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997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龙县防旱抗旱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依据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县级抗旱预案编制的通知》(州汛旱字[2002]21号)和安龙县《流域规划》、《农业区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节水规划》以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计划》,结合安龙县历史旱情实际,为使防旱抗旱工作规范化,不断提高防旱抗旱效益,特编制本防旱缺旱预案。

第二节编制目的

为减轻干旱灾害,做到“防抗并举”有计划、有准备地抵御干旱,科学抗旱,在现有工程设施的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干旱灾害而制定防御方案,为各级政府领导指挥实施抗旱提供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预案制订的防旱抗旱对策、措施,供水调度计划,对各乡镇各部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制定和实施防旱抗旱预案,是防灾减灾的根本措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节编制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央、国家的水利方针和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抗旱工作由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

推动抗旱工作规范化。

第四节编制原则

本预案的编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全面部署,保证重点;

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服从大局,团结抗旱;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法抗旱;

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防旱抗旱预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本预案应密切结合本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利工程、城镇供水、农业生产等各项规划的实施进行逐步修订完善,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节抗旱预案编制的组织

为认真搞好我县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抗旱预案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

韦世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

徐元忠(县水利局局长)

成员:

詹书海(县农业办公室主任)

刘继泉(县农业局局长)

蒋发祥(县民政局局长)

张扬(县林业局局长)

韦兴达(县防汛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编写小组在县防办抗旱办公室,韦兴达兼任办公室主任,向正辉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编写小组由:

韦兴达、向正辉、胡雨等组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干旱灾害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安龙县位于贵州高原的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洲。

地处东径104°

59′~106°

4′,北纬24°

55′~25°

23′之间。

东与册亨县、东北与贞丰县,北与兴仁县,西与兴义市接壤,南与南盘江为界,与广西隆林县隔江相望。

2、土地面积

总国土面积2237.6平方公里,耕地30.9705万亩(其中:

水田14.7555万亩,旱地16.215万亩),园地2.2625万亩,林地95.6095万亩,牧地82.7555万亩。

3、人口社会经济

全县16个乡镇,287个村,1890个村民组,2011年底总人口为43万人,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394万人,占总人口的52.08%,少数民族人口为20.606万人,占总人口的47.92%;

农业人口为39.615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13%。

平均人口密度为190人/km2。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65亩,其中:

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29亩。

4、地形地貌

安龙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倾斜过渡的斜坡地带上,中部平缓,北高南低,与高西低,西北与东南隔中部平缓地事呈马鞍状起伏,境内最高点是龙头大山的龙公山,海拔1966.4米,最低点为巴猫河与南盘江交汇处,海拔407米。

南北相距49750,相对高差1559米,地形比降为31‰。

县境西北部层峦迭嶂,高寨山最高点,县境东南以仙鹤坪为最高点,龙头大山高拳山,仙鹤坪,构成了境内山脉走向的主要骨架和标志。

5、气候状况

我县属亚热带气候,除南盘江河谷及少数河谷外,全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干湿季节分明,无霜期长,但境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小气候多样,旱涝灾害常交潜发生。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25.9mm左右,暴雨中心在西北部,年降雨量在1424mm以上,地区分部特点是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

丰水期(5月—9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枯水期占15%;

全年日照时数最多达1928.7小时,历年平均为1160.5小时;

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5.4℃;

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为6.9℃,极端最低气温-8.9℃;

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1.8℃,极端最高气温34℃;

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624.7mm,水面蒸发量为1048mm(E601蒸发器),以夏秋季节蒸发量较大,常造成稻田脱水,旱地缺墒,旱情加剧。

6、河流水系分布

全县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河长大于10公里,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河流共有19条,总长412.7公里,集雨总面积2020.92平方公里(其中县外河流面积407.28平方公里)。

河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

降雨总量275682万m3,多年平均径流量29.65立方米/秒,常年水径流总量119269万立方米(偏枯年94422立方米,特枯年65847万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深557毫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5422千瓦。

由于受地质结构影响,县境内河流比降大,且明暗交替变化,多数河流均以伏流出界。

县本地表水和地下水,西部属南盘江水系,东北部属北盘江水系。

①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经云南流经巴结镇入县境内万峰湖镇岜皓村与清永河汇合流入本县,沿县境南界流入册亨,是安龙县与广西自治区隆林县的界河。

县内河段长约48公里,南盘江水系集雨面积1174.5平方公里,常水年降雨量1185毫米,降水总量69440立方米,干、支流总长199.4公里,平均径流深495.5毫米,水资源总量29111万立方米。

该水系主要河流为白水河,其次为八坎河、坡脚河、巴猫河诸河。

②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水系域面积1198.22平方公里,其中:

