

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法。

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600株)中来,由6÷

2=3联想到600÷

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

同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知识。

教材呈现由12÷

6=2类推到120÷

6=?

的这种算法。

教材通过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

教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

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该题若学生把574看作570,570÷

3=190,所以570÷

3≈190,或是其它言之有理的猜测、估算方法都是可以。

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相同。

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

呈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出来。

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引导学生掌握两种常用的方法(最高位上的数大于等于除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省略次高位后面的尾数),并依据此法判断商的位数。

P68的6题。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引导学生讨论和着重解决“百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

”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这个一位数。

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为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

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两种:

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是0;

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为商0。

对于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在练习十三的2题中“427÷

7=”中有呈现。

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

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

以情境呈现了“4包饼干要32元”这一信息,同时通过文字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科书以分步列式的形式呈现算式。

教学例1时,可以先出示图,并请学生说出图意,还可以提问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可以知道些什么,然后再出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

突出要算200元可以买到多少包这样的饼干,关键是“算出每包饼干的价钱”这一问题,强调解题思路。

  例2仍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梳理以及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上,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例2时,可完整出示图文(除对话框外),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一,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第二,独立思考出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与同伴说说你的思路。

第三,展示不同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例1、例2的教学,如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但不作统一要求。

  第81页课堂活动是一个较开放的活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设计队形,然后再利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得出所需数据,并且对队形进行调整。

同时鼓励学生用符号代替同学进行设计。

最后小组展示、交流并通过自评、互评,评选出最佳的编队方案。

  练习十五第4题,可提示学生讨论这里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最后一步算出来是100÷

6=16……4时,可提问学生“16”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确还剩4元,已不够买1听,所以最多能买16听。

第5题可提示学生糖果的总颗数不变。

第10题可引导学生观察图,得出6人座的船,平均每人只需6元,而4人座的船,平均每人需要8元。

所以尽量先安排6人座的会合算些。

第84页思考题可提示学生把每5面小旗看成1组,用119除以5后所得余数来进行判断。

整理与复习(略)

第四单元 

统计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新的知识点:

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出现有方向标志的横轴或纵轴,用1格代表1个单位;

数据的分段整理,根据分段情况确定统计的范围;

单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内容的重点是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和统计表的制作,难点是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和复式统计表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科书在第89页安排了1幅单元主题图,目的是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同时为例1的教学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内容上看,主题图里4名气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蕴含了统计的方法。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它与单元主题图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应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中“合计”的含义,学会对统计表进行分析,获取相关信息,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从单元主题图的情景入手。

至于完成统计图,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师首先应通过示范,充分利用网格图的直观作用,给学生讲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加以指导。

例2以同学的身高为素材,体现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情感教育因素。

教科书首先呈现该班男同学身高的记录表,然后给出对话框“怎样才能知道男同学的身高状况呢?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出了例题的主要意图,重在让学生理解要分析全班男生的身高状况。

教学例2时,教师可结合情感教育,从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中关键要讲清楚两点:

一是进行分段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如何进行较合理的分段。

完成统计图,教师应强调要根据所选定的分段方法,按照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作相应的统计图。

    例3要求学生经历统计表完整的制作过程,掌握统计表制作的必要技能。

教学例3时,教师关键是要讲清楚统计表制作的步骤,让学生感受、经历统计表制作的完整过程。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明明的调查结果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可分为哪两类?

”为统计图的表头设计作铺垫。

然后可让学生讨论统计图的表头应填写什么内容,位置关系怎样,经过同桌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总结:

因为有“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两个信息,所以统计表要画两横栏。

接着,根据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别,每一类别画一竖列,再加上“合计”一列。

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包括统计表的名称、制作日期、合计人数,并检查合计数是否准确、与调查总人数是否一致。

整个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归纳、总结。

例4是让学生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及基本框架。

教学例4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准备,分男、女两组,分别调查本班男、女生同学的体重状态。

教师提供一个分段标准,让两组同学按分段标准分别制作男、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这样,既复习了分段统计表的制作,又自然地引入了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新问题:

如何知道“这个班级多数同学的体重在什么范围”、“体重在什么范围的男、女同学人数相差最大”。

然后在学生主动探索、互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