县外河流域面积346.2平方公里,干、支流总长213.12公里,降水总量4498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87立方米/秒,径流深629毫米,水资源总量106422万立方米,该水系以筏子河为主,其次为北乡河、打凼河、陡塘河、纳马河和乐居河等河流。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属岩溶地貌,大部分地区属岩石裸露,土层很满,降水渗入量很少地下水发育较差,境内地下水资源总量21102.1万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12.8%,但分布不均,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制约着我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农业生产概况

1、农田基本情况

全县农耕地30.9万亩,其中水田14.7555万亩,水田占农耕地面积47.75%,旱地16.215万亩,旱地占农耕地面积的52.25%。

县境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地质以可溶以碳酸盐为主,兼有非岩溶地分布,地质岩易风化,不利于涵养水分,荒山秃岭。

一遇大雨,山洪暴发,由于耕地分布的海拔位置高,又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土壤盐藉淋溶严重,土层瘠薄,碳酸盐岩面积大,岩溶发育,生态系统相当脆弱,旱作物土土质疏松,孔隙变大,含水保水能力差,抗蚀能力弱,加之谷坡陡峻,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蓄水保水及抗旱能力很低。

2、林业及生态环境

县有森林面积141.1898万亩,天然林48.56km2,封山育林13.821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6.7%。

森林多分布于北部高山或环县境内四周。

根据安龙县2002年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土壤侵蚀面积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38km2,以县之南部及西部较重。

按流失程度统计,微度1699.6km2,轻度333.56km2,中度161.4km2,强度32.28km2,极强度10.76km2。

全县尚有59.2639万亩荒山荒地需要绿化,36.2749万亩25°

以上的陡坡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

3、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自然条件及水土资源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由于地区不同,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各异,我县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组织健全,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村商品粮基地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改土面积8.4万亩,其中:

坡土改梯土5.964万亩,坡土改梯田1.075万亩,荒坡改梯土0.479万亩,荒坡改梯田0.021亩,中低产田改造和开荒营造经济林0.84万亩。

良种良法推广成效显著,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加快。

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灌溉总体上还是靠天降雨,干旱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据2011年报统计,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3.6695万亩(含复种面积下同)其中:

(一)粮食作物53.5395万亩

(1)夏粮18.1530万亩(小麦13.6305万亩,洋芋2.4420万亩)。

(2)秋粮35.385万亩(水稻14.487万亩,玉米14.8905万亩,豆类6.919万亩)。

(二)经济作物9.663万亩(油菜子4.332万亩,烤烟1.224万亩,芭蕉芋2.8785万亩,糖料1.2285万亩)。

(三)蔬菜瓜类4.1265万亩。

(四)药村16200吨。

水稻栽播面积是秋粮播中面积的31.4%,2003年水稻总产量为7.1367万吨,新安、龙广、德卧、龙山、木咱等乡镇优质米的主产区。

5、农业结构调整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施“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围绕建设小康社会这条主线,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着力在“粮、畜、烟、果、菜、药”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

第三节干旱特征和灾害

1、干旱特征分析

(1)干旱是我县自然灾害性气候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按其出现时段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

春旱和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按滑动间雨量少于常年间期的80%,县连续7天以上基本无雨的天气过程作为一次旱期,以干旱小于15天为小旱,16—30天为中旱,大于30天为大旱的标准,县境历年平均每年发生干旱8.8次,以春旱为多,夏旱其次。

(2)旱灾危害程度大。

春旱造成小麦、油菜结实率低,马铃薯减产,影响水稻育秧、玉米育苗;

夏旱影响水稻栽秧和栽后干死,又影响水稻抽穗及早玉米不能授粉结实;

秋旱使油菜、小麦、牧草不能及时播种,影响次年夏收粮油、牧草产量,故称“秋干绝粮”;

冬旱导致小麦,油菜提早拨节抽穗,造成次年夏粮砬产。

(3)阶段性规律明显,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干旱灾害呈高频、低额相间出现的特征,是干旱的阶段性规律。

从长期的旱情统计分析:

1992年和1996年为干旱高频期,每年一旱1989或1991年为干旱频期,平均2年一旱;

轻旱以上量级年年有,即十年有九年发生春旱,重旱平均3年一次;

2002年曾进入了特重干旱年。

(4)季节性特性。

春季、受干热风控制,形成温高,西南风大,蒸发性的干热天气。

出现次数多。

维持时间长,春旱严重。

历年春旱频率为97.2%。

其中,中旱年占47%,大旱年约每三年发生一次。

最长一次旱期是1963年3月25日至6月7日,持续74天,盛夏是境上空若暖气流势力强感,大多出现复旱,两年干旱频率为78.1%,其中,小旱年占40.9%,中旱年占27.2%,大旱年约二十年一现。

最长一次旱期出现在1966年7月2日至8月24日,持续44天。

秋冬旱较为频繁,但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5)持续性特征

无论是史料或现代灾害统计都表明,连季旱和连年旱都出现过,且灾害较为严重,如在春旱发生重、中旱年份中,上年冬至次年春持续干旱的有(1971、1973、1975、1981、1986、1993),发生频率为20%。

(6)区域性特征

由于安龙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高差悬殊,自然地理条件对气候起到了再分配的作用。

按地表形态地貌类型划分,可分为坝地、丘陵、山地地貌,坝地主要沿断层条带状分布于县境中部岩溶地区,坡度小于15°

,占全县总面积的11.26%,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如普坪、新桥、德卧的白沙堡一带,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境四周,根据海拔及切割深度,又分为低山、低中山、中中山、泥土浅薄、水源缺乏,如笃山乡、平乐乡等,丘陵平坝地势平坦,如龙广、德卧耕地连片,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水流丰富,是主要产粮区。

(7)近几年来还存在首先涝后旱的超势。

一般在六月末,七月初有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造成水利工程大量毁坏,七月、八月直至九月连续干旱。

如果水毁工程不能及时抢修,当年抗旱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历史旱灾概况

①干旱灾害记录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夏、安笼所大旱,饥民通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南笼府大旱,饥民遍地,贵州巡抚宫北麟令尽量常年仓米赈灾,至七月所有仓米颗粒不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境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自三月初至六月十七日,滴雨未下,包谷禾苗儿手全部干枯,秧插不上,粮价飞涨,人心恐慌。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境大部分地亚遭受旱灾,载插季节无水打田插秧。

全县有53179亩田地未栽种。

兴隆、龙山两区灾情最重,占全县受灾面积的27.6%,全县受灾户21405户,省府主席吴昌鼎向县府发出训会,要求详查上报,以便救济。

1952年,全县受旱灾,自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近两月内滴雨未下,有28600亩田地未栽种。

1957年,春旱严重,栽播种不下,秧撒不下,人畜饮水困难。

5月6月,夏旱持续,已栽禾苗大半干死,全县90%有农户严重缺粮,挖蒴根、摘野菜充饥。

1972年,县境遭受旱灾,因干旱而枯死,无水栽插不上的田地共48040亩。

1984年7月夏旱,连晴少雨天气特续25天,自7月中旬日趋严重。

②干旱分布

干旱是我县自然灾害性气候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按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

主要是春旱、初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且出现的频率多,涉及的范围广。

1、春旱(3月上旬~5月上旬)

县境两年平均每年发生干旱8.8次,以春旱居多。

春季县境常受干热风控制。

形成气温高,风大,蒸发快的干热天气,这种天气出现最多,维持时间长,春旱就严重,两年春旱频率为97.2%,其中,中旱年占47%,大旱年约每三年一次。

从1971年到2000年30年中,县内春季发生大旱年10年(1972、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中旱年14年(1973、1976、1978、1982、1984、1985、1987、1990、1991、1994、1996、1997)轻旱年6年(1971、1973、1975、1981、1986、1993年),出现频率分别为:

33.33%、46.67%、20%。

即平均3年出现一次重旱,几乎两年出现一次中旱,连年有旱情,并且冬春连旱。

2、初夏旱(5月中旬~6月中旬)

县境内两年出现夏旱频率接近90%,以北部最重,南部较轻,平均每年2次,中重旱出现率分别为64%和52%。

1971年—2000年20年间县内出现重旱3年(1988、1995、1998)中旱年14年(1972、1974、1976、1978、1980、1984、1985、1986、1990、1992、1993、1994、1996、1997)轻旱年10年(1973、1975、1977、1979、1982、1983、1989、1991、1999、2000),无旱年3年(1971、1981、1986)出现频率分别为10.33%、79.34%、10.33%,在重旱年中,也常伴有春旱连初夏旱,占比重为35.54%,我县秋旱、冬旱不明显,这里不再叙述。

3、现代典型干旱年从1971年至2000年30年中,共计发生春旱29年,年次频率为97%。

一般每年春旱都发生在三至四月份,五月逐渐减轻,持续时间15—30天的,平均二年出现一次。

30天以上的三年出现一次。

我县的冬秋旱比较轻,持续时间短,夏旱最长的一次是1966年的7月2日至8月24日,44天旱期内连续无降水,仅为常年同期平均雨量的4.6%左右。

全县范围内1963、1966、1995、1998年都是大旱之年,而1963年和1995年二年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1995年受旱稻田4.25万亩,玉米0.482万亩,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4、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自80年代初以来,经各乡镇多次调查统计,县水利局复核,全县共有取水距离1000m以外,或垂直取水高度在100m以上的饮水困难人11.55万人,大牲畜6.6万头/匹,缺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5.8%。

自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加速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4]67号)以来到2001年底已解决9.24万人/5.28头。

除已解决的外,尚有2.31万人/1.32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急待解决。

地处县境本北部的笃山、梨树等地方,由于地形空间分布的垂直差异大,河流深切,地处中东部岩溶丘岔山地的阿赖龙蛇、石盘、溪流规模小,井泉稀少,这些地方两年饮水困难,这些大部分地区山起伏,岩溶、峰林十分发育,地表及浅部表层都难以找到水,且自然降雨极易渗漏流失。

在缺水村寨,有的一家有五、六个龙潭,下雨时装满水,无雨时取采饮用;

有的在房前屋后用石密、石坑装水蓄水。

有的地方靠接岩浆水,有的取用岩野渗水,有的人家饮用田水、泥凼水,有的要到三、五里外去挑水。

生活、环境卫生很差,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干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不仅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而且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安定,旱灾的轻重对夏粮产量,秋粮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抗旱减灾已成为新时期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否则近年实施的“富民兴安”的计划将落空,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民又可能返贫。

第三章抗旱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抗旱设施现状

1、水利工程

全县现有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88处,其中:

中型水库1座,小

(一)型水库5座,小

(二)型水库19座,小

(二)型以下山塘63处;

总库容为1750.00万m3,兴利库容为1527万m3。

引水工程247处,引水流量6.10m3/s;

提水工程39处,水轮泵站5处,电力提灌站33处,机灌站1处。

设计灌溉面积14.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70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1.80万亩。

因有的工程运行多年效益衰减,2004年实际灌面积为9.6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仅占全年农耕地面积的38.18%。

2、城区居民及农村人口供水状况

城区及16个乡镇所在地均已逐步建成不同标准的人畜饮水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已解决困难人数的80%,城市居民饮用水量达每人每天175升左右。

已解决工程措施的农村每人每天达40升左右,大牲畜每头每天30升。

小牲畜每头每天20升,取水方式采用水窖、水池、水库、山塘、管引、渠引和提水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但由于大多数集中饮水工程已运行10年以上,工程老化严重,维修改造任务繁重,有的水源枯竭,有的管道老化,有的管理不善,饮水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抗旱服务队建设

安龙县抗旱排涝服务队的建设规划已经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审查通过,省防汛办补助资金75万元购置排灌机具100台套,运输工具车一辆,维修工具、零配和办公、仓库、销售门市部及检修车间300平方米。

县抗旱排涝服务队主要设备有柴油抽水机90台套(2.27千瓦/台),水泵10台套,输水管4500米。

机动车一辆,提水能力为0.23万立方米/小时。

年抗旱效益可达0.8万亩。

4、社会流动抗旱机具

2004年底共有流动抗旱机具840台;

其中柴油机720台/0.83千瓦,电动机62台/千瓦,水轮泵120处,年抗旱能力达1.5万亩。

5、旱情监测系统

16个乡镇已设立有16个雨量站,负责旱情测报,建立了雨量、气温、旱情报告制度,5月1日—9月30日实行日报,旬报和月报制,省人影办定期分析旱情动态。

第二节抗旱能力评价

根据现有抗旱设施,进行农业供水分析:

旱灾频率

水利工程供水

抗旱服务供水

社会流动机械具供水

自流灌溉供水

万m3

万亩

现状年(2004年)

2200

10.50

35

0.35

80

0.80

735

2.10

中旱年(P=75%)

1600

9.10

48

0.48

110

1.10

683

1.95

大旱年(P=95%)

1350

6.4

60

0.60

150

1.50

560

1.60

现状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3.6690万亩,有效农田灌溉面积为14.1705万亩,仅占播种面积的19.23%,抗旱能力极低。

经各方面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抗旱设施,设备和物资,充分发挥抗旱能力,在中旱年有效抗旱面积可达12.63万亩,农作物抗旱保证率为80%。

在重旱年有效抗旱面积可达6.375万亩,农作物抗旱保证率只有45%。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按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现状年水利工程供水量如下:

现状年(2004)水利工程供水量表单位:

项目

年需水量

现有可利用供水能力

水资源短缺

合计

19110

4390

14130

1、农业用水

7500

2860

4640

2、工业用水

870

320

550

3、城镇生活用水

650

590

4、另水电供水

10090

1740

8350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

1、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短缺。

建国以来,虽然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不了较大的干旱灾害,在水利工作中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设施老化,不配套,病险工程多,中低产田土比例大,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建设